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新

合集下载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解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解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一、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一中国 (以唐宋为例1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

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发展到顶峰. 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天文历法的高度成就 (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 ?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相对稳定 (如贞观之治等 ; 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 (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二意大利 (15~17世纪1表现 :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 证实其正确性, 他注重实验和实践, 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捍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 ,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 意大利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思考:(1为什么意大利会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原有的文化基础。

(2为什么“东方的科技成果却造就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或“这一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有何区别 ? 为什么? ”差异:中国:古典科技的总结。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原因:经济:中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碍等。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西欧反封建斗争开展 (如宗教改革。

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专制、学术沉闷。

西欧思想解放、实验科学的产生。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

西欧积极扩张、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如中国三大发明。

(三英国 (17~19世纪中1.表现: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牛顿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 奠定了变量数学的基础, 其牛顿力学体系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综合;电磁学方面,吉尔伯特发表《论磁学》、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波义耳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 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 达尔文确立了进化论。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述,此单元是“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中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的相关内容。

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对此单元的学习,理解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强烈、最执着的愿望与追求;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明确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解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作为九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将“建设富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指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

此单元通过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此单元围绕改革开放与创新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强国意识并践行创新理念。

三、单元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对于改革开放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认识有限,大部分学生不会将今天的生活放进历史中去观察和比较。

因此,帮助学生回顾近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了解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和机遇,明确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显得尤为必要。

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学生生活感受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取得成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从而增强学生支持祖国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杜威五步法

杜威五步法

杜威“思维五步法”新探刘新科杜威是美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革新家。

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猛进、知识倍增的局势,他反对专以积累知识为教育目的;认为“科学”日益增加。

若不讲方法,而专以积累知识为教育目的,则不免挂一漏万,徒劳无功。

殆无疑义”。

他提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把知识当作思维训练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当作根本目的,从而形成了他的思维训练的教学思想。

“思维五步法”就是体现他的这一教学思想的重要方法。

对于这一方法,我国哲学界和教育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毁誉并陈,遂使这一方法成为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依据杜威提出这一方法的原著——《思维与教学》[1],对这一方法的哲学基础、具体内容及评价,谈一点看法,以求教于教育史学界的师长及同仁。

一大凡一种有影响的教育、教学思想,除了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反映一定阶级和时代的需要之外,还有其一定的哲学、心理学基础。

在这方面。

杜威尤显很突出。

国外有学者说:“从智者派学者以来,没有一个人象杜威那样,把哲学和教育学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杜威“思维五步法”是有其哲学基础的。

在论述这一哲学基础时,杜威先提出了一个“实在思维”的概念。

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旧的形式逻辑而言的。

他赞同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对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式逻辑的批判,认为这种逻辑“充其量不过是教授既知事物的逻辑”,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超然于思想者的态度、欲望或意愿之外”;二是“永恒不变”;三是“不管事实背景”。

例如“凡人皆有死。

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必死”,这种三段论的思维形式只能让人利用已知的知识去论证已知的知识,只能挫抑研究精神.束缚人心,但它不能越出传统的学习范围,因而不能适应发现新事物,新真理,彻底探索自然秘密的时代要求。

而“实在思维”具有与此相反的三个特点:一是它要“依靠思想者的习惯、态度和思想准备”;二是“发展变化的”;三是“要参照着背景”,“它本来是从思维本身以外的不安定的情境而发生的”。

科技与伦理思考题

科技与伦理思考题

1、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吗?为什么?一方面,一些人认为,科学追求的是纯粹真理,客观性是科学的生命。

在进行科学观察、试验、概括、推理、评价与验证的过程中,必须撇开主体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欲望等主观偏好,以如实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为唯一目的。

因此,科学活动本身,它所取得的任何一项具体成果,本身不是价值,而且也不涉及到或意味着“好”、“坏”之类价值,而是价值上“中立”或“无涉”的。

另一方面,科学绝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是一种脱离社会和人文价值环境的知识体系,因为它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它是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实践活动,因而又具有“价值非中立性”。

人们搜集事实,是为了理解或认识这个世界;人们加工处理事实,是试图找到其所面临的问题的答案;人们尝试依据科学改造或改变世界,是希望能够生存和生活得更好。

因此,任何真正的、生机勃勃的科学,必然是符合人类主体需要的,必然是具有价值意义的。

科学研究对象本身,总是包含、渗透、负荷着人的价值因素。

正是由于科学活动、科学对象是服从于人的价值目的,特别是改造世界之需要的,因此科学体系之中就渗透着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科学陈述内蕴着一定的价值意蕴,负荷着一定的价值要求。

2、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有何作用?积极作用:1.科学技术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人类,达到道德进步的有力武器。

2.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崇高道德精神。

3.科学技术对个人的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促进伦理学的发展的作用。

消极作用:科学技术在推动道德进步的同时,对道德的负面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

它在冲刷了那些与时代发展已经不相适应的腐朽落后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同时,也冲击着那些仍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仍在发挥着重要社会协调和约束作用的伦理道德,削弱和挑战着它们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

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及留给我们的思考翻开世界科技成果发现、发明、创造和应用的历史史册,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世界的科技中心发生过多次转移,从古代的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直到今天的美国。

对科学中心转移现象进行系统的定量化研究的第一位学者,是日本的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他得出的结论是,“从意大利到美国,科学中心已经发生了四次转移,每个国家的平均兴隆时期约为100年”。

“科学兴隆时期比起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要短得多”,每次科技中心的转移都引起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反映了科教和社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反映了科技是生产力的论断。

分析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历程,可以看到很多规律性的现象,从中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

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条件,有可能使中国成为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的新中心之一,进一步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之一。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摆在我们政府、科教界和企业家面前的一系列的迫切课题。

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才能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

一、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部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第一节教育研究课题问题的来源选题是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研究的方向,二是要选择所要研究的问题。

选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它不仅决定研究者现在和今后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研究应采取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课题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具体研究项目,课题不仅是一个名称,它还体现了研究的范围、对象和内容。

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它至少符合三个方面要求:1、问题的前提必须正确。

例如“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这个问题.2、问题的答案必须存在,可以预测的。

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能纳入到科学知识体系中加以研究。

例如对“中学阶段学习不良学生的研究”,从对“学习不良学生”的定义看,主要是指由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学习上出现不良表现的学生,对它的研究主要是进行心理策略的探索研究,因此,可以利用现有的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作为它的研究理论依据。

3.问题应当是具体的,有明确的界定,而不应当模糊不清,笼笼统统。

比如“关于学生能力的研究”再如"希望学校"的研究,首先这个问题就是模糊不清的,它无法让人知道哪类学校是"希望"的学校,如果把它与"希望工程"联系在一起思考,认为"薄弱学校"或"困难学校"就是"希望学校"的话,那么,对这些学校的研究则又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它除了要研究学校内在问题之外,还有其外在问题,如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等,内部环境的研究则内容就更多了,如学校的内部管理、教师的素质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如果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太笼统了,我们就很难找到研究的切入口,不知道应该从哪里进行研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题太大了。

一个问题除了要符合上述几个方面的要求之外,还应该进行分析。

西方文化概论 第十三讲 十七世纪:科学革命

西方文化概论 第十三讲 十七世纪:科学革命

一、科学革命产生的时代氛围
1.市民经济的强大发展是科学革命开花 结果的最深厚基础
科学革命兴起的最强大社会根源在社会物质生活中, 在新兴市民阶级孜孜追求功利的经济活动中。16、17世纪 ,新兴市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使人们对世俗 生活再次发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表现为对自然的热爱 ,表现为重视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表现为 对经验与实验的重视,表现为对能产生实际功利效果的技 艺的重视。 16、17世纪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航海术的改进和航 海事业的发展,贸易的增加和运费的降低,以及地理大发 现都体现了这一要求。 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 新大陆(1492年)、达· 伽玛绕过好望角(1497年11月22日 )到达印度,麦哲伦的环球航行(1519年—1522年)等, 这些对于欧洲经济生活发生巨大的影响。
二、科学革命:新观念、新方法的 创造
经过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西欧(通过思想界 )进入精神领域里的深入反思的世纪。从弗朗西斯· 培根 (他是跨16、17世纪的人)起,霍布斯、洛克、笛卡尔、 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这一连串名字,都在这一沉思中作 出了自己的贡献,这贡献的特征,就是形成了独立的、科 学的思维。 17世纪可以说是认识论、方法论觉醒的世纪,前此的 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本体论问题,几乎不存 在认识论、方法论的问题。17世纪则开始由论证神的存在 问题入手进入了认识的领域。黑格尔说,17世纪在方法论 上有两大流派,一是英国的经验派,一是大陆的理性思辩 派。
弗兰西斯· 培根出身于伦敦的名门,自幼受到 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根从小就喜欢思考,且记 忆力极强,这是他后来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功的 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其父在宫廷中的高位,使他 能与上层人士,特别是有学问的人直接接触,开 阔了他的视野,帮助其立下远大的志向。他13岁 入剑桥大学学习法律,入学不久就开始觉察出学 院设臵的课程的弊病,对当时讲授的亚里士多德 哲学颇为不满。培根所以不满于亚里士多德,并 非是认为亚里士多德本人没有价值,而是因为他 的方法供争辩有余,对人生则毫无实际效益。这 一看法,他一直到死也没有改变。

西方文明的特征

西方文明的特征

西方文明的特征1,西方文明的外在特征宪政和民主、社会多元主义、发达的科学和技术、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现个性和自由的文学和艺术、高水平的生产效率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

2,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西方文明的特征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西方文明有三个特征。

一,西方文明经历了五起四落的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多次毁灭和新生;二,它经历了三次民族主体的转化和文明中心的转移;三,现代文明是从传统文明中自然的,直接的成长起来的,传统文明属于前现代文明。

第一个,经历了五起四落的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多次毁灭和新生米诺斯文明兴起然后衰落,接着迈锡尼文明兴起又衰落,古典希腊文明兴起又衰落,然后古罗马文明兴起和衰落,然后中世纪的日耳曼和基督教文明兴起然后发展成现代文明,一直到今天。

中国文明的发展路线是一个劲的、慢悠悠地一直在发展,有比较强的连续性。

第二个,民族主体的转化和文明中心的转移文明中心的转移:古希腊文明以爱琴海和希腊半岛为中心,罗马文明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中世纪日耳曼和基督教文明以西欧和北大西洋为中心。

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扩张,范围越来越大,没有明显的中心转移。

西方文明的民族主体也发生了几次转换:米诺斯文明到底是哪个民族创立的不确定,,然后是迈锡尼人,是希腊人的一支,叫亚该亚人。

接着古希腊文明是另几支希腊人,希腊人之后是罗马人,再之后是日耳曼人。

中华文明华夏民族一直是主体。

第三个,现代文明是从传统文明中自然的,直接的成长起来的,传统文明属于前现代文明西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现代文明的因子。

3,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西方文明的内在特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个人主义精神。

第二个特征即创新的理性思维方式,所谓的创新的理性思维方式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一、清晰的理性,西方人追求概念的清晰性、推理的逻辑性。

二、批判性的思考与纠错机制,不盲从,不断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反思和批判性的考察,不断清理人类只是仓库中的赝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一.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与历史进程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目超过同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或地区。

由于当今世界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

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中,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转移。

1.16至17世纪的意大利。

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中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大舞台是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地方。

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产生了但丁、达·芬奇这样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以及哥白尼、伽利略等著名科学家。

2.17至18世纪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科技革命的英国。

其标志是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在皇家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哈雷、虎克、达尔文等;重大科学理论也层出不穷。

在1660-1730年间,英国共有60余名杰出的科学家,约占当时全世界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他们的科学成果占总数的40%。

3.18至19世纪启蒙运动引领下的法国。

法国的全盛时期在百科全书时代和拿破仑一世时期,1792年,法国创办了欧洲最早的一批技术专科学校,建立了国家的综合教育体制,伺候便有了专职的科学家,涌现了一批科学家和重大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与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等,还贡献一大批出色的工程师。

4.19至20世纪的德国。

德国的社会变革与科学。

19世纪社会变革的思想推动了整个德国的发展,终使德国成为了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

德国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使其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国。

5.20至21世纪的美国。

包容、创新引领美国科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美国。

美国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外来科学家也为美国科技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二.主要学者观点自1954 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对科学的历史进程做出整体概括,最早指出从古至今18 个历史时期的世界技术和科学活动中心。

对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最体系的归纳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于1962年得出的。

他给出了科学中心的定义,并指出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他总结得出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

这种现象在科学史上被称为“汤浅现象”。

其后,1974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再次分析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并总结了各国成为科学中心的原因。

自从“汤浅现象”被提出后,国内外众多学者、科学史家不断的从各角度着手对“汤浅现象”进行研究,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三.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意义随着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必将带来一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及经济中心和科学中心的相互促进。

如随着美国中央政府的力量日渐强大,美国经济在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实现了跳跃式进展。

在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成果为基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19 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四.国内外关于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主要争议第一个争议是,“汤浅现象”指出,世界科学活动是规律的,表现为一种周期性的科学中心转移,即平均每80年就有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

之前主要学者在假设这个规律存在的前提下,在预测美国之后的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时,贝尔纳和汤浅比较看好前苏联,而赵红州则看好中国。

此外,当今世界并没有明显的科学中心转移到某个国家的趋势,因此这是人们目前议论最多的问题。

其次,人们对于“汤浅现象”也存有一些疑问,譬如人们曾注意到,汤浅光朝的计量分析仅考虑了科学成果的数目,而没有考虑不同科学成果之间的质的差别。

五.有关科学中心转移的思索如前文所述,美国自1920年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到今年已90余年,可是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科学中心转移到某个国家的趋势。

因为,本人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美国科学的未来怎样?汤浅认为美国的科学同样遵守欧洲科学的发展规律,即科学兴隆期也是80年左右。

也就是说,从1920年开始成为科学活动中心,到2000年前后退出科学活动中心的舞台。

汤浅的工作与普赖斯不谋而合。

普赖斯在描述美国科学的“饱和增长”的现象时说:“我们应当期望,美国科学从1950年开始,已经度过自己的鼎盛年代。

大约再经过30-45年时间,就可能导致完全的衰落。

因此,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衰落时期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阶段。

”赵红洲千禧年的结论:“尽管目前美国科学还十分发达,并且还要在二三十年内控制着科学中心的地位,但是,美国科学衰落的历史命运似乎是注定了,争论的不过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2.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是谁?根据欧洲、俄罗斯及亚太地区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形势和过去的基础来看,在21世纪,美国不再可能成为世界科技的唯一中心,中国、日本、欧洲和俄罗斯等国都有一定的基础和技术资金的储备,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发展势头也都很好,因此最有可能的结果是,21世纪各个国家在不同学科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世界科技已呈现出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一.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与历史进程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目超过同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或地区。

由于当今世界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

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所谓科学中心转移。

国别时间意大利 1540~1610英国 1660~1730法国 1770~1830德国 1810~1920美国 1920~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中,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五次大转移。

16至17世纪的意大利。

1.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中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大舞台是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地方。

2.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产生了但丁、达·芬奇这样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以及哥白尼、伽利略等著名科学家。

17至18世纪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科技革命的英国。

1.其标志是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在皇家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哈雷、虎克、达尔文等;2.重大科学理论也层出不穷。

3.在1660-1730年间,英国共有60余名杰出的科学家,约占当时全世界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他们的科学成果占总数的40%。

18至19世纪启蒙运动引领下的法国。

1.法国的全盛时期在百科全书时代和拿破仑一世时期。

2.1792年,法国创办了欧洲最早的一批技术专科学校,建立了国家的综合教育体制。

3.涌现了一批科学家和重大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与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等,还贡献一大批出色的工程师。

19至20世纪的德国。

1.19世纪社会变革的思想推动了整个德国的发展,终使德国成为了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

2.德国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使其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国。

20至21世纪的美国。

1.包容、创新引领美国科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美国。

2.美国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外来科学家也为美国科技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3.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二.主要学者观点自 1954 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对科学的历史进程做出整体概括,最早指出从古至今 18 个历史时期的世界技术和科学活动中心。

对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最体系的归纳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于1962年得出的。

他给出了科学中心的定义,并指出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他总结得出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

这种现象在科学史上被称为“汤浅现象”。

其后,1974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再次分析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并总结了各国成为科学中心的原因。

自从“汤浅现象”被提出后,国内外众多学者、科学史家不断的从各角度着手对“汤浅现象”进行研究,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三.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意义1.随着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必将带来一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

2.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及经济中心和科学中心的相互促进。

1.如随着美国中央政府的力量日渐强大,美国经济在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实现了跳跃式进展。

2.在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成果为基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19 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四.国内外关于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主要争议第一个争议是:1.“汤浅现象”指出,世界科学活动是规律的,表现为一种周期性的科学中心转移,即平均每80年就有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

2.之前主要学者在假设这个规律存在的前提下,在预测美国之后的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时,贝尔纳和汤浅比较看好前苏联,而赵红州则看好中国。

3.此外,当今世界并没有明显的科学中心转移到某个国家的趋势,因此这是人们目前议论最多的问题。

其次,人们对于“汤浅现象”也存有一些疑问。

譬如人们曾注意到,汤浅光朝的计量分析仅考虑了科学成果的数目,而没有考虑不同科学成果之间的质的差别。

五.有关科学中心转移的思索如前文所述,美国自1920年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到今年已90余年,可是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科学中心转移到某个国家的趋势。

因为,本人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美国科学的未来怎样?汤浅认为美国的科学同样遵守欧洲科学的发展规律,即科学兴隆期也是80年左右。

也就是说,从1920年开始成为科学活动中心,到2000年前后退出科学活动中心的舞台。

汤浅的工作与普赖斯不谋而合。

普赖斯在描述美国科学的“饱和增长”的现象时说:“我们应当期望,美国科学从1950年开始,已经度过自己的鼎盛年代。

大约再经过30-45年时间,就可能导致完全的衰落。

因此,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衰落时期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阶段。

”赵红洲千禧年的结论:“尽管目前美国科学还十分发达,并且还要在二三十年内控制着科学中心的地位,但是,美国科学衰落的历史命运似乎是注定了,争论的不过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