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的由来

合集下载

春节的年夜饭

春节的年夜饭

春节的年夜饭春节,中国传统农历的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古老的节日中,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年夜饭。

年夜饭是一顿丰盛的晚餐,旨在与家人团聚,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本文将探讨春节的年夜饭的由来、特点和传统菜肴,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年夜饭的由来年夜饭作为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相传,年夜饭起源于中国南方的一个民间传说。

传说中,古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年”,它每年都会在农历年末出来吃人。

人们发现,这只怪兽对红色和响声非常敏感。

于是人们决定在每年的这个时候点亮蜡烛、放鞭炮,用饺子等食物来庆祝,以驱赶怪兽“年”并保护自己。

慢慢地,这项庆祝活动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年夜饭。

二、年夜饭的特点年夜饭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展示了中国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家庭团聚的重视。

首先,年夜饭通常在农历除夕晚上举行,这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

无论家庭成员身在何处,他们都会尽量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这一重要时刻。

其次,年夜饭的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肴,每道菜都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例如,鱼在汉语中和“余”谐音,表示年年有余,寓意着财富和盈余。

另外,年夜饭也少不了饺子,它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此外,年夜饭上还有许多其他美食,如糖果、糕点和水果,丰盛的餐桌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三、传统菜肴年夜饭上的传统菜肴因地区而异,但有一些菜肴在全国范围内非常受欢迎。

首先是鱼,作为主菜之一,代表着团圆和好运。

鱼通常是蒸或煎的,以保持肉质鲜嫩。

其次是饺子,它是一种以面粉为原料制成的包子,内里包着各种馅料,如猪肉、韭菜或虾仁。

饺子被认为是带来好运的象征食物,因为它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财富和好运。

此外,年夜饭上还有炖肉、烤鸭、烤鱼等各种肉类菜肴,以及炒菜、凉菜和甜点等。

四、年夜饭的重要性年夜饭是中国文化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传统习俗,它不仅代表着家人团聚和亲情,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家人团聚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因此年夜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春节传统习俗活动介绍

春节传统习俗活动介绍

春节传统习俗活动介绍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信仰、祭祀与家庭伦理是春节历久弥新的精神核心,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春节传统习俗活动,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春节传统习俗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送的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祭灶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释名》:“灶。

造也,创食物也。

”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民间称做“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贴年红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过年贴年红,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年夜饭的历史意义

年夜饭的历史意义

年夜饭的历史意义
年夜饭的意义有:1、辞旧迎新的团圆饭;2、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使家人间的关系紧密;3、在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

1、年夜饭主要是辞旧迎新的团圆饭,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吉祥、圆满。

2、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使家人间的关系紧密。

老人眼看儿孙满堂,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而年轻的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表养育之恩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年夜饭的历史文化

年夜饭的历史文化

年夜饭的历史文化年夜饭,又称团圆饭,特指我国农历年尾除夕之夜的家庭聚餐。

在除夕节日前,无论在外经商或工作的人们都会纷纷回到故乡,与父母亲人共度佳节。

在我国,年夜饭代表着家庭成员的团圆,这顿饭是年末之际一家人最为重视的晚宴。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传统上年夜饭是在除夕祭祖仪式结束后才享用,食用前需向家中供奉的神仙及“爷爷奶奶”敬拜,待祭拜仪式结束后再开始欢庆晚宴。

一、年夜饭的历史渊源一是年夜饭源于驱“年”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年习俗的起源与驱逐“年”这种凶恶怪兽的行为密切相关。

据传说,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发现了“年”这种怪兽对红色、火光和巨大声响具有天生的恐惧。

于是,人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来利用这一点,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年”的侵害。

冬季是“年”出没的时候,为了防止它进入家门,人们在家门口挂上红色的大木板,寓意着红红火火,以期驱赶“年”。

同时,各家各户门口都会燃烧旺盛的火堆,火光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人心。

此外,人们还在夜晚制造各种巨大的声响,如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等,以此吓跑“年”。

经过一夜的喧嚣,转天天亮时,全村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庆祝成功驱赶“年”的胜利。

这种习俗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过年吃年夜饭的传统文化。

在古代,人们相信年夜饭不仅具有逐疫、驱邪的功能,还能强身健体,因此年夜饭被视为全家大团圆的盛宴。

二是年夜饭源于供神祭祀。

年夜饭,一种寓意丰富的饮食文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终祭祀仪式。

在古代,人们为了感谢先祖的庇佑和祈求来年的幸福,会在年末举行一场庄重的祭祀活动。

在这活动中,人们会设立祭桌,供奉丰盛的祭品,对先祖进行祭拜。

这个过程既是对先人的敬仰,也是对祖先智慧的传承。

随着历史的演变,这种年终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一年一度的年夜饭。

从古至今,年夜饭不再是单纯的祭祀活动,而更多地被赋予了家庭团圆和和睦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家人齐聚一堂,共享美食,表达对彼此的关爱和祝福。

除夕的传说故事

除夕的传说故事

除夕的传说故事除夕的传说故事(集合15篇)除夕的传说故事1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

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次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所以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除夕的传说故事2过年那天的晚上,外婆家里热热闹闹的,因为阿姨、姐姐、阿姨夫也从临安来外婆家过年。

我们大家吃完团圆饭,就围着火炉烤火。

阿姨说:“我们来拍录像吧!”大家都同意了。

阿姨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拿出照相机,我就唱起了歌儿跳起了舞,大家都鼓起掌来,我见了,连声说:“谢谢!谢谢!”这时,姐姐又提出说要去溪东路散步。

年夜饭冷知识

年夜饭冷知识

年夜饭冷知识一、年夜饭的起源年夜饭,又称团年饭,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顿晚餐,也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顿饭。

年夜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人们在新年之际祭祖、拜神,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夜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家庭团聚、祈福、庆祝新年的重要仪式。

二、年夜饭的传统食材在年夜饭的传统食材中,鱼是最具代表性的。

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是丰收的象征。

此外,鸡、鸭、肉、蛋等也是年夜饭中常见的食材。

这些食材在烹饪过程中通常会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以保持其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

三、年夜饭的菜式寓意年夜饭的菜式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例如,鱼寓意年年有余;鸡寓意金鸡报晓、吉星高照;豆腐寓意团团圆圆、富足有余;汤圆寓意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此外,还有猪蹄、虾等海鲜类菜品,寓意着招财进宝、吉祥富贵。

四、年夜饭的地域特色年夜饭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和习俗。

例如,在南方地区,年夜饭通常会有一道“全鱼”,寓意年年有余;而在北方地区,则有吃饺子的传统,寓意着团圆和和睦。

此外,根据地区不同,年夜饭的菜式和口味也有所不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五、年夜饭与春节的关系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为重要的一顿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共同享受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这顿饭不仅是家庭团聚的象征,也是祈福和庆祝新年的重要仪式。

在年夜饭上,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表示祝福和关爱;人们也会互相祝福,道一声“新年快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六、年夜饭的变迁与现代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年夜饭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年夜饭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所改变。

例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餐馆吃年夜饭;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年夜饭的营养和口感。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应用程序来预订年夜饭和了解各种菜式的做法和寓意。

除夕的来历与习俗

除夕的来历与习俗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它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头发白了都不能忘记。
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
围炉之后,长辈分压岁钱,将炉周所摊的制钱或另用红线穿的铜钱一百个「取其长命百岁」作为压岁钱,现在则以红纸包纸钱,俗称「红包」。
分过压岁钱后,一家人围坐炉边,欢谈达旦,谓之守岁,民间认为守 岁具有为父母祈寿的效用,这是孝道的表现。守岁到午夜十二时后,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春节的起源与传说

春节的起源与传说

春节的起源与传说春节,又称中国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刻。

然而,你是否曾想过春节的起源与传说呢?本文将为你揭示这个关于春节的故事。

起源与历史:孟春之时庆祝丰收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中国,具体的起源已不可考。

传说最早的春节活动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多为自然之神和祖先。

古人认为,在农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春天正式到来,大地开始复苏。

因此,人们争相庆祝,祈求新的一年里丰收和好运。

传说一:年兽和红色关于春节的传说有许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关于“年兽”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个凶猛的怪兽,每逢除夕夜,它会来到人们的村庄,捣毁庄稼,袭击村民,并吃掉小孩。

人们非常害怕这个怪兽,尝试了各种方法来赶走它。

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年兽畏惧火和红色。

于是,人们在除夕夜点燃爆竹、挂红灯,以红色装饰家庭,制造噪音,以驱走年兽。

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了春节庆祝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传说二:年的故事除了年兽的传说外,人们还传承着关于“年”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一只名叫“年”的怪兽经常出现在农村,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庄稼的收成。

人们非常害怕它,于是祈求菩萨的保佑。

一个晚上,一个老人装扮成一个财主,把自己家中的财富和食物带到村庄的中心,引诱年怪兽。

当年怪兽来到村庄时,老人点燃了一堆鞭炮和红灯,年怪兽感到惊恐,随后逃离村庄。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人们把除夕夜称为“除年”,将门上的红字改为“年”,意味着将“年”赶走,迎来吉祥的新一年。

传说三:年夜饭的由来春节期间,人们家庭团聚,共享丰盛的年夜饭。

关于年夜饭的传说也有不少。

传说古代有一段时间,有一位名叫“年”的神秘人物偷偷潜入人们家中,夜里吃光了他们的粮食。

人们意识到这位“年”之怪物对米面等谷物特别感兴趣。

于是,人们在除夕夜将大量的米面煮熟,以此来招降“年”,同时分一部分食物给亲友,以表达对家人和亲友的关爱和祝福。

这成为了年夜饭的起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夜饭的由来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一餐。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

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

按照民间的传统习惯,中国各地的年夜饭食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米团子、水磨年糕,江浙和闽粤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广东潮州人初一吃当地特有的“腐圆”;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才吃饺子。

而且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各有讲究。

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

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饺子
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之一。

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

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

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

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中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

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长面
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

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

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元宵
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

其是用糯米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

元宵一般当早点或年饭主食,不管是餐馆酒店还是家中,都很流行这道美食。

不少地方在吃年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讨个吉利的口采。

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花生(长
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当然,年夜饭品种就更加丰富了,什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大约一年中能见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摆上了餐桌。

年糕
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

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


春节吃鱼可是有讲究的,预示着年年有余,所以春节吃鱼是老北京人的一项习俗。

关东年夜饭
保留古风俗,汉满互影响:中国知名民俗专家曹保明介绍说,年夜饭在除夕的夜晚又称“团年”或“合家欢”,因为这顿饭以后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岁了,所以又称“分岁”。

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

因此,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年夜饭通常是旧时关东农家中一年内最丰盛的一顿饭,必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满桌的酒菜中必须要有鱼,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钱、余粮,一切都很宽裕。

还必须有一碗红烧丸子,表示阖家团圆。

曹保明介绍说:“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关东老百姓始终有“穷过年,富过年,不吃饺子没过年”的说法。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说,饺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围绕饺子的起源,民间产生过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但关东人一直崇尚春节的第一顿饺子在除夕夜子时(零点)吃,此风俗遍布关东城乡,并世代相传至今。

如今在东北的许多农家,年夜饭依然保持着古时的许多风俗,如吃饭前祭祖,放鞭炮,吃饺子等。

但由于年夜饭的吃喝已不重要了,施立学认为:“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它温暖在一家人的问候和温情中。

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希望之意。


重庆土家年夜饭
“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刚进腊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红杏村农民许文旭家就忙开了。

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

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

许文旭说,“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

“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
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许文旭告诉记者,土家人之所以重视这两道菜,是因为以前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糯米也是稀罕东西,因此家家都把这两道菜当作年夜饭展示手艺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犒劳辛劳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带还曾一度成为土家年夜饭的主菜。

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巴都困难,医疗条件也差,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

为了给家人补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饭上一道海带,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

在当时的条件下,海带对土家人来说,真可谓“山珍海味”,经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饭上的一道好菜。

如今,海带早已退出年夜饭的“舞台”。

土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

朝鲜族
“岁酒”和“德固”占据特殊位置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朝鲜族主要聚居地区,春节也是朝鲜族的传统的和最重要的节日。

朝鲜族的年夜饭有着自己传统的食品和特色。

民俗专家曹保明介绍说:“朝鲜族的年夜饭非常丰富,大大小小的盘子七八十个,有的人家甚至达上百个。

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岁酒’和‘德固’二种。


春节前夕,记者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各乡村看到,很多朝鲜族村民都在酿造“岁酒”。

2012年52岁的金真实是珲春市密江乡的村民,她告诉记者,朝鲜族在年夜饭有喝“岁酒”的习俗。

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

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多味中药材,是一种药酒。

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他们认为饮用此酒可以避邪、长寿。

金真实介绍说,“德固”是一种汤饼,就是将大米面和好蒸熟后,捣成大粘团,再搓成椭圆形圆条,切成薄片,倒入鸡、野鸡、牛肉汤锅中,吃时再放些麻油或香油以及紫菜,味美可口。

记者了解到,在年三十那天,朝鲜族妇女都要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装。

大多数家庭从一大早就开始做打糕。

“尽管现在有卖做打糕的机器,但我们还是喜欢用打糕槌自己动手做,因为感觉味道还是不一样。

”朝鲜族村民朴英子说。

金真实说,除夕夜自己一家十几口都围在一起吃年夜饭,是非常幸福的时刻。

他们全家都会守岁通宵达旦。

与汉族不同的是,朝鲜族大年夜这顿饭会载歌载舞,伴着朝鲜族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迎接新年的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