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综合题答题模式训练4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地理特征类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地理特征类

高考综合题地理小专题答题模式 ----地理特征类【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目录引言------------------------------------------------------2地理位置特征------------------------------------------3气候特征------------------------------------------------8气温特征------------------------------------------------11降水特征------------------------------------------------15地形特征------------------------------------------------18地势特征------------------------------------------------21河流水文特征------------------------------------------24河流水系特征------------------------------------------28自然地理环境特征------------------------------------33等值线特征---------------------------------------------36地理点状分布图特征---------------------------------40地理面状分布图特征---------------------------------42地理统计图特征---------------------------------------45地理其它特征类题目---------------------------------50引言一、设问形式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

中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地形特征类

中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地形特征类

中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地形特征类(1)仔细阅读图文材料,准确获取答题所需要的信息。

(2)细审题干,明确“问什么”,即要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同时在描述时应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回答问题时,应全面,注意回答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4)回答问题时,力争做到答案的专业向,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地理术语。

角度一 地形类型判断及地形特征的描述角度二 区域内和区域间地形差异区域图 →地形类型及主要地形区 →比较 →地形类型(单一、多样),地势特点(起伏大小)角度三 地形地特征对河流、气候、交通、水能等方面的影响(1)对河流影响:流向、流速、流域面积等。

(2)对气候影响:降水、气温、气候类型等。

(3)对交通影响:分布(4)对水能影响:分布#中考典例【例1】(2021∙山东)用比较法学习不同区域,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常用方法。

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相关要求。

结合材料,说明欧洲西部地形特点对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的影响。

【套用模板】【尝试解答】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和山脉的东西走向,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范围广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例2】(2021∙山东聊城)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1年2月,美国德克萨斯州遭遇了罕见的持续性暴雪天气,有些地区气温达到-15℃以下,由于极端低温影响,德克萨斯州电力供应出现问题,550万户家庭用电遭到波及,至少50人因此身亡。

材料二 :每年12月到次年2月都是澳大利亚的“林火季”,是火灾高发的季节。

从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中旬,森林火灾在澳大利亚肆虐200余天,东南部地区成为重灾区。

材料三:美国和澳大利亚地形示意图(1)结合图中信息,对比分析两国地形特征的异同点(2)位于美国最南部墨西哥湾沿岸的德克萨斯州,冬季也会出现-15℃的极端低温天气,主要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

【尝试解答】(1)相同点:地势都是东西高,中部低不同点:美国东部山地、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澳大利亚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是高原(2)地形【解析】(1)读美国和澳大利亚地形图比较可知,美国西部是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东部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是平原,澳大利亚东部是大分水岭,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

高考地理综合题分布规律的规范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综合题分布规律的规范答题模式

课堂练习1
读“某国南部水系及其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概括乙河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较高的 城市数目少,且距离较远。
课堂练习2
读京津冀区域等值线图,分析回答:
分析图中西部地区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及其主导影响因素。 等温线呈南北走答题技巧
根据近年问答题的设问,一般有以下类型:
1. 特征问题;
2. 分布规律; 3. 成因问题; 4. 评价问题; 5. 判断问题; 6. 区位问题。
二、分布规律问题
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 趋势。 1. “点”状分布一般有: “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疏密)
原因: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 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09浙江样卷)37.(30分)读图10、11,完成下列要求。
(4)简述两图中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及原因。(9分) 答:铁路线基本上都沿海岸线分布(3分); 主要原因是沿海人口、城镇分布较多(3分), 促进沿海经济开发(3分)。
二、分布规律问题
2. “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疏密特点。 (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 如果是等值线, 还要说明量
的大小。
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 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 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读图回答问题:
请分别描述以上两图示区域等温线分布特点。 答:等温线大致呈环状分布, 答:东段大致东西走向, 西段大致西北-东南走向, (气温中间低四周高) 西部沿海地区沿海岸线走向; 等温线较为密集。 西部等温线较东部密集。
从化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影响气候因素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影响气候因素

影响气候因素
【答题模式】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
(3)海陆位置
(4)地形
(5)洋流
(6)人类活动
【高考真题】
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12分)
甲地:西临大西洋,盛行西风,沿岸暖流经过,水汽较多,位于山脉迎风坡一侧。

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小。

乙地:海域面积小,海洋水汽较少,位于山脉背风坡。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少,集中在夏季,气温年较差较大。

【强化训练一】根据图中信息判断甲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1分)
热带沙漠气候(2分)。

地处低纬,太阳辐射强,气温高;(3分)夏季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或与海岸平行),气流干燥;(3分)沿岸有离岸洋流,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3分)
【强化训练二】下图为新西兰南、北二岛地形示意图。

结合图中信息,分析新西兰气候的形成原因。

地处中纬度地区,四周环海,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理大题答题模板(完整版)

地理大题答题模板(完整版)

地理大题答题模板(完整版)第一版块基础概览自然地理部分☆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势起伏状况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影响降水的因素: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3.结冰期:有无、长短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1.长度2.流向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况6.支流多少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社会人文地理部分☆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3.水源(灌溉水源)「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6.工业基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3.农业因素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5.市场因素6.科技因素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8.历史因素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城市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3.河流: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4.资源条件(代表城市: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条件(代表城市: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3.军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国波士顿)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耶路撒冷)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筑波)6.旅游因素(代表城市:黄山、泰安)☆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自然方面」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会经济方面」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凌汛的形成条件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凌汛的形成条件

影响含沙量大小的因素
【答题模式】
①由低纬向高纬流。

②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发生时间各纬度不同,结冰时高纬早低纬晚,融冰时低纬早高纬晚。

即: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

【强化训练一】
图中乌海河段的凌汛多发干3月、11月,分别简述其形成过程。

河流自较低纬流向较高纬;每年秋末冬春(11月),下游封冻,上游来水被冰坝阻塞河道;次年春季(3月),上游冰融,下游未解冻,冰坝阻水,河水溢出河道,形成凌汛。

【强化训练二】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略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同学认为图示地区的甲河段有凌汛现象
不可信。

该河段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区位条件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区位条件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区位条件如何分析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发展区位条件呢?首先需要考虑地理位置是否优越,例如海峡西岸经济区位于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北与长江三角洲相邻,南与珠江三角洲相邻,海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其次要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资源等。

最后,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历史条件等,以及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比例多等因素。

例如,福建省的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搜集了相关材料,其中一张图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另一张材料介绍了M、N城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特区的设立。

针对N城设立经济特区的社会经济原因,可以分析其毗邻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具有边境口岸的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有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丰富的能源资源,有利于产业发展;国家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文化古迹众多,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又如,针对古马里帝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可以分析其地形平坦,草原广阔,河流水资源较丰富,灌溉农业及牧业较为发达,地处古代贸易交通之要道,这些因素可能是其兴盛的原因。

在强化训练中,贵州地形与主要矿产资源分布示意图和贵阳气候基本数据统计图被用来说明自然条件对贵州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贵州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地带占据了大部分,这对交通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贵阳气候也不太适宜农业生产,夏季多雨多云,冬季干燥,降雨不足。

这些自然条件的限制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例如发展旅游业等。

下图为环黄海经济圈示意图,该区域由中国、日本和韩国三方组成。

这三个国家地理位置相邻,且各自拥有优势。

日本和韩国在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则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充足的劳动力,这为三方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山东半岛作为环黄海经济圈中的一部分,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校本教材】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式训练

【校本教材】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式训练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式训练(含高考真题和典型例题)【说明】根据最新高考地理大纲、近5年全国卷和各省高考地理真题、地理必修1~3、环境保护、区域地理等整理,包含高考所有考点和综合题各类题型;适合全国卷和各省自主命题使用;适合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最后阶段冲刺使用。

本文档包括十一个小专题,共88页,页面设置为A4纸,排版精美,可直接打印。

目录小专题一:气候要素专题一、气候特征的描述---------------------------------------------------------------------------------71、描述某种气候类型气候特征------------------------------------------------------------------72、描述某大区域气候特征------------------------------------------------------------------------7二、气温要素------------------------------------------------------------------------------------------81、气温特征的描述----------------------------------------------------------------------------------82、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83、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94、影响气温的因素----------------------------------------------------------------------------------9三、降水要素-----------------------------------------------------------------------------------------101、降水特征的描述---------------------------------------------------------------------------------102、影响降水的因素---------------------------------------------------------------------------------103、影响干旱的因素---------------------------------------------------------------------------------11四、风要素--------------------------------------------------------------------------------------------111、影响风向的因素---------------------------------------------------------------------------------112、影响风力的因素---------------------------------------------------------------------------------123、影响风能资源是否丰富的因素-------------------------------------------------------------124、开发风能的条件---------------------------------------------------------------------------------12五、气候成因的分析-------------------------------------------------------------------------------13小专题二:水体要素专题一、水循环--------------------------------------------------------------------------------------------141、影响蒸发的因素--------------------------------------------------14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143、影响下渗的因素--------------------------------------------------14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145、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15二、河流特征-----------------------------------------------------------------------------------------15(一)河流水文特征-------------------------------------------------------------------------------151、河流补给类型------------------------------------------------------------------------------------152、影响径流量大小的因素-----------------------------------------------------------------------163、径流量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64、影响含沙量大小的因素-----------------------------------------------------------------------175、凌汛的形成条件---------------------------------------------------------------------------------176、水能丰富的原因---------------------------------------------------------------------------------187、断流的原因及其对策--------------------------------------------------------------------------188、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19(二)河流水系特征--------------------------------------------------------------------------------201、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202、影响流域面积大小的因素---------------------------------------------------------------------213、地上河形成的原因-------------------------------------------------------------------------------214、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22(三)河流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治理----------------------------------------------------------221、河流的航运价值(通航能力评价)---------------------------------------------------------222、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233、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244、水电基地选择区位条件--------------------------------------------------------------------------245、河流的开发方向------------------------------------------------------------------------------------24小专题三:地形要素专题一、地形类型的判断-----------------------------------------------------------------------------------25二、描述某区域地形特征-----------------------------------------------------------------------------26三、描述某地形区地形特征--------------------------------------------------------------------------26四、描述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27五、地形成因----------------------------------------------------------------------------------------------271、年轻(或古老)地形成因的分析---------------------------------------------------------------272、背斜成山的原因;向斜成谷的原因------------------------------------------------------------283、背斜成谷的原因;向斜成山的原因------------------------------------------------------------284、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的成因----------------------------------------------------285、渭河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成因----------------------------------------------------286、运用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V”型河谷的形成-----------------------------------------297、运用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U”型河谷的形成-----------------------------------------298、河流中下游平原的成因---------------------------------------------------------------------------299、冲积扇-洪积扇其成因---------------------------------------------------------------------------2910、河漫滩平原的成因--------------------------------------------------------------------------------3011、三角洲的成因---------------------------------------------------------------------------------------3012、峡谷(如雅鲁藏布江峡谷、三峡等)的成因---------------------------------------------30小专题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的描述----------------------------------------------------------------------312、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323、山地垂直自然带形成(复杂程度)的原因---------------------------------------------------324、影响山地同类自然带海拔高低的因素----------------------------------------------------------33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336、影响生物多少的因素---------------------------------------------------------------------------------33小专题五:人口与城市专题1、分析人口增长快慢原因的思路--------------------------------------------------------------------342、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343、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344、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55、人口迁移的影响----------------------------------------------------------------------------------------366、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367、城市(或城市群)区位分析模式------------------------------------------------------------------37小专题六:农业专题1、农业类型的判断-----------------------------------------------------------------------------------------382、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383、描述农业生产特征--------------------------------------------------------------------------------------394、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395、气候对农业的影响--------------------------------------------------------------------------------------396、地形对农业的影响--------------------------------------------------------------------------------------407、农产品质量的判读--------------------------------------------------------------------------------------418、农作物生长习性的判读---------------------------------------------------------------------------429、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210、分析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意义-------------------------------------------------------------------4311、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方向-------------------------------------------------------------------44小专题七:工业专题1、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442、工业的区位因素------------------------------------------------------------------------------------453、城市工业布局区位因素----------------------------------------------------------------------------464、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465、工业生产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66、工业集聚的意义---------------------------------------------------------------------------------------477、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工业城市(如鞍山、克拉玛依等)应如何发展------------488、产业转移的原因---------------------------------------------------------------------------------------489、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4910、产业转移的影响--------------------------------------------------------------------------------------49小专题八:交通专题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492、五种交通运输的优缺点-------------------------------------------------------------------------------493、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适宜运输的客、货特点-----------------------------------------------------504、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思维模式----------------------------------------------------------------------505、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的区位因素-------------------------------------------------------------516、港口区位影响因素--------------------------------------------------------------------------------------527、航空港区位影响因素-----------------------------------------------------------------------------------53小专题九:生态环境建设专题1、描述地理位置特征的一般思路----------------------------------------------------------------------532、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在区际协作中的互补条件-----------------------------------------------543、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省)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区位条件-------------------------------544、区域经济发展方向--------------------------------------------------------------------------------------555、荒漠化的原因---------------------------------------------------------------------------------------------566、荒漠化的防治措施--------------------------------------------------------------------------------------567、区域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条件---------------------------------------------------------------578、区域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条件------------------------------------------------------------------579、资源(能源)状况(特征)-------------------------------------------------------------------------571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5811、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的选择----------------------------------------------------------------------581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5813、隧道的选址条件--------------------------------------------------------------------------------------58小专题十:环境保护专题一、环境污染-----------------------------------------------------------------------------------------------59 (一)水污染-----------------------------------------------------------------------------------------------591、水污染的类型------------------------------------------------------------------------------------------592、水污染的原因------------------------------------------------------------------------------------------593、水污染的危害------------------------------------------------------------------------------------------594、治理水污染的措施-----------------------------------------------------------------------------------59 (二)固体废弃物污染----------------------------------------------------------------------------------601、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60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613、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措施-----------------------------------------------------------------------61 (三)大气污染--------------------------------------------------------------------------------------------611、大气污染的类型---------------------------------------------------------------------------------------612、分析大气污染原因的一般思路--------------------------------------------------------------------613、分析大气污染危害的一般思路--------------------------------------------------------------------624、分析治理大气污染措施的一般思路--------------------------------------------------------------625、分析可吸入颗物污染原因的一般思路-----------------------------------------------------------626、分析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措施的一般思路--------------------------------------------------627、分析酸雨形成原因的一般思路----------------------------------------------------------------------638、分析治理酸雨措施的一般思路----------------------------------------------------------------------63 (四)环境污染治理的评价------------------------------------------------63 二、资源短缺---------------------------------------------------------------------------------------------------32(一)淡水资源-----------------------------------------------------------------------------------------------321、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322、淡水资源短缺的危害------------------------------------------------------------------------------------643、治理水资源短缺的措施---------------------------------------------------------------------------------64 (二)耕地日益减少-----------------------------------------------------------------------------------------641、耕地日益减少的原因------------------------------------------------------------------------------------652、保护耕地的具体措施------------------------------------------------------------------------------------653、土地退化的现象-------------------------------------------------------------------------------------------664、防治土壤侵蚀的措施-------------------------------------------------------------------------------------66(三)矿产频临耗竭-------------------------------------------------------------------------------------661、矿产(化石燃料)频临耗竭的原因-------------------------------------------------------------662、应对矿产频临耗竭面临的措施--------------------------------------------------------------------663、矿产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环境问题--------------------------------------------------------------664、矿产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措施-----------------------------------------------------------------67三、生态破坏------------------------------------------------------------------------------------------------67 (一)森林及其保护--------------------------------------------------------------------------------------671、森林破坏的原因----------------------------------------------------------------------------------------672、森林的生态价值----------------------------------------------------------------------------------------673、森林破坏的后果----------------------------------------------------------------------------------------684、保护森林的措施----------------------------------------------------------------------------------------68 (二)草地退化及其防治--------------------------------------------------------------------------------691、草地的生态价值----------------------------------------------------------------------------------------692、草地退化的原因----------------------------------------------------------------------------------------693、草地退化的危害----------------------------------------------------------------------------------------694、保护草地的措施----------------------------------------------------------------------------------------69 (三)湿地干涸及其恢复--------------------------------------------------------------------------------691、湿地的类型----------------------------------------------------------------------------------------------692、湿地的生态价值----------------------------------------------------------------------------------------693、湿地减少的原因----------------------------------------------------------------------------------------704、湿地减少的危害----------------------------------------------------------------------------------------705、保护湿地的措施----------------------------------------------------------------------------------------70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70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702、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70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71小专题十一:其它专题1、描述某一条等值线的(走向、延伸方向)特点-----------------------------------------------722、描述多条等值线的分布特点-------------------------------------------------------------------------723、描述某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等值线图)---------------------------------------------------------734、描述某地理事物(点状分布图)的分布特点---------------------------------------------------735、描述某地理事物(面状分布图)的分布特点---------------------------------------------------746、描述某地理事物(统计图)的变化特点----------------------------------------------------------75 【参考答案】----------------------------------------------------------------------------------------------76~88小专题一:气候要素专题一、气候特征的描述1、描述某种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答题模式】(时间+气温+降水)(1)气温特征(3点)①年均温;②最高、最低月均温;③气温年较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式训练成因分析类一、设问形式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非选择题的常见设问类型。

命题形式上,本模块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二、答题模板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三、部分常考地理要素的相关因子分析要正确回答原因类试题,同学们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下面是部分常考地理要素的相关因子分析。

1.气候的成因(1)气温的高低⎩⎪⎨⎪⎧ 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具体:①.纬度高低(决定因素)。

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于高纬度地区、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②.地形地势。

阴坡\阳坡,海拔高度③.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④.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⑤.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⑥.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⑦.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2)降水的多少⎩⎪⎨⎪⎧ 风压—环流形式西风带、低压带、海风 是多雨的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洋流—寒暖流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具体 :①.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焚风效应、雨影区)。

半山腰的降水量最大③.地势高低:海拔高,水汽难以到达。

④.海陆位置:距海远近⑤.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⑥.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⑦.人类活动(3) 雾、霜的影响因素分析:①.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②.地形(低洼地、山坳里);③.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4)风力的影响因素分析:①.气压梯度力大小;②.距高压中心远近;③.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④.植被多少;⑤.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5)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分析:①.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②.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③.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美国西部内陆、澳大利亚中西部等)④.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6)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分析:①.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反之则雪线高)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②.气温(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中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2.地理灾害、生态问题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以“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1)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有哪些方面?)②.水文特征(有哪些方面?)③.降水特征(降水量、时长、强度)④.气候异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例如“百年不遇”)⑤.地形因素(上游坡度大,来水速度快;下游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乱砍乱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能力降低;植物涵养水源、调节能力降低)②.围湖造田(蓄洪峰能力下降。

)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成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河(河流水系、河道——扇形水系、汇水快;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

黄河夺淮入海。

④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①.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收集雨水、适度开采地下水、植树造林,涵养水源等②.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等。

(3) 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岩漠化、南亚、东南亚地区)(4)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我国西北、中亚、西亚、非洲、澳大利亚、美国西部内陆、秘鲁、(8)地震破坏程度(烈度)的影响因子、治理措施影响因子: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的抗震能力;发生时间;发生地点。

防御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应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1)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风压流原理)进行分析,用“热(高温)低(压)升(气流上升)雨(成云致雨);冷(低温)高(压)沉(气流下沉)晴(干燥晴朗)”进行逻辑分析。

(2)海上什么时候出行多与风浪有关。

其逻辑关系为“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温差小(如夏季) ―→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下沉)晴(干燥晴朗)”进行逻辑分析。

回答时倒推。

如:美英在二战中没有在11月而是选择在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原因:6月中高纬间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差异小,风力小,风浪小,可减少渡海作战的非战斗伤亡。

我国首次三大洋科考选择在2005年4月2日出航考察西北太平洋的理由是:4月份西北太平洋上,因东亚与北太平洋间温差小,气压差异小,季风弱,风浪小,可方便、准确、科学地采样。

(3)河水的补给。

对于教材的知识点应知各个典型地区的主要补给类型,特别是我国各个大区的补给类型。

先定地区——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纬度带、海陆位置。

根据材料定补给类型。

我国东北是春季雪水、夏季雨水补给。

江南是春雨降水适量、夏季雨水大量补给。

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华南是春季锋面雨、盛夏台风雨补给。

地中海气候则是冬雨补给。

(4)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纬度:相同海拔,则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②.海拔:相同纬度,则海拔越高,带谱越复杂③.热量:阳坡帯谱多且位置高、阴坡带谱少且位置低4.产业活动布局的成因分析:多从区位因素角度分析,包括工业、农业、交通、旅游、商业、城市各功能区成因等。

新疆矿产资源分布示意图7 新疆绿洲农业分布示意图8 轮台1、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沿A ~E 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A 、E 两处最晚,C 处最早。

据此分析图示河谷的成因。

(2)同学们沿A ~E 线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

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3)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图中虚线是规划在几个村庄之间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呈“之”字形。

分别说明其原因。

(1)河谷地带为背斜构造,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地。

(2)沿线相对高度不大,水热状况垂直分异不显著。

(3)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

(4)乙村到甲村地势平坦;乙村到丙村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与等高线平行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诗人岑参曾以“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诗句来形容新疆风大。

材料二: 据新疆发改委网站2012年11月22日披露,国务院近日已正式批复同意《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环节,天山北坡经济带被列为西部地区重点培育的新的增长极之一,就目前来看,诸多利好因素显示出天山北坡已经有了新的战略地位—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材料三:新疆矿产资源分布示意图7及新疆绿洲农业分布示意图8(1)分析材料一所描述现象的地理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有利于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的“诸多利好因素”。

(8分)(3)新疆绿洲农业是新疆农产品主产区中的特色农业。

据图8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8分)13.图9是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10分别是①②两地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①②两地的多雨季节并分析其成因。

(6分)(2)对比M 、P 两区域河流(水文、水系)特征主要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8分)(1)新疆纬度较高,靠近冬季风的源地(3分),冬季风开始的早,影响时间长,且风力大(3分)。

(2)(位于我国面向中亚、西亚的门户)地理位置重要(2分);交通便利(亚欧大陆桥)(2分);矿产资源丰富(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2分);国家政策支持(2分)等。

(3)南疆绿洲农业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半环状分布。

原因:塔里木盆地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山,两大山脉的冰川融水是绿洲主要的生活和灌溉水源;(4分)北疆绿洲农业沿天山北麓呈带状分布。

原因:天山冰雪融水是绿洲主要的生活和灌溉水源。

(4分)13. (1)①②地夏季降水集中(2分)。

①地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转向为西北季风,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

②地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在东南风影响下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产生降水(4分)。

(2)M 处比P 处流速慢;河流流程长(2分)。

原因:P 处位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降水丰富,落差大,流速快;(3分)乙处平原面积狭小,缺少长河发育的空间。

(3分)图15岛屿所在国家人口密度为16人/km 2,2010年人均GDP 为27000美元,水电占能源消费比重达70%。

图16为图15中甲地气候资料,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2分):图10 ①②23.5°图9 20°40°120° 140°(1)判断图中岛屿的形成原因,并说明判断依据。

(6分)(2)简述该岛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6分)(3)分析甲地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