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 练习四教学设计 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 练习课

第1单元时、分、秒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以下为赠送文档:第5单元圆确定起跑线【教学内容】确定起跑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 时间表教学设计 教案

第7单元年、月、日第3课时时间表教学内容:教材第72、7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难点: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教学准备与方法:课件、小黑板。
讲授。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休息,爸爸妈妈每天上班、下班都有一定的时间。
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制定时间表的问题。
二、教授新知(一)做一做。
请你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要求:可制作上学时间的作息时间表,也可制作休息时间的作息时间表,学生自主选择。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因此学生的兴趣浓厚,以此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遵守作息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说一说。
1.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2.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3.上午10:00同学们在干什么?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把完成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展示、交流,然后结合上学的作息时间表,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练习巩固1、完成练一练第1题。
不要求列出算式,只要结果正确就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可让学生借助钟面算出经过的时间,通过想一想、拨一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2、一场足球比赛进行了80分,到10:10结束,这场足球赛是什么时间开始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综合练习。
(1)小丽1秒跑7米,跑了9秒,小红8秒跑了60米。
小丽和小红共跑多少米?(2)小强6:00起床,6:30上学,7:10到校,小强上学路上用了多少时间?(解决这两道题要让学生弄清楚哪个已知条件是解题所需要的,哪个已知条件与解题无关,不要盲目用上所有的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练习)教学设计教案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练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2、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验算能力。
3、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进一步理解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一、自主学习
1、你能笔算下列各题吗?
645+285= 34+678=
2、个位满()向()进一。
十位满()向()进一。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完成练习八3、5—9题。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我来闯关:
1、列竖式计算,带*号的题验算
479+506= *238+99= 483+259= *665+481=
2、下面各题计算有错误吗?说说错在哪里?
135 427 162
+ 69 +543 +959
194 960 1011
我的收获: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节【第三课时】练习课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节【第三课时】练习课(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整数加减法运算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3. 认识几分之几4.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加减法运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几分之几的认识及运用。
2. 教学难点:整数加减法运算的熟练程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运用、几分之几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课件、黑板、粉笔、教鞭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 例题讲解:针对本单元的重点知识,进行典型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堂练习中的难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整数加减法运算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3. 认识几分之几4. 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基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提高题: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设计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拓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3.进位加法的练习课-人教新课标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3.进位加法的练习课---教学内容本课为三年级上册数学的进位加法练习课,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进位加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位数加法进位到十位数,十位数加法进位到百位数,以及相关的竖式计算练习。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进行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学生能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耐心和细心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于连续进位加法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在竖式计算中连续进位的处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计算题卡、计算器(用于核对答案)。
- 学生需准备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进位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规则。
2.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几个典型例题,展示进位加法的计算步骤。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个别辅导。
4. 小组竞赛:学生分组进行计算竞赛,增强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当天学习内容,学生反馈学习感受和疑问。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清晰展示计算步骤和关键点,包括:- 进位加法的定义- 计算步骤- 易错点提示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挑战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基础题:着重基础计算能力的训练。
- 提高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 挑战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旨在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应关注:- 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突破-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如何改进---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期望学生能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于连续进位加法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在竖式计算中连续进位的处理。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连续进位加法的概念连续进位加法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数相加时,某一位的和满十,需要向更高位进位的情况。
最新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练习三第5~8、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多媒体。
【情境导入】同学们知道巨幕电影吗?才晖小学的师生们对巨幕电影很是期待,今天学校终于计划去看巨幕电影了,但是电影院的座位有限,同学们在座位上遇到了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帮小朋友们解决吧。
【进行新课】1.引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知识——估算。
2.出示问题。
展示如下的数据表,出示问题: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各班级人数及座位情况: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电影院共有座位441个3.讨论算法。
先让学生明白:要解决有些问题,不需准确计算,只进行估算就可以了。
然后教师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4.探究估算方法。
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然后全班交流。
只要想得合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如: 221+239=220+240=460,5.出示方法。
问:还能怎样计算呢?让学生结合刚才自己估算得出的结果,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其中可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也可以用精确计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展示:221大于220,239大于230,所以220+230一定大于441,坐不下。
6.延伸拓展。
师: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能估算出结果吗?【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15页“回顾与反思”。
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结果是多少。
2.说说你估算的过程。
【课题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教材练习三第5至8、13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节【第三课时】练习课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节【第三课时】练习课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节【第三课时】练习课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单元的第2节,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分数的加减法运算题目,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分蛋糕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个人分到的蛋糕部分的分数。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课件展示例题,并进行步骤讲解。
然后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样通过课件展示例题,并进行步骤讲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题目,题目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目。
4. 解答与讲解:讲解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目,指出学生的错误并进行纠正。
5.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讲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课件展示例题,进行步骤讲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数加减法运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题目:(1)计算下列分数的加法:2/5 + 3/54/7 + 3/7(2)计算下列分数的减法:3/4 1/45/6 2/6答案:(1)2/5 + 3/5 = 5/5 = 14/7 + 3/7 = 7/7 = 1(2)3/4 1/4 = 2/4 = 1/25/6 2/6 = 3/6 = 1/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主要是对第一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内容包括:认识分数,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分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运算过程中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清晰地理解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难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尤其是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练习题、奖品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如妈妈给小明和小红各分了一块蛋糕,小明吃了自己的蛋糕的1/2,小红吃了自己的蛋糕的3/4,请问他们还剩下多少蛋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周长
第3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第五单元“周长”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能测量并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几边形就是几条边长度的和。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比较常用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并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些知识,你是真的掌握了吗?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二、自主学习:
你能把边长是12米的大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吗?自己试着画一画,并计算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尝试自己画图并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画法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要把大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就是把大正方形横着平均分成两份,竖着平均分成两份,这样就平均分成了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2÷2=6(米),周长就是6×4=24(米)。
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与大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大正方形被分成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后,多出了4条与大正方形边长相等的边,这样在计算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时,就比大正方形的周长多出了4条边的长度,即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是大正方形边长的8倍。
而大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所以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是大正方形周长的2倍。
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24×4=96(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12×4=48(米)。
96÷48=2,所以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大于大正方形的周长,且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大正方形周长的2倍。
三、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提高?
四、布置作业:
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为26厘米、宽为16厘米的长方形还多2厘米,将它围成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还多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
练习四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多边形的周长:几边形就是几条边长度的和。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2
教学反思:
点拨中梳理。
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
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图形周长的含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实践中应用。
数学教学中应强化数学意识的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遵循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在动脑想、动手算、动口答中扎实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水平。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为主,促进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