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可能性分析

【最新精选】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可能性分析

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可能性分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世界贸易中心区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随着亚太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地理环境优越,世界经济贸易中心日益向亚太地区转移。

总体来说,历史上世界贸易中心区有一个从欧洲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两岸转移的过程,本世纪,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亚太地区以其强劲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亚太地区概述亚太即亚洲太平洋地区,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

它通常是指环太平洋地区的国家(Asia-Pacific),包括东亚的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联盟诸国、中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等美洲国家,还有我国香港、台湾地区。

其地理面积约13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8亿人左右,占世界地理面积总数的9%,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4%。

广义范围的亚太地区包括沿太平洋的北美、南美、东亚、南亚以及大洋洲各国。

这个地区的一大特点是国家多,差别大。

这里既有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有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有高度发达的城市型国家和地区,也有经济上较落后的弹丸岛国。

人们之所以把这样一个横跨亚洲。

美洲和大洋洲的广阔地带统称之为一个地区,显然不是基于地理上的连接,而主要是因为经济和政治发展上的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增长的共同利益。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经济合作组织。

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因冷战结束而趋向缓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渐成潮流。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和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等背景下,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1989年1月提出召开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相互间经济合作的倡议。

这一倡议得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东盟的积极响应。

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04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未来趋势
新的贸易中心的崛起
亚洲贸易中心的崛起
随着亚洲经济和市场的快速发展,亚洲的贸易中心正在逐 渐崛起,如上海、深圳、东京等城市都具有成为世界贸易 中心潜力。
多元化贸易中心的趋势
未来将有更多多元化的贸易中心出现,不仅限于传统的贸 易中心城市,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城市也将逐渐成为重 要的贸易中心。
贸易中心的网络化发展
未来的贸易中心将更加注重网络化发展,通过加强互联互 通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
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的影响
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普及,数字贸易正在快速发展,成为推 动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
电子商务对传统贸易的冲击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贸易带来了挑战和冲击,传统贸易需要适应 数字化趋势,创新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
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全球治理体系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全球 化的发展趋势和各国的共同利益,促进全球经济 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05
总结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重要性和影响
促进全球贸易往来
世界贸易中心区是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为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提供了一个集中交易、信息交流和物流运输的平台,极 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往来。
步提高贸易效率和管理水平。
环境和可持续性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未来的世界贸易中心区需 要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贸易和低碳发展

安全和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贸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未来的世界贸易 中心区需要更加注重安全和风险管理,加强贸易监管和风
险预警。
对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前景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 移

第3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第3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前期,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达到了高峰。明朝政府组织大规模的 船队,由郑和率领,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 非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索马里和肯尼亚,航程10 万余里。 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外贸易通道。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丝道”是指把在中国织成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这条横断亚欧 的古代贸易之路,它起自中国的安西(古代长安),西至罗马。
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 连接中亚绿洲城市的这条路以西安(古代长安)为出发点,途中在中国境内又分 为三条,它们分别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 路线。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乌鲁木齐—伊犁—苏联(俄罗斯)境内—罗 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 什—帕米尔高訽—中亚 3、西域南路:西安—楼兰—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尔高訽—中亚—西 亚
(二)对外贸易 特点:不具有真正国际贸易的性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 互通有、调剂余缺。但它却是资本主义方式的萌芽,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 的解体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性贸易中心: 欧洲——佛兰德尔、 汉萨同盟和意大利城市威尼斯、热 那亚和比萨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 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地区间的贸易也得以发展,并且形成了几个比较重 要的贸易区,比如中国、日本、朝鲜之间的东亚贸易区。
科科学学技技术术的的发发展展对对国国际际贸贸易易的的影影响响??
1、使国际市场日益统一,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贸易竞争加剧。 2、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必然促进商 品、资金往来的增加,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有利。 3、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 4、科学技术革命使国际分工由原来的 “垂直型”为主向“水平型”转化。 5、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交通和通讯的现代化。 P23-24

国际贸易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终年高温, 赤道低压 干湿两季, 带和信风 带交替控 7001000mm 制 副高和信 风带交替 控制
热带草原
畜牧业为 主,种植 业以小麦 为主,湿 播旱收 绿洲农业、 畜牧业
北非、阿 终年高温 拉伯半岛、 少雨, 澳大利亚 250mm 等 以下
热带沙漠
热带 季风 地中 海 温带 海洋 性 亚热 带季 风
水稻、茶叶、 甘蔗、小麦, 湿播旱收
南北纬 30-40度 大陆西 岸
亚热带 常绿硬 叶林
灌溉农业, 水果蔬菜, 小麦、玉米、 葡萄、柑橘、 无花果等
南北纬 40-60度 大陆西 岸 南北纬 20-25度 大陆东 岸
终年温和多 欧洲西部、 雨,降水季 终年受中 澳大利亚南 节分配均匀, 纬西风控 部、南北美 制 700洲西部等 1000mm 夏季高温多 亚洲东部、 雨,冬季温 澳大利亚、 和少雨, 南北美洲均 800有分布 1500mm 季风环流 控制
二、地形与气候
(二)气候 1. 气候分类 类型: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亚 寒带针叶林气候 地域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 性 季节性:气温、降水、风向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地区、特点、成因、植被及农业生产方式 类型 分布 规律 分布 地区 主要 特点
终年高温 多雨, 2000mm 以上
3、在已经城市化国家——包括大多数拉丁 美洲国家和许多东欧、中亚国家,农业对于 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更低,平均为5%;贫困 人口更多集中在城市,同时仍然有45%的贫困 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如果能使小农成为现 代食品市场的直接供给商、通过区域综合发 展在农业和农村工业部门创造适宜的就业机 会,农业能够帮助减少农村中残存的贫困人 口。
(3)盆地、洼地对环境的影响 一些盆地、洼地等地势低洼的地形区, 由于周围有山脉的阻挡,往往是空气对流不 畅,工业烟尘的排放十分困难,从而造成了 酸雨、粉尘污染等环境问题,降低了产品的 竞争能力。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2021/7/28
4
二、封建社会
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米兰 等城市都是在11世纪后发展起来的。从12-14世 纪,威尼斯一直是西欧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海上强 国。
汉萨同盟地区,是指现在的德国北部以吕贝克、 汉堡、不来梅为中心的地区。汉萨同盟是中世纪 时德国北部各城市进出口贸易商的政治经济同盟。 在13世纪加入的城市有90多个,14世纪多达 160个,盟主城市是德国的吕贝克。14-15世纪 汉萨同盟几乎掌握了整个欧洲大陆的贸易,并控 制了北海到波罗的海的商路。
广义: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国家和地区,即 包括加、美、墨、秘、智等南美洲国家和 太平洋东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日、韩、 中、台湾、香港、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 新等国家和地区。
狭义:东北亚各国、东南亚各国和大洋洲 各国,意指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各个国家。
2021/7/28
54
2021/7/28
55
二、亚太地区成为经济贸易中心 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一)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
(二)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三)经济机构: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四)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快 (五)社会关系: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六)社会意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
(七)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9世纪中后期)
2021/7/28
2021/7/28
19
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
2021/7/28
20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 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 减弱的变革。”
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 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 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 其次,地理大发现后结束了新旧大陆之 间相互隔绝彼此孤立发展的局面,扩大 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资 本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一、地理大发现
¡ 再次,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 生产要素的流动。
¡ 最后,地理大发现是地中海沿岸的贸易 地位日益下降,而原来经济还十分落后 的西、葡、比、荷、法、英等国,由于 正处于欧洲去非洲和美洲的海上交通要 道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迅速的 发展,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开始有地中海 沿岸各国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一、地理大发现
¡ 意大利人克斯多佛·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奉西班牙 国王之命率船队西行,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洲 的圣萨尔瓦多岛、海地岛、古巴岛。此后,哥伦布又 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大陆的 其他地方,历史上称为“发现新大陆”。
¡ 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与1519-1522年横渡大西 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 间的海峡(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抵达菲律宾 群岛。在此麦被杀害,其同伴继续绕过马鲁古群岛进 入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北上,最终返回 西班牙,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旅行。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二、封建社会
¡ 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米兰 等城市都是在11世纪后发展起来的。从12-14世 纪,威尼斯一直是西欧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海上强 国。
¡ 汉萨同盟地区,是指现在的德国北部以吕贝克、 汉堡、不来梅为中心的地区。汉萨同盟是中世纪 时德国北部各城市进出口贸易商的政治经济同盟。 在13世纪加入的城市有90多个,14世纪多达 160个,盟主城市是德国的吕贝克。14-15世纪 汉萨同盟几乎掌握了整个欧洲大陆的贸易,并控 制了北海到波罗的海的商路。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记诵笔记(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记诵笔记(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知识点一世界市场的形成1.开始形成(1)推动因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2)过程①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活动。

②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

(3)影响: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1)原因①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影响: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3.最终形成(1)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的财富。

②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影响: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知识点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2.表现(1)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

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①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原因: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②表现a.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

b.来自东方的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了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

c.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成为殖民者掳掠黑人奴隶的场所,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

d.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转移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转移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在印度及整个 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成了 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 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 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恩格斯
“ 咦,这是什么?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 子!不,天神们啊,我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信徒;我 只要你们给我一些树根!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 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 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它可以使受咒诅的人得福,使白痴变成贵人。它可以 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丝绸布帛、金银瓷器及农副产品等通过这条 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缅印及东南亚、中东国家,缅印及东南 亚和西欧等殊方异域的山货药材、珠宝玉石等都由此路输入我国。
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 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 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 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 要的地位。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 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 路线输入中国 。当时的贸易中心已经转到广州 (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 )、泉州和杭州。 (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
地圆说
二、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4.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西班牙和 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时间
支持国家 探险家
航线
1487年
葡萄牙 迪亚士
西欧—好望角
1492~1498年 西班牙 哥伦布 西欧—美洲
1497年
葡萄牙
达·伽马
西欧—好望 角—印度
1519~1522年
西班牙
麦哲伦
环球旅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贸易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影响因素
有人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不是不可能,但是就目前而言还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谁能下这样的定论?
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她应该是多方面同时达到一定程度,综合促使之。

首先得是一个文化大国,她首先是一个文明的,精神的,积极的,健康的大国。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不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在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够相比,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的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其次政治上,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但是在美国庞大资助经费下的联合国,中国又有多少话语权呢?再次经济上,我国的GDP建立在资源浪费劳动力廉价的基础上,最多是没有科技含量的巨大工厂而已。

但是纵观历史,我国确实有数个朝代强大到可以成为世界中心,比如唐朝中期、宋代海外贸易等。

宋代海外贸易盛况空前,主要原因有:⑴从国内情况看,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着成为宋代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的基础。

⑵从国际环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越来越多地出入于我国的沿海口岸。

着就从客观上为两宋的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商业环境。

⑶从两宋政府的政策来看,都积极支持商人开展对外贸易。

⑷从技术条件看,当时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使用,以
及对风向的认识和利用等,这些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⑸从地理条件看,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兴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唐宋王朝因此与西亚、欧洲各国的陆上联系受到阻碍而中断,东南亚的海路成为宋王朝对外交往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大国占主导地位,控制着世界大多数财富。

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然而它的建国时间只有200余年。

是什么原因使它一跃而成为世界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强国呢?
一、自然条件优越美国本土位于中纬度地带,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地形多平坦,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美国地貌类型多样,5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与西经100度大致吻合,并将其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东部湿润,地形平坦广阔,土
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早期移民开发;西部干燥,多沙漠和草原,地势高峻,土壤贫瘠,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和畜牧业。

美国水陆交通极为发达,东北部的五大湖与纵贯中部的密西西比河构成庞大的内河航运系统,经圣劳伦斯河与大西洋相通,且与稠密的公路和铁路相衔接;由于它三面临海,多优良不冻海港,既可享有海上交通和捕捞之利,又可加强与其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还可辟建军港,发展海军,捍卫海洋权益,并有利于国际人口迁移和对外贸易。

二、外来移民汇集由于美国自然条件优越,海运便利,因而引发了
人口迁移的洪流。

外来移民纷纷涌入美国,其中大部分是英国人,此外还有爱尔兰人、德意志人、法国人、荷兰人、瑞典人、犹太人等欧洲移民,以及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移民,欧洲各国移民中白人占80%以上。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首先侵占北美大西洋沿岸富饶地区,先后建立13个殖民地。

经过外来移民及其后裔100多年的积极开拓,美国经济发展起来了。

北部工商业发达,造船工业兴盛,渔业、纺织、制铁、木材加工业都有发展;中部是主要产粮区;南部盛行种植园经济,以黑人奴隶为主要劳动力;西部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三、领土迅速扩张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利用欧洲国家同法国作战、双方无力兼顾美洲的有利形势,一方面通过海外贸易壮大其经济实力,另
一方面乘机夺取交战国在美洲的土地。

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里购买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的路易斯安那,将领土扩大到墨西哥湾;1810年~1819年,美国采取先派兵强占,然后出低价“购买”的手段从西班牙手里夺走佛罗里达半岛;19世纪30年代,美国在得克萨斯挑起叛乱,使其脱离墨西哥成为所谓“孤星共和国”,又于1845年吞并了它,接着,美国又发动侵略墨西哥的战争,抢走墨西哥格兰德河以北的大
片领土,直到滨临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1846年,美国从英国取得俄勒冈。

这样,美国领土就从大西洋岸向西延伸到太平洋岸,约占北美大陆面积的一半。

1867年,美国从俄国购得阿拉斯加;1898年,美国吞并了
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

现在,美国共有50个州,一个首都华盛顿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总面积已达93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整个欧洲,居世界第四位。

辽阔的领土,使美国拥有极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这为美国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

四、政治位置有利美国横亘北美洲中部,与欧亚大陆之间被大洋隔离,南北邻国墨西哥和加拿大又远比它弱小,这既使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远离主战场,境内免受战争创伤,又不用担心邻国侵扰。

五、经济持续发展美国中央大平原原来只是茫茫旷野,欧洲移民到来之后才成为商品谷物生产基地。

由于这里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极其优越,因而谷物生产比起欧洲有很大竞争优势。

一方面,美国依靠发达的工业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这里谷物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由机械作业,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有的农场还使用飞机作业。

另一方面,美国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实现了地区生产专门化,如玉米带、小麦带和乳畜带等。

当今世界已经不可能再单纯以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军队战斗力为衡量一国强弱依据了。

更多的则侧重于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文化繁荣。

而要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也会有更多的要求。

但是我相信,聪明的中国人会有一天从新站在世界的舞台之巅,让世界为中国的强大而赞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