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更应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更应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现代素质教育发展观强调以学为主,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作用,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就首先要变学生“要学”为“我要学”和“乐于学”;再者还要让学生在学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掌握会学的本领和方法,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与其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一、确定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学理念。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亢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自然产生疲倦感,没有乐于学习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自然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的课一定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区”、“兴奋区”,并且要求学生亲自通过事物的现象去发现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使他们在这种发现过程中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这就是产生兴趣的一个最重要前提。
为此,要在语文课改实践中采取以下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动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
1、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中的引擎力和前进的动力,根据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逻辑性很
强的基础工具学科这个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教育改革的内在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增强他们对作品的赏析水平,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加学生对德育、美育的内化效应,明确学习目的,促动学生奋勉自励,实现理想,学有所求。
2、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的教学教育氛围,优化课堂学习的环境。
在课改实践中,热爱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满意地走出课堂,使每个学生从教师的眼神,语调,姿体等各方面都受到感染,使学生振奋,心境得以优化,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去,成为真正主人。
3、合理的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有效质疑。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便会主动地积极地去解开悬念,这种的心理状态,就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内驱力,比如在初读课文阶段,可着重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因为课题是文章的“文眼”,在整篇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到了这个课题之后,有什么问题?”这个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纷纷提出疑问,“鱼生活在水中,跟北风有什么关系?”“人在北风中怕冷,小鱼在北风中会怎么样?”这句话是谁说的?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在全班同学的脑海了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浓烈的学习兴趣,所以的学生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起了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
其次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需要持续地设置悬念,持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如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教
师先引学生围绕“半截蜡烛”实行质疑,“半截蜡烛“有什么那么吓人?杰奎琳他们怕了吗?然后教师带领所有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1)每节课文与“半截蜡烛”有什么关系?(2)文中将哪位人物他们各自的神情怎么样?他们在保护秘密文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了解,最后学生自己采用读读,议议,分角色读的方法,使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情绪,积极开动了思维的机器,有个同学还提出了课文最后为什么要写楼上的拐弯时半截蜡烛,又被风吹灭了,这又给课文设了什么悬念?学生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经过多层次的思考,加深理解了描写一家三哭人与半截蜡烛的关系,夜晚离不开半截蜡烛,“半截蜡烛”是保护文件的重要工具,经过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思维活跃而紧张,课堂气氛热烈。
二、充分挖掘魅力,学用结合,使学生产生爱学理念。
1、充分挖掘课文教材内在魅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小学语文教材有几百篇课文,取材是广泛的,时空跨度大,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艺术,从体育到生活……,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美育内容,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特点充分发掘。
通过钻研教材,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体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共鸣,或陶冶情操,或心旷神怡,使学生在美妙的意境中,如《小池塘》,《春到梅花山》等,或亢奋激昂,激发起对正文或进步行为的效法,如《雨
点》等,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这样,学生就会被语文学科蕴涵的魅力所吸引或熏陶。
内心世界逐渐产生对语文的喜爱。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无穷力量,教育教学中应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引领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描绘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如在教学《小站》一课时,让学生练习观察,描写自己的小天地,质疑:要求学生,你看了之后,能画出的小天地。
学生积极性非常之高,在讨论交流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在实际运作中体验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学习,以便更好更快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激发情感,让在学中感乐,使学生要学乐学。
1、巧妙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乐于学习在阅读理解。
教学中,老师须合理设置一定的情境,一方面要利用课文中体现真、善、美等富有情感的语言。
另一方面要相对应地采取一定的辅助手段,如音乐、图画,分角色朗读,吟诵,表演等,做到以情动人。
如《草原》一课的其中一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内蒙草原的美丽景色。
草原“一碧千里”,满眼绿色,与天相接,那翠绿的颜色好象一直流向天边,这草原的景色,让人们看不够,为了把学生带入那种境界,在教学中出现了一幅草原景色图,让学生一边看着图画,一边听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音乐,读着美好的文字,把学生带入那美丽的草原,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学生学得积极,学得是那么投入,我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之后,再对他们实行朗读训练,这
时我再给他们配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音乐,让他们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读得有声有色,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原。
这个特定环境之中和作者产生共同的感受,产生愉悦之情,兴趣盎然,这又促动了学生智能的和谐发展。
2、引领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方可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学习获得某种成果。
能够持续引起学习兴趣和新的探究活动。
从而乐于学习,如教学《春笋》一课时,描写春笋长像,那段文字非常形象生动。
在指导学生该议理解时,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句把春笋的形状的句子画出来,学生兴趣盎然,通过认真仔细读课文,把春笋的形状的句子画出来,教师给予即时的表扬,学生初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此时,教师一定要瞄准时机,向学生发问:春笋为什么长得像嫩生生的娃娃?学生思维活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探询下文,发现草木,庄稼对大自然的感受特别敏锐,春笋为了能长出来,它是掀翻石块,冲破泥土……,学生从而悟到春笋那坚忍不拔的品性,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会学习。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终将离不开教师走向社会,他们在未来竞争中,需要有自学水平,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这句话告诉世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习惯要提到特别重要的位置上加以重视,特别注意的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1、创建和谐的氛围,坚持不懈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掌
握学习的本领。
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学,这是教学的根本宗旨所在,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但要学会知识,更应学会本领。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自学课文的方法,课文要多读几遍,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字正腔圆,流利顺畅,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朗读时,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教给学生归纳段意的方法,教给学生从分析课题入手,把握课文中心的方法;教给学生根据课文后的练习中的题引,领会课文思想内容及其写作特色,把握课文的文眼,总结学习要领。
2、从娃娃抓起,持之以恒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动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水平,而且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够终身受益,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我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侧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的习惯。
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了解学习目标要求,自主解决词语,以便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任务明确,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积累丰富词汇,听课是学习环节中的重点,课堂上一定要激活学生各种感官,眼、耳、手、脑,让所有感官都投入到高度紧张的学习中去。
课后,要即时复习,巩固知识,灵活使用知识的,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作用要求按时准确、工整,有错即时纠正。
反馈是通过回顾看学习过程中还存有哪些不足,以求长足进步。
(2)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阅读要做到准确朗读,不读错字,不添减字,不颠倒重复,口齿要清晰,声音响亮。
节奏鲜明准确,
感情真挚而充沛,写作则培养学生善于获取和积累材料,认真构思不列好提纲不写作。
作文中,准确使用词句和标点符号,认真书写,听话须用心,能复述所听材料的基本内容,说出要点和中心,说话要学会有礼貌得体。
综上所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内外主动地学,想学是前提,爱学是基础,乐学是关键所在,会学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个人简介:
宋亚兵,男,现年38岁。
毕业于连云港市灌云县教师进修学校。
现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
曾获灌云县“五四青年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