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居住地襄阳和南阳之争考证

合集下载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一、论据:1、 (诸葛玄死于建安二年正月),公元197年。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证明: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失去了依靠,开始躬耕种田,独立自主生活。

2、“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证明:1、诸葛亮离开了居住地襄阳,自己说到南阳躬耕种田了。

2、刘备三顾的是草庐,不是“宅、家、院”。

3、“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证明:诸葛亮自己再次说明:躬耕于南阳。

而不是其他地方。

4、“张济自关中走南阳。

济死,从子绣领其众。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

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

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证明:这里说的南阳即是宛城,南阳仅仅可以代指宛城,不代指其他县。

5、“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

《后出师表》证明:1、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2、同一件事在《三国志魏书一》上说“公到宛”,《后出师表》上说“困于南阳”。

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即是宛城。

6、“…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

……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一》证明:这里说的南阳指的也是宛城。

7、“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三国志魏书八》。

这里说的是宛。

同一件事但在《魏书十·贾诩传》中说的却是“张绣在南阳”。

证明: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即是宛城。

南阳仅仅可以代指宛城,不代指其他县。

8、“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

”《后汉书·地理志》王莽是第一个说南阳即指宛城的。

证明:说南阳即是宛城。

9、“荆州刺史王睿素遇无礼,坚过杀之。

比至南阳,众数万人。

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三国志吴书一·孙坚传》证明:1、这里说的荆州就是襄阳,南阳就是宛城。

2、只说郡名即指郡治所在地,如果说除郡治以外的县名时,必在郡名后加上县名。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解读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解读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解读提示:一直以来,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两地对于诸葛亮的“躬耕地”的问题争论不休。

关于这个论题,学界普遍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支持“躬耕地”为南阳的“南阳说”以及支持“躬耕地”为襄阳的“襄阳说”。

本文作者首先剖析了“襄阳说”的依据,再根据史实记载逐一驳斥这些依据,最后通过详实的分析考证说明河南省南阳市才是诸葛亮真正的“躬耕地”。

文章摘自《中国经济周刊》,部分文字有删改。

正文:诸葛亮躬耕地问题是一个中国史学界长期存在,目前又没用明确结论的问题。

本来,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悬案,争争无妨,尤其是南阳武侯祠和襄阳古隆中均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都是中华大地上著名的文化遗产和游览胜地,都应当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所以,这些争论和宣传都是可以理解的。

如重此轻彼,或互争高下,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妥当的。

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几次但争论却不同寻常,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改动和教科书事件均有误导后人之嫌,在史实上也缺乏科学的依据。

故我们对此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还历史真相。

应当指出,研究任何问题,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对争议已久的诸葛亮躬耕地的解析也不例外。

作为诸葛亮躬耕的准确地点,必须辨析清楚,使其符合历史真实,这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

这和当前有些地方大争所谓的“名人故里”有着本质的不同。

只要双方论者不存偏见,能以科学的精神、求实求是的态度,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比较鉴别,做到去芜存菁、去伪存真,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即便最终无果,但在这种长期认真的探讨中,参与者和关心此事的人均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历史知识,学会一些研究历史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学识水平都大有益处。

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就是诸葛亮本人在《出师表》中讲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作者:高二旺来源:《中州学刊》2011年第02期摘要:目前学界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襄樊隆中说”、“南阳宛县(卧龙岗)说”、“南阳但未必卧龙岗说”、“襄樊但未必隆中说”四种。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诸葛玄南下依附刘表和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可以看出,刘表不可能将与自己关系一般的诸葛玄安排在襄阳,诸葛亮躬耕地应当在今南阳地区,并极有可能在新野或邓州境内。

襄阳是诸葛亮的重要活动地而非躬耕地,隆中说为后人附会。

关键词: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中图分类号:K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2—0194—03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南阳和襄阳两地论争已久,并已超出学术范围。

然而历史不会因后人的争论而发生改变,欲得出最符合史实的结论,必须从学术的角度对史料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可。

一、诸葛亮躬耕地主要观点述评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今天的南阳还是襄阳,至今仍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1.“襄阳隆中说”此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今湖北襄阳隆中。

早在1980年,襄阳师专中文系和襄樊市隆中管理处就出了一本小册子《诸葛亮与隆中》。

其中开篇提出:“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期刻苦读书、交游士林、研究形势、提出统一天下大计的寓居之地。

”①并说当时“诸葛亮年纪还小,就在刘表开办的‘学业堂’里读书”②。

此后杨剑虹说:“诸葛亮是建安二年来到隆中,建安十二年离开,他在这里渡过了10个春秋。

襄阳隆中是诸葛亮曾经躬耕隐居过的地方,这是无庸置疑的。

”③丁宝斋也说:“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7岁至27岁时,在这里度过了10年的躬耕读书生活。

”④“襄阳隆中”说要站住脚,就必须解决一个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而襄阳隆中又不属于今南阳的矛盾问题。

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所说之“南阳”为郡名,在东汉时期,襄阳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

针对这种观点已有不少批驳的文章,如任崇岳认为:“至迟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刘表之前,南阳郡邓县不管辖隆中,可知刘备三顾茅庐不在此处。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摘要:目前学界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襄樊隆中说”、“南阳宛县(卧龙岗)说”、“南阳但未必卧龙岗说”、“襄樊但未必隆中说”四种。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诸葛玄南下依附刘表和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可以看出,刘表不可能将与自己关系一般的诸葛玄安排在襄阳,诸葛亮躬耕地应当在今南阳地区,并极有可能在新野或邓州境内。

襄阳是诸葛亮的重要活动地而非躬耕地,隆中说为后人附会。

关键词: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南阳和襄阳两地论争已久,并已超出学术范围。

然而历史不会因后人的争论而发生改变,欲得出最符合史实的结论,必须从学术的角度对史料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可。

一、诸葛亮躬耕地主要观点述评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今天的南阳还是襄阳,至今仍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1.“襄阳隆中说”此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今湖北襄阳隆中。

早在1980年,襄阳师专中文系和襄樊市隆中管理处就出了一本小册子《诸葛亮与隆中》。

其中开篇提出:“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期刻苦读书、交游士林、研究形势、提出统一天下大计的寓居之地。

”①并说当时“诸葛亮年纪还小,就在刘表开办的‘学业堂’里读书”②。

此后杨剑虹说:“诸葛亮是建安二年来到隆中,建安十二年离开,他在这里渡过了10个春秋。

襄阳隆中是诸葛亮曾经躬耕隐居过的地方,这是无庸置疑的。

”③丁宝斋也说:“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7岁至27岁时,在这里度过了10年的躬耕读书生活。

”④“襄阳隆中”说要站住脚,就必须解决一个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而襄阳隆中又不属于今南阳的矛盾问题。

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所说之“南阳”为郡名,在东汉时期,襄阳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

针对这种观点已有不少批驳的文章,如任崇岳认为:“至迟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刘表之前,南阳郡邓县不管辖隆中,可知刘备三顾茅庐不在此处。

”⑤王大良提出:“‘襄阳说’所依据的资料,不仅无一记载诸葛亮躬耕于隆中,况且后面的资料有明显地抄袭以前资料的痕迹,其多出的部分显然是作者所妄加,不足为凭。

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

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

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展开全文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西岭千秋雪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这里的“南阳”在西晋史学家陈寿著国家正史《三国志》上以及很多史料记载中证明就是指宛。

这在西晋时期是一种共识,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晋惠帝在看过《三国志》后当即下诏,命令全国百姓每家每户都要抄写《三国志》,做到了家喻户晓,根本就不存在争议。

然而,经后朝后代别有用心之人独断、臆想、推测,时至今日竟然被演变为“诸葛亮躬耕于隆中”,彻底否定了诸葛亮自己说的“躬耕于南阳”。

这将成为史学界的一大笑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诸葛亮自言“躬耕于南阳”就是指宛。

一、东汉班固撰《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在南阳郡下明确记载:“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

” 这是王莽第一个说出南阳指宛的证史记载。

二,公元17年,新莽天凤四年四月,王莽改制时“改南阳郡为前队(音遂Sw),改宛县为南阳”。

这个证明秦、西汉时的南阳郡更名为“前队”,宛已经改名叫“南阳”。

三、《水经注卷三十一》记载:“(淯水)又南迳宛城东。

其城故申伯之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伐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

王莽更名郡曰前队,县曰南阳。

刘善曰: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

大成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

这里的“前队”即指南阳郡,“南阳”指的就是宛。

四、《后汉书·志第十天文上》:“俱攻破南阳,斩莽前队大夫甄阜……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这里的“前队”即指南阳郡,“南阳”指的就是宛城。

五、《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前出师表记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记载:“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

这件事说的是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同一件事在《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记载:“张济自关中走南阳。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阳市还是河南省南阳市?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阳市还是河南省南阳市?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阳市还是河南省南阳市?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隐居的南阳究竟在哪里一直存在着争议。

古隆中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阳市还是河南省南阳市?
南阳市诸葛草庐
一、河南省南阳市说
《大明一统志》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记载:“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草庐在其中。

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

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诸葛庵又名南阳武侯祠,就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

这些说明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河南省南阳市!
三顾茅庐情景建筑
二、湖北省襄阳市说
现行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隆中对》“南阳”下面的解释是:湖北襄樊(襄阳)。

东晋襄阳人习凿齿所箸《汉晋春秋》认为诸葛亮的家在邓县,号称“隆中”。

隆中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阳市还是河南省南阳市?
不但如此,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阳市的武侯祠之争也由来已久。

三顾堂
有人认为:虽然《魏略》、《汉氏春秋》都曾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确实曾在襄阳隆中住过;但是最有可能的是诸葛亮只是到湖北省襄阳市游学,躬耕的还是在河南省南阳市。

浅论诸葛亮躬耕地

浅论诸葛亮躬耕地

浅论诸葛亮躬耕地作者:张琳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南阳与襄阳已争了上千年,互不相让,这些争夺不是学术之争,更不是为了尊重历史还原真相,争的是一个利益,甚至有些虚构与歁诈的嫌疑。

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研究历史,要以理服人,切不可以点盖面。

作为一名学生,我也有一些看法,故作此文,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引言:出师表中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自然成了南阳作为躬耕地最直接的证据。

然而也有人说汉末南阳郡包括现在的襄阳,隆中在距襄阳城西不足20里西山中,隆中对就是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谈话内容,我不是史学家、官员、名流人物,对两地轰轰烈烈的争论只想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段话是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中提到的,可谓南阳说最直接的证据。

但南阳在汉末被袁术、张绣和曹操先后占领,袁术早期占据南阳,后来称帝后众叛亲离,被刘表切断了粮道呆不下去,张绣占领南阳后与刘表联合,所以张绣实际控制着南阳,名义上是依附刘表的,官渡之战前张绣就归附了曹操,南阳实际上当时在曹操的势力范围之下,刘备屯兵新野就是帮刘表守荆州北大门,想去南阳三顾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二、《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诸葛亮父亲早年去世后,跟着叔父诸葛玄一起去了做豫章太守的地方…这袁术封的官朝庭不予承认,让朱皓代替了叔父,诸葛玄与刘表关系不错,所以就去到了襄阳,叔父死后,诸葛亮就在那里种地了…按此解释躬耕南阳一说更是不靠谱。

三、《隆中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更是比较明白地说了,天下有变动的话,就命令一员上将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攻,说明当时的对话不在南阳郡的范围内。

襄阳PK南阳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襄阳胜

襄阳PK南阳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襄阳胜

襄阳PK南阳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襄阳胜
诸葛亮逝后,凡是他到过的地方,老百姓为他立庙。

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

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隆中的建于晋代,南阳的建于唐代。

为武侯祠的正宗两地相争。

还打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

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高潮。

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

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

顾嘉衡听完双方的意见后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

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

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

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
古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襄阳南阳我的第一次推断:诸葛亮13岁随叔父依附袁术时,肯定是南阳城外七里,隐居躬耕,这段时间估计因为年纪小,躬耕印象深刻。

后来随叔父投刘表,就可能迁到襄阳了,但是住的地方在襄阳周围,是不是隆中不知道,属于南阳的管辖,其实那地方人烟稀少,交界的地方。

这段时间相对长些,年纪大些,条件好些,两个姐姐都出嫁给大族了,投了老师,读书多且成长快,躬耕印象没有前面深刻,且到处游学,结交了襄阳周边的不少学士,安家是襄阳周围,后来叔父死,诸葛亮不忍仕无能的刘表,就选择隆中隐居了,襄阳西二十里,这里环境和南阳七里大致相似,山水树木平地,所以可能是二次隐居的地方,两个特点,读书和经常云游。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从出师表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尤其一个本,意味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在南阳躬耕,虽然年少理想远大,避乱的成分多,所以不求闻达。

后一句是三顾草庐,这个草庐就是躬耕之地吗?无论在哪隐居种地,恐怕都有住房草庐吧,要不住哪里呢?所以,南阳七里处是早期的躬耕地,隆中和南阳都有草庐,南阳是开始就隐居,隆中是在襄阳周边生活一段时间后隐居,主要是求学游学,弟弟长大些,可能躬耕的多一些。

三顾茅庐就是发生在隆中,但是那会属南阳郡,就是现在的襄阳隆中,躬耕地基本就是现在南阳多一些了,且是发生在早期。

所以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是开始在南阳的生活。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是到襄阳隆中后的故事。

因为生活时间跨度多达14年,且变换不少地方,加上战乱,边界时常交错占领,更没有人记住当时的详细情况,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文献各自记载的不同,难道说都是错的?肯定有南阳和襄阳的影子,就是个南阳到襄阳,有小长大,关系亲朋重在襄阳的一段历史而已。

我的第二次推断:仅供参考争论的来源在于,中国古今地名的变迁和归属的问题上。

所以先补充几个知识点:1、东汉,“荆州刺史部”辖内有“南阳郡”和“南郡”。

2、南阳郡郡治在宛县(即今天的南阳市),南郡的郡治在江陵(即今天的荆州市)。

3、新野(即今天的新野县),属于南阳郡;襄阳(即现在的襄樊市),属于南郡。

4、襄阳(现在的襄樊)和宛县(现在的南阳)都是县,是平级的行政单位。

5、南阳郡和南郡都是郡(类似省级的行政单位),是平级的行政单位。

6、刘备屯新野,到宛县(即现在南阳市)60公里,到襄阳(即今天的襄樊市)70公里。

建安二年,曹操打张绣便拿下宛县,刘备屯新野后与其对峙。

新野几乎在襄阳县和宛县正中间。

《出师表》中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肯定是在南阳郡内。

刘备骑马出发,日近中午见孔明,等候时间估计1个半小时,8点出发,到12点得见,4个小时,路上的时间估计是2个半小时,根据曹操追刘备,一天(12小时)急行300里,一个小时估算为25里,2.5个小时大概行50~60里,也就是说诸葛亮的隐居地在新野县周围50~60里,无论哪个方向都是到不了襄阳也到不了宛县。

因为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所以说在新野与襄阳,新野与南阳之间找这样的地方,位置符合的都有可能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那草庐和躬耕地如果不住人,几年便和没住人的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找原来的隐居地的遗址几乎不可能有所发现,只能从环境记载上入手,年代越远环境变化越大。

所以只有从当时和最近年代记载中寻找答案,这本身就是不完全让人信服的。

《出师表》中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二是刘备三顾茅庐,寻求统一天下大计。

诸葛亮的回答,提出对策是在有草庐的地方。

其核心内容是,在刘备占有荆益二州后,分两路北上灭曹。

有一路是:派一名将军,率荆州军队北上“以向宛、洛”,宛,曹魏统治区。

说明了诸葛亮对答刘备问话时,荆州是在宛的南边,地理方位确实如此。

至于诸葛亮和刘备当时在什么地方,根据当时曹操已经占领宛县,应该不在宛县。

但是襄阳不属于南阳郡,应该也不在襄阳。

所以说诸葛亮躬耕地肯定不在宛县,即现在南阳市,也不在襄阳,即现在襄樊市,那么应该在哪里呢?根据以下的史料,我觉得就是襄阳西北、东北、北面,和新野中间的位置,南阳市西南,南部,和新野中间的位置,距离襄阳城60里,距离南阳城60里,距离新野城50里才对。

所以诸葛亮的实际隐居位置不得而知,根据人类活动的需要,倾向于靠近城区寻找隐居地是必然的结果。

现在的南阳的卧龙冈和襄樊的隆中,都很有可能不是实际的诸葛亮躬耕隐居的地方。

根据诸葛亮对这些地方熟知,可以推算他的活动范围是很大的,这些都是不止一次光顾的地方,不足为怪啊。

总而言之,大差不差,南阳到襄阳不过100多公里,统称为诸葛大故居吧。

但是诸葛亮的精神一直都在发扬光大。

南阳和襄阳诽谤之争,是狭隘的自私之争,根本不屑于究。

以下都是摘抄,供大家参考。

1.再以与诸葛亮同时代的曹魏郎中的鱼豢撰写的《魏略》记载来看,亮的好友孟公威,因思念家乡汝南,“欲北归”,遭到亮的极力劝阻。

从地理方位来说,汝南在宛县的正东、在襄阳的东北。

如从宛至汝南,应是“东归”,而不是“北归”。

只有从襄阳出发去汝南,才是“北归”。

该书又记载说:“刘备屯于樊城……亮乃北行见备”。

如果亮时住宛县,那由宛至樊城,就是“南行”了。

2.从离三国最近的两晋来说,也有史籍记载诸葛亮的寓居地。

如东晋初年王隐《蜀记》记载:镇南将军刘弘,在镇压张昌起义后,由宛县移驻襄阳。

他专门到了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居,“立碣表闾”,并命镇南参军李兴撰写《诸葛亮故宅铭》,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隆中是诸葛亮的故居。

刘弘此次去瞻仰时,只距亮去世时70年《三国志注》。

另外,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一书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裴松之在《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的“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这句作注时,专门引了习凿齿的这句话。

说明裴松之也认为,诸葛亮是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的。

郦道元(南北朝)《水经注·沔水注下》中“沔水又东迳隆中”条注:“历孔明旧宅北。

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3.从东汉末年战乱时,邓县和宛县两地的政治形势来看:刘表任荆州剌史时,便将荆州首府移至襄阳,使襄阳及周边地区,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人才聚集、教育发达,一度成为汉末学术文化中心。

而宛县初为袁术占据,后来又为张绣占据(曹操就是在宛县霸占张绣的婶婶而让典韦丧命的),再后来为曹操占据,战乱频繁。

试想,诸葛亮投靠刘表是为了躲避北方战乱,怎么会去更加战乱的宛县呢?刘备于建安六年秋往投刘表,“表自郊迎,以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使拒夏侯享、于禁等于博望。

”从这里可知刘曹两家的军事分界线是在博望镇。

若诸葛亮住在宛城,那是曹管区,刘备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带着三骑穿越军事分界线,深入曹管区上百里去会见诸葛亮。

再说,曹操连徐庶的老母都虏为人质,会放过诸葛亮和其家人吗?4.从诸葛亮躬耕期间的人际关系来看:史载,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中庐(今湖北南漳)大族蒯家蒯祺,二姐嫁给了襄阳大族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他迎娶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

亮的老师庞德公住在襄阳城南岘山南,司马徽住在襄阳城东。

亮的好友庞统,住在襄阳白沙洲。

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也住在襄阳城西的檀溪。

这一切都说明,如果诸葛亮不是在襄阳生活了十几年,是不可能与住在襄阳城周围的亲朋好友,建立如此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

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实际上是一个基于有意识误记之上的假命题。

所以说,是因为“襄阳说”硬是把历史上一切记载诸葛亮与隆中关系的资料,一股脑的理解为诸葛亮在隆中躬耕。

即:把诸葛亮的留学之地隆中,牵强附会为亮的躬耕之地。

其实大家稍微注意一下即可发现,凡是涉及诸葛亮与南阳关系的史料,十有八九都有“躬耕”“草庐”这些躬耕地的关键字眼。

如:首先诸葛亮自己明确的说:“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严从在《拟三国名臣赞序》称:“先主之迹远播于汶隅,孔明躬耕南阳,盘桓待主。

”赵均的《金石林时地考》称: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

刘禹锡在《陋室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等等。

在宋代以前的古人是清楚的,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在隆中求学。

这是两个有明显区别的客观事实。

如《魏略》上所说:“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

”司马光《资治通鉴》:“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

就连襄阳方面认定的铁杆证据《汉晋春秋》也只是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请注意:话中没有提到草庐,没有提到躬耕,只有个“家”字。

而平山武侯祠、平顶山诸葛庙村,金鸡冢,西湖村诸葛庙,方城小史店石峡口诸葛遗址等,均可称为诸葛亮的“家”。

而众多的家与唯一的躬耕之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把家与躬耕地等同起来,仍然是“襄阳说”的附会隐断而已。

而《大明一统志》把两者的关系,说的最为明确:“诸葛亮琅琊人,躬耕南阳,往来隆中。

”为什么在后来会出现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了呢?原来在宋金对峙时期,宋朝的官员,已经不能到金人控制下的躬耕地南阳,去拜谒诸葛亮了,只能到诸葛亮的留学之地隆中去拜谒。

又因为诸葛亮躬耕地特殊的历史意义,久而久之,就有别有用心者,将隆中附会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

但这里面岳飞除外,岳飞北伐中原,班师路过南阳武侯祠,曾在武侯祠内书写诸葛亮《出事表》以铭志。

其序为:“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

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

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

岳飞并识。

”到了元,明,清三代,又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从而否定了“襄阳之说”。

如《大元一统志》:“卧龙岗在南阳县境,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卧龙岗在府西七里。

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十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

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

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诸葛草庐,在南阳县七里卧龙岗。

”诸葛亮故居之争一直在学术界未了,众说纷纭,偏安一方。

但是,诸葛亮的精神,一直在神州大地上发扬光大!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