忆恩师江苏省名老中医钱星若先生

合集下载

益友良师——忆书癖江一平先生

益友良师——忆书癖江一平先生

2018年 第 3期
交 流 ”(原 全 国人 大 常 委 、中 国 工 程 院 院 士 董 建 华
江老 的文 章脍 炙人 口。一 生著 述 颇 丰 ,多 刊 载
语 ,见 “题 词 ”)。我们 做 了一 件对 振 兴 中医事 业 ,把 发表 于各 级 (各 种 )中医药 杂 志 、报 刊或 省 市 学术 会
中医文 献杂 志
益 友 良师 忆 书癖 江 一 平 先 生
无锡 市 惠 山区康 复 医院 (无锡 ,214181) 沈桂 祥
关 键 词 :江 一平 医林 人 物 医 史文 献 藏 书 家
中 图 分 类 号 :R2-09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06.4737(201 8)03—0063.02
文献 巨著《古 医籍证治抉微 (古 医籍图书抉微)》,并 览》、《囊秘喉书》、《王九峰 医案》、《吴 中珍本 医籍 由 中医古 籍 出版 社 出 版 发 行 。该 书 选 取 明 清 时代 四种》、《证治针经》、《倚 云轩 医话医案集 》等书 ,倾
中医典籍 各 家证 治 学说 为 主 ,界有 较 高 的评 价 。
江一 平先 生 (见 图 1),江苏 省 常熟梅 李 镇 人 ,生 于 1924年 lO月 6日,卒 于 2010年 2月 26 日,享 年 86岁 。资深 中医 学 者 ,常 熟 市 名 老 中 医 ,副 主任 中 医师。早年师从 常熟 名医徐信滋 、吴半淞 ,1954年 毕 业 于 中央卫 生 部 举 办 的北 京 中医进 修 学 校 ,1957 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 (南京 中医学 院前身 )结业 。 生前供 职于常熟市 中医院 ,1987年退休 。1998年 11月受聘于南 京 中医药大学 医史博 物馆研 究员 。 益 友 良师 江 一 平 先 生 ,离 开 我 们 已整 整 七 个 年 头 , 回忆往 事 ,宛如 昨 日。

江苏省获得中医、民族医医师资格人员名单.xls - 江苏·卫生厅

江苏省获得中医、民族医医师资格人员名单.xls - 江苏·卫生厅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确有专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确有专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师承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乃家 梅青 张子坤 蒋子仪 董德才 樊荣 孔广发 陶家鸣 时寿星 任德妹 高时代 薛怀民 王生高 周怀山 左得怀 钱万鼎 沙亚军 林良开 邓桂章 沈均泰 魏进达 张艳 王炳初 王九和 任伯安 沈星元 朱霞仙 魏振武 邹云生 王根喜 王茂生 宋网娣 包君益 贾新初 宋根喜 张丽珍 张震垣 郁华明 宋网珍 周一民 郁东科 陈湘庆 王祖兴

《学会人物志》钱先生、张老师简介

《学会人物志》钱先生、张老师简介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历届主任委员及秘书长1、任应秋(1981年任主任委员)任应秋,字鸿宾,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1914年8月5日生于四川省江津县。

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

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根底。

17岁时,任应秋毕业于江津县国医专修馆,开始医学生涯。

1936年,任应秋在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期间,见到当时上海地区名医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陈无咎诸前辈,学业大进。

翌年,抗日战争开始,任应秋不得不返回四川家园,自设诊所,行医治病。

并凭借其文史知识,执教中学。

40年代,任应秋任《华西医药杂志》主编,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并于1944年完成了第一部医学著作《仲景脉法学案》。

次年,《任氏传染病学》问世,1947年,《中医各科精华》(第一集)出版,渐为医界所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被任命为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并当选为江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又应聘出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和市中医学会秘书长,并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1957年被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

于1984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

任应秋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执教30余年,已刊行于世的专著37种,约1300万言。

1957年他发表了《怎样正确对待祖国医学遗产》一文,1958年又在《中医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从头学起全面继承,打下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坚固基础》一文,提出在全国中医界应认真学习中医政策,广泛开展继承工作,强调要认真学好几部经典著作,真正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从1954年以后至1966年这12年里,他先后著成《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中医各家学说讲义》等书,为中医学的普及与提高做了大量工作。

1976年后,任应秋夜以继日,奋力著书立说,又先后完成了《内经十讲》、《中医基础理论六讲》,《中医各家学说》、《运气学说》、《内经研究论丛》等著作百余万言,校点了金代张元素的绝版书《医学启源》。

曲终人不散——

曲终人不散——

曲终人不散,还忆风雅时——殷孟超记忆里的“沪上名票”殷震贤文王之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曲友中擅演“小生”戏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现代昆曲界泰斗级大师俞振飞,另一个就是昆山曲友殷震贤。

这两个人都被梅兰芳邀请配过戏,又同是当时昆曲名曲家,并称沪上曲界“双璧”。

昆曲里面唱腔各有讲究,俞振飞精于唱法中的擞腔,殷震贤则擅长笑功,时人有“殷笑俞擞”之誉。

殷震贤最拿手的戏就是饰演《金雀记•乔醋》里的潘岳一角,举手投足,若诗若画,遂有“殷乔醋”之称。

近日,我到上海昆曲研习社参加“同期”活动,无意中竟然认识了殷震贤的次子殷孟超先生,听他叙述起记忆中的先父形象与旧事,激动万分,也感慨良多……一、出生名医世家,不忘昆曲风雅殷震贤,字邦良,江苏昆山正仪镇人。

出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七月廿八日(1890年9月12日);逝世于农历庚子年四月二十日(1960年5月15日),享年七十岁。

殷震贤的父亲名叫汤致祥,入赘苏州思婆巷殷氏,改殷姓。

殷氏正是昆山著名“闵氏伤科”的传人。

殷震贤从小跟随大伯母闵姊学医,学成后于民国初寓昆山南街行医。

汤致祥为昆山曲界前辈,熟悉音律,善于度曲,吹得一手好笛。

殷震贤从小耳濡目染,也喜爱上昆曲,各个行当都学,最擅长的是“巾生”戏。

后来还跟从苏州名师沈月泉学习,唱、念、笛、鼓皆精,串戏更兼上乘。

随着伤科医业的拓展,殷震贤跟从父亲到上海白克路(今凤阳路)永年里10号设诊开业,因医术高超,很快名扬沪上,业务兴盛。

殷震贤习学的“闵氏伤科”技艺,是昆山传承几百年的伤科技艺,有非常独到的神奇功效。

殷震贤生性聪敏,对“闵氏伤科”的精髓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殷氏伤科”疗治方法。

殷震贤特别精于伤科手法,凡脱骱者,应手辄愈。

他也善用祖传伤膏伤药和活血丸、止痛散等方剂,治疗伤骨骨折、跌打损伤等症,俱获显效,被列为“上海八大伤科名医”之一。

殷震贤的伤科名药“殷氏万应膏”非常有名。

当时很多苏南市郊农民患有新老宿伤都赶来白克路求治,当时曾有不少伤者贴膏药痊愈后,再将用过的膏药数度借给其他有伤者,伤膏敷贴,仍然见效。

古今中医(钱学森)

古今中医(钱学森)

古今中医(钱学森)编辑:胡燕云字数4908大家好,欢迎大家来的古今中医。

钱学森先生被人们尊称为‘两弹之父’,他曾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不为众人所知的是,钱学森曾自主地研究医学,而且他更是力推我们的国之精粹-中医。

今天我们将会为大家奉献特别节目:‘钱学森先生心中的中医’。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从中医的不足,与它的西医不能匹敌的优点以及中医将来的发展这几个方面为大家讲述。

钱学森对科学思想和方法论的探究始终伴随着他在技术上的钻研。

同时他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医学的全面解读。

就是那个时候,钱学森开始审视中医,他曾写道,“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

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

所以中医的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他同时又认为: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或者说,中医是“前科学”,即尚待进入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

众所周之,现代的各自然学科几乎都只有一个国际通行的学术体系,唯有医学最为独特,至今仍分裂为两大独立的体系,这就是西医和民族医学-主要代表是中医。

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西医是各自独立地朝同一方向前进,中医曾有着几千年的辉煌,而西医主要在近代一二百年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

那么今天我们就沿着钱学森的脚印浅显的研究一下中医吧。

中医学是产生在东方这块文明古国的土壤上,但正是由于古代哲学的繁荣,使得中医学走上了一条以哲学理论为基础的临床医学之路,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它的总代表。

但它过于强调医学的理论性了,而忽视了医学实践对理论的巨大支持,因此理论总是很容易止步不前,长期以来也维持旧状。

一些医学家被西医学巨大的成就迷惑了,他们认为,中医理论缺乏客观的物质基础,因此它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于是否定中医的科学性便成了这些医学家的主要观点。

名医钱远铭

名医钱远铭

国务 院特殊 津 贴 ,
19 9 7
年 被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人 事部 、
卫 生部、
国家中医药 管理 局 确定为 继
承 老 中 医 药 专 家 学 术 经 验 指 导 老 师 。 1 9 9 2 年 被 《中 国 当 代 医 界 精 英 辞 典 》 入 典 为 当 代 名 医 。





名 钱 铭 医
远 假 明 镜 以 察 秋毫 参~末 , 此 拙



于 古 圣今贤 ,
望 尘莫
的 钱 远 铭 ( 1 9 2 3 ~ 1 9 9 9 ) 号 竹 从 冠 堂弱 . 湖 北医咸, 宁操人此。 业出 生 年于 而 不
儒 医世 家 .
弱 冠 之 年 即 随 其 父 研 于习 歧病 黄无之所业不. 识不, 久 方悬 能壶 辨乡 证 精
余 而 不 变 , 经 霜 雪 而 不 凋 。
医进修 学校 学 习 .
因 成 绩 优 异 而 留校 任 教 。
19 5 8 年 湖 北 中
医学 院成 立 正



为该





1有9 5
植9 年之调。
湖竹北之省性中, 医 历研 节

大 究 所 .
担任 中医科研 工
作 。
同时


湖余北乡
中之医地学多院
竹教





中 医 附 院 J、] 诊 、
病 房等 临 床 工 作 。
19 7 9
年晋升 为副研
究员 ,
19 87
年 晋升为研
究员 。

济世良医——访“治未病”专家钱得方先生

济世良医——访“治未病”专家钱得方先生

名医风采名医小传钱得方(1950—),山东阳谷人,“治未病”专家,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其中“虫草抗癌长寿丹”获国家专利,“红斑狼疮神方(又名凉血解毒方)”、“钱氏还童丹”、“钱氏大活络丹”、“还童丹1号”“还童丹2号”等正在申报国家f发明专利。

山东阳谷人钱得方先生,数十年来致力于“治未病”的研究,专注于天然蛹虫草的临床应用。

“我从不做别人已经做成的事情。

”钱得方先生如是说。

在“治未病”研究领域,钱先生多年来始终遵循这一原则,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独辟蹊径。

20年前,钱先生就已开始着手研究“治未病”理论。

为购买中医药方面的典籍和设备,不辞旅途劳顿、奔赴各大省市的书店和医疗设备公司;为学习医药方面的知识,向多所医院的专家和大学教授虚心请教;为采集草药,不惜耗费巨资,只身前往深山大谷;为研制虫草药方,殚精竭虑,兀兀穷年。

钱得方先生已编著出版了《蛹虫草临床方剂应用》等自然医学专著,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了蛹虫草的药理药性、功效应用、药方用法,以及蛹虫草在抗肿瘤、抗菌、抗炎方面的重大突破和临床效果。

书中的药方均是先生研发的,包括临床应用、成药制剂、食疗保健、药茶等方剂数百种,每个药方均详细注明处方功能、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多年来人们对冬虫夏草都有一定的了解,对蛹虫草的药用价值了解甚少。

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一书中,记录了蛹虫草和冬虫夏草的氨基酸含量测定数据,其对比结果显示,蛹虫草氨基酸含量的水溶解和酸溶解均比冬虫夏草高出3至5倍。

蛹虫草在“治未病”领域的价值可窥一斑。

钱先生研发的“虫草抗癌长寿丹”,2011年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这一丹药主治各种恶性肿瘤,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三年,药效显著。

近几年,他又研制了“钱氏大活络丹”——主治中风、偏瘫、顽疾恶疾等疾病;“钱氏还童丹”——主治伏尸、更年期综合症等;“红斑狼疮神方”等系列自然虫草药剂,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儿科之祖——钱乙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儿科之祖——钱乙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儿科之祖——钱乙作者:希野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8年第12期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神医”。

其实他们都是一些普通人。

但是,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刻苦钻研医学的深奥道理,最终治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所以,老百姓称呼他们为“神医”。

“神医”只是老百姓对他们的称谓,这里面包含着感激和赞叹。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个称谓的背后,他们那些高尚的情怀,他们为了研读医理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每一位古代名医,看似他们可以在三五剂药内把一个重病患者治好,但是我们也要想到,他们为了琢磨这个病,而度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

在所有的治病故事的后面,是他们大医精诚的信念。

信念,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一个平凡的人,只要拥有了坚定的信念,就可以创造不凡的奇迹。

一心求仙的父亲北宋仁宗年间,山东郓州(现在的山东东平县)的一个村落里。

成年男子都下地干活儿去了,村里剩下些妇女,在各自的家里忙着家务。

不知谁家散养的一群鸭子兴奋地向村边的河里跑去。

一派静谧的农家祥和景象。

但是,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气氛却没有那么愉快。

一个男子,正在收拾包裹。

他稍微有点喝醉了,眼睛里泛着微微的红色。

在他的对面,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正坐在板凳上睁大眼睛看着他。

这个小男孩,就是钱乙。

此时的他还远不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大名医,他还完全不知道,他正要面临的,是一个空前的灾难。

对面的男人就是钱乙的父亲钱颢,他正在一边收拾行囊一边和钱乙嘟囔:“对不起了,儿子,你妈死得早,以后就靠你自己了。

”钱乙几乎不理解他在说什么,只是瞪大眼睛听着。

钱颢用力打好了最后一个结,同时说到:“我要去寻找神仙了,如果找到了,我会回来带你一起成仙,如果找不到,今天就是我们父子俩诀别的日子。

”钱乙还是怔怔地看着父亲。

钱颢放在钱乙身边几文钱,然后拿起酒壶,喝了口酒,拍拍小钱乙的脑袋,背上行囊,扬长而去。

钱乙仍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呆呆地坐在凳子上,用手使劲地抠着木头凳子,眼睛里半含着眼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恩师:江苏省名老中医钱星若先生
邬品嘉
震泽,吴头越尾,中国历史名镇,在吴江城区之西南,江浙交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虽为弹丸之地,但市场繁荣、经济发达,促进了医药的发展,历史上的震泽曾是良医云集。

建国前后,钱星若先生(图1)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钱老,讳文炜、号星若,别署自怡室主,生于1897年5月,乃吴江望族,太平天国之后,故庐被战火烧毁,遂移居吴县甪直。

先父以工商为业,先生性不近商贾,年十四随伯父钱友菊学习中医内科历时五载。

为求深造,复从苏州宋轮一夫子临证实习,凡二年。

轮一为孟河世医费伯雄再传弟子刘莲荪之高足。

民国6年(1917)学成重返震泽,悬壶济世。

钱星若先生治学严谨,业务繁盛,为同仁所称道。

民国23年(1934)8月19日成立吴江县中医公会,当选为执行委员、兼第三事务所主任干事。

35年(1946)改称吴江县中医师公会,当选为理事。

古代中医独步医坛,清代以来,欧学东渐,中医不断遭受打击,旧社会中医始终处于低谷。

先生尝言:“政局屡变,有关于群众健康,不容有所自怠,日在恶劣之环境下,低头忍耐,从事本位工作,坚持意志,以待澄清。

”先生认为自己学了中医就要把中医工作做好,但中医无前途可言,所以不收学徒,不传子女。

钱老二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就读于西医院校,后分别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教授。

迨解放后,阴霾尽消,天日重睹,先生胸中郁勃之气,为之一舒。

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与汪倬云一起,纠集当地名医宋霖若、汪仲宣、曹青儒等,于1952年1月10日成立震泽联合诊所,被推为所务委员会主任(1964年后任院长),共同克服困难、苦心经营,逐步扩展业务,使震泽医院不落人后,逐步走向正规。

钱老深得
领导嘉许,群众赞扬,先后被选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医学会副会长。

联合诊所成立,先生破格带徒,对后学爱护有加、关怀备至,循循善诱,诲人无倦容。

尝谓“医乃仁术,攸关人命寿夭,审证必须周详,与病家共休戚。

”亲自为院内学徒集体授课,间或挑灯夜读。

我之中医学养多受益于先生。

他强调学以致用,借鉴现代医学,认为:“中医虽有其长,也有其不足,苟能兼通西医,则中医的辨证、辨病、辨因更为确切,其疗效更好。

”恒虚心探索,互相引证,必求其真理所在,而后作为定论,数十年来为人起沉疴,除痼疾,每有手到春回之妙。

步入耄耋之年,尚有不少远道慕名而来的病人,必得其一诊为快。

我中医学徒满师后,由南浔来震泽组建针灸治疗所,因根底浅薄,所诣不深,难免有惶恐之感。

是于1958年之夏,参加震泽联合医院,蒙先生厚爱,追随左右、常沐春风。

始知先生学识渊博,上承轩岐,中及仲景,下至百家,靡不贯串,遣方用药俱有古今圣贤纪例,且虚心嗜学、勤奋笔耕,早年有《天痘流行之感言》等文章,发表于全国名医裘吉生主办的《绍兴医药学报》,头角峥嵘、声誉鹊起。

解放以来,又撰有《论四诊八纲运用于临床的意义》、《肾气丸治疗慢性肾炎的探讨》等多篇论文。

对于脾胃学说的研究更有独到之处,所写《试谈脾统血》被收入《脾胃学说及其临床运用》一书由《江苏医药》编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79年11月出版。

他认为脾为血气之源,又为五脏精微供养的仓库,后天之本。

近人研究证实,李东垣《脾胃论》所称之脾胃,是属于广义之综合功能系统,除消化系统外,还包括内分泌、植物神经、代谢、血液以及免疫等方面。

“凡治疾,必先扶植脾胃”,先生主张“外感宗仲景、内伤宗东垣”。

先生虽然声望卓著,但不自高身价,不骄傲自满,1960年推荐我到苏州中医专科学校专修班学习,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跟我学,只是一家之言,专修班是各家之言,可以广开思路,年青人要多学一点,你虽长于针灸,但中医各科理论都是一脉相承,药之理亦即针之
理,可以触类旁通,况法不厌多,贵在合拍、有效。

古代医学大家都是针、药兼容,内、外精通。

”1973年3月28日给我的信件中说“……我已衰老无用,切盼后起有人,能为我院争光。

”他在四十年代为吴县中医师公会会所落成纪念征文一诗中有“丝丝白发渐盈巅,衰朽难将新学研,此日何堪弹旧调,殷殷属望在青年。

”先生为中医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寄希望于年轻一代,毋使堕绪,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钱老淡薄名利,虚怀若谷,一生追求务实,没有“先进”、“模范”的耀眼光环。

1981年首批晋升时,上级领导部门几次登门要评先生为主任中医师,被他婉言谢绝。

1989年春,九十三岁时给我的信中写道:“回忆在一九五八年戊戌之烁,相偕从事于医院工作,抽暇共同研习中医学术,意志相投,倍觉心情愉快……。

”并赠诗一首。

事实上,钱老是我的领导、老师,充其量我不过是在下面工作的一个小小院务委员、是他的学生。

先生谦虚待人,使我极为感动。

尔后,请为我陋室题名,先生略加思考后说:“用‘远香’可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致远,希望祖国医学四海飘香。

”后来我请苏州书法名家江波先生大笔挥就“远香阁”三字作为陋室之名。

先生道德、学问、医术三者俱全,成为江苏一代名医,名至实归,确非偶然。

由于先生年事渐高,加之慢性疾病困扰,不幸于1992年2月11日在震泽当弄寓所驾鹤西去,享年96岁,远近闻之,莫不悼惜,数以百计的市民自发赶来向一代名医作最后告别。

品嘉在先生灵前急就挽联:“为岐黄振兴倾吐肺腑扶掖后学一代典范以仁术济世呕尽心血福利人群千古永誉”。

呜呼!先生之高风亮节,不因岁月流逝而淡然消失,追忆师恩,益自淬砺。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的支持下,走出去积极参与外界交流,先后应邀参加省、市、全国及国际性有关学术会议,在各级各类会议、杂志(包括台湾地区)发表论文70余篇。

著作有:1996年与常熟、无锡、杭州、嘉兴、南京名医合编大型工具书《中医辨治经验集萃》(副主编)、2006年整理推介台湾著作《从生活中防癌抗
癌》、2008年参订台湾著作《针灸学新论》、2009年著《邬品嘉针灸精义》、2012年编著《中医论脑》,分别由人民卫生、中国华侨、北京学苑等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经销,力图使吴江中医在国内外有一席之地。

品嘉虽尽力而为,恨心长才短,辜负先生一片赤诚,静夜思之,深感不安。

2010年,经上级领导核准,品嘉为之作序、先生遗著《自怡医庐论证医案选存》,列入《吴中当代名医医案丛书》,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利溥社会,功非浅鲜,钱老在天有灵,当可以告慰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