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樊市概况
襄樊 百科

襄樊基本信息栏中文名称: 襄樊 外文名称: Xiangfan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湖北 下辖地区: 襄阳,樊州 政府驻地: 襄樊市檀溪路 电话区号: 0710邮政区码: 441000 地理位置: 湖北西北部 面积: 1.97万平方公里 人口: 580万 著名景点: 襄樊隆中,襄阳古城墙,仲宣楼,鹿门寺 车牌代码: 鄂F目录[隐藏] 地理位置 历史文化 城市现状 近获荣誉 民间艺术 自然人文 城市精神 历史名人 地理位置 历史文化 城市现状 近获荣誉 民间艺术 自然人文 城市精神 历史名人∙ 地方方言∙ 襄樊婚俗∙ 诗词歌赋从山上看襄樊夜景[编辑本段]地理位置襄樊市隶属湖北省。
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河南省西南方,居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其地理范围为:北纬31°14′~32°37′,东经110°45′~113°43′。
市区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
襄樊市与原襄阳地区合并后,现辖襄阳、襄城、樊城3个市辖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鱼梁洲开发区(省级)隆中旅游开发区(国家4A景区)三个开发区及枣阳市、老河口市、宜城市、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
总面积1.9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人。
襄樊市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属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
西部为荆山山脉放武当山余脉的山区,东部为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区,北部地处武当山、桐柏山之间,素称“鄂北岗地”,汉水流域及南部地区为较开阔的冲积平原。
全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16℃,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具有我国南北过渡型的气候特征。
襄樊市198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200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
1990年至1992年在枣阳市雕龙碑发掘一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属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襄樊市自然资源

襄樊市自然资源
襄樊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城市。
襄樊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涵盖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方面,襄樊市拥有煤炭、铁矿、石灰石等丰富矿藏,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水资源是襄樊市的重要优势,长江、汉江、唐河等众多河流贯穿全境,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气候条件是影响自然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襄樊市处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适宜农作物生长。
这种气候条件为襄樊市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农产品丰富多样,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
森林资源是襄樊市宝贵的自然财富。
襄樊市的森林覆盖率较高,各类植被种类繁多,为城市增添了绿色氧吧,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是襄樊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总的来说,襄樊市自然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支撑。
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将有助于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湖北襄阳简介

湖北襄阳简介
襄阳,湖北省下辖地级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
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地理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
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
两城历史上都是军事与商业重镇。
1949年以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两区。
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
境辖3个城区(襄州、襄城、樊城)、3个县级市(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南漳、保康、谷城)和3个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鱼梁洲旅游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
襄阳名胜古迹旅游以三国文化为主要特色,著名景点:隆中风景名胜区、襄阳城等;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襄阳已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中心城市。
2013年襄阳入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
2014年襄阳入围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
襄阳简介

一、襄阳简介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
现辖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级市,南漳、保康、谷城3个县,襄城、樊城、襄州3个城区,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鱼梁洲经济开发区。
全市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80万。
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
2003年9月,被湖北省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2800多年建城史。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樊城由此而得名;襄阳因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襄阳历史上历代为州、郡、府、道、路治所,“汉晋以来,代为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区域性经济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明清时期,襄阳的商业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建有20多个全国各个地区的商业会馆。
襄阳历史上孕育和生活过众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杰出人物,如春秋时期吴国相国伍子胥,战国时期大文学家宋玉,三国时期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唐诗名流杜甫、孟浩然、皮日休、张继,唐代名相张柬之,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等;演绎过卞和献玉、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故事。
现存有古隆中、襄阳城、习家池、米公祠等名胜古迹700余处。
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城而过,境内流长195公里。
襄阳是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较好,先后被确定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三大芝麻产区之一、全国商品肉牛生产基地、秦巴山高香茶种植基地。
初步形成了以粮食、油料、茶叶、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为主的8大主导产业,板块农业面积900多万亩。
到2009年底,全市农业总产值366亿元,同比增长17.3%,农业增加值200.2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6.67%。
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460亿元,成为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农业加工大市初具规模。
襄樊市地理环境

襄樊市地理环境
襄樊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
其地理环境多样,包括水域、山地
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特征。
水域资源丰富,襄樊市境内有汉江、唐河等重要水系,为当
地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襄樊市地处长江经济带,交通便利,是重
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自然生态
襄樊市地理环境优越,自然生态资源丰富。
市内拥有多处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保护了大量植被和野生动物。
这些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也是市民休
闲娱乐的好去处,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气候特点
襄樊市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温
和宜人。
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之一。
同时,气候条件
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产生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地理优势
襄樊市地理环境优势明显,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京广高速公路交汇处,
交通便利。
这一地理位置使得襄樊成为了湖北省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投
资和人才涌入。
同时,地理环境也为襄樊市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
湖北襄樊市概况导游词(四篇)

湖北襄樊市概况导游词襄樊市位于鄂西北,踞汉水中游。
全市辖襄阳、枣阳、宜城、南漳、谷城、保康____个县和代管老河口县级市。
地理位置东经110°45'-113°43',北纬31°14'-32°37',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
东邻随州市,南界钟祥市、荆门市、远安县、宜昌县、兴山县,西连神龙架林区、房县、丹江口市,北接河南省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边境界线长____公里。
襄樊市辖襄阳、南漳、谷城、保康4县,枣阳、宜城2市,襄城、樊城两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车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鱼梁洲旅游开发区,代管老河口市。
辖____个镇、____个乡、____个街道办事处,乡(镇)级农(林)场____个。
总面积____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版图面积的____%;襄樊市城区____平方公里。
____年末,全市总人口____万人。
襄樊市为中国历来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远在____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
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
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____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
襄樊市始建于____年____月,____年____月升为省辖市,____年____月与襄阳地区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
____年____月被评为全国“明星”城市,____年经____批准为甲类对外开放城市,____年____月____日被____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____年____月经国家建设部公布为全国大型城市。
襄樊市旅游产品日趋丰富多样,经过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及"一市二点三县四区五线"的旅游发展格局。
襄阳简介概况

襄阳简介概况襄阳,古称“襄城”,是湖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是湖北省东北部的重要城市之一。
襄阳市的行政区域面积为1.9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50万人。
襄阳市是湖北省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也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生产区。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襄阳的基本情况吧。
一、历史沿革襄阳市历史悠久,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襄阳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襄阳属楚国。
秦朝统一后,襄阳成为襄阳郡治所。
东汉时期曾设襄阳太守府,三国时期曾为蜀汉的重要城池。
唐朝时期,襄阳成为襄州刺史府所在地。
宋朝时期,襄阳成为湖南、湖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是当时的重要商业城市。
元朝时期,襄阳成为湖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处。
明朝时期,襄阳成为湖广总督府所在地。
清朝时期,襄阳成为湖北省省会。
1949年后,襄阳市成为湖北省的地级市。
二、地理位置襄阳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东临江苏省,南接安徽省,西连荆州市,北毗十堰市,是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的重要通道和枢纽。
襄阳市地势平坦,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襄阳市境内有长江、汉江、襄河等多条水系,是湖北省的重要水运枢纽。
三、经济发展襄阳市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生产区。
襄阳市的工业以机械制造、化工、轻工、建材、电力等为主,其中机械制造业是襄阳市的支柱产业。
襄阳市的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烤烟等是襄阳市的主要农产品。
此外,襄阳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煤炭、石灰石、石膏等。
四、文化底蕴襄阳市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襄阳市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如襄阳古城墙、明清古建筑群、楚文化遗址、汉阳陵等。
襄阳市还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如楚剧、秧歌、龙舞、鼓乐等。
襄阳市的文化活动也十分丰富多彩,如襄阳国际汽车文化节、襄阳楚文化节、襄阳秧歌文化节等。
五、旅游资源襄阳市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
襄阳市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遗存、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
襄阳乡土地理

襄阳乡土地理专题整理人:张沛一、襄阳概况襄阳,地处中国中部,汉江中游,湖北省西北部;现辖3个县、3个县级市、3个城区和2个开发区,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63平方公里,其中襄阳古城面积2.4平方公里;全市人口588.88万;是湖北省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3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唯一的大城市,也是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
二、地理位置襄阳市城区位于东经112°00′-112°14′,北纬31°54′-32°10′襄阳市位于东经110°45′-113°43′,北纬31°14′-32°37′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
接壤地区:东邻随州市,南界荆门市、宜昌市,西连神农架林区、十堰市,北接河南省南阳市,边境界线长1332.8公里。
平面直角坐标距离:东西最大横距220公里(东起枣阳市新市镇最东端,西止保康县马桥镇最西端),南北最大纵距154公里(南起南漳县东巩镇最南端,北止老河口市纪洪岗镇最北端)。
城区东西最大横距21公里(西起隆中华严寺最西端,东至东刘庄三董水库),南北最大纵距29公里(南起永丰水库,北至叶家店北1公里)。
三、地形地貌襄阳地形为东低西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丘陵、岗地、山地,约占襄阳总面积分别为20%、40%、40%。
地貌特征:东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250米之间,主要分布在枣阳东部的新市镇、鹿头镇、刘升镇、吴店镇、平林镇、王城镇等,最高点是与河南省交界处的玉皇顶,海拔778.5米。
中部为岗地丘陵,兼有平原,主要分布在枣阳西部各乡镇和襄阳、宜城、老河口全部以及南漳东部乡镇,宜城孔湾镇八角庙村,海拔44米,是全市最低点。
西部为山区,包括保康全部、谷城大部和南漳中西部,海拔多在400米以上,保康官山海拔2 000米,是全市最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襄樊市概况
襄樊市位于鄂西北,踞汉水中游。
全市辖襄阳、枣阳、宜城、南漳、谷城、保康6个县和代管老河口县级市。
地理位置东经110°45'-113°43',北纬31°14'-32°37',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
东邻随州市,南界钟祥市、荆门市、远安县、宜昌县、兴山县,西连神龙架林区、房县、丹江口市,北接河南省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边境界线长1332.8公里。
襄樊市辖襄阳、南漳、谷城、保康4县,枣阳、宜城2市,襄城、樊城两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车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鱼梁洲旅游开发区,代管老河口市。
辖106个镇、29个乡、24个街道办事处,乡(镇)级农(林)场5个。
总面积19724.41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版图面积的10.6%;襄樊市城区336平方公里。
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572.57万人。
襄樊市为中国历来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
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
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
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地区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
1982年8月被评为全国“明星”城市,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7月经国家建设部公布为全国大型城市。
襄樊市旅游产品日趋丰富多样,经过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及"一市二点三县四区五线"的旅游发展格局。
其中"一市"即以襄樊市区隆中为龙头,包括襄阳古城池、仿古一条街、夫人城、米公祠在内的市内旅游线路;"二点"即以襄阳鹿门寺、枣阳白水寺为景点的观光旅游线路;"三线"即以南(漳)、保(康)、谷(城)三个山区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县;"四区"即逐步建立了枣阳熊河水库度假区、南漳水镜湖度假区、谷城薤山度假区和保康温泉度假区四个旅游区;"五线"即市区--隆中旅游线、市区--鹿门寺--白水寺旅游线、市区--承恩寺--薤山--南河旅游线、市区--鹿门寺--水镜庄--
七彩瀑布旅游线、市区--保康--温泉--五道峡旅游线。
这些线路已通过旅行社向襄樊市内外广大游客推出,并逐步向互相结合多元化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