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1.3《耳和听觉》教案(3)(浙教版七年级下)
《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耳部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深化对耳部结构和听觉功能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耳部结构的名称及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在耳部的传导机制,以及不同结构对听觉形成的影响。
学生需要结合实验观察,通过教师引导,理解复杂的生理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人体耳部结构图、耳部结构模型、实验器材(如音叉、橡皮管等)。
2. 多媒体资源:耳部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视频或动画,用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3. 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都在用耳朵听声音,那么你们知道耳朵是怎么工作的吗?”然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清晰的自然声音,如鸟鸣、流水等,引导学生去体验声音的美妙,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二、新知探索(一)介绍耳朵的基本构造教师可以利用模型、图示和实物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耳朵的基本构造。
让学生了解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各自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过程。
(二)探究听觉的生理机制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声波如何通过外耳道传递到鼓膜,再由鼓膜振动引发听骨链的运动,最终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教师可以介绍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如音调、音量、音色等。
通过实验或图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这些特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听觉的。
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2 浙教版

《耳和听觉》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音色、响度、音调是乐的三个特征,2、了解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几个途径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体会现实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广泛性,学习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表示的含义;噪声的危害和防止难点:音调、响度的区别【教学用具】音叉、自制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通过这段音乐,同学们想要了解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呢(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所提到的问题非常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并解释其中的一些问题。
新课教学(一)相关概念请同学们看我的手的振动(手左右摆动,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动作大,有时动作小),听到声音了吗?那为什么蚊子、苍蝇的翅膀的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呢?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物体振动的情况不同,使得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用“振幅”来形容,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来表示。
振幅就是指物体振动的幅度;频率就是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物体一秒钟振动10次,所发出声音的频率就是10赫兹。
(二)声音的特征了解了有关于振动的一些概念之后,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体振动的振幅和频率决定了声音的什么特性?1、音调物体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吗?(实验演示:钢尺振动快慢不同,声音有什么不同等)频率越快,声音越高,频率越慢,声音越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比较儿童和成人,男生与女生说话时的音调是否一样呢?思考:一只蜜蜂从你耳边飞过,你能听到它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你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和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多媒体显示14页图表)。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1.3《耳和听觉》教案一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1.3耳和听觉》教案一 浙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耳的结构的认识,联系生活经验说出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失去听力的感受,从而珍惜自己的健康。
【教学重点】 耳的结构及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探究两耳的功能 【学习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分析与归纳法【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耳的结构图和模型【教学过程】一、引入 1.引言:在学校或商场,你会听到别人谈话的声音,在音乐会上,你会听到悦耳的音乐;当你经过建筑工地时,常会听到震耳欲聋的打桩声。
那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在上一节中,我们知道听觉的形成与耳有关。
那么耳的结构如何呢?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新课 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
请同学们根据挂图结合课本说说耳的结构有哪些部分? 生:观察并归纳回答。
耳的结构: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和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师:请同学们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学生讲述:耳的功能: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传入声波。
鼓膜可以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振动;在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相互连结。
其中的第一块听小骨前端与鼓膜接触,第三块听小骨的后端与内耳接触,(振动并放大声音)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连通。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使鼓摸能正常振动。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师:了解了耳的结构,我们一起来看看听觉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讲述:听觉的形成:耳廓收集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
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沿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听觉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1. 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耳朵的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课本和查阅资料,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3. 课堂讲解:讲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耳朵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耳朵的保护方法,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耳朵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耳朵结构图,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耳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听觉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耳科医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耳朵的健康和保护。
2. 组织学生参观耳科实验室,直观了解耳朵的研究和治疗过程。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图片:耳朵结构图、听觉形成过程图等。
3. 视频:耳朵功能演示视频、听觉实验视频等。
4. 资料:耳科疾病案例、耳朵保护方法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十、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教学进度:按教材顺序依次进行。
3. 教学评价:课后进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2019年科学:1.3《耳和听觉》课件(4)(浙教版七年级下).ppt

返回
返回
作业:1、作业本P5 2、实验:研究材料的吸音性能 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要 测试的小块材料如棉花、书、木版、橡皮泥金 属块、海绵等,用筷子尽力用相同的力轻轻敲 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出的声音大小。声 音越小,说明杯下材料的吸音性能越强。
注册美国公司/注册美国公司
一只密蜂从你耳边飞过,你 能听到它翅膀振动的发出的 蜜蜂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 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 范围内,而蝴蝶振动频率不 的耳旁时,你却听不见,这 在人的听觉范范围内。 是为什么?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 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 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 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vgd92wjw
钱,拜拜……”孟婆走了,走了,就这么走了,而且是挥一挥手,不带走一根鱼刺,只留下她冷清清一个人站在一片漆 黑山头上的陆娉儿,也恰在此时,一双绿幽幽的眼睛自丛林深处冒了出来……“你看我象什么?”突然,从深的看不到 底的森林中窜出来一个眼冒兰色的庞然大物。第005章 神秘的太平镇自古西域就是各民族在一起的大杂居状态,不仅华 国五十六个民族无一缺漏,就连得西欧以及中亚西亚的这些个文明古国,都有为数不少的商人前来做生意。甚至还能见 到几个黑人,其繁华程度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自然而然的,这里于无形之中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若然能 够维持这些繁荣与昌盛,势必需要一个长久的和平与稳固,不然你前脚在这里安家立业,置下了田产和辅子,后边来了 一群军人,连命都不保了,还用说做生意赚钱吗?可这弹丸之地,几百年来甚至上千年以来,却一直如其名字一般太平 无事,哪怕是外边的战火呼呼的烧到城门,哪怕是血流进边角,太平镇也如其名字一般太平无事,这是它最神奇的地方 之一。说起这些,据说这和千年前的一位高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这位高人高到了何种程度,存在的版本除了传说还 是传说,总之,各方势力,不仅是四周围的各个国家,即便是那些怏怏大国也都于无形中尊从着太平镇的规则和生活秩 序。这里的镇长据说都是公选出来的,公平的向镇内的居民商户收取税赋,除了镇上正常的维持费用之外,再平分成数 份交给四周的保护国。这里的账务也是公开的,不仅对各保护国,对本镇居民也是公开的,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合 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因着这个规模不算太大——当然,太平镇与之前初起的规模来说,还是有了一些大的改 变的,比如这镇中设施,再比如这里的人口和规模,所有这一切无不昭示着,这里是一个真正的国际贸易中心。虽然, 这个年代处于封建社会,但在太平镇,因为各民族的风俗文化不同,更因为各国的礼仪有所差别,所以,在其它地方不 可能的事,在太平镇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比如,这里的人与人之间不必行跪拜大礼,哪怕你是王公贵族,即便是 哪个国家的王子皇孙来了,都不会有人向你行叩拜之礼,人与人之间在行为上是平等的,见面只须打个招呼,握个手, 或是点个头,就OK了。也即是说,如果不想让太平镇象看猴子杂耍一样围观你的话,就必须免去这些繁文缛节。如此和 平的环境,所不可缺少的自然就是买卖商铺,在繁华的街角一隅,竖立着一块用朱砂题写的醒目的大牌子,上书几个大 字:女鬼中介所。之所以说这个牌子醒目,除了这个牌子大之外,那还是大。牌子上边用各民族甚至各国文字书写了这 家中介所的服务内容——说通俗点就是可以提供货物搬运,贵
《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耳和听觉》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耳和听觉》,这是初中科学课程中关于人体生理构造和功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别是与听觉相关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听觉的生理过程。
2. 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能正确描述耳部器官的外形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对健康的认识。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耳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讨论,引出耳朵和听觉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3. 图片展示:展示耳部器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形特征。
4. 实验操作:进行耳部器官的模型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了解耳部器官的结构。
5.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耳部结构和听觉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进行简单的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耳部结构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耳部器官的名称和功能填空题、观察自己的耳朵并描述其特征等。
3. 学习反思: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
六、学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价任务,让学生在互动和实践中掌握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应该继续保持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对健康的认识。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第三节 耳和听觉 讲义

一、知识梳理课前回顾: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3、哪里传播最快?哪里最慢?一、耳的结构我们是怎么样听到声音的?(耳朵)耳朵是怎么传导声音的呢?二、听觉的形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换为振动)→听小骨(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思考:1、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可以把耳聋分成哪两类?(传导性与神经性)3、遇到巨大声响时,应立即捂住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量人对高音与低音的听觉有一定限度,大多数可以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
我们把高于20000赫的称为高音,低于20赫的称为低音。
一般人听不到,但动物可以。
超声波的应用:①蝙蝠用超声波判断猎物方位和距离②医生利用超声波探测器官,观察婴儿③超声波牙刷次声波的应用:①大象利用次声波交流②根据接收到的次声波,预测自然灾害。
③人体器官也会发出微弱的次声波。
2、响度:声音的大小响度的大小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以及声源的震动幅度有关,距离相等时,声源的震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距离声源越远,声音就越分散,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分贝:dB用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3、音色: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也不同。
四、噪音污染乐音: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噪音:使人烦躁不安的。
控制噪音污染:①防止噪音产生②切断传播途径③防止噪声入耳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和工地的噪声不能超过85-90dB。
居民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0dB。
夜间不能超过40dB.下列关于耳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耳是形成听觉的器官B.耳是形成位觉的器官C.耳是听觉和位觉的感觉器官D.耳是形成听觉和位觉的器官失聪的原因是()A.大脑的听觉中枢受损B.鼓膜受损C.耳蜗受损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形成听觉的路径是()A.声波→耳→听神经→听觉中枢B.声波→外耳→中耳→内耳1.当你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得惊人,但是你旁边的人却感觉声音并不大。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教案

课题耳和听觉(1)日期教学目标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耳的结构及各部份功能2、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课程资源的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幻灯,耳结构模型各图片、棉花学生准备:课前完成探究实验: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探究实验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准备引入]影片“铁道游击队”中有这么一个片段:队员们,为了提前知道敌人的火车是否进入山区,将耳贴在铁轨上聆听。
[新课展开]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外耳:耳廓、外耳道(同时让学生用手去感受)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最后进入人的耳,那么耳在形成听觉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来看看耳的结构:课件演示:耳的结构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耳每一个结构有何作用讨论2:根据耳的各部份结构,讨论听觉是怎么形成的老师总结:。
声波外耳耳膜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内耳耳蜗位听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请你比较:你、你爸、你爷爷三者相比较你们的听觉功能有什么差异吗链接:鼓膜最先接受声波的振动,鼓膜内陷会引起听力下降。
矫正方法:常做吞咽动作,因为吞咽时,咽鼓管张开,空气由口腔土进入咽鼓管内侧,从而使鼓恢复原状。
听觉的特点:听觉褪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会变得不敏感。
矫正方法:用助听器。
讨论:根据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讨论完全失聪的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原因:耳膜破裂、听小骨损伤、耳蜗损伤、位听神经损伤、听觉中枢损伤等。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耳和听觉
教学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分析
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
乐音的三个特性
噪声污染的网络调查,从产生的三个条件进行防止。
教学过程
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学生举例………………P11第一段
那么,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1、我们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
【课件,模型】
【读图P1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填空中耳,外耳,内耳
【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2、按听觉产生的过程,逐个介绍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
P12第二段
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产生听觉)
以上的介绍过程中,可以一边让学生猜测,一边进行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来,最后按课件老师总结一遍,再让学生复述。
3、听觉的损失
(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
——自然原因
(2)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有哪些?
先解释失聪,再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老师总结。
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
原因:1、患极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
2、巨声式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
3、浅水过深
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
(3)体验失去听力的感觉
让学生尽可能地罩住双耳,听不到声音,体会失去听力人的痛苦。
4、耳朵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
P12,说明耳朵是个位听器官。
5、保护耳朵的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遇到一些场合或问题时该怎么做,如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耳朵进水时,甚至爬进虫时。
洗头挖耳不专业等等
二、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概念: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叫乐音。
1、音调
音调乐音调子有高低,叫音调。
【实验】1、P13图1-18 演示:快速从木梳上划过时声音的调子比慢慢划过时的调子高!
2、P14图1-19 学生:得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赫)(h)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音调的高低一般用音阶表示:
【思考题】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h——2000h
蝴蝶飞行时,振翅的频率低于20h,人就听不见……
【实验】阅读表格:利用音频发生器测人耳收到声音频率范围。
由f=10h开始,慢慢增大频率,开始听到声音,记录f低,继续增大至开始听不到声音,记录f高
(1)超声波 f>20000h:B超检查人体内部(检查孕妇婴儿的动态影片),超生探伤仪(金属),声纳及回声探测仪。
原因:利用超声波传播,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2)次声波:传播衰减慢,传播很远。
建立接收站,探知核爆炸和导弹发射情况,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因为它们速度小于声速。
2、响度:
影响响度大小的三个条件:(通过教室里老师说话的例子)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3)与不同的人有关
响度是人耳主观感觉的音量强度,既听觉上感受声音轻和响的程度,取决于频率、声强和声波的波形。
【实验】讲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弹开的幅度。
读P16图表,了解响度的大小(分贝)对人体的影响。
3、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和发声方法影响。
【小结】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快,音调高低用音阶来表示
频率的概念,超声波次声波的区分
响度的三个特点及定义,分贝的概念。
音色:提出“让耳朵飞起来”的实践活动,有兴趣的同学去音乐教室研究。
三、噪声污染(网络课)
1、声音按人们的喜好感觉,可分为乐音和噪声。
噪声对人生理和心里都会造成损伤,如噪声性耳聋,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
理想工作环境是40db以下。
2、噪声的产生及控制
声音产生到引起听觉:声源振动发声——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3、控制噪声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P17讨论题,见书上。
【课堂安排】
1、进入东海论坛相关频道,查看版面首页置顶的帖子说明。
2、分辨哪些是噪声。
(1)法律规定的各种场合的噪声标准。
(2)噪声的相对性,妨碍他人学习生活工作的也属于噪声。
(3)噪声的危害。
3、如何控制噪声。
从三个角度着手,学习自己搜集资料或者参考老师提供的网址。
(1)防止噪声的产生:现有的采取的措施。
没有的该如何去做?
(2)阻断声音的传播:吸收声音的设备装置
(3)防止声音进入耳朵:保护人群。
4、目前国内外对噪声污染的治理状况,新的时代,科技产品是否有带给我们噪声污染(手机、电脑……)
另:1、建筑学中的声音的特点的利用。
国内:古代:
国外:现代:
2、超声波,次声波的功能和人们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