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时优案2(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时优案2(含解析)新人教版

苏轼词两首课时优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

他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散文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用一连串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本相毕现,在诗人的笔下。

在中国散文家里,苏轼所喜欢的庄周和韩愈就都地用这个手法。

在中国诗歌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像“国风”的《柏舟》,连用镜、石、席三个形象来跟心情参照。

上古理论家早已重视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很注意比喻;在这一点上,( )。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他自己身上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这两句话,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B.从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C.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他自己身上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这两句话,概括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D.从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画线句有两处语病,都是搭配不当。

一、“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搭配不当,“在……看来”不搭配,应改为“从……看来”,据此可排除A、C两项;二、“这两句话……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主谓不搭配,“表明”改为“概括”,据此排除D项,选B项。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五花八门目不暇接降服轻车熟路B.五光十色目不暇接拜倒得心应手C.五光十色应接不暇拜倒轻车熟路D.五花八门应接不暇降服得心应手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课时优案11.读准字音①秋兴.八首( ) ②凋.伤( )③暮砧.( ) ④青冢.( )⑤朔.漠( ) ⑥猿啸.( )⑦渚.清( ) ⑧霜鬓.( )⑨潦.倒( )答案 ①xìnɡ ②diāo ③zhēn ④zhǒng ⑤shuò ⑥xiào ⑦zhǔ ⑧bìn⑨liáo 2.古今异义(1)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今义:一百年的时间。

(2)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今义:苦和恨。

答案 (1)晚年。

(2)极其遗憾。

3.一词多义(1)去⎩⎪⎨⎪⎧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离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动词,除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动词,前去,到(2)向⎩⎪⎨⎪⎧独留青冢向.黄昏动词,面对项王东向.坐动词,面向寻向.所志名词,从前直下襄阳向.洛阳动词,奔向,趋向(3)回⎩⎪⎨⎪⎧ 渚清沙白鸟飞回.动词,回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回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动词,调转少小离家老大回.动词,还、返回(4)苦⎩⎪⎨⎪⎧艰难苦.恨繁霜鬓副词,极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困苦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形容词,苦恼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形容词,凄苦,痛苦 4.词类活用 (1)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2)无边落木萧萧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从高处到低处降落。

(3)丛菊两开他日泪.:名词用作动词,流泪。

(4)玉露凋.伤枫树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1.梳理诗歌结构脉络,完成填空。

答案 □01自伤漂泊,忧国思乡 □02漂泊孤独,忧国伤时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人写《秋兴八首》(其一)时,在夔州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B .《秋兴八首》(其一)诗人通过描写玉露、枫树林、波浪、菊花、孤舟等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2019最新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5 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考试专用)

2019最新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5 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考试专用)

5 苏轼词两首(课时1)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_________,号_________,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开________一派,为______________之一。

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________”。

传世书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文体知识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3.创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4.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故垒()酹()狼狈()何妨()吟啸()樯橹()萧瑟()一蓑烟雨()5.指出下列词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意思.(1)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2)羽扇①纶巾②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3)灰①飞烟②灭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4)同行皆狼狈()______________(5)竹杖①芒鞋轻胜马②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1.子瞻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豪放唐宋八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宋四家《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4.lěi lèi bèi fang yín qiáng/lǔ sè suō5.(1)名词作状语,向东。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苏轼词两首1.作者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的文学作品代表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丰富,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著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注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2.文题解读(1)“念奴娇”,词牌名。

“念奴”原是唐代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因其善歌且声调高亢,能掩盖住钟鼓笙竽等乐器的嘈杂音响,故用作词牌名。

“赤壁怀古”是词题,表明该词书写的内容是游览赤壁、追念古人。

“赤壁”即赤鼻矶,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北临长江。

“怀古”即追念古代人物或历史事件,常用作有关古迹的诗题、词题。

本词作者在传说中的赤壁之战古营垒边,面对浩渺无穷的长江水,怀念周瑜等英雄豪杰,抒发了自己韶华已逝、功业未成的忧愤之情。

(2)“定风波”,词牌名。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这首词通过写野外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3.背景探寻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进监狱,关押一百余天,从肉体到精神上受尽侮辱和折磨,几近死亡边缘。

经多方面竭力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

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忧患深重的时期,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在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苏轼开始深入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等的关系问题,从而达到澄明的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高一语文5《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

高一语文5《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

高一语文5《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5《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三维设计》三、整体感知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2、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上阕:(赤壁)(怀古)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下阕:(怀古)(伤今)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所慨 : 多情善感风流潇洒早生华发才华横溢人生如梦四、词句鉴赏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5课苏轼词两首你从北宋走来,带着风雨,挟着你的诗文;你从古代走来,携着沧桑,印着你的超然。

你让后人景仰,让后人敬慕,你的为人、你的诗文、你的品行,亦将永恒后世。

你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化解掉人生路途中的坎坷磨难,你用如椽大笔写出了千古第一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你用豪情抒发了“千古文人的英雄梦”。

⊙课内素材豪放旷达的苏轼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毫不避讳地抒发己见。

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

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遭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及其家人也未幸免。

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

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运用角度]“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直面困难”“宽容与大度”“心态与人生”“乐观与豁达”等。

⊙运用示例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乃是定律。

然而,大风大浪并不能击垮每一座坚固的城池,暗云并不能遮挡每一束暖阳,秋风并不能黯淡每一寸春光。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挺直了腰板,凄风冷雨只能望而却步。

于是,这风雨摇曳的世界便只能在他面前匍匐了。

秋天的黄州,月洒寂寞梧桐,烟笼缥缈孤影。

苏轼,这个注定半生寂寞的旷世奇才,尽管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尽管是“高处不胜寒”,尽管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谁见幽人独往来”,相思之苦,贬谪之伤,寂寞梧桐,几重重压,他,东坡先生那个伟岸的身躯挺起了他高洁不屈的脊梁,那高山仰止的高大身躯挡住了脊背之后那一片凋敝的天空。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苏轼词两首[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知背景]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

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

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的赤鼻矶,并创作了这首词。

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

2.《定风波》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知常识]1.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婉约派出现得较早。

以唐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及晏殊、晏几道父子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时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夔的词,又在音律方面有了突破。

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题材较狭窄,一般不超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

豪放派的形成在婉约派之后。

北宋初范仲淹首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苏轼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为豪放派代表。

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

课文所选的这两首词都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他游赤壁的感慨,同时的作品还有前后《赤壁赋》。

词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作,铿锵有力,表现作者对英雄的景仰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显得旷达洒脱。

《定风波》是诗人前往沙湖,欲“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

词描写大雨之中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两首词,建议采用如下方法:1.抓特征。

《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喻今,借周喻的功业辉煌反衬自己功名无望,抒写“人生如梦”的感慨。

《定风波》托物寄志,表面写自然界的风雨,实则写政治上的风雨,言在此而意在彼。

把握上述特征,体会诗词内旨。

2.抓词眼。

“多情”(梦)是《念奴娇》中的词眼,因为它指的是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也有人认为是发思古之幽情),提挈全词;“风雨”(或“烟雨”)是《定风波》中的词眼,诗人抒发如何对待政治中的风雨。

3.抓名句。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都是名句,细加分析,深入词中境界。

课文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荡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历史的长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洗。

③千古:遥远的古代。

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起头二句,即景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苏轼词两首
课时优案1
1.读准字音
(1)故垒.( ) (2)酹.江月( ) (3)狼狈.( )
(4)何妨.( ) (5)吟.啸( ) (6)樯橹
..( )
(7)萧瑟.( ) (8)纶.巾( ) (9)料峭.( )
答案(1)lěi(2)lèi(3)bèi(4)fánɡ(5)yín
(6)qiánɡ lǔ(7)sè(8)guān(9)qiào
2.古今异义
(1)千古风流
..人物
古义:
今义:指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

(2)多情
..应笑我
古义:
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

(3)回首向来
..萧瑟处
古义:
今义:从来,一向。

答案(1)杰出的。

(2)多愁善感。

(3)刚才。

3.一词多义
(1)道⎩⎪⎨⎪⎧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大道.
之行也 道.
芷阳间行 从此道.
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2)如⎩⎪⎨⎪
⎧ 人生如.梦 坐须臾,沛公起如.
厕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任⎩⎪⎨⎪

一蓑烟雨任.平生 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王甚任.

(4)且⎩⎪⎨⎪

何妨吟啸且.徐行 誓不相隔卿,且.
暂还家去 若属皆且.
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答案 (1)动词,说 名词,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动词,取道 名词,道路 (2)动词,好像 动词,到……去,往 动词,及,比得上 (3)副词,任凭 名词,任务,责任 动词,信任 (4)连词,词义为“又……又……”“一面……,一面……” 副词,暂且 副词,将,将要 副词,尚且,还 连词,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况且”
1.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02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03雄姿英发、樯答案□01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04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橹灰飞烟灭□
2.《定风波》一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试完成下表。

02何妨吟啸且徐行□03山头斜照却相迎
答案□01莫听穿林打叶声□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
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词便是证明。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
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
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且全词文脉相承,
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抒发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答案 D
解析D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

“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4.下列对《定风波》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突兀而起,“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从正面写雨,一个“打”字,证明雨下得很大,首句就给读者营构了一个突然而至的不利环境。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D.“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答案 A
解析作者没有“正面写雨”,而是侧面写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穿: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
凭吊
C.何妨吟啸且徐.行徐:缓慢
D.料峭
..春风吹酒醒料峭:十分寒冷
答案 D
解析料峭:微冷。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
A.不出,火且.尽
B.磐石方且.厚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答案 B
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连词,表并列。

A项,副词,将要。

C项,副词,将近。

D项,副词,而且;况且。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D.问君西.游何时还
答案 C
解析C项,“雪”,比喻浪花,是比喻用法。

其他都是名词作状语,东:向东;灰:像灰一样;西:向西。

4.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 B
解析B项,“樯橹”是借代,代指曹操的水军,其他三项是比喻。

二、精段鉴赏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5~6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出了一幅宏伟开阔、雄起壮丽的赤壁景色。

“乱”写出了险怪,“穿”写出了高峭,“惊”写出了汹涌,“拍”描写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写出了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奇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这几个词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出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的雄姿,表现了诗人的豪迈奋发,足
显苏词的豪迈风格。

6.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景抒情的手法。

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创造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解析上片写了作者眼前所见长江之景的开阔与壮丽,下片写了当年周瑜建功立业的场景,应为借景抒情,结合词人经历可知,抒发了作者渴望建立雄功伟业而不得的抑郁之情。

(二)阅读《定风波》,完成7~8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试作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塑造了一位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需在诗词中找出表现人物行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人生追求和内心世界的句子,抓住其中关键词分析概括即可。

如吟啸徐行、不畏风雨、乐观旷达的形象特点。

8.“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字历来为人称道,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任”此处是“听任”“任由”的意思,“任”字写出了词人面对自然和人生风雨时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表现了词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语言艺术的能力。

解答炼字题,首先要结合具体词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分析该字在表达技巧、抒发情感或表现主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就本题而言,“任”字应为“听任”之意,它体现了词人面对“烟雨”所表现出的一种人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