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考语文古诗词默写复习(含答案)

初中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练习1.《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3.《别云间》表达英雄失路之悲的句子是:4.《夜雨寄北》中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5.贪污受贿者常常这样为自己的罪恶行为辩护:“常站河边难免跌于水中。
”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的一句名言“”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6.《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深刻的哲理的诗句是:。
8.《渡荆门送别》中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9..夏天,满湖的荷花亭亭玉立,清香淡雅,令人心生敬重之感。
请你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句子形容一下:。
10.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院中月光月影的语句11.《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
12.《观沧海》一诗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千古名句是:。
13.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可用来形容。
(用(出师表》中的原句回答)14.最能体现莲花洁身自好的名句是。
(《爱莲说》)15.《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16.《游山西村》中,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的诗句是:。
这两句话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在《桃花源记》中,与以上两句诗意境相似的成语是17.《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
1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的诗句是:。
19.《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 。
2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写居室环境的句子是:;写与人交往的语句是:;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专题27 黄鹤楼-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语文古诗文

二、内容品析——欣赏体会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 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 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 ,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 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 确是“奇险”,“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 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
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 了茂盛的芳草。
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 哀愁!
6
二、内容品析——欣赏体会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用仙人乘鹤归去这个典故引出黄鹤楼,神话起笔 ,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一 个“空”字,从空间的角度烘托出诗人此时对于人去 楼空,仙人难见的失望与遗憾之意。
拾遗、杜工部(通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
工部集》。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又为区别于杜牧,
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
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
,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
35
一、基础知识——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 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 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 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 ,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 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

初三语文晨读材料(0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翻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的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儿童,欺侮我年老体弱,竟忍心如此当面作“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由于唇焦口干已不能再呼喊,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云层墨墨,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蹬破了。
因为屋漏,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
我自从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读破,受冻致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一、重点词语1.秋高:秋深。
2.怒号(háo):大声吼叫。
3.三重(chóng)茅:多层茅草。
三,泛指多。
4.挂罥(juàn):挂,缠绕。
罥,挂结。
5.长(cháng):高。
6.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
坳,水势低的地方。
7.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对面,当面。
为,做。
8.入竹去:进入竹林。
9.呼不得:喝止不住。
10.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
11.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
向,接近。
12.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13.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14.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15.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诗词鉴赏:诗歌的创意解读(含解析)

诗词鉴赏:诗歌的创意解读(共17题)一、复合题(共17题)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列题目。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欣赏《诗经》]和小文、小明一起读《〈诗经〉二首》,参与下面两个学习活动。
(1) “荇菜”与“蒹葭”。
参差的荇菜,苍苍的蒹葭,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诗的世界。
请和我们一起,走进诗的现场。
小文:你们发现了吗?两首诗中都反复出现了两种植物那就是荇菜与蒹葭。
我:是的,就拿《蒹葭》来说,“蒹葭”在诗中的出现呈现了这样的规律:。
小明:哦,这就是《诗经》多采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
小文:这种形式会不会显得诗的内容重复、拖沓呢?小明:我觉得不会,因为从内容上说,诗中每一章的意思是有变化的。
比如《蒹葭》中的“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之沚”,地点的变化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面。
我:是的,在《关雎》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
这些富于变化的内容使诗意静静流淌。
在朗读《关雎》时,“重章复唱”的形式带给我这样的感受:。
小文:“重章复唱”带来了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富有民歌民谣的“国风”气息!(2) “淑女”与“伊人”。
在采摘荇菜的现场,在兼葭丛生的水岸,浮现了两个美丽的身影,一位是“淑女”,一位是“伊人”,根据“任务指南”自选角度,开展小组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写在“小组报告”中。
小文:两首诗中的“淑女”和“伊人”,都带给人美的感觉,你更喜欢哪一个形象?小明:我更喜欢内外兼修的“窈窕淑女”。
小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伊人”。
我看不清“伊人”的样子,也不知道“伊人”是谁,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仍然成为了经典名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这是为什么呢?小明:那就让我们组成“伊人”组和“淑女”组,来分别探讨一下吧。
北京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训练题

诗歌鉴赏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本诗首段的词语“①____”将风拟人化,显示出狂风破屋的巨大威力;紧接着二、三段通过“群童抱茅”和“①______”的铺叙,为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升华奠定了基础。
我们从这首诗中能够感受到一位①_______的诗人形象。
2.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陶渊明《饮酒》中“结庐在人境”与本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都写到了“庐”。
请简要说明三位诗人分别借“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4.“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
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
(不得抄写原文)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动静结合是古诗文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往往能够达到“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效果。
本诗中用“澹澹”表现了水波荡漾之动态,用“①____”描绘出静态的山岛耸立挺拔的样子;再写草木与洪波,静与动映衬,显示大海①____的特点,形成意象和意境的和谐统一。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10 古诗词的默写(原卷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专题10 古诗词的默写(原卷版)课标与教材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是高度重视的,其相关要求是:记诵默写所学课文中的古诗文名句;背诵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篇或段;记诵教材附录中的古诗词名句。
名句名篇的考查仍以课本上的名句名篇为主,兼考课外知名度高的名句或名篇。
文体上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内容上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考纲规定、必背篇目为复习记忆重点。
最重要的是唐宋近体诗中的“名句名篇”和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名句名篇”。
选句内容一般隶属下面四种情况:(1)揭示人类社会及事物发展规律的句子(即富有哲理性的句子);(1)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广阔胸怀的句子;(3)描写优美意境的名句;(4)反映以德治国、传统美德、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名句。
【2019年题组】1.【2019届中考湖南郴州卷】古诗文默写。
(1)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哲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过多少往事,仿佛还在昨天。
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眼前。
”岁月如歌,初中三年美好时光转瞬即逝,正如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论语>十二章》中的文句填写)2.【2019届中考湖南衡阳卷】根据要求填空(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登幽州台歌》)(2)范仲淹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句中借写守边将士饮酒来表现他们因远离家乡和功业未立而生发的惆怅之情。
(3)《论语》中表达了要乐于学习,沉浸于学习,充分感受到学习乐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总复习(二十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娇儿恶.卧.踏里裂 (7)自经丧.乱.少睡眠 (8)长夜沾湿何. 由. 彻.
恶卧: 睡相不好 丧乱: 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 怎能、如何
彻: 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9)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大庇: 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突兀: 高耸的样子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哪一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
颜! 风雨不动安如。 呜呼!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 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精神:体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情感:从愁苦、忧思转为坚定、悲壮。
【注释】①茅屋:茅草盖的屋子,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②挂 罥:挂着,挂住。③布衾:布制的被子。 ④广厦:宽敞的大屋。⑤寒士:贫 寒的士人。
如何挨到天亮呢!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 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可以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 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主旨】这首诗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态,也表达了诗人推己 及人、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
【对点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重茅: 多层茅草
(2)高者挂罥.长.林梢 罥: 挂结 长: 高
(3)忍. 能. 对面为. 盗贼 忍: 狠心
能: 如此、这样
为: 做
(4)俄. 顷. 风定云墨色 俄顷: 一会儿
(5)秋天漠.漠.向.昏黑 漠漠: 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 接近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②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初中语文中考必考古诗词理解性背诵默写(通用)

初中语文中考必考古诗词理解性背诵默写(一)《观沧海》(曹操)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记叙描写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记叙描写群童抢草。
(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比喻)记叙描写屋破雨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议论抒情)表现了作者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希望,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
主旨: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生活窘困的人都能避免受风雨的困扰的济世、博爱情怀。
[相关练习]
1.第一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茅屋为雨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2.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
3.你认为此诗之所一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
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这首古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叙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发散性思考: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6.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
安史之乱 杜甫的《石壕吏》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7.名句赏析: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下雨屋漏,诗人彻夜难眠的苦况。
“自经丧乱”既点明了写作背景,又追述了诗人彻夜难眠的原因,使诗意得到了深化。
8.名句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意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遮蔽住天下的贫寒之人,使他们都能快乐安心地生活。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理想,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9.“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事件。
1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1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的思想。
12.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13.写出诗歌的主旨句 ,并作简单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14.此诗所用的比喻形象生动,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妙处?
比如“布衾”一句,说明被子时间很长,又冻又硬,失去了取暖的功效,诗人只能用它遮挡寒冷,写出了条件、环境极其恶劣。
15.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16.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
B.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C.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D.“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
17.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
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本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8.你认为此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下,依然不忘忧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9.本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
答: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更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答: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中考链接]
(2014年广州市)
(1)”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3分)
老无力。
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自经丧乱少睡眠”变现了“我”怎么样的情感?(2分)
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广西百色市)
⑴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肆虐。
(2分)
⑵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民生艰苦)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忧国忧民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