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的意义及操作流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流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流程血培养是临床微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正确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流程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1. 采集前准备。
在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认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其次,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以便更好地判断采集标本的部位和时间。
最后,要准备好采集标本所需的器具和消毒用品,确保采集过程的无菌和安全。
2. 采集标本。
在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和时间。
一般来说,最常用的采集部位是患者的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
在采集前,要先用75%的酒精棉球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并等待酒精完全干燥。
然后,使用无菌采血针或采血管进行采集,确保采集的血液量足够,并避免空气污染。
3. 标本处理。
采集到血液标本后,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以保证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
首先,要将采集的血液标本转移到无菌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抗凝剂,确保血液不会凝固。
然后,要轻轻颠倒试管,使抗凝剂和血液充分混合。
最后,要将标本送到微生物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培养。
4. 注意事项。
在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要确保采集过程的无菌和安全,避免交叉污染。
其次,要遵守正确的采集顺序和方法,确保采集到的标本质量和数量符合要求。
最后,要及时将标本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避免标本的质量受到影响。
总结。
血培养标本采集流程对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的采集流程和注意事项可以保证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为医生提供可靠的检验结果。
因此,在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时,我们需要严格遵守规定的流程和方法,确保采集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一、概述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
血液和骨髓的细菌学培养对菌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菌血症按病程可分为一过性菌血症、间歇性菌血症、持续性菌血症。
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性菌血症,病原菌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随之为无细菌时期。
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相当低,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h内一般不超过3次。
血培养常见菌: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伤寒沙门菌、绿脓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阳性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念珠菌属等。
菌血症是临床医学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
二、物品准备与检验申请1、领取专用血培养瓶。
请拿检验申请单到病房二楼细菌室登记领取。
细菌室周一到周六上午正常上班。
其他时间如中午、夜班、节假日请到生化室联系。
普通血培养领取普通双相血培养瓶(绿色帽),全自动血培养领取:成人血培养领成人瓶(灰色帽),儿童血培养领儿童瓶(粉红色帽)。
2、填写检验申请单。
用钢笔填写,字迹清楚,填写完整。
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送检目的、申请医生及送检时间。
三、采集指征一般患者出现以下一种体征时可作为采血的重要指征:发热(≥38℃) 或低温(≤36℃) ,寒战,白细胞增多(计数大于10. 0×109/ L ,特别有“核左移”时) ,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 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而临床可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培养。
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应该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做血培养。
四、采集方法1、操作流程: 打开血培养瓶塑料盖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擦干表面残余酒精→消毒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血液从橡皮塞处注入血培养瓶内→用75%酒精重新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盖好塑料盖→立即送检。
血培养操作方法

进行血液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以下是一般的血液培养操作方法:
1.准备培养基和试剂:选择适用于血液培养的富营养培养基,如琼脂平板或液体培养
基。
确保培养基未受污染并符合要求。
另外,准备好其他必要的试剂和器具。
2.采集样本:从患者的静脉血液中采集样本。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界细菌
的污染。
3.接种: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别接种在含有富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或直接加入到
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
4.培养:将接种后的琼脂平板或试管放入培养箱中,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通常在
37°C 下培养24-48 小时。
5.观察: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形成的典型菌落。
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等
特征初步判断细菌或真菌的种类。
6.进一步鉴定:对初步检测出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可以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
测试或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7.结果分析:根据鉴定结果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或进
一步检查。
注意:血液培养操作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和误判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外部细菌的干扰。
血培养方法学

血培养方法学
血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诊断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存在的细菌感染。
下面是血培养的一般方法学步骤:
1. 血液采集:首先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通常使用无菌针和无菌试管采集静脉血。
采集前要进行消毒。
2. 原液处理: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倒入无菌试管中,一般是
10~20毫升。
如果血液样本较稀,可加入适量的无菌生理盐
水稀释。
3. 培养基选择:将血液样本接种于适合培养细菌的含有富营养物的培养基内。
常用的培养基有肉汤、布鲁菌培养基和三联培养基等。
4.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
一般常温培养或体温培养,有些特定细菌需要氧气气氛,有些则需要无氧气氛。
5. 培养时间:通常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但也可能需要更长
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细菌如真菌。
6. 结果判断: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生长。
如果有细菌生长,会形成菌落或者液体浑浊。
接着要进行细菌鉴定,通过形态特征、生理和生化反应等方法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7.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如果需要,可以进一步进行抗生素敏感
性测试,以确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总的来说,血培养方法学是一种基于培养细菌的技术,通过专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可以检测血液中存在的细菌感染,并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感染病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血培养的意义及操作流程_图文

血培养标本的储存和运输
• 血培养瓶应在短时间内送至实验室,延迟上机 会延缓甚至阻碍病原菌生长,造成假阴性。
• 参编单位: • 医学微生物协会, 临床微生物协会 苏格兰 微生物协会, IBMS, Welsh微生物协会 • 统一由卫生防护署 (Health Protection Agency)领导
何时需要血培养
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症状和情况有:
• 不明原因的发烧(>38℃)或体温过低(<36℃) • 严重的局部感染,如脑膜炎、心内膜炎、肺炎、肾盂肾炎
应用厌氧瓶的原因
• 保证足够的采血量 • 便于解释血培养结果是污染还是真正感染 • 保证兼性厌氧菌的生长 • 保证厌氧菌的培养
血培养瓶的接种顺序
• 如果用注射器及针采血,应先接种厌氧瓶避免空 气进入。
• 如果用蝶形针采血,应先接种需氧瓶,以免装置 里的空气传送到厌氧瓶中。
• 如果抽取的血液量少于推荐量,血液应先足量接 种需氧瓶,剩余的血液应该接种到厌氧瓶中。
血培养瓶都会呈阳性
血培养组合的累积检出率,随采样次数增加而增加
Weinstein MP., Lee A., Mirrett S., Barth Reller L. Detection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Adults: How Many Blood Cultures Are Needed ? J Clin Microbiol 2007;45:3546-3548
血培养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血培养检查的目的和意义血培养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通过培养患者的血液样本,可以检测出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血培养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和诊断血液感染,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这项检查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培养可以帮助医生及时确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血培养能够提供病原微生物的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了盲目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发生。
血培养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
血液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通过血培养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感染的种类和数量,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血培养还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效果。
在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
血培养可以定期进行,以监测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变化,评估治疗的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血培养还可以帮助医生控制医院感染的传播。
医院内的感染是一种严重的问题,容易导致院内感染的传播和暴发。
通过对疑似感染的患者进行血培养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血液感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感染的传播。
血培养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血培养,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血液感染,为治疗提供依据,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监测治疗效果,控制感染的传播。
血培养检查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以及保障患者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血培养检查,并合理利用检查结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血培养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但并非越多越好,超过一定数量的采血量会稀释培养瓶内的肉汤,使肉汤无法有效 中和血中的抑制物质(补体、抗体、抗生素),所以血液与肉汤的最佳比例为1:4-1: 10
接种血量
成人一套标本(需氧+厌氧2个培养瓶),每瓶8-10ml, 共20ml,双侧双瓶即40ml
婴幼儿推荐的采血量应少于患儿总血容量的 1%,每瓶不 少于2ml
采血时间
细菌浓度 0
30 时间 (分钟)
体温 60
采血时间
寒颤和发热初起,心内膜炎(持续性菌血症)例外 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如果患者已经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应该在下一次用药之前
采集血培养
采血套数
基本概念
成人“一套” 血培养包括:需氧瓶和厌氧瓶各一个 注意:一次穿刺采血,算“一套”,采集第二套应从另一穿刺点获得
➢ 应室温储存的却低温储存 ➢ 标本没有及时检验,导致微生物检测延迟 ➢ 实验室人员没有认真核查接收标本(采血量不够、培养瓶有破损
等)
血培养阳性结果的处理不够及时
➢ 没有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临床 ➢ “时间就是生命”
目前血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护理人员
采血消毒不够严格,导致污染率偏高
➢ 皮肤消毒不够严格 ➢ 培养瓶的消毒问题
这些研究中,使用“配对需氧/厌氧血培养瓶”比用“两个需氧 血培养瓶”能检出更多的金葡、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
推荐常规血培养要包括配对的需氧/厌氧血培养瓶
CLSI 2007 M47-A
厌氧瓶平均报阳时间快于需氧瓶
h 35
30 25 20 15 10
5 0
大肠埃希菌
厌氧瓶平均报阳时间 需氧瓶平均报阳时间
“双瓶双侧”,是指从一个部位采血接种一套培养瓶,再从另一部位 采血接种另一套培养瓶,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
抽取血培养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精品课件
对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集血培养的建议:
▪ 1.怀疑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 关节炎或肺炎的患者:应立即采集2或3份血培养瓶,快速 进行血培养。
▪ 2.不明病源的发热,如隐性脓肿,伤寒热和波浪热:发 热开始采集2或3份血培养。24h至36h后,估计温度升高 之前(通常在下午)立即采集2份以上血培养。
▪ 3.怀疑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血培养结果持续阴性,应 改变学培养方法,以便获得罕见的或苛养的微生物。 4.感染性心内膜炎,对急性心内膜炎患者1h(2h内)采 集3份血培养,如果所有结果24h后阴性,再采集3份血培 养瓶。入院前两周内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连续三天采 集血培养,每天2份。
精品课件
新生儿败血症
05ml10ml40ml用一根碘酊或碘伏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30秒或10碘伏消毒60秒以采血点为圆心自内向外螺旋环绕直径五厘米消毒无遗漏缝隙不逆转方向同时旋转消毒棉签待干
抽取血培养的流程 及注意事项
精品课件
一、血培养的概述
▪ 将新鲜离体的血液标本接种于营养培养基上,在 一定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使对营养要求较高的 细菌生长繁殖并对其进行鉴别,从而确定病原菌 的一种人工培养法。
➢ < 1 月: ≥ 0.5 mL
➢ 1 月 – 36月: ≥ 1.0 mL
➢ ≥ 36 月: ≥ 4.0 mL
精品课件
五、用物准备
▪ 1、治疗车、治疗盘、无菌治疗巾、皮肤消毒液、 无菌棉签、无菌注射器或采血针、止血带、弯盘、 手套、垫巾、利器盒、快速手消。
▪ 2、血培养瓶
精品课件
六、操作流程
▪ 1、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 2、明确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了解患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