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9: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小结:
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有伤感的情绪,但从他笔下的景和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更多的是旷达、豪迈的情怀。
作业:
背诵默写全词。
第二课时
3、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开放性回答,教师适当点评)
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2、(小结)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参考: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ຫໍສະໝຸດ 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几个子问题:
(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在《定风波》中作者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持竹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8: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诵读、背诵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联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
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
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朗读环节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苏轼词》教学设计 1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一、知识储备1、词牌常识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2、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3、背景介绍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
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
![[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9d456ee5a6c30c2258019e3a.png)
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一.教学目标:㈠知识和水平:1、了解作者,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2、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豪放美。
2、使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人的豁达。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的的人生观,体会苏轼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
二.教学设计:㈠教学重点及难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英雄形象的塑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材料、图片。
㈢教学课时:2课时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1、导入语: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2、听录音,朗诵诗歌,注意诗歌节奏。
3、赏析探究:上阕:(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
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
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
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
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
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
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个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仅仅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4: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定风波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信惊涛拍岸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人生如梦的慨叹还在心头震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同作于被贬黄州期间而风格迥异的词——《定风波》,看看是否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二、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我们知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大都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般旷达洒脱,豪壮奔放,但他的婉约词一样写得风流别致、清新隽永,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别具风味的苏氏婉约词。
好,事不宜迟,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读课文)师读得还算不错。
不知大家读后有什么感觉?跟上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什么不同?生感觉完全不同。
师怎么不同?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生《念奴娇·赤壁怀古》适合男人读,《定风波》适合女人读。
(笑声)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写景壮美,声调激越,大气磅礴,动人心魄,起首就有一种横空而来的气势,横贯心胸。
《定风波》写景秀美,声调悠缓,淡雅别致,清新隽永,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打个比喻,《念奴娇·赤壁怀古》若大江怒涛,《定风波》如小桥流水。
(学生鼓掌)师真是精彩!学得诗词多,都快成出口成章的诗人了。
他说得很好,《念奴娇·赤壁怀古》若大江怒涛,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如虹;《定风波》如小桥流水,读时应舒缓自然,“吟啸且徐行”,刚才大家在这一点上把握得还不是很好,下面我们把握好节奏和情感,把它再读一遍。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20: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两首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明确咏史怀古类诗歌、即事感怀类诗歌选材及抒情方式的特点。
3.体会作者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词风。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词作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品味景物描写、人物塑造及抒发情感的相关词句,体会豪放词风3.通过比较阅读深入理解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即使面对挫折也能保持豁达超然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面对困难与逆境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宋词分类——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
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意。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苏轼气象恢弘的词虽为数不多,当时学苏词的人也寥寥无几,但由于他首开风气,自然受人推崇。
张炎《词源》把“豪气词”与“雅词”对举。
《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
”这说明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辛作为豪放派的代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课题名称
《定风波》
三维目标
1、理解诗句中重点句的思想情感,学会一语双关的手法。
2、通过赏析此诗,了解苏轼诗文的旷达精神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首先我想冒昧的问一个问题,心目中有偶像吗?偶像在你的心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她如此对偶像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3.归佛门。如《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4、“归去”——回归自我
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吟啸且徐行 ——>潇洒闲适
“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游泳》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明确: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19: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内容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名篇。
词作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象,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
上阕写景,由景入情,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
下阕先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抗敌的雄姿,抒发了作者的赞佩向往之情。
随后的词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某种虚无主义的态度。
就全篇来说,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生如梦”的悲慨,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等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
总体来看,词的基调是健康向上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阕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吟咏本词,感受诗词意境。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课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知微见著,举一反三。
显示春的活力,惹人喜爱,洋溢着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一来复习苏轼诗词,温故知新;二来整体感知,积累作文素材;三来熟知苏轼,为解读文本打基础)二、诵读感悟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人情感,把准词的缓慢轻重,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序在全词中的作用?删去有何影响?预设点一: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及写作缘由。
预设点二:人物的不同行为,为写下文写人物的粗犷豪放、乐观旷达的性格特征留下伏笔。
词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预设点一:沉着。
预设点二:通达。
预设点三:随遇而安。
预设点四:豪放。
三、自主探究品味语言学生之间自己去探究、发现、质疑,归纳、整合。
预设点:“莫听”为何不是“不听”?“穿林打叶声”写出风雨什么状态?“何妨”是什么意思?“吟啸且徐行”是雨中漫步,且歌且行吗?“竹杖芒鞋”为什么“轻胜马”?“轻”是指行走轻快吗?“谁怕”与“怕谁”有什么不同?你能想象“怕”什么?在什么境况下词人只需“一蓑烟雨”?“烟雨”是指自然界的烟雨吗?“任”照应前文中哪一个词?写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怀?与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所表达的是一样的境界吗?下阕:“吹酒醒”说明词人曾喝过酒,说明前文的行为是属于什么状态?这与“微冷”有什么内在联系?“微冷”仅仅是酒醒后的内心状态吗?“斜照却相迎”映照词人什么心态?有人认为这是很经典的情景交融的句子,应作如何解读?雨过天晴,词人为何还要“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处”仅仅是泥泞的沙湖田中吗?“萧瑟”有的版本写成“潇洒”,你认为哪一个词更好/“归去”,归哪里去?是沙湖田园还是江海之上还是归于自我?为什么?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一样的归去吗?“归去”后的标点句号好还是叹号好,为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而小序中有“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如何理解“风雨”晴“?联系上下句,表明词人一种怎么的人生情怀?学生自主探究,生成:……四、探事究理多元解读任何经典诗文,解读的空间是无限的,探事究理,深化解读,这是在品味语言和人物形象基础之上比较系统化整体条理化的多元解读,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交流、质疑之间,肯定碰撞出不少的思想火花。
那是学生群体智慧的结晶。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何以小见大?“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鉴赏《定风波》这首词的关键,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读到“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会想到谁曾有过类似的归去?他们的归去一样吗?有人认为苏轼在词中表现的是无奈的“旷达”,对此你如何理解?学生探究生成:……五、读写结合纵深拓展多种诵读和多元解读是为了达成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写作则是学以致用的一种高级样式,可以此直抵他们生命的自觉。
预设点:全词作为作文素材可用于:相信生活。
坚守自我。
乐观面对。
保持从容。
相信未来。
可据其中词句内涵,横向纵向挖掘,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作文。
如“一蓑烟雨任平生”除了可用于上面或材料之外,还能用于“态度决定一切”“豪迈人生”等话题,甚至可用作作文标题或者文章论点。
可以作者为中心轴,多点辐射进行作文。
苏轼一生写了不少的诗词,试从下面诗词来对《定风波》作逐句延伸对点解读。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写作展示:(略)小结:(略)[教学反馈]教后自我反思本课教学思路以诵读为先导,自主探究为手段,解读人物形象为目标,读写结合为训练点来设计的。
意在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来唤醒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自觉,哪怕是一丁点的触动也是成功的,备课比较全面,驾驭课堂也比较从容,能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引导,积极穿针引线,上下衔接自然,课堂结构浑然一体,尤其注重读写结合,虽然不能在课堂上一一展示,但学生课后的确写出一些漂亮的作文,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延续。
尽管如此,课堂还是有美中不足,学生诵读“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该高昂读的很响嘛还是中调读的淡然澄净?我指导不得力,忽略了“归去”后的句号,没有及时引导。
词人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回归内心,是不需要宣誓的。
同时讨论“归去”时,除了有“归山林”“归沙田”“有庙堂”“归自我(精神家园)”之说,还有人提出“无处可归”,这一很有见地的发现也被我忽略掉,真是不该。
“三人行,必有我师”,课堂上有时学生就是我们的老师。
向我们充满智慧的学生敬礼。
学生反馈我们学生之所以害怕古代诗文,是因为它难懂。
老师让我们从多次诵读开始入手,甚至要求在背诵基础上来解读诗词,字——词——句——文,层次分明,步步为营,犹如庖丁解牛一样很是得心应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教师在授道解惑的同时,是不是有必要穿插高考诗词考试的题型和一些解题的步骤以及技巧,毕竟高考如何拿高分更是我们学生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始终认为如何做到提升鉴赏和注重解题两不误是语文老师讲授古代诗词的一个主攻方向,两者倘若做到和谐结合,相得益彰,让我们学有所得,这样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语文的诗词课堂将更加生气盎然。
同行反馈古诗词教学,教师难上学生难懂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的课堂往往一背了过,或者教师一窜到底,完全忽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本节课教师就是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开始切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领略词人从遇雨徐行到斜照相迎,再到渴望归去;由泰然处之,到欣然遇之,最后到超然视之。
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见证了苏轼一次自我净化的精神洗礼,尽管润物细无声,但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碰撞是震撼人心的,刻骨铭心的。
这一点从学生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和沉思的表情可以预见。
“品味语言”和“多元解读”的梯度解读总给人如出一辙之嫌。
“读写结合”点子虽好,但没有能在课堂展示,无法检验“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