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的价值、生产、流通和利用的经济学分支,它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信息经济学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对信息的开发、利用以及信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信息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经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早期的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信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信息市场的运作和管理等方面。
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资源的价值理论。
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价值的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信息资源的价值取决于其质量、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
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益,促进社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2、信息生产者的行为理论。
信息生产者是信息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行为对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市场的运作具有重要影响。
信息生产者的行为受到市场需求、竞争环境、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3、信息市场的运作理论。
信息市场是信息资源交易和流通的重要场所,其运作对于信息的生产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信息市场的运作需要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之上,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4、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理论。
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创新和应用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信息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
5、信息产业的发展理论。
信息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需要政府和企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应用信息经济学-吉林大学,靖继鹏)

2)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体系与方法
7.1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比较
●第一信息部门:向市场提供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的企 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 业和部门,即参与市场交换的企业和部门。 第一信息部门增加值
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方法
7.1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比较
7.1.2 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 波拉特于1977年以政府出版物的形式出版了其博士论文 九卷本的研究报告《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各卷的内容是:
第一卷《信息经济:定义与测度》; 第二卷《信息经济:测度第一信息部门的资料与方法》; 第三卷《信息经济:产业间转换矩阵》; 第四卷《信息经济:技术矩阵》; 第五卷《信息经济:总体结果矩阵》; 第六卷《信息经济:应用就业结构的产业矩阵测算劳动收入》; 第七卷《信息经济:应用就业结构的产业矩阵测算劳动收入》; 第八卷《信息经济:国民收入、劳动力和投入产出表》; 第九卷《信息经济:对使用全部数据库的用户指导》。
1)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理论的产生
7.1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比较
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体系:知识产业及其在“教育产业、 研究与开发产业、通信媒介产业、 信息设备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等五个层次上的组成是马克 卢普信息 经济理论的核心。 ①.教育产业方面 ②.研究与开发方面 ③.在通信媒介产业方面 ④.信息设备产业方面 ⑤.信息服务产业方面
7.1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比较
马克卢普研究知识产业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
马克卢普的研究包括了有关专利制度、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国 家的各级教育、与教育制度相关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各类社会 活动,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知识生产与信息资源配置活动,形成 了“知识产业”研究的体系。 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和方法是最早的宏观信息经济的 测度理论和方法。他1962年出版的《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 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宏观信息经济学著作。
《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信息经济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二)课程英文名称:Information Economics(三)开课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四)课程性质:在经济决策中,必要的信息能够减少决策的损失,增加决策合理和科学性,但是信息获得有一定的成本,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的科学。
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与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的综合性经济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经济问题、信息经济的问题,以及信息与经济关系的问题。
信息经济学课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基础课,一般按照应用信息经济学的体系来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微观经济学。
(五)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能够掌握信息社会中一门重要的科学知识——信息经济学,为其学习其它课程及未来工作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信息的性质和分类、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信息商品市场、信息资源配置、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36学时学分数: 2学分(八)教学方式:在讲授的过程当中,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穿插课堂讨论和课后实际调研。
课程结束之前,主讲教师应提出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专题讨论,并撰写课程论文。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本课程主要以期末笔试成绩为主,结合平时作业及课堂讨论的表现来进行综合评定作为最终成绩。
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信息经济学;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性质;了解信息的分类以及信息的作用;了解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了解知识经济的定义;熟悉知识经济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信息一、信息的含义二、信息的性质(一)基本性质1.普遍性、2.客观性、3.无限性、4.依附性5.可度量性、6.可传输性、7.动态性、8.层次性(二)其他重要性质1.共享性、2.异步性、3.不完全性、4.可伪性三、信息的分类四、信息的作用第二节信息经济学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信息经济学的诞生2.信息经济学的发展3.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信息经济学的学科性质2.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知识经济一、知识经济的提出二、知识经济的定义三、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异同点考核要求:1.1 信息信息的含义信息的性质信息的分类信息的作用(识记)1.2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1.3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提出知识经济的定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识记)第二章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商品的定义及特征;了解信息商品的转化条件及其生产过程;掌握信息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掌握信息商品价格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方法评价与对比1对马克卢普信息

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方法评价与对比1. 对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的评价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是最早的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测度理论和方法。
他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生产和分配》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宏观信息经济学著作。
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学者广泛地应用,诱发了许多著作的产生。
其对波拉特的《信息经济》、彼得·德鲁克的《间断的时代》、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著名著作中的某些重要思想都有直接的影响。
但是,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也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以致招来种种批评。
对于这些批评,归纳起来包括下面三个方面:1. 关于“教育”划归信息产业的问题。
批评者认为,将教育划归信息产业使他们感到不安。
尤其是某些大学教授和学生,认为将大学比作“知识工厂”是破坏了大学的自由和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传统。
2. 关于“知识”、“知识产业”概念的范畴问题。
批评者认为,马克卢普的关于“知识”与“知识产业”概念的范畴过于广泛,而且非常含糊。
的确,这种广泛、含糊的概念范畴使概念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进一步导致在实际进行测度时,难免使数据的选取和测算具有主观色彩和随意扩大的倾向,尤其是在测度某些产业的非市场交换价值时更是如此。
比如,为了计算家庭教育的价值,马克卢普是通过计算父母在家中教育孩子而不去工作所损失的工资来衡量的。
3. 关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问题。
马克卢普将许多未被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现行的核算统计体系的社会活动和准职业都列入测度指标体系,他设计的这一体系的测算方法又是采用和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基本一致的方法,这种做法,势必给数据的获得和测算带来很大的难度。
2. 对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的评价(1)优点波拉特信息测算方法从经济学角度,以经济统计语言开启了定量描述信息经济的先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关于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分析和测算方面最权威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统计调查员、走访员、公共事业检计员、测量员、核算统计 员、检查员、鉴定员
购买者调研员、销售方调研员、广告代理人、推销员、销售 代理员
行政官员与企业经营者,作业管理者(包括:事务管理员、邮 政管理员、车辆管理人员、航空管制员、生产管理员等
大众传播工作者
信息收集人员
市场调研人员
计划、管理工作者
非电子信息处理劳动者
电子信息处理劳动者 非电子机械操作员 电子机械操作员
电器通信劳动者
自然科建筑家等
程序员、系统分析员、其他计算机专家
会计师、保险师、精算师、银行及金融管理者等
各类教师、教练员
图书馆员、档案馆员、博物馆员、文化管理人员
第九章 信信息息经经济测济度测与理度论 与理论
第一节 马克卢普信息经济论
5/73
奠基者
❖ 弗里兹·马克卢普。1958年开始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研 究,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中,马 克卢普提出“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
❖ 马克卢普一生出版了20多部著作。
第九章 信信息息经经济测济度测与理度论 与理论
7/73
从马克卢普知识产业研究逻辑过程中, 我们可以较清晰地看到微观信息经济学与 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以讨论信息技术不确定性为中心的宏观 信息经济学,只是以讨论市场不确定性为 核心的微观信息经济学在研究逻辑上扩展 的结果。
第九章 信信息息经经济测济度测与理度论 与理论
❖ 知识产业层次
1. 教育 2. 研究与开发(R&D) 3. 通讯媒介 4. 信息设备 5. 信息服务
第13章 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

13.2 信息经济宏观测度方法
<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 优点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 :①选取了经济学的角度和经济统计的语言。
②首次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识别出信息行业,并开拓性地以 定量方式反映出信息行业或信息劳动力在整个经济部门中 的比重及其变化。 优点: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思想,在 20世纪60年代,被美 ③对二级信息部门的明确划分和测度更具创造性。 国学者广泛地应用。对波拉特的《信息经济》、彼 ④波拉特方法对于研究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结构及其他产业 得 · 德鲁克的《间断的时代》、丹尼尔· 贝尔的《后工 部门间的内在联系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业化社会的来临》、约翰· 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 ⑤波拉特测度的值为绝对量,具有经济学的意义。 著名著作中的某些重要思想都有直接的影响。 缺点:①它对于信息活动、信息行业、信息职业等的划分尚缺乏统 一的科学标准; 缺点:一是关于“教育”划归信息产业的问题。 ②测算中所采用的某些方法和某些数据欠合理,因而使测算 二是关于“知识”、“知识产业”概念的范畴问题。 结果的可比性受到影响; 三是关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问题。 ③运算非常繁琐,对统计资料的要求比较高。
13.3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综合信息产业力是反映信息产业总体力度的。
◆ ◆ ◆ ◆ ◆ ◆ 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力 信息产品的开发力 信息产业生产力 信息资源流通力 信息资源利用力 信息产业平衡力
(1)信息产业测度综合指标体系
13.3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2)综合信息产业力函数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ΣF=k ·m a, Yt=F(Ht, St, K· ) t 综合信息产业力可表示为:
⑤信息机械操作者。
13.1 信息经济测度理论
(2)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体系与方法 ●第一信息部门:向市场提供信息商品和信息服 务的企业和部门,即参与市场交换的企业和部 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 第一信息部门增加值 门。 =第二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收入+第二信息部门
6-信息经济及其侧度

(1)一级信息部门的分类(“国家产业划分标准”116个信息行业)
信息部门
信息行业
知识生产与发明产业
研究与开发产业、发明性产业、民间 信息服务
信息分配和通信产业
教育、公共信息服务、正式通讯媒介、 非正式通讯媒介
风险经营
各类保险业、金融业、投机经营业
存性很强) • 紧迫型经济(新产品或新技术一旦出台,就应考虑到
它们的过时或变化)
• 全球化经济(全球统一的大市场,产品和服务、资金、 技术、劳力、信息都在全球流动,不局限于一国范围)
• 数字化经济(以往模拟产品或技术,正向数字式产品或 技术转化)
• 虚拟化经济(虚拟商店、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虚拟 公司)
信息设备:指以生产、传播和接收知识为目的(或功能), 或以信息服务为目的的机械、器具、装置和设施。
知识生产者:是那些新信息的创造者,他们利用“来自于 他人的丰富的信息储存,并在其中增加许多自身的创造天 才和想象力,而且他们还能够发现某个已被接受的事物和 与其信息交流的事物之间的新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从而 形成新的知识或信息。
调研与调控产业
调研与非投机经纪业、广告业、非市 场调控机构
信息处理与传递服务业 (非)电子处理业、电信业基础设施
信息产品业
(非)电子性消费或中间产品、(非) 电子性中间产品
某些政府活动
联邦政府种的一级信息部门、邮政服 务、州和地方教育
基础设施
信息建筑物及租金
一级信息部门产值的测算方法
比重
以美国为例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比重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述评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述评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是一种基于大量关于技术发展、市场状况和政策影响性评估方法。
它可以投向企业及政府决策者,可以帮助他们衡量某个投资或决策的潜在收益和预期成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信息经济测度方法的发展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它结合了市场
价值、政策风险和技术属性的方法,有助于在许多市场中改进决策效率。
为了确定信息经济测度方法的有效性,必须采取多个步骤。
首先,计算市场价值和政
策风险,以确定整体收益期望指数。
其次,要确定系统评估结构,以及个体技术属性评估
流程。
最后,研究人员还需要考虑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以及评估模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涵盖了相关人员选择项目投资的各个步骤。
它首先确定可行性,然
后考虑市场价值和政策风险的影响。
接下来,研究人员根据技术属性对系统进行评估,并
分析投资项目的潜在收益和期望成果。
最终,决策者可以运用该方法来确定投资是否值得
实施。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源于定量分析与其他估价方式,以及信息科学和统计机器学习等因素。
采用该方法评估的项目的质量要高于根据传统的估价方法及定量分析的项目。
此外,
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从客观的角度评估不同的投资项目。
总之,信息经济测度方法的发展旨在提高决策者的投资效率和成果,同时发挥科学家
和技术人员在整个评估流程中的重要作用。
它在估算数据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也是对数据分析及定量分析方法的重要推广和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认为,为满足个人、厂商与政府对信息的需要,社会出现以提供或生产 信息为中心的职业劳动者,即信息劳动者。
知识生产与发明者 知识分配者 市场调查和管理人员 信息处理工作者 信息机械操作者
科学、技术工作者 私人信息服务提供者 电子计算机专家 金融保险业专家 教育人员 公共信息提供者
知识生产者是那些创造新信息的创造者,他们 “虽然利用来自于他人的丰富的信息贮存,并在 其中增加许多自身的创造天才和想象力,但是, 他们能够发现某个已经接受的事物与其信息交流 获得的事物之间的仅有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从 而形成新的知识或信息。
知识产业层次
1. 教育 2. 研究与开发(R&D) 3. 通讯媒介 4. 信息设备 5. 信息服务
9.1.3 知识职业
1. 教师 2. 科学家 3. 出版商 4. 计算机工程师 5. 证券经纪人
9.1.4 评论
马克卢普的著作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宏观信息经济学著作。
肯尼思·鲍尔丁:“知识产业这个概念所具有的 能量,足以将传统的经济学炸飞到九霄云外”。
批评:
1. 大学教育能否划到“知识产业”?
2. 知识存在三种形式
✓ 凝固在物质形态中的人类智慧 ✓ 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 ✓ 在专利形式下被一定的生产者占
有而形成有限的技术垄断,或者 公共财货形式被个人或集团使用
3. 资本的三种形式
✓ 物质的或具体的资本形式 ✓ 人力资本形式 ✓ 非物质和非人力资本形式
9.1.2 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一词最早由马克卢普(1962)提出。
这种工作思路决定了他需要使用最终需求法测度美国知识产业的生 产与分配过程。具体公式为:
GNP=C+G+I+(X-M)
C代表消费,即消费者(或个人)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 马克卢普经常对该项增加某些估算值;
G代表政府采购,即政府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 I代表投资,即厂商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或者说, 代表企业、组织和政府对固定资产和物质储备的总投资; (X-M)表示出口净额。 X代表出口额,即在国外的产品和服务销 售额;M代表进口额,即从国外购进的产品和服务销售额。
+
对GNP的贡献
-
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分支测度表
知识产业分支 价值(百万美元) 构成比例(%) 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教育
60,194
44.1
12.6
研究与开发 10,990
8.1
2.3
通讯媒介 38,369
28.1
8.0
信息设备
8,922
6.5
1.9
信息服务 17,961
13.2
3.8
知识生产总量 136,436
作家、艺术家、编辑、记者、摄影家、广告制作者、广播电 视播音员等
统计调查员、走访员、公共事业检计员、测量员、核算统计 员、检查员、鉴定员
购买者调研员、销售方调研员、广告代理人、推销员、销售 代理员
行政官员与企业经营者,作业管理者(包括:事务管理员、邮 政管理员、车辆管理人员、航空管制员、生产管理员等
实际的信息经济测度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活动定 义,要比上述狭义定义要广泛得多,前者不仅 包括用于处理、使用和传播信息的全部人力、 机械、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与这些信息活 动相关的各种信息设施或设备,如以信息活动 为目的电话、印刷机械、管理人员、程序员等。
信息资本是对与信息生产与服务相关的各种信息设施和 设备的投资。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本被用于满足厂商或个 人对信息的需求,如打字机、计算器、复印机、终端设 备、电子计算机、电话或传真机,甚至微波天线、卫星 接收装置等。
of Documents/U.S.
波拉特方法的要点:
1. 首先对“信息活动”给出一个合理、具有经济意义且可以定 量化的定义。
2. 信息活动所耗资源的分类:信息资本和信息劳动。 3. 以信息活动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在市场上出售为判定标准,将
国民经济中信息部门划分为两部分: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 息部门。 4. 第一信息部门的测算:采用测算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般方法, 最终需求法和增殖法。 5. 第二信息部门的测算:用该部门的劳动者收入和信息机器设 备的折旧之和。 6. 信息职业分类。 7. 创立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四大产业分类法。
他认为,知识产业是或者为自身所消费,或者为 他人所消费而生产知识,或从事信息服务和生产 信息产品的组织或机构,如厂商、机构、组织或 部门,甚至可能是个人或家庭。
信息产品指以生产、传播或接收知识为主要目 的(或功能)的有形产品,如记录纸、报纸、期 刊、图书、唱片、磁带、办公用品和信息设备;
信息设备指以生产、传播和接收知识为目的 (或功能),或以信息服务为目标的机械、器具、 装置和设施。
100.0
28.5
资料来源: 马克卢普(1962)
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收入来源测度表
知识产业收入来源
政府 企业 消费者 总计
价值(百万美元) 百 分 比
37,968 42,198 56,270 136,436
27.8 30.9 41.3 100.0
资料来源: 马克卢普(1962)
1954~1958年美国知识职业收入的平均增长率(%)
2. “知识”概念范畴具有模糊性。
第二节 波拉特信息经济论
1977年,美国商业部出版了九卷本《信息经济:定义与测 度》,作者是马克·波拉特。
Marc U.Porat, The Information Economy: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9 vols. (Washington, DC: U.S. Superintendent
结论
第一,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已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28.5%,其中,知识生产的44.1%来源于教育部门。
第二,在1947~1958年期间的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知 识产业按10.6%的综合增长率扩展,即知识生产的增长率 是其他生产部门的平均增长率的2.5倍。
第三,1958年美国从事知识生产的劳动力已占总就业人 数的31.6%。如果将所有已工作年龄的全日制学生计算在 内,该数值则达到42.8%。马克卢普据此认为,美国知识 产业正在成为美国经济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它们正以较工 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快得多的速度发展和扩大。
其次,与这三方面贮存场所相对应的资本也就获 得了三种具体形式。具体的或物质的有形资本; 人力资本;非物质、非人力的无形资本。
最后,无形资本一旦与社会生产过程相结合,也 就产生了一种新的产业形式──知识产业。
知识的分类
1. 五个层次
✓ 实用知识 ✓ 学术知识 ✓ 闲谈与消遣知识 ✓ 精神知识 ✓ 不需要的知识
9.2.1 波拉特测度体系
波拉特认为,信息经济理论目标之一是探讨信息商品及服 务的生产、处理和流通所创造的财富在美国国民财富中占 有多大的比重,从而分析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未来发展 趋势。
分析步骤由三步组成:
首先,明确基本概念,为理论分析的量化奠定基础; 其次,从市场角度,按信息市场的供给关系,或信息市场中的生产与消费
电报员、电话员、电话修理员、电话架设员、广播操作员、 广播电视修理员
波拉特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 的各个部门中逐一识别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分类体系。其 识别的标准是根据各种经济活动与信息的形态转换的相关度 而确定的。
向市场提供信息商品或服务,参与市场交换的厂商部门, 称为“一级信息部门(PIS,primary information sector)”。
知识职业分支
教育 研究与发展 通讯媒介 信息设备 信息服务
收入的平均增长率
13.95 18.38 6.33 22.16 7.96
资料来源: 马克卢普(1962)
测度体系
现有统计体系和可得数据的不完备性(相对于信息经济测度而言), 使马克卢普不得不做这样一项繁琐的工作,即将知识产业逐个从统计体 系中挑选出来,然而逐个进行测算和平衡。
关系分析信息经济结构; 最后,按市场与非市场性质区分不同类型信息活动,从而建立起可操作的
测度体系。
(1) 基本概念:
信息就是组织化的、可传递的数据。
信息活动是指与消耗在生产、处理和分配信 息商品及服务过程中所有资源相关的经济活动。 或者说,在信息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处理与分 配过程中所消耗的一切资源中都包含有信息活 动。
从马克卢普知识产业研究逻辑过程中,我们可以较清晰地看到微观信息经济 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以讨论信息技术不确定性为中心的宏观信息经济学,只是以讨论市场不确定 性为核心的微观信息经济学在研究逻辑上扩展的结果。
马克卢普的分析逻辑是:
首先,知识有三个贮存场所。经过研究与开发获 得的技术规范而专门制造出来的特殊的物质或机 器内,如计算机硬件;技术劳动者身上;无形的 传播媒介中,者
弗里兹·马克卢普。1958年开始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研 究,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中,马 克卢普提出“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
马克卢普一生出版了20多部著作。
1980-1983年他出版《知识:它的创造、传播与经济意义》 (Knowledge: Its Cre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著作三部:
各类秘书、文书管理人员、通信办事员、信息投递员、统计 办事员、记录员、检查员、注册员、收发员、铁路乘务 员
银行窗口职员、核算办事员、账簿员、现金出纳员、打字员、 销售事务人员、持有政府执照的人员、放射线技师
速记员、复印机操作员、装订员、排字员、制版工、印刷工
账簿核算操作员、计算机操作员、数据处理机修理员、办公 机器保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