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案

合集下载

《星星变奏曲》教案

《星星变奏曲》教案

《星星变奏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星星变奏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星星变奏曲》的定义和特点2. 星星的分类和特征3. 星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4. 星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5. 星星变化的欣赏和创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星星变奏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星星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实践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星星观察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室内布置:挂星空图片,放置星星模型等。

2. 教学工具:PPT、望远镜、星星观察卡片等。

3. 教学材料:星星观察手册、星星创作纸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星星变奏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观察方法和技巧进行星星观察。

3. 学生能创作出有创意的星星变化作品。

4. 学生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星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星星的变化。

2. 讲解星星变奏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让学生了解星星的分类和特征。

3. 讲解星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星星变化的科学原理。

4. 教授星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进行星星观察实践。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星星观察的发现和感受。

七、课堂活动1. 星星观察比赛:学生分组进行星星观察,记录星星的变化,比赛谁观察得最准确。

2. 星星知识问答:学生分组进行星星知识问答比赛,提高学生对星星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星星创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星星变化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体验。

八、课后作业1. 星星观察记录:学生回家后进行星星观察,记录星星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5篇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5篇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5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新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三、学习新课(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设置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朦胧诗派的语言特色。

教学互动内容设计意图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四、归纳本诗的主题五、课堂练习: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星星变奏曲》,了解并掌握变奏曲的形式和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以十二星座为题材,运用变奏曲的形式,展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情感。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民族器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变奏曲的形式及音乐鉴赏能力尚需提高。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变奏曲的形式和特点,分析《星星变奏曲》的音乐元素。

3.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以星座知识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星星变奏曲》的兴趣。

4.2 聆听:播放《星星变奏曲》,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作品的情感变化。

4.3 分析:讨论音乐作品中的主题、变奏和尾声等部分,分析变奏曲的形式特点。

4.4 实践:分组进行音乐创作,尝试运用变奏曲的形式创作短篇作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估自己在音乐鉴赏和创作方面的进步。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相互鼓励。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出建议。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作品欣赏:推荐学生欣赏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变奏曲作品,如《四季》、《帕格尼尼变奏曲》等,拓宽音乐视野。

6.2 主题活动:组织“音乐鉴赏沙龙”,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变奏曲的形式和发展历程。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音乐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或合作完成一首短篇的变奏曲作品。

7.2 音乐论文: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自我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星星变奏曲教案(精选多篇)

星星变奏曲教案(精选多篇)

星星变奏曲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星星变奏曲星星变奏曲三伏潭二中王芳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引入及讨论教学过程一、题解与导入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⑴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憧憬,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盼望的感情。

⑵体会诗人经受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控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预备】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同学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2001年12月,在北京青年报与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主办的“倾听经典:缪斯的竖琴──中外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上,总策划、总撰稿人,闻名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作为朗诵会的第一篇。

对许多同学来说“江河”这个名字好像还有些生疏,《星星变奏曲》竟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人们如此青睐它呢?今日,就让我们走近江河,去倾听他的《星星变奏曲》。

二、投影出示作家作品知识:江河:1949年生,原名于友泽,诗人。

诗集有《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等。

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亮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纷纷指责“新诗读不懂”。

对此,北京高校孙玉石教授指出:在我们对诗人呕心沥血写出的诗歌作出否定和嘲骂之前,我们应当先问一下自己:是“诗离我们远去”,还是“我们离诗远去”?这句话的确耐人寻味。

三、导读导学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⑴老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同学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⑵提问: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同学争论,明确──温情和向往的感情基调。

〕⑶老师提示: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同学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一《星星变奏曲》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________凝望________安慰________柔软________疲倦________覆盖________2.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_______________,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寄托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

3.在你的课外积累中,还有哪些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请写两句。

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二、能力升级达标(一)阅读课内诗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星星变奏曲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脆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着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5.仔细品味这首朦胧诗,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请谈谈你的体验。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认真地体验这首诗,请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作点赏析。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

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

教案编辑专员:3《星星变奏曲》示范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步骤:1. 讲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节奏、韵律、意象等。

3. 提问:同学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诗歌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章节二:诗歌解析教学目标:通过对《星星变奏曲》的解析,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教学内容:分析《星星变奏曲》的诗意、意象、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解析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星星变奏曲》的诗意。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星星、夜空、灯光等。

3. 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孤独、渴望、温暖等。

4.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章节三:诗歌创作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授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如选材、构思、表达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法。

教学步骤:1. 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点评。

章节四:诗歌欣赏与评价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内容:欣赏《星星变奏曲》及其他优秀诗歌,学会评价诗歌的美。

教学方法:欣赏法、评价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欣赏《星星变奏曲》及其他优秀诗歌。

2. 讲解欣赏诗歌的方法,如关注意象、情感、节奏等。

3. 学会评价诗歌的美,如形式美、内容美、表达美等。

章节五:课程总结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总结《星星变奏曲》的诗意、意象、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总结法、提问法。

教学步骤: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教案编辑专员:章节六:诗歌朗诵与表演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最新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最新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1、通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2、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

教学难点:1、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美,领悟修辞下蕴含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说——悟——练,三步一体的方法教学过程:一、以“说”导入:以学生个性化的“说”引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针对《星星变奏曲》自主找一个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

2、学生上讲台“说”:① 简介朦胧诗(特点、产生背景)②什么是变奏曲?③谈谈星星的天文知识。

④朗读一首与星星有关的诗歌。

3、揭题:同学们,读好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读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熏陶。

诗歌与诗人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为诗能传情。

诗人江河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那特殊的年代——大革命时期。

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

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星星变奏曲》。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课堂上的“说”不能漫无边际,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诗歌《星星变奏曲》,朦胧诗概念,变奏曲的认识对理解诗歌背景,理清诗歌构思特点是有必要意义的,所以要让学生课前弄明白;同时,星星知识的补充,有关星星的其它诗篇的的阅读对课堂解决重点意象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联系讲课内容之余,提高学生“说”的自主性和“说”的表达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读中悟学(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理清结构:第一节(前4行):(后12行):第二节(前4行):(5至12行):(后4行):(二)、领悟角度:析主题,赏语言【析主题】:老师设计两个层递式的问题,领悟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朦胧诗: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与主题展开教学
《星星变奏曲》〈第二课时〉多媒体课案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从感知两节诗中选取的意象,作者渲染的意境和想要表现的主题出发,进而学习鉴赏现代诗歌:解读朦胧诗的意象、感受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给定意象,让学生按照意象特点,渲染意境,表达思想感情,进行诗歌创作;给定主题,让学生对应连线,选择精彩的意象进行表达;让学生从中把握现代诗歌(朦胧诗)的写作要领,为学生初步学写诗歌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

3、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普通的生活中体味美好,在平凡事物中发现诗意,激发学生追求希望与光明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感知两节诗中选取的意象,作者渲染的意境和想要表现的主题出发,进而学习鉴赏现代诗歌:解读朦胧诗的意象、感受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难点:给定意象,让学生按照意象特点,渲染意境,表达思想感情,进行诗歌创作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研讨探究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展示多媒体图片:静谧的夜晚,女孩遥望满天繁星)
师:遥望满天繁星,你一定会心生遐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共同感受星空的绚烂多彩。

(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仔细聆听、感受)
师:知道我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吗?它是音乐家莫扎特的作品:《小星星变奏曲》
下面再让我们来欣赏一幅画——
(多媒体展示画作;教师简短描绘,学生观察、感受)
师:在这幅画中,绚烂夜空,星星闪烁,迷人的景象令人神往。

它是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星空》
(多媒体展示课题:《星星变奏曲》江河;朦胧诗诗歌的意象、意境与主题)师:与刚才两种艺术形式截然不同,《星星变奏曲》是一篇文学作品,是以文字的形式来表现星星这个物象的。

星星变成了诗人情意的寄托物;在诗中,它被称作诗歌的意象。

今天这节课,
(多媒体展示朗读要求:1注意节奏、重音 2体会诗中情意)
师:诗歌是需要多读的,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来进行配乐朗读。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特别要求同学们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在朗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诗中的情意。

(教师、男女生分部分进行朗读,多媒体播放配乐《神秘园的歌声》,显示滚动字幕,师生朗读投入)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投入,那种诗意人生的浪漫,对自由精神的追寻深深感染了我。

和上节课相比,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学生从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自评,教师予以肯定)
(三)解读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多媒体显示字幕:解读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师:在朗读完课文之后,让我们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学习把握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一共有两节,请大家思考这两节诗中,作者分别描绘了哪些物象?各自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作者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
(多媒体显示字幕: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物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何?学生再读诗歌,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勾画、思考、总结。


师:考虑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物象(景物)呢?
生:第一节诗中描绘的物象有:星星、诗、蜜蜂、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第二节诗中描绘的物象有:苦难的诗、颤抖的星、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在讲述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补充;多媒体展示)
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选择这些景物,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带给我们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生:第一节诗中描绘的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充满温馨的、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

第二节诗描绘的景物是充满苦难而凄凉的。

师生共同总结:第一节诗歌氛围:温馨、浪漫、美好、自由;第二节诗歌氛围:凄苦、寒冷、孤寂、压抑。

师:那么,面对截然不同的景物和氛围,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生:第一节诗中温馨、浪漫、美好、自由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第二节诗中那种凄苦、寒冷代表着黑暗,是作者所厌恶的。

【师生共同总结补充,多媒体显示:情感态度:美好理想的热烈向往(第一节)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第二节)。

)】
师:诗中出现得最多的物象是哪一个?
生齐答:星星。

师:星星除点缀夜空之外,有没有象征意义?
生:象征光明。

(补充:无限黑暗里的有限光明)
师:那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答:对美好理想的热烈向往,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

师:对!这就是本诗的主题。

师:很好,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到的诗中描绘的物象就是诗歌的意象;诗中渲染的氛围就是诗歌的意境;而且诗中描绘的意象,渲染的意境,是和诗歌的主题相统一的。

(多媒体展示字幕:意象:在朦胧诗中,作者一般不直接表现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一些物象来间接表现。

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客观景物中所营造的氛围,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想象空间。

诗歌塑造的意象、渲染的意境是为诗歌表达的主题服务的。


师逐一向学生解释强调:
A.诗以直呈感情为下,好诗总能恰如其分地借助物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

B.如果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很协调,就能够产生好的诗歌意境。

C.诗歌的意象意境是为主题服务的。

师:现在让我们从意象、意境、主题的角度赏析来两首佳作——
(多媒体显示徐志摩《沙扬娜拉》;学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诗中描绘的景物?选择的意象?
生:一低头的温柔,水莲花的娇羞
师:诗中渲染了意境?传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师生总结:女孩子低头的温柔,就像水莲花那样娇羞可爱。

师:因此,此诗表达的主题是:女郎的娇美可爱。

(同上法分析舒婷《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节选)
师总结:
(五)学以致用小诗创作
师:让我们来学以致用,做个练习——
(多媒体显示:根据要求写小诗:1、高山溪流大海2、蓝天草原鲜花3、黑夜狂风岩石
要求:选择一组意象,渲染一种意境,表达一种感情。

诗中必须包括该组的三个词语,不得少于5行。


(学生自由选择一组,进行现场创作,时间3分钟)
(学生创作完后,教师随机选取4-5位同学作品利用实物投影进行现场展示,师生共同点评)点评围绕:
○1选择的是哪组意象?这组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中渲染的意境如何?
○3想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师:同学们的诗作中,渲染的意境、表现的主题都比较符合选择意象的要求,一般来说,选择高山、溪流、大海来表达对理想的追求;蓝天、草原、鲜花多是浪漫快乐的;选择黑夜、狂风、岩石,多半表现的是逆境、困难中的奋斗与挣扎。

总结指出:选择的意象不同,渲染的意境,表现的主题就会有所不同,应努力做到:渲染的意境,表现的主题符合选择意象的要求。

(六)拓展延伸
师:假如说,给定主题,那么我们该如何选用好的意象来表达它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对应连线题——
多媒体展示:思念一枝野花/在挎包上颤巍巍落寞老鼠在顶楼/研究你累积十年的手稿乡恋胡子长发都是狂涛弃文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学生逐一公布答案,每选连一次,由教师点出二者的共性。


师总结:由此可见,有主题,还得有好的意象来表达它。

师:综上所述,诗歌写作有哪些要领?同学们的作品又反映出哪些问题和不足呢?请大家说说看!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谈出自己的看法)
多媒体总结展示诗歌写作要领:
①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②语言讲究节奏押韵③适当运用艺术手法师:如果你在创作能做到以上三点,那么,你的诗歌必将因此而精彩!下面,我们就来阅读一首将这三者结合的完美范例——舒婷的《思念》。

多媒体显示: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水平线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舒婷《思念》师: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能恰如其分的传情达意?
生:挂图、代数、念珠、桨橹。

师:能说说它们的特点吗?
师生总结:挂图表现了思念的杂乱、无头绪;无解的代数体现了思念的无法消除;独弦琴表现了思念的绵延不绝;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则表现了思念是没有尽头的。

四组意象准确地体现了思念本身的特点。

师:能说说诗的节奏押韵吗?
生:一/……的/……
师:找找它的韵脚?压什么韵?
生:图、数、珠、橹。

压U韵。

师:诗歌采用了什么手法呢?
(七)课外练笔
请选用两到三个意象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反映某种社会生活。

(七)本课总结点明目标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
多媒体显示:
○1朦胧诗之美来自于诗歌意象之美
○2好的诗作是意象、意境、主题的完美结合
希望大家都能写出好诗,在平凡的生活中体味美好,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诗意和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