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的雨
语文教学设计-《马来雨》论文

语文教学设计:《马来的雨》课程资源分析 :首先,充分凭借教材资源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布置学生“预习”;第二,利用文本资源,品析作者清新、细腻的文笔;巧妙地从听觉、触觉、视觉三个角度,描写三个不同场景的雨的手法,真切地感受马来西亚雨季的无穷魅力。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较活跃,积极上进,集体荣誉感强,好表现。
但语文基本功不扎实,底子薄、能力较弱。
我分小组合作学习,能体现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不足,更好地达到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1、圈画关键词句,在反复品读中了解马来西亚雨的特点,感受马来西亚风情;2、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3、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生动、典雅、工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马来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圈画关键词句,在反复品读中了解马来西亚雨的特点,感受马来西亚风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实施过程(一) 情境导入教师活动预设:(播放雨声)1、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2、是啊,雨声。
其实,同样的雨落在不同的土地上,会绽出不同的风景。
现在,我们就跟着作家胡绳梁跨出国门,到马来西亚去感受马来西亚的雨韵风情。
(板书课题)3、作者胡绳梁在《马来的雨》中是如何描述雨的?学生活动预设:1、学生口头描述描述雨声。
2、学生浏览课文圈画相关写雨的词句。
3、初步阅读,检测预习,学生自己清理文字障碍,并标好小节好号。
4、两个小组派代表完成检测练习,并交流。
设计意图:1、声情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走进文本课前预习,为下一步深入探究作准备。
预习、初读感知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初读感知教师活动预设:问题切入:作者笔下马来西亚的雨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一段做了生动而简洁的概括?学生活动预设:1、学生齐读这一段。
(体会马来西亚雨势。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委派学生代表发言、交流。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充自己的认识。
《马来的雨》教案

《马来的雨》教案----1b11d100-6ea6-11ec-8eda-7cb59b590d7d 一.导入我相信很多学生会在寒假和暑假和父母一起旅行。
今天,老师推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的中心。
它被称为世界上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平均气温在26-30℃之间。
这片土地上只有雨季和旱季。
对于马来西亚,我们推荐雨季。
因为:马来西亚在雨季的魅力。
现在,请同学打开课本104页,我们和作者一起雨季游马来。
(3分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马来雨的特点1.请学生散读课文,思考文章第2段并不直接写马来的雨,而是先写江南的雨,目的何在?明确:作者用江南的雨来想象马来的雨,一方面表现了对马来雨的渴望和向往,另一方面还将马来雨与长江以南的雨水进行比较,以书写马来雨的特征:它似乎并不温和,但并不令人讨厌。
它噼啪作响,掠过天空,清新、快速、清脆。
(黑板书写:一般特征:不文雅、直截了当、直截了当)2.文中哪几段是具体描写马来雨的?第6到10自然段。
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展示马来雨季你的魅力?他们在哪里在高脚屋里――听雨(听觉)在街道上――淋雨(触觉)在海上——看雨(视觉)(上面的黑板书写)III.再次阅读课文,并品尝关键句子1.在高脚屋,雨是用来听的;在街道上,雨是用来淋的;在海上,雨是用来观的。
请同学仔细阅读第6、7、8、9和10节。
拿出你的钢笔,圈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象自己是一名游客,从不同的角度感受马来雨的特点。
那么请谈谈你喜欢如何感受马来西亚雨季的魅力?(学生默读,个别交流。
教师此处可随学生的答案随机调整顺序。
)在高脚屋里――听雨(听觉)――刚柔并济,交响成曲在街道上――淋雨(触觉)――有劲,清凉畅快在海上――观雨(视觉)――格外壮观,海天一体(板书:刚柔结合,交响成曲,生气勃勃,享受凉爽,特别壮观,海天融为一体)2.你在课文中看到了哪些句子的上述特点?刚柔和谐,交响乐:屋顶多盖铁皮锌板,那雨点敲在上面,极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
小学语文《马来的雨》教案

小学语文《马来的雨》教案教案:小学语文《马来的雨》教学内容:《马来的雨》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2.正确理解和解读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推理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怀。
教学重点:1.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2.正确理解和解读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1.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2.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3.黑板和粉笔。
4.讲义和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Step 1 自学1.让学生在家中预习课文《马来的雨》。
2.引导学生思考:在北方冬天的时候经常下雪,那南方呢?答:南方的冬天很少下雪,但是经常下雨。
3.在学习表情,思考课文存在的问题。
Step 2 理解1.知识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课时学习的《马拉松》一课,提问:“马拉松”这个词语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马拉松是什么比赛?是一种特殊的长跑比赛,跑者需要持续不断地跑上很长的路程,象征着毅力和坚持。
-提示学生,今天的课文就是和马拉松这个比赛相关的,请大家听一听这首和马拉松相关的诗。
2.师生对读:-老师念一遍《马来的雨》。
-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段诗表达了什么意思?3.复述:-学生互相讨论复述这段诗的内容。
-学生自愿上前复述,并由其他学生补充。
Step 3 理解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准备回答。
2.展示讨论结果:-随机抽取一些小组揭示自己的观点。
-教师观点点评。
Step 4 分析诗句1.分析每一句:-学生自愿上前,逐句读并解释他们的理解。
2.辅助理解:-通过多种方式辅助学生理解诗句形象的意义,如绘画、肢体语言、模拟行走等。
Step 5 总结和巩固1.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整理学生们关于这首诗的理解。
2.学生书写:-学生写下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
-自愿上前朗读、展示。
3.练习巩固:-教师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并交回。
Step 6 教学反思1.教师让学生思考反思:-你喜欢这个诗吗?为什么?-这个诗主要想给读者传递什么样的情感?-这个诗的每一句你都理解了吗?哪一句你没有理解?2.学生回答,教师提问题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马来西亚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马来西亚地理位置气候特点1、马来西亚的气候马来西亚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建议带些衬衫即可。
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或赤道气候。
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c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潮湿和多雨的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亚洲印度半岛西南沿海,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西海岸,菲律宾群岛和伊里安岛,大洋州从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
其影响地区生物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植被以高大茂盛的雨林为主。
热带雨林在成因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导因素还是有区别的。
在赤道地区南北纬10度的范围内,总的趋势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赤道低压带,信风在赤道附近聚集,辐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
气候变化单调,全年皆夏。
一般早晨晴朗,午前炎热,午后下雨,黄昏雨歇,天气稍凉。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2、马来西亚常年气候温度是怎样?马来西亚位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年温差变化极小,平均温度在26℃〜30℃之间、全年雨量充沛,3月至6月以及10月至次年2月是雨季。
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马来西亚国土面积330345平方公里(2016年),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全境被中国南海分成马来西亚半岛(半岛)和沙巴砂拉越(沙砂)半岛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南濒柔佛海峡与新加坡毗邻,半岛上共11州属。
沙砂即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位于婆罗洲北部。
全境处北纬1° -7° 到东经97° -120°,海岸线长4192公里,是东南亚国家之一。
半岛地势北高南低,其主干山脉蒂迪旺沙山脉将半岛分成了东西海岸;沙砂的沿海多为平原,内地多为森林覆盖的丘陵和山地,克罗克山脉由砂拉越向北延伸,穿过沙巴将沙巴分成东西海岸。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什么岛?马来群岛的气候特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什么岛?马来群岛的气候特征导语:马来群岛称东南亚岛屿区,也叫南洋群岛,世界上最大的岛群,它位于亚洲东南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辽阔的海域上,由印尼17,000多个岛屿和菲马来群岛称东南亚岛屿区,也叫南洋群岛,世界上最大的岛群,它位于亚洲东南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辽阔的海域上,由印尼17,000多个岛屿和菲律宾约7,000个岛屿组成,通常包括新几内亚岛,而不包括西北方的安达曼、尼科巴(Nicobar)群岛及东方的俾斯麦群岛。
总陆地面积2,475,249平方公里(955,699平方哩),约占世界岛屿面积的20%。
沿赤道延伸6,100公里(3,800哩),南-北最大宽度3,500公里(2,200哩)。
马来群岛的地理位置印度尼西亚主要岛屿及岛群包括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摩鹿加、巴布亚。
菲律宾主要岛屿包括吕宋、民答那峨、米沙鄢(Visayan)群岛。
该群岛还包括马来西亚(沙巴和沙劳越)、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
群岛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环抱苏禄(Sulu)、西里伯斯、班达(Banda)、摩鹿加、巽他、爪哇、弗洛勒斯(Flores)和萨武(Savu)诸海。
西与亚洲大陆隔有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北与台湾之间有巴士海峡,南与澳大利亚之间有托雷斯(Torres)海峡。
除菲律宾北部以外,全在赤道10度以内,平均气温21℃(80℉)。
年降雨量自8,100公釐(320吋)以上至不足500公釐,大部地区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000公釐(80吋)。
每年7~11月西南太平洋生成台风达20馀次,向西、向北移动,常使菲律宾遭受强风暴雨侵袭。
马来群岛人民多操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的语言。
马尼拉和雅加达居于世界最大城市之列。
马来群岛的地势马来群岛上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且多分布在岛生活常识分享。
《马来的雨》赏析_初中作文

《马来的雨》赏析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马来的雨》赏析,感谢您的阅读!《马来的雨》选自《上海作家散文百篇》,作者是上海作家胡绳梁。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并从感官角度和叠词细致描写刻画了马来的雨与江南的雨的不同。
在第二段的这句话中,“满地水灵灵的绿,遍海湿漉漉的岛,隐约的履痕,迷蒙的帆影……”,“满地”对“遍海”;“水灵灵”对“湿漉漉”,“履痕”对“帆影”。
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和视觉角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作者想想中对马来的雨的第一印象。
而从第三段却证实了作者想象的并不是正确的——“当我登上马来半岛,方知那雨与想象的不太一样”。
而从第二句话则进一步解释了那雨怎么与想象中的不一样和哪里不一样,并从视觉角度描绘了马来的雨。
“马来的雨并不是那种缠绵的江南雨。
他似乎并不飘洒温柔,但却不烦人,噼噼啪啪打过来,铺天盖地地扫过去,爽爽快快,干脆利落”。
第二句进一步解释第一句,从叠词、动词、听觉、视觉的角度以精彩老练的语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快感。
“于是,睡时梦雨,醒时求雨……”,作者以八个字的精炼手法概括了自己盼雨的心情。
“……屋顶多盖铁皮锌板,那雨点悄在上面,极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
此句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引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使这句话增加动感与音乐感,使读者如闻其声。
“很霸气地甩出整排整排的雨水来”运用了动词、叠词从侧面写出了马来的雨之大。
最后作者以16字概括了马来的雨——“海天一体,波澜壮阔,爽快透彻,惊心动魄”。
从此十六字可见作者文笔之精炼。
本文用了丰富的修辞、动词、叠词,形象生动地以二千字左右刻画了马来的雨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本人亲自写,无老师指导)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马来的雨》教学过程中的朗读策略

《马来的雨》教学过程中的朗读策略作者:王静娜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10期《马来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多角度描写景物是本文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
作者以“雨”为线,从话雨到盼雨,再在听雨、淋雨、观雨的过程中描写出马来的雨爽快、利落、有韵味、劲急、壮观等特点,展现了马来西亚雨的无穷魅力。
此外,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典雅的书面语让学生在品读理解方面存在一些难度。
如果不沉浸于文本内,他们不大可能有深刻感受与体验,更不可能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因此,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中的佳词妙句进行反复品读,在学生、文本、教师不断互动的学习进程中,让作品深藏的内在意蕴与阅读者本人内心的感知与体验产生碰撞,由此感受到马来西亚雨独特的魅力,并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大概也是许多老师在授课时首选的教学策略之一。
基于对文本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全面分析,在教学设计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通过反复诵读这一教学策略来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方向明确了,但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也许是对很多语文教师的语文课的一大挑战——我们除了要面临教材篇幅长而课时有限这对矛盾体之外,还得面临反复诵读导致学生的听觉、视觉疲劳等问题。
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本文的教学将会是低效的或者是失败的。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教学设计方面下了功夫。
首先,为了克服课时有限这一难题,我选择了以学生感悟体验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以点带面的教学策略。
另外,为了克服第二个弊病,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上我选择了默读、教师范读、散读、学生范读、齐读、男女生合作朗读、师生互动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课堂中书声琅琅,师生都沉浸在文本中,自然是惬意。
而且,我还特意注重了朗读层次的渐进性。
例如:第一阶段,学生默读并给自己喜欢的段落拟一个小标题。
有了这一任务的驱动,学生就会在融进自己初读文本的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去完成任务,并且复习了学生早已熟知的听觉、视觉等多角度描写这一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9.《马来的雨》|沪教版

《马来的雨》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从听觉,触觉,视觉三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手法,感受马来雨的独特魅力。
2.通过反复阅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马来雨的赞美,喜爱之情。
3.明白只有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才能了解自然之美。
领略马来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文章从听觉,触觉,视觉三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手法,感受马来雨的独特魅力。
2.难点:体会作者对马来雨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互动,引出话题(大马——马来西亚),展示马来西亚的图片。
[来源:学。
科。
网]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了阳光普照的马来西亚,日落时分的马来西亚,刚老师说过马来西亚的雨水比较多,那么大家想不想看看雨中的马来西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胡绳梁的文章《马来的雨》,一起去领略一下那边的雨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马来雨的特点1.请学生散读课文,思考文章第2段并不直接写马来的雨,而是先写江南的雨,目的何在?明确:通过对比写出马来雨的特点:它似乎并不飘洒温柔,但却不烦人,噼噼啪啪打过来,铺天盖地扫过去,爽爽快快,干脆利落。
(板书:总特点:不温柔,爽快干脆)2.作者接下来又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马来雨的特点?(在什么地方?)明确:在高脚屋里——听(听觉)在街道上——淋(触觉)在海上——观(视觉)(板书上述内容)三.再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1.请同学们细读第6,7,8,9节,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游客,从不同的角度感受马来雨的特点,之后请个别同学谈谈你印象最深的一点。
[来源:ZXXK](学生默读,个别交流。
教师此处可随学生的答案随机调整顺序。
)明确:在高脚屋里——听(听觉)——刚柔并济,交响成曲在街道上——淋(触觉)——有劲,清凉畅快在海上——观(视觉)——格外壮观,海天一体(板书:刚柔并济,交响成曲,有劲,享受清凉,格外壮观,海天一体)2.同学们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看出上述特点?刚柔并济,交响成曲:屋顶多盖铁皮锌板,那雨点敲在上面,极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马来西亚的风情。
2、通过圈画、朗读等方法,初步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
3、学习文章多角度细致描摹景物的写法,体会文章典雅、生动、工整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圈画、朗读等方法,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多角度细致描摹景物的写法,体会文章典雅、生动、工整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先回到唐宋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年代,看看,我们的先贤如何为我们描写雨的。
如:
一代文豪苏轼在西湖边吟诵着:“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烟波钓徒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唱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宋代僧人志南在参天古木下浅浅吟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而今天我们的眼前的雨景是一位游客作家胡绳梁(上海)为我们写下的,让我们从他的笔尖去读读那雨,那种旅行的真切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没到马来前,作者猜想马来的雨是怎样的?
明确:第2节“满地水灵灵的绿,遍海湿漉漉的岛,隐约的履痕,迷蒙的帆影。
”
2、与江南雨相比,马来雨有哪些特点?
明确:
江南雨的特点:缠绵、飘洒温柔
马来雨的特点:铺天盖地、爽爽快快、干脆利落、不烦人
3、文中哪几自然段是直接描写马来的雨的?
明确:6-10节。
4、作者要写马来的雨,为什么要先从江南的雨写起?
作者用江南的雨来想象马来的雨,一方面表现了对马来雨的渴望和向往,为下文写马来雨做铺垫,另一方面也将马来雨与江南雨作对比,说明马来雨独具特色。
(三)再读课文圈画赏析
1、文章分别从哪几个场景来描写马来雨的?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高脚屋听雨(听觉)
街道上淋雨(触觉)
在海上观雨(视觉)
2、依次从三幅场景中圈画朗读出描写马来雨的词句,一同品味马来雨的特点。
明确:
(1)高脚屋的雨(第6节)
①请大家听我来朗读一下“高脚屋的雨”,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高脚屋的雨?
听雨:(高脚屋)——动听(刚柔并济、交响成曲)
屋顶: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雨声的错落有致)
芭蕉:圆润
雨骤:金戈铁马(形容骤雨的急促有力)
雨稀:碎碎的细乐声中有了重音节
感受:平民的音乐(融入雨中,喜爱雨)
②为什么说“高脚屋的雨声,是平民的音乐”?
因为雨声的美妙只有在平民居住的高脚屋中,才能听到,有钱人迁居城内,住在高楼瓦屋内,自然享受不到这听雨的乐趣了。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马来西亚的雨的喜爱。
(2)淋雨:(街道上)——有劲(酣畅淋漓、何等快意)
雨骤如幕,风也吹不破;雨点溅起硕大的水花,此起彼伏,是雨的舞蹈。
车在雨中窜来窜去,很霸气地甩出整排整排的雨。
感受:冲冲凉是何等地快意,尽情享受(与自然亲密相处的清凉与畅快)
(3)观雨:(大海上)——壮观(海天一体、波澜壮阔)
雨壮观,雨像千针万线,欲将天和海缝起来;
雨洋洋洒洒,将海和天搅成咸湿的一团;
雨成了斜斜的线条;雨声成了音符(通感),岛成了五线谱上的蝌蚪。
感受:陶醉于波澜壮阔的大雨中,享受着马来雨的爽快透彻与惊心动魄。
3、这样的雨拉开的幕,不仅仅是风景,也是风情了,大家读懂这句话了吗?(第11节)明确:
“风景”是指可供人观赏的雨景,“风情”则指风土人情。
马来的雨不仅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景色,而且渗透、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日积月累便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当地文化。
4、至此,我们在作家文字的浸染下,我想我们不得不认可作者在开头说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了:“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
”不知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开头和结尾的区别了吗?说一说,这样有何妙处?
明确:
开头一句写“应在雨季”,语气和缓,像是在征求他人的意见,有推测之意。
结尾写“在雨季”,简洁明了,干脆利落,用肯定无疑的语气,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同时与开头相呼应。
(四)、小结全文
1、本文多角度描写马来雨的写法.
2、本文引用古典诗句的语言。
(大珠小珠;金戈铁马……)
3、和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相比,域外风景也有其美丽之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域外风情。
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要多体会文中的情感,这是一种语文的能力。
(五)作业
习作《江南的雨》;作业包
(六)板书
马来的雨
胡绳梁
地点特点
听雨(听觉):(高脚屋)——动听(刚柔并济、交响成曲)
淋雨(触觉):(街道上)——有劲(酣畅淋漓、何等快意)
观雨(视觉):(大海上)——壮观(海天一体、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