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 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二 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 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二、感知求疑
(一)检查学生对生字的预习,可结合基训一二题
绯(fēi)红 陌(mò)生 畸(jī)形 不逊(xùn)匿名(nì) 杳(yǎo)瞥(piē)见喝(hè)彩 发髻(jì)
(二)学生自读课文,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具有某某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3、“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
三、(36-38)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选材: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6、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性格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请各位同学积极思考.
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双线并行的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
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第( 1 )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第二次备课
1、解题。
藤野先生,名叫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先生.以“藤野先生”为题,是对课文内容最鲜明、最精炼的概括,简洁直观。
物以希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5、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
课后反思
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二选一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2、多年后,鲁迅写信给恩师藤野先生,请你代他写一封信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社戏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2.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介绍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检查字音归省:xing行辈:han g b e i惮:d a n絮叨:x u d a o怠慢:da i擂掇:c u a n d u o凫水:f潺潺:chan歌吹:c h u I蕴藻:y u n z a o家眷:Juan皎洁:jiao漂渺:p i a o m i a o纠葛:J i u g e三、听录音,理清文章结构1、听录音,2、.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八年级295/306班英语科备课教师郝荣荣备课时间2019.2.18【单元内容】Unit 1 What’s the matter?【课标要求】1.能听懂日常生活中医生或师长关于健康问题的询问,生病或事故的缘由;能听懂他人就健康方面给出的建议和救助措施。

2.能说出日常生活中有关健康的问题,如疾病的名称、感受以及问题形成的理由;对于生病或出事故的人能给予健康方面的救助建议。

3.能阅读理解本单元提供的阅读材料并能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示。

4.运用本单元所学内容以便条等形式写出日常医患者之间的对话和对应的建议。

【学习内容分析】(分析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知识的应用价值;分析知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及能力、思维培养上的作用)本单元的话题是健康问题,健康是一切活动的保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

主要让学生掌握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以及部分疾病的表示方法,学会谈论自己及他人的健康状况,能针对健康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Section A主要谈论Lisa的健康问题和 Mandy帮助她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对她提出的合理建议。

Grammar Focus主要总结怎样询问别人健康问题的句型,怎么描述自己及他人的健康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以及情态动词 should的用法。

Section B主要谈论 Aron Ralston在爬山时遇到的问题,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他面对问题的心态。

让学生学习面对问题时的挑战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力能力。

Self Check重点训练本单元的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疾病的表示方法和针对性地给出合理化建议。

【学情分析】(分析知识生成点及新旧知识的关联,预设学生学习困难)八年级学生具有过渡性和动荡性地心理特点,处于两极分化的突出时期,学生差异较大,因此在设计上要注重分层,面向全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在知识上,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很多表示人体部位名称的词汇,所以这一部分学起来稍微容易一些。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1.《社戏》主备课人迟丹校对人李颜池课型新授上课时间2课时【个性修改】【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缕清小说情节,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法学法】提问启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优秀学生作文分享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童年的鲁迅在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童年乐趣?今天我们走进《社戏》这篇小说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迅哥儿又有哪些童年趣事?三、正课1.学生介绍作者并给下列字注音钳撮偏僻行辈照例欺侮宽慰怠慢礼数撺掇凫水吩咐潺潺踊跃家眷皎洁好歹2.写作背景《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

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

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生活。

资料链接:关于社戏——社,金文(示,祭神)(木,代表在上生长的万物)(一,代表大地----在汉字中,“一”既可代表天,也可以代表地),表示植树代表地神,以便祭祀。

华蓥市X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写作 学习仿写教案 新人教版

华蓥市X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写作 学习仿写教案 新人教版

写作(一) 学习仿写知识与技能了解仿写,认知仿写,学会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读促写,研读优美的范文,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仿写精美文章中学会观察生活,认识自我,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仿写的技巧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1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朱熹对前人写作经验进行的总结。

的确如此,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韩愈模仿孟子,成为“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又模仿韩愈,成为一代宗师……可见仿写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仿写仍然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认知仿写仿写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

对初中生来说,仿写是在原有的思想、生活和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着重模仿借鉴典范文章的某些特点或某部分来写。

它与生搬硬套、抄袭他人文章不一样,是一种巧妙化用和创新的写作方法。

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仿写可降低作文的难度,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生动的范文可以感知学习,揣摩作者的审题,领悟作者的立意,体会文章的构思,作者是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心中有了文章的形象,写起来会比较容易。

2.仿写是创新的基础。

钱钟书先生说:“善用仿写不亚于独创。

”因此,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模仿和借鉴优美文章的写作技巧,以及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和思维方式,把我们的思想引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就能帮助我们认识生活,认识自己,从中学会组织素材,完成从仿写到创新的写作过程。

三、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作文仿写步骤:(一)选好范文好的范文就像好的老师,能引领学生尽快入格。

仿写的首要环节是选定范文,进行深入体会。

范文来自选入课本的课文和教师指定或学生自选的课外读物。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童年》的背景及作者康梁;2.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3.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4. 培养学生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思考。

教学重点1. 了解文章《童年》的背景及作者康梁;2.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3.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2. 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童年回忆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文《童年》的课本及录音;2. 词汇卡片和教学PPT。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师生问候,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

呈现与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课文《童年》的背景及作者康梁。

2.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

预课文(15分钟)1. 教师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提醒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2. 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练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小组间交流,合作完成课后题。

2.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解答问题。

拓展与展示(15分钟)1.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童年回忆或写一篇小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童年的美好片段。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回顾课文的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学生思考自己对童年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题;2. 写一篇关于童年的短文。

教学反思此次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童年》,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康梁,并掌握了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学生也得到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机会。

在下一堂课中,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童年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社戏
知识与技能
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难点
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文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童年是自由的天堂,人们成年后回忆起往事,总是对它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怀念童年时代的小说——《社戏》,体会一下这位伟大的斗士对童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

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本文一共写了八件事,分别是:
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⑦偷豆;⑧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⑦;略写的是:①②⑧。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演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内容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5.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文中围绕中心事件又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每件事的主题词。

赵庄看戏。

又写了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

因课文中“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这些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

“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乐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

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

“我”怕牛,还因此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

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

“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浓浓的乐趣。

3.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

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什么作用?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

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

“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乐趣无穷。

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4.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看社戏前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

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

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提出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都识水性。

还用写包票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这才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性格,又使文章跌宕起伏。

5.“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这些误认表现了什么?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二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

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

6.齐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