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前言本指导书为铁路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施工人员在沉降监测作业中的行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提高施工质量。

二、作业对象本指导书适用于铁路土建施工中的沉降监测作业。

施工单位需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和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施工。

三、作业准备1、监测设备的准备:包括水平仪、电子水准仪、传感器、靶标、计算机等设备。

2、施工准备:确保监测点的无障碍,选取合适位置设置固定靶标,测量范围内的影响因素(如温度、风速等)应进行实时监测和掌握。

3、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按照作业安全规定,着可视性较高的工作服或反光衣,必要时设置警示标志;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防护,禁止实施危险操作。

四、作业流程1、选择监测点。

在施工前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监测技术规范选择需要进行沉降监测的监测点,并确定监测范围。

2、安装监测设备。

根据设计要求和监测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并加以安装,确保设备安装牢固、准确。

3、测量基准面高程。

在施工前,应测量基准面高程,计算监测点相对于基准面的高程差。

4、开始监测作业。

当施工开始后,应根据监测技术规范确定测量时间间隔,进行定期监测。

5、监测数据处理。

在实施监测过程中,需要将所测监测数据加以处理,计算出相应的监测参数,并逐年作出趋势分析。

6、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估。

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过程,需了解在不同施工阶段不同监测结果对应不同的评估等级,并形成监测工作报告。

五、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进行作业。

2、施工前应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测和校准,确保设备准确。

3、在施工现场要勤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监测设备的工作稳定,提高测量精度。

4、在监测测量过程中如遇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结束语本指导书是针对铁路施工中的沉降监测作业提供的指导,主要是希望借助这份指导书,规范沉降监测的实施,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保障工作安全,希望本指导书能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01 作业指导书_地表沉降

01 作业指导书_地表沉降

地表沉降监测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建(构)筑物的基坑及周边环境地表沉降监测。

对于冻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老粘土等其他特殊岩土和侵蚀性环境的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尚应结合当地工程经验应用。

2 执行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3仪器设备水准仪、铟瓦尺、三脚架、尺垫等。

4检测目的(1)使参建各方能够完全客观真实地把握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2)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测数据检验工程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时改进施工技术或调整设计参数以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3)对可能发生危及基坑工程本体和周围环境安全的隐患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确保基坑结构和相邻环境的安全;(4)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整体水平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5资料收集在检测前,应该收集以下资料:1.收集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及气象资料、地下结构和基坑工程的设计资料,了解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管理规划)和相关施工情况;2.收集周围建筑物、道路及地下设施、地下管线的原始和使用现状等资料。

必要时应采用拍照或录像等方法保存有关资料;3.通过现场踏勘,了解相关资料与现场状况的对应关系,确定拟监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4.检测部位钢筋品种、牌号、设计规格、设计保护层厚度和间距,结构构件中预留管道、金属预埋件等;5.施工记录等相关资料;6.检测原因。

6现场检测6.1点位布设地表沉降监测应根据现场作业条件,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进行。

基坑边坡顶部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终)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终)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箱梁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目的主要针对施工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要求进行阐述,依据此指导书使沉降观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

二、适用范围三、组织机构四、工作流程1. 根据沉降变形相关要求埋设水准点及观测标。

2.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全面。

3.根据测量资料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数据分析。

五、沉降变形观测基本要求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针对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

8.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9.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10.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六、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1.沉降变形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

2.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内或其他不宜观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8页精选文档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8页精选文档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QX-ZY-2002-271、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讲述了沉降变形观测点的位置、观测方法,适用于沉降变形观测的施工。

2、施工准备略3、施工操作要求3.1建筑工程的地基须承受上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荷载,或工业厂房投产以后,受到机器运转的振动或地基长期受地下水的侵蚀;或地基土不良又处理不当等,都会使地基变形,导致建筑物产生下沉现象。

特别对大型工业厂房、高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一些振动较大的设备基础更为明显。

如果沉降过大或沉降不均匀,就会使建筑物、构筑物产生倾斜、裂缝,甚至破坏,有的还可能产生滑移。

为了掌握它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技术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有必要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倾斜面、裂缝、滑移等观测。

3.2建筑物沉降观测所谓沉降观测实质是根据水准点用水准仪定期进行水准测量,逐次测定建筑物上观测点的高程,从而计算出沉降量。

具体内容是观测点和水准点的布设、观测方法及成果整理和分析等。

3.2.1观测点和水准点的布设:建筑物上应埋设观测点、点位和数量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它与建筑大小、形状、结构、荷载以及地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观测点是均匀设置的,但在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平面形状改变处、沉降缝两侧及肯有代表性的支柱和基础上,应加设观测点。

高层建筑一般沿建筑物四周每10-30米设置一个观测点,在建筑物转角、沉降缝两侧、纵横墙的连接处均应设置观测点。

工业厂房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柱基、柱身、承重墙及转角处。

地下管线设施应布置在管线设施的上方(最好应开挖暴露,直接布置其上)。

烟囱、水塔等构筑物,应在其基础的对称轴线上布设观测点。

总之,观测点布置要合理,能精确地全面地反映沉降情况,并将布置方案绘制成1︰100-1︰500比例尺平面图,加经编号,以便进行观测、记录、观测点的标志形式。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根据就近的城市水准点进行的,如果就近城市无水准点时,可以自行埋设水准点,应从水准点的稳定、观测上的方便等方面考虑,合理地埋设一些水准点。

地表监测作业指导书样本

地表监测作业指导书样本

地表、隧洞监测作业指引书一、编制根据1、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Ⅱ-A标(上游线)隧洞工程设计图纸等文献【a 穿黄隧洞平面布置图(图号:CH71E-02-IIA-65-03-001);b穿黄隧洞纵剖面面布置图(图号:CH71E-02-IIA-65-03-002);c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Ⅱ-A标(上游线)隧洞工程土建及设备安装施工招标文献第二卷技术条款(合同编号:ZXJ/SG/CH-001)】;2、已批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控制测量成果;3、《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 5173—);4、施工测量实行规定(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12-11发布试行);5、历次测量工作专项会议会议纪要;6、《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DZ T 0034-1992);7、《水准测量电子记录规定》(CH_T-1999);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10、《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二、编制目(1)结识各种施工因素对地表和土体变形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盾构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减小地表和土体变形,保证工程安全;(2)为研究地层、地下水、施工参数与地表和土体变形关系积累数据,为研究地表沉降与土体变形分析预测办法等积累资料,并为改进设计提供现场实际参照性根据。

三、合用范畴本作业指引书合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盾构掘进施工地表沉降监测作业全过程。

四、工程概况穿黄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上游约30km处,线路总长19.30km,南起荥阳市李村村西,北至河南焦作市温县陈沟村西。

主体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洞、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北岸防护堤、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构成。

穿黄隧洞总长4250m,涉及过河隧洞段和邙山隧洞段,双洞布置,隧洞轴线间距为28m,两洞各采用一台盾构自北向南推动。

沉降监测实施作业指导书

沉降监测实施作业指导书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 说明新建京霸铁路五标项目部三工区。

轨道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综合考虑路基填高的差异,地基土成因类型、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地基沉降估算的复杂性和精度控制的难度,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以及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艰巨性等,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对全段路基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系统设计。

在路堑基床和路堤基底、填筑层中、路基面布置监测点构筑纵横向立体监测网络,并在施工期间进行系统的沉降监测与系统的分析评估,以保证工后沉降量满足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的特殊要求。

为了保证路基施工按照公司要求对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实施,在轨道施工前提供合格的监测数据便于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进行正确的评估,在进行变形观测系统实施时,要保证各种元器件按照要求进行埋设并保证功能正常,采集正确的能反应实际情况的沉降数据,因此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1.1编制依据(1)《高速铁路设计规》(TB1061—2014,J1942—2014);(2)《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TB10017—9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7) 京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8) 铁道部有关规定。

1.2 观测项目1.2.1 路基工程1) 基底沉降变形观测;2 ) 路堤本体沉降变形观测;3) 软土地基水平位移观测;4) 路基面沉降观测;5) 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观测;6) 路堑高边坡地表位移观测;7) 路堑高边坡深部位移观测;8) 过渡段沉降差、岩溶塌陷沉降差观测1.2.2 桥梁工程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

2 观测作业流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流程图3 观测断面设置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设置,选择相应的断面形式,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为30~50m,应根据观测断面处的地形、地质特征及填筑材料选配并埋设相应的观测元件,具体按设计要求布置,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适当加密。

福建省某围垦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福建省某围垦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工程概况xx省xx围垦工程位于xx市xx县xx内, 面向东海, 堤线朝向开敞式海域, 距城关6km, 海堤全长5433m, 堤顶宽3.8m, 最大堤高10.6m, 海堤围垦面积 3.41万亩。

南北岸各设1座水闸, 北岸松山水闸总净宽50m, 南岸南岐山水闸总净宽35米, 均为纳排兼用水闸。

本海堤工程先期已作过一些建设, 完成了部分海堤段基础处理和海堤填筑工作, 后因故停工, 已施工部分经过多年的沉陷和潮水冲击, 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陷和损毁, 特别是北岸堤段, 原来抛设的断面大都不成形, 闭气体位置被两侧滚入的抛石填埋, 部分基础土工布和两侧倒虑土工布暴露表面, 已失去效力。

本次海堤的建设是在原来建设的基础上重建, 需要先对原填筑闭气土体滚入的石渣和海堤失效部位进行清理, 再填筑加高, 完成整条海堤的施工。

2.工程地质根据地质勘察结果, 堤基土壤从上到下可分为五层:第一层(Ⅰ-1)位于海滩涂面下0~1.6m, 土质为淤泥, 黑灰色、灰色, 饱和流动状态, 强度低;第二层(Ⅰ-2)位于海滩涂面下0.6~6.0m, 土质为淤泥, 淤质粘土, 灰色、深灰色, 上部含少许贝壳、碎片, 饱和塑;第三层(Ⅰ-3)位于海滩涂面下6~18m, 土质为淤泥, 淤质粘土, 灰、深灰色, 上部含少许贝壳, 饱和塑,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和十字板强度随深度逐渐加大;第四层(Ⅱ)位于海滩涂面下18~45m, 土质为粘土, 粉质粘土, 含粉细沙粘土, 部分含有沙夹层和透镜体, 密实度大, 强度高;第五层(Ⅲ)位于海滩涂面下40~45m, 土质为沙砾卵石层。

从该地质情况来看, 表层6m以内淤泥层受加载引起沉降、位移的变化量比较大, 须在施工中注意沉降观测, 掌握基本的数据来指导施工。

3.工程沉降观测本工程地基情况复杂, 为了给施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须以现场沉降观测分析结果对地基变形、固结情况进行动态掌握, 以控制和指导工程施工, 主要内容为地表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Ⅲ标段(电化局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技术主管组织现场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

审核施工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有关技术要求,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有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确定现场测量技术小组,对参加测量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2外业技术准备确定沉降观测测量水准控制点位置、测量路线。

检查测量仪器,熟悉仪器性能,进行明确分工,固定司镜、前视、后视人员。

3、技术要求3.1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分为三级:基准点、工作点、沉降变形点。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在原有控制网的基础上对水准点进一步加密。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坐标系统一。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工作基点采用Ф20mm光面钢筋长1.2m顶端刻十字丝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径上部4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⑴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⑵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⑶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⑷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及标准
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

操作方法执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2 仪器设备
水准仪全站仪
3 沉降控制点布设
特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4个;其他级别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

高程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

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
2)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基础的深度。

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上;
3)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

当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时,宜使各点周围的地形条件一致。

当使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用于联测观测点的
工作基点宜与沉降观测点设在同一高程面上,偏差不应超过±1cm。

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位置垂直对应的辅助点传递高程。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位于建(构)筑物体上。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分为:定期对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以确定控制网的稳定性,同时对沉降观测标进行观测。

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

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

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规定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

有工作基点时,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其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然后再对观测点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标的精度、观测仪器、观测方式均应达到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沉降观测标必须位于水准观测线路中,不得使用碎步点方式对沉降观测标进行测量。

5 观测周期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中的技术要求,确定相应等级的观测周期。

6 沉降观测数据计算
控制网水准、沉降观测标测量之数据均进行平差计算,并给出计算过程表、精度评定表;控制网水准、沉降观测标测量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合格后,均需使用Excel软件对平差后数据进行整理并计算相邻两次观测值之差值,得出相对沉降量、累计沉降量、相对沉降速率、累计沉降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