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医学讲座》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风培训》课件

《中风培训》课件
摩、被动运动等。
语言康复
针对患者语言障碍进行康复训练 ,如发音、口语练习等。
认知训练
对患者进行记忆力、注意力等方 面的认知训练,提高其认知能力

心理支持
情绪疏导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支 持。
增强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病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社会支持
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如亲朋好友的探访、志愿 者服务等,使其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详细描述
定期进行体检,监测慢性疾病的相关指标,如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遵循医生 的建议,按时服药并调整生活方式,以控制慢性疾病的进展。同时,保持乐观心 态,减轻压力和焦虑也有助于降低中风风险。
THANKS
感谢观看
04
中风患者的护理和照顾
家庭护理
日常照料
为患者提供日常生活所需,如饮 食、洗漱、穿衣等,确保其基本
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病情监测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 情况及时就医。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长期卧床引起的褥疮、肺 炎等并发症。
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 对性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如按
05
中风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建 议
健康饮食
总结词
健康饮食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措施,应注重均衡营养,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详细描述
为了降低中风风险,建议在日常饮食中控制盐的摄入量,尽量少吃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和高盐零食。同时,增加 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以提供足够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此外,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和 豆类,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中风培训》ppt课件
目录
• 中风概述 • 中风的原因和风险因素 • 中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中风患者的护理和照顾 • 中风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

中风讲义PPT课件

中风讲义PPT课件

诊 断 要

1.临床特征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喝斜、言语蹇 涩或不语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者仅见眩 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而无神志障碍。
诊 断 要

2.病史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见, 常有体衰,劳倦内伤,嗜好膏粱厚味、烟 酒等因素;或患有高血压病,发病前多有 头晕或头胀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每 因恼怒、劳累、酗酒、寒冷等而诱发。
诊 断 要
3.辅助检查神经 系统检查、脑脊液检 查、眼底检查、颅脑 CT、MRT等检查,有 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基本 病机是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临 证以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时有流涎、言语 不清为主要症状,而无神志障碍和半身不遂等表 现。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基本病机为脏腑阴阳 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以卒然昏仆,不省 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 常伴有肢体瘫痪或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一)辨证要点
5.辨出血中风与缺血中风 凡遇中风急诊病人,应详询病史,结 合发病状况和症状、体征,以鉴别中风的 不同类别。中年以上有高血压等病,发病 突然,昏迷内闭,半身不遂,脑脊液呈血 性者,应考虑出血性中风。若发病较缓慢, 在安静和睡眠情况下发生,神志大多清醒, 并逐渐形成半身不遂,脑脊液清晰者,应 考虑缺血性中风。
中风讲义
定 义 病因病机
主 要 内 容
诊断要点
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习题
定义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 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因其起病急剧,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风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 似,故古人称其为“中风”,又名“卒中”。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属于中医内科常见急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 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中风病PPT课件

中风病PPT课件

本病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如素有眩
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 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则晕厥,一 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若骤 然内风旋动,痰火交炽发病者,于急性期 可出现呕血、便血、壮热、喘促、顽固性 呃逆,甚至厥而不复,瞳神或大或小,病 情危笃,多难救治。
编辑版ppt
13
四、病因病机
27
八、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气虚血瘀
阴虚风动
中脏腑 痰热内闭清窍
痰湿蒙塞心神(阴闭)
编辑版ppt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
28
(三)分证论治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 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如何防治清窍闭塞是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首先须区别闭证、脱
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 痉,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郁 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 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 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 舌象、脉象结合症状的变化来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 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 息低微,乃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 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 应引起高度重视。
5、应注意与痫证、厥证、痉证等鉴别 。
பைடு நூலகம்
编辑版ppt
16
六、病类诊断

中风健康教育ppt课件

中风健康教育ppt课件
21
中风病人出院后平常煲 些什么汤来喝才好
3.草决明海带汤:海带30克、草 决明10克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饮 汤。(本方四季可用) 4.千斤拔猪脚汤:千斤拔30克猪脚 一只切块,水适量煮汤,加食盐调 味,饮汤食猪脚。(四季可用)
22
中风病人出院后平常 煲些什么汤来喝才好
5.冬瓜鲩鱼汤:冬瓜500克鲩鱼 250克、先用油煎鲩鱼至金黄色; 再与冬瓜一起加水适量,煮汤, 调味服食。夏季常用,鲩鱼以鱼 尾较好,食用时小心骨鲠。
功能锻炼一般分为以下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病人尚处于急性
期或恢复早期,卧床不起,此 时家人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和 被动运动,
12
中风偏瘫病人如何 进行功能锻炼?
对病人的患肢的大小关节作屈 膝、屈肘、伸指等被动运动, 随着病情好转,可扶病人在床 上练习坐起,然后坐在床上或 椅子上 练习提腿、伸膝活动。
19
中风病人出院后平常 煲些什么汤来喝才好
常说“药补不如食补”, 中风病人出院后平常可经常 烫些汤水调理身体,对辅助 治疗,减少复发均有一定效 果。
20
中风病人出院后平常煲 些什么汤来喝才好
1.山楂荷叶茶:山楂30克 、荷 叶12克、清水2碗煎至1碗,去渣 饮用。 本方四季可用。 2.菊花龙井茶:菊花10克、龙井 茶3克放入茶杯内,冲入开水加 盖片刻即可饮用。若无龙井茶, 用绿茶也同样有效。
4
中风病相当于现 代医学的什么病?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5
中风病先兆有哪些?
•眩晕 •半身麻木、乏力 •剧烈头痛 •肢体颤动 •语言不利 •肢体抽动
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经常有上
述症状或一过性出现者,应警惕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课件-PPT文档资料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课件-PPT文档资料

祛邪开窍醒神; 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一)中经络:神志意识正常 1.肝阳暴亢 2.风痰阻络 3.痰热腑实 4.气虚血瘀 5.阴虚风动 (二)中脏腑:神志意识障碍 1.风火闭窍(阳闭) 2.痰火闭窍(阳闭) 3.痰湿蒙窍(阴闭) 4.元气衰败(脱证) (三)后遗症 1.半身不遂 2.言语不利
三、分证论治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出血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病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体弱 久病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脑脉失养

中风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劳倦 中气损伤 阴阳失调 风火痰瘀 (2)急性 劳神 阳气升张 挟痰
烦劳 过度 挟火 上壅清窍 劳体 内风旋动 挟瘀
六端,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病理: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2、中风病的分期
急性期 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者1个月以内;

中风病讲座PPT课件

中风病讲座PPT课件
2、以神志恍惚甚至昏迷,半身不遂、口舌 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为主症。
3、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4、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
11
诊断要点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恢复期—发病1月以上半年以内 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
.
12
辩证要点
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辨 证
辨闭证与脱证

辨病性与病情轻重
脑损伤后运动障碍是最常 见临床表现,也是影响生存质 量最主要因素,恢复改善运动 功能是脑损伤后康复治疗首要 任务。
.
33
中风后运动障碍恢复过程
脑损伤后,由大脑支配的高级运动机 能受到抑制,失去对随意运动功能的控 制,脊髓反射亢进,支配抗重力肌肉运 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出现以抗重力 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的肌痉挛。
膜下腔出血等。
.
4
概述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 生风、火、痰、瘀,导致脑 脉痹阻或血溢脉外所致。
• 缺血中风 • 出血中风
.
5
特点
发病急棸 变化迅速 男性偏多 冷季多发 高危人群
高发病率 高复发率 高致残率 高病死率
.
6
病因病机

病位在脑
涉及心、肝、肾、脾

.
7
病因病机
病因 积损正衰 劳倦内伤 肥甘酿痰 五志过极
呈45°,施提插泻法致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
26
醒脑开窍针法
——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
辅 穴
极泉:在原穴位置下1寸处,避开腋毛,直刺进针,
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麻胀或抽动3次为度;
尺泽:直刺,提插泻法,以患者前臂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抬腿取穴,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

2024年度中风病讲座PPT课件

2024年度中风病讲座PPT课件
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9
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中风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 作用。头颅CT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以迅速排除脑出血并初步判断缺血 性脑卒中的部位和范围。头颅MRI对于早 期脑梗死和TIA的诊断更为敏感,可以显 示缺血半暗带和脑水肿等病变。
VS
2024/3/23
12
中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辨证论治
预防为主
根据中风病的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 中药方剂或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通过饮食 、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节,预防中 风病的发生。
整体调节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调理气 血、阴阳平衡等,改善患者的全身症 状。
2024/3/23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2024/3/23
11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急性期治疗
以挽救生命、降低残疾率 为主要目标,包括溶栓、 抗血小板聚集、降纤、神 经保护等治疗。
2024/3/23
恢复期治疗
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 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 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 、心理治疗等。
并发症防治
积极防治肺部感染、深静 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中风病讲座PPT课 件
2024/3/23
1
目录
• 中风病概述 • 中风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风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 中风病预防与康复措施 • 中风病患者心理干预与护理 • 中风病研究进展及展望
2024/3/23
2
01
中风病概述
2024/3/23
3
定义与发病原因
2024/3/23
定义
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 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 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讲座ppt模板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讲座ppt模板

鉴别
1.中经络 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 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病位浅、病情轻) 2.中脏腑 神志不清,歪僻不遂, 常有先兆(病位深、病情重)
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
眩晕头痛,面红 耳赤,口苦咽干 ,心烦易怒,尿 赤便干。舌质红 绛,舌苔黄腻而 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 头晕目眩,痰多 而黏。舌质暗淡
5.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配合 在治疗局部病症时要兼顾条理全身的气血。
时配 合健侧一起使用。有人主张在偏瘫早期采用补 健侧,泻患侧的方法。
7.多取阳经穴 以阳经的穴位为主治疗。
8.适当配合阴经穴 对于防止上肢屈曲、手指挛缩、下肢内收、足 内翻疗效明显。
9.用透刺法,提高疗效 如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劳宫,足 三里透上巨虚等。
10.多种针法配合使用 体针、头针、耳针、眼针等综合使用。
思考题
1.哪些人容易发生中风? 2.中风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如何鉴别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3.梅花针:叩打三阳 经、夹脊穴。
4.耳针:选脑、皮质 下、肝、三焦
5.推拿、按摩及功能 锻炼。
小结
1.急性期的治疗 对中经络者,应早期应用针灸治疗,尤其时
对于脑血栓形成,疗效明显。缺血性中风患 者,若没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 都可以针刺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需等血 压稳定、不再出血时行针刺治疗,为避免引 起病人精神紧张,一般在发病2~3周后针 刺治疗。
极泉、尺泽
醒脑开窍, 调神导气
委中、足三里 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三阴交— 滋补肝肾
内关
加减: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血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辨证要点
6.辨病期 中风病发病后两周以内者为急性期, 中脏腑也可长至1个月; 发病后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者多为 恢复期; 发病半年以上者系后遗症期。
(二)治疗原则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急性期虽有本虚, 但以标实为急,应急则治标。中经络以平肝 熄风,化痰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熄 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治以回 阳救逆,扶正固脱为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多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熄风 化痰与滋养肝肾、益气活血通络等法并用。
2、病位 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 可引起全身多脏腑功能紊乱。
3、病理性质 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 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 即风火相煽、痰浊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为标。 病性具有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特点。
病机
5. 预后 中风为中医四大难治病证之一,多起病急骤,变化迅 速,病情恶化常在瞬间。中经络与中脏腑之间可相互转化, 一般中经络者病轻,中脏腑者病重。中经络者向中脏腑发 展,预后较差;中脏腑者向中经络转变,预后多较好。中 脏腑者若出现呱逆频频,呕血,壮热,喘促,瞳孔大小不 等,或出现舰证者,病情危笃,预后多不良。多次中风者 预后亦较差。总之,中风的预后,主要受体质的强弱,正 气盛衰,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正确, 调养是否得当等多种因素影响,其结果相差甚远。
鉴别诊断
2.中风与闲病 闲病昏仆之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 发出异常叫声,昏迷时间多短暂,一般可自 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其发病以青少年居 多,是一种发作性疾病。而中风昏仆倒地后 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味,其神昏 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醒后多伴有半身不 遂,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辨证要点

证 治疗原则
(一)辨证要点
5.辨出血中风与缺血中风 凡遇中风急诊病人,应详询病史,结 合发病状况和症状、体征,以鉴别中风的 不同类别。中年以上有高血压等病,发病 突然,昏迷内闭,半身不遂,脑脊液呈血 性者,应考虑出血性中风。若发病较缓慢, 在安静和睡眠情况下发生,神志大多清醒, 并逐渐形成半身不遂,脑脊液清晰者,应 考虑缺血性中风。
诊断要 点
3.辅助检查神经 系统检查、脑脊液检 查、眼底检查、颅脑 CT、MRT等检查,有 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基本 病机是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临 证以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时有流涎、言语 不清为主要症状,而无神志障碍和半身不遂等表 现。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基本病机为脏腑阴阳 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以卒然昏仆,不省 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 常伴有肢体瘫痪或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与西医联系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 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脑血 栓形成等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型脑血管 疾病相似。上述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 治。




1.内 伤 积 损
2.劳 欲 过 度


3.饮 食 不 节
4. 情 志 所 伤
5.气 虚 邪 中
病机
1、基本病机 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 犯脑。

治 分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其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 变,病情轻,表现为不经昏仆而卒然发生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 病情重,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 志昏糊、迷蒙,而伴见口眼歪斜,半身不 遂等。
(一)辨证要点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中风病闭证、脱证,均为危重证,分清闭证 与脱证是本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闭证为邪气 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多属实证;脱证为正气 外脱,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 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 五脏正气衰弱欲绝表现,属虚证,多为中风危 候。
诊断要 点
1.临床特征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喝斜、言语蹇 涩或不语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者仅见眩 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而无神志障碍。
诊断要 点
2.病史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见, 常有体衰,劳倦内伤,嗜好膏粱厚味、烟 酒等因素;或患有高血压病,发病前多有 头晕或头胀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每 因恼怒、劳累、酗酒、寒冷等而诱发。
(一)辨证要点
3.闭证当辨阳闭与阴闭 阳闭与阴闭主要根据热象的有无来区 别,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 气粗鼻鼾,痰声如锯,便秘溲黄,舌红绛,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安宫牛黄丸。阴闭 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暗,痰涎壅盛, 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一)辨证要点
4.识病性 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 急性期以标实为主。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
历史沿革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首创“中风”之名。
唐宋以前,对中风的认识,基本上根据《内经》、《金柜要略》的论 述,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
唐宋之后,特别是不少金元时期的医家对“中风”病因提出了新的见 解,认为中风病是由“内风”而起,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
中风 病
定义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习题
定义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 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因其起病急剧,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风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 似,故古人称其为“中风”,又名“卒中”。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属于中医内科常见急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 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力倡“非风”论,认为“内伤积 损”是中风的病机实质。李中梓明确将本病分为闭、脱二证。
清代叶天士明确以“内风”立论,首创“肝阳化风”学说。王清任则 以气虚血瘀为论,并创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
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则总结前人经验,探讨本病的发病 机理,认为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是其病机实质。至此,对中风 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渐趋深化和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