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

合集下载

浅谈世界数学中心的变迁

浅谈世界数学中心的变迁

浅谈世界数学中心的变迁社体1102 2010160149 周付勤数学也是一种文化,要想读懂数学,那先让我们了解数学中心的变迁。

一古希腊曾是最早的数学中心。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古代数学的最大成就,他是用公理方法建立起演绎的数学体系的杰出代表。

他把逻辑推理引入了数学,使数学理论构成了严密的体系。

阿波罗纪奥斯著《圆锥曲线论》8卷,探讨了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的一般性质,已见利用坐标的端倪,为圆锥曲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阿基米得在几何学上研究一些形状复杂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接近于积分计算的思想。

这在科学史上有重大的意义,毕达哥拉斯学派为数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中世纪数学中心从希腊转移到中国。

秦九韶的《数学九章》在高次方程的数值揭发和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李冶的《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采用文字符号代表未知数,借以列方程(即天元术),为代数学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术》则发展了实用数学,对各种问题提出了简捷算法,朱世杰的《算法启蒙》成为当时的一部很好的算学启教科书,他的《四元玉鉴》对解高次方程组,高次等差级数求和以及高次内插法有精辟论述,令我国古代数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主要成就就是算术和代数学,没有形成公理化的几何体系。

三、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是当之无愧的数学中心。

达·芬奇、伽里略等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科学,分别在力学、天文学和物理学方面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意大利又成为当之无愧的数学中心。

1563年佛罗伦萨建立了设计院,后成为数学研究中心。

意大利塔塔利亚获得了三次方程的代数解法,接着费拉里又获得了四次方程的代数解法。

意大利数学家把三角学作为完整独立的数学分支。

四、17世纪英国成为数学中心--微积分发源地之一662年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对英国的科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皇家学会中云集了一大批科学家,有牛顿、虎克、波义耳,有天文学家哈雷和J·布拉德莱,有数学家约翰·活利斯哈克和马克劳林(等,这样,数学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解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解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一、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一中国 (以唐宋为例1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

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发展到顶峰. 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天文历法的高度成就 (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 ?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相对稳定 (如贞观之治等 ; 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 (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二意大利 (15~17世纪1表现 :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 证实其正确性, 他注重实验和实践, 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捍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 ,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 意大利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思考:(1为什么意大利会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原有的文化基础。

(2为什么“东方的科技成果却造就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或“这一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有何区别 ? 为什么? ”差异:中国:古典科技的总结。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原因:经济:中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碍等。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西欧反封建斗争开展 (如宗教改革。

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专制、学术沉闷。

西欧思想解放、实验科学的产生。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

西欧积极扩张、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如中国三大发明。

(三英国 (17~19世纪中1.表现: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牛顿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 奠定了变量数学的基础, 其牛顿力学体系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综合;电磁学方面,吉尔伯特发表《论磁学》、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波义耳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 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 达尔文确立了进化论。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成机制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成机制
转移模式的复杂性
研究发现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存在着复杂的 网络结构和模式。中心城市和国家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 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研究不足与展望
数据和方法的局限性
尽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历史数据和方法的限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现有研究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细微变化和趋势。
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问题关注
总结词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中的重 要问题,需要各国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和学术诚信管理 ,推动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
详细描述
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 面临着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的问题。各国需要加强科 学道德建设和学术诚信管理,建立完善的科研诚信体 系,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这需要各国制定相关 法律法规,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监管和管理,同时加强 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自律机制建设,共同推动科学 研究的良性发展。
01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阶段性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具有明显的阶
段性。在不同的阶段,中心城市和国家的特征和贡献有所不同。
02 03
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研究揭示了影响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多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和教育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方式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 区具有差异性。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 成机制
2023-11-10
contents
目录
•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概述 •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演进 • 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机制 •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动因与条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 (1)

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 (1)

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三、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中国数学史概述、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华罗庚)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五千余年来,世界数学中心发生了几次大的转移,在自公元前3-4世纪至14世纪初的一千七八百年间,中国数学是世界领先的,其间有三次大的高潮,之后又有三次不同程度的衰落。

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我们走出了六百年的低谷,重新成为数学大国,并正在为厕身数学强国的行列而奋斗。

大家知道,2002年8月20日-28日,在北京成功地举行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

这是国际数学家大会首次在我国召开,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

应该说,这是多年来在我国举行的最重要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世界数学联盟对会议地点的选择非常慎重,都是选择在数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过去的23次大会,大都在欧美举行,只有一次在日本,日本也是数学相当发达的国家。

因此,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召开,是国际数学界对我国当前数学发展成就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可以说,尽管我们的国家还属于第三世界,但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我国的数学已经走出了近六百年的低谷,重新成为数学大国,并正为厕身于数学强国而奋斗。

我们说,我国数学走出了六百年的低谷。

六百年前,就是14世纪初,元朝中叶以前的情形如何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之前,我国数学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七八百年,就是说,从公元前3-4世纪至14世纪初,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数学强国。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我们从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说起。

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正方形,其中有4个一正方形的边长为弦的勾股形,而中心则是以勾股差为边长的小正方形。

这实际上是赵爽《周髀算经注》中的“弘图一”,刘徽《九章算术注》(公元263年)在证明《九章算术》的解勾股形公式时也用到这个图。

这个图产生于什么时候,不得而知。

刘徽注《九章算术》时曾“采其所见”。

稍前于刘徽的赵爽在《周髀算经注》的“勾股圆方图说”中使用这个图的文字叙述大体与刘徽相同,可见它们不是赵爽或刘徽个人的创造,而是数学界的共知。

中国数学家在历史上的主要成就

中国数学家在历史上的主要成就

摘要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丰富多采、为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中国数学的发展和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世界数学的宝库里,中国古代数学是影响深远、风格独特的体系。

在古代四大文明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

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而在近代,中国数学虽然有些衰落,但还是在向前发展。

中国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而且还是世界科学的瑰宝。

中国数学家在历史上的主要成就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数学经过了几次大转移。

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巴比伦最先进入文明社会,他们的数学知识自然超前其他民族。

巴比伦数学以计算为主。

公元前6世纪,数学中心转移到了古希腊,以研究空间形式为主,形成了严密的公理化体系,十分发达。

公元前2世纪前后,古希腊数学走向衰替,以探讨数量关系为主的中国数学后来居上,在文艺复兴(15、16世纪)之前,中国数学(到14世纪初),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印度、阿拉伯数学占据了世界数学舞台的中心。

文艺复兴之后,世界数学中心转移到了欧美。

从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14世纪初,长达一千六、七百年,中国传统数学虽有高潮、低潮,却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一、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项非常出色的创造。

十进,就是以十为基数,逢十进一位。

位值这个数学概念的要点,在于使同一数字符号因其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数值。

例如同样是2,在十位就是20,在百位就是200;又如4676这个数,同一个6在右数第一位表示的是个位的6,在右数第三位则表示600。

我国自有文字记载开始,记数法就遵循十进制了。

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字的合文来记10万以内的自然数。

这种记数法已含有明显的位值制意义,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样取消,便和位值制记数法基本一样了。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转)(2011-12-01 17:57:26)转载▼标签:杂谈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科学史家的研究还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

按照这一规律和标准,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转移。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

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

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

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

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

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

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

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

它始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

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1920年至今)。

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

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

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

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

数学的发展历史

数学的发展历史

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积累性科学,它是经过上千年的演化发展才逐渐兴盛起来。

同时数学也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特征,美国数学史家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

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明显"。

"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主要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与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与神学家的学说"。

数学已经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思想,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

而数学的历史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数学的发展。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人是这一方面的创造者,因此人本身的作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是否爱数学,是否愿为数学贡献毕生的精力。

正是这主导着数学。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与所有的自然科学史一样,数学史也是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数学史与数学研究的各个分支,与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明数学史具有多学科交叉与综合性强的性质。

数学出现于包含著数量、结构、空间及变化等困难问题内。

一开始,出现于贸易、土地测量及之后的天文学;今日,所有的科学都存在着值得数学家研究的问题,且数学本身亦存在了许多的问题。

而这一切都源于数学的历史。

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

从历史时代的一开始,数学内的主要原理是为了做测量等相关计算,为了了解数字间的关系,为了测量土地,以及为了预测天文事件而形成的。

这些需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数量、结构方面的研究。

数学从古至今便一直不断地延展,且与科学有丰富的相互作用,并使两者都得到好处。

数学在历史上有着许多的发现,并且直至今日都还不断地发现中。

数学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根据一定的原则把数学史分成若干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收留了 大批杰出的数(科)学家(仅德、奥两 国移居世界各地 2 000 名科学家中,就 有大部分到美国. 据统计,当代美国将近半数的优秀科学 家实际上是外国人),从而使美国整个 数学面貌发生了巨变,并从此居世界数 学中心的地位. 美国数学的胜利,是夺取人才的胜利. 实 行开明的人才政策,善于汇集人才—这就 是美国一跃而为世界数学魁首的“奥 46 秘”.
菲尔兹(加, 1863-1932)
6
数学奖
菲尔兹奖(1936- )
菲尔兹奖章 (正面-阿基米德头像 超越人类极限, 做宇宙 主人)
菲尔兹奖章 (反面-全世界的数学家们,为知识作 出新的贡献而自豪 )
7
菲尔兹奖章
正面--阿基米德头像超越人类极 限,做宇宙主人。 反面-全世界的数学家们,为知 识作出新的贡而自豪。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
1
一、国际数学家大会(ICM)
国际数学家大会(ICM)是世界各国数学 家的盛大集会,自1897年在瑞士苏黎世 举行第一届会议以来,到 2010 年为止已 经是第二十六届了. 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它每四年召开 一次. 它对促进世界数学事业的发展和国 际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菲尔兹奖
33
1855 年,狄里克雷接替了高斯在哥 廷根的工作后,创建了以他和黎曼 等人为首的哥廷根学派. 同时,魏尔斯特拉斯、库莫尔、克 罗内克“三巨头”也把许多有才能 的学生吸引到柏林大学,形成了柏 林学派.
34
狄里克雷、黎曼
35
康托尔、雅可比
36
魏尔斯特拉斯 、戴德金
37
克罗内克、库莫尔
38
柏林学派于 19 世纪末因“三巨头” 逝世而瓦解之后,哥廷根学派在黎 曼领导下日益繁荣兴旺. 20 世纪初,大数学家克莱菌、希尔伯 特、闵可夫斯基主持哥廷根工作,聚 集了像韦尔、诺特、阿廷、龙格、 海林格、哥朗、西格尔、托普利兹、 施密特、哈塞等一批蜚声数坛的大 数学家,以及象普朗克、玻恩、薛定 谔、海森堡这样一批大物理学家.
51
苏联数学学会
1724年圣彼得堡科学院成立; 伯努利·尼克拉Ⅱ、伯努利·丹尼尔、欧拉曾 在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过; 19世纪在圣彼得堡科学院代表人物:罗 巴切夫斯基 、切比雪夫.
52
圣彼得堡科学院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女数 学家:柯瓦夫斯卡娅。 在19世纪的圣彼得堡科学院的成就几乎 覆盖了数学的所有科目:
5
数学奖
菲尔兹奖(1936- )
1924年多伦多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 1924年多伦多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 1932年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通过 1932年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通过 1936年奥斯陆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 1936年奥斯陆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 1974年温哥华国际数学家大会规定 1974年温哥华国际数学家大会规定 只授予40 40岁以下的数学家 只授予40岁以下的数学家
28
二、哥廷根的兴衰与美国的胜利 20 世纪初,德国数学发展到鼎 盛时期,哥廷根(Gottingen) 大学成了举世瞩目的数学中心和 数学家摇篮.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前半叶, 数学的中心还在法国巴黎.
29
从19世纪中叶起,由于拿破仑三世 的反动统治,法国政治黑暗,社会 动荡,导致了数学及整个科学的跌 落. 而普法战争后,德国获得统一,促 进了数学的飞速发展,进入了兴盛 时期. 19世纪初,年轻的数学家高斯 开辟了世界数学的新纪元.
44
由于德、波、匈、奥(地利)、法 国一大批卓越的数学家以及其他科 学家纷纷流亡美国,使美国迅速成 为战后的数学强国和世界数学中心. 这批数学家成了美国数学的中坚, 例如柯朗把建设哥廷根数学研究所 的经验带到美国,组建了第一流的纽 约大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在研究空 气动力学和激波中做出了重大成就.
45
30
高斯
31
高斯
1777—1855,生于不伦瑞克,卒于哥廷 根,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 学家、大地测量学家。 幼时家境贫困,但聪敏异常,受一贵族 资助才进学校受教育。 他有数学王子的美誉,并被誉为历史上 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和阿基米德、牛顿、 欧拉同享盛名。
32
由高斯、雅可比、狄里克雷、黎曼、 戴德金、康托尔、克罗内克、魏尔 斯特拉斯、库莫尔等所做出的一系 列卓越的开创性工作,使德国数学 取代了法国数学的主导作用和中心 地位.
26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
伴随社会的急剧变革,世界数学 的中心也已几度转移,世界数学 的主流也已几经变幻.
27
从近代、现代数学发展的主线—— 德、法、美、波兰、苏联等国数学 发展兴衰交替、此起彼落的变迁中, 我们可看到数学这块领地与整个国 家、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共命运、 同盛衰。 它需要学术研究上指导思想正确, 方向、方法对头,更需要一个自由、 和谐的学术环境。
波兰数学的中兴
20世纪20年代,随着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默默无闻的波兰数学异军 突起,独树一帜,在点集拓扑学和 泛函分析方面跃居世界主导地位, 创造了震惊国际数学界的成就.
47
波兰数学中兴的经验主要有两条: 一是自觉地、有计划地形成学派; 二是发扬了高度的独创精神,敢于 自成体系跻身于世界数学研究中心 之林.
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两个数学奖 之一是 ICM 颁发的菲尔兹奖,菲 尔兹奖授予四十岁以下的有卓越 成就的中青年数学家.
3
从 1936 年在挪威举行第十届 ICM 会议颁发首届菲尔兹奖起, 至 2006年已有 48人获得此奖。 美籍华人丘成桐、陶哲轩分别于 1983 、2006年荣获菲尔兹奖。
4
丘成桐、陶哲轩
53
学科
代表人物
数论 叶戈罗夫 鲁金 拓扑学 亚历山大紧夫 多里 松 麻特里亚金 解析数论 维诺格拉多夫 概率与随机产生 柯尔莫哥洛夫 泛函分析 孟尔范德 微分方程 彼德罗夫斯基 线性规划 康托洛维奇 196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54
布尔巴基学派
数学,是年轻人的科学. 数学,是年轻人的科学. 20 世纪 30 年代,一个以布尔巴基 (Bourbaki)为笔名的青年数学家集团 诞生在法国巴黎,在沉闷的法兰西数学 界掀起了波澜. 这批年轻的开拓者,在十分困难的条件 下成长壮大,并以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做 出了用数学结构的观念和公理化方法整 理、概括全部现代数学这一庄严选择.
19
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 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 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 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 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 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20
2010年1月31日晚,华裔数学家丘成 桐收到以色列教育部部长兼沃尔夫基金 会理事长Gideon 亲笔签名的信,通知他 获得了2010年的沃尔夫数学奖,原因是 他“在几何分析方面的贡献已对几何和 物理的许多领域产生深远而引人瞩目的 影响”。
41
韦依、诺伊曼、豪斯多夫
42
美国的数学水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远不如欧洲大陆,每年都有一大 批学生留学哥廷根和巴黎. 1862—1934年间,美国有114名数 学博士,其中就有34名留学于哥廷 根,18名留学于莱比锡和慕尼黑.
43
当然,出现在美国本土的具有第一 流水平的数学家也有一些,早期的 如吉布斯奠基向量分析和统计力学, G·伯克霍夫建立了微分方程定性理 论方面的动力系统理论和抽象代数 学的格论,系统地论述了各态历经 理论.
57
但至今还看不出它有任何解体的迹 象. 每年三次的“布尔巴基讨论班” 照样在庞加莱学院举行,它也许是 当今世界上惟一讨论当代数学重要 进展的讨论班,许多国内外学者慕 名而来.
58
嘉当
嘉当( 嘉当(1869年—1951年)法国数学家, 年 年 法国数学家, 法国科学院院士。 法国科学院院士。他对近代数学的发展 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流形上的分析是当 今极为活跃的数学分支, 今极为活跃的数学分支,嘉当可以称得 上是该分支的重要缔造者, 上是该分支的重要缔造者,二十世纪最 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嘉当1869年4月9 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嘉当 年 月 日生于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小村 庄里。 庄里。
55
“布尔巴基运动”曾席卷法国,风靡 欧美,历几十年而不衰,不仅复兴 了法国数学,使之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对整 个现代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6
布尔巴基的早期成员魏依、勒瑞和 H·嘉当则分别荣获第二、三届国际沃尔夫 奖. 20世纪70年代分析数学、应用数学、 计算数学的重大发展和“构造主义”的 再度新生,促使数学的发展由布尔巴基 所指引的抽象的、结构主义的道路转向 具体的、构造主义的、与计算机相结合 的道路,从而结束了布尔巴基学派的黄 金时代.
11
继1983年的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 第二位华人。 其于199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 位后任教于UCLA,24岁时便被UCLA 聘为正教授。
12
沃尔夫奖
另一个声誉日隆的是沃尔夫奖,获 奖者有极佳的学术水准,使得此项 奖被公认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而美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丘成桐 教授分别于 1983 年、2010年得此 奖。
24
1966年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1969 1969年提前修完四年课程,为美 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陈省身教授所 器重,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25
在陈省身指导下,1971年获博士学 位。 后在斯托尼布鲁克的纽约州立大学、 斯坦福大学等校任教,并为普林斯 顿高级研究所终身教授,现在圣地 亚哥加州大学任教。
21
丘成桐已经囊括菲尔兹奖、沃尔夫 奖、克莱福特奖这三个世界顶级大 奖. 历史上仅有两位数学家囊括这三大 奖项,另一位是比利时数学家德利 涅。
22
丘成桐
23
丘成桐 中国现代数学家。原籍广东 省梅州蕉岭县,汉族客家人。 1949年4月4日生于广东汕头,后全 家移居香港。 早年丧父,家境清贫,母亲克服种 种困难供其上学。在香港培正中学 就读时勤奋钻研数学,成绩优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