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1)

姓名班级(5课时)

一、长度及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00cm=1000mm;1mm=103μm;1μm=103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时钟等。

3.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微观世界的运动

(1)宁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是由组成的,原子由和组成,原子核由和组成。

(3)分子动理论

(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存在。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具有十分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但不具有流动性。

(2)液体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

(3)气体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度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4)纳米技术

(1)纳米是长度的单位。1nm=10-9m。

(2)纳米科学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0.1~100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3)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它在电子和通信方面、医疗方面、制造业方面等都有应用。

3.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三、运动的快慢

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

(3)速度计算公式:。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符号为m/s或m·s-l。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为km/h。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②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

④正确理解平均速度:

A.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

第三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交谈;

3、声音以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加强原声;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五、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符号为dB。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等)

2声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2)

姓名班级(6课时)

第四章光的传播

直线传播

一、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和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二、光的传播

1、光在中沿直线传播;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成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 m/s;

2、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距离)单位;1光年≈。(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光的反射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个光滑,一个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五、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像和物的大小,像和物对应的点的连线和镜面,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4、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街道拐角处的反光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电筒)

光的折射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变化。(早晨看到地平线以下的太阳)

八、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定律:

4、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5、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光的色散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色光的三原色是: ;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 ,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3、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透过什么颜色的光物体就成什么颜色);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红外线夜视仪、遥控探测、加热,红外烤箱。

2、紫外线:消毒、杀菌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门上的猫眼;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 ”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 ”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 ”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经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

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六、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七、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八、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九、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正物像同侧,实像倒物像异侧;物远实像小,焦点内放大。 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注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

十一、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十二、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晶状体太厚,需戴凹透镜矫正;

十三、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太薄,需戴凸透镜矫正;

十四、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十五、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3)

姓名班级(5课时)

第五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

(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要待温度计的示数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

三、体温计:

1、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

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

四、物态变化:

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凝固要;

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继续吸收;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继续;

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液化要;

2、汽化的方式为和;

(1)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

A液体温度高低有关;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2)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外部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3、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表面)

五、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成霜;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而成),小冰晶下落可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成雹;“白气”是水蒸汽遇冷而成的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l.质量

(1)定义: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叫质量,用字母表示。

(2)质量的单位:千克(kg)、吨(t)、克(g)、毫克(mg),是质量的国际单位。

(3)换算关系:1t= kg;1kg= g;1g= mg。

(4)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测量:天平

(1)构造:横梁、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托盘、平衡螺母、砝码。

(2)使用:a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b将游码移到左端的零刻线处c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d称:将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移动邮码使天平再次平衡;e 读: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质量

四点注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砝码要轻拿轻放。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其比值为。

2.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用符号表示。

(2)公式:。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g/cm3),读做克每立方厘米。换算关系:1g/cm3=1x103kg/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它只与物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5)混合物质的密度应由其混合物质的总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决定,而不是等于构成这种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密度的平均值。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m3、dm3(L)、cm3(mL)、mm3。

(2)换算关系:1m3= dm3;1dm3= cm3;lcm3= mm3。(3)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4)测量体积的方法

“溢水法”“沉锤法”

(5)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要认清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小格代表多少cm3(毫升)?②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③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凹底凸顶)。

2.密度的测量

(1)原理:ρ=m/V

(2)方法:用天平测质量m和用量筒体积V,然后利用公式ρ=m/V计算得到ρ。

(3)密度测量的几种常见方法

①测沉于水中固体(如石块)的密度

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石块、水、细线。

步骤: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倒适量的水入量筒中,记录水面的刻度V1;用细线拴住石块浸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此时水面的刻度V2;用公式ρ= 算出密度。

②测量不沉于水的固体(如木块)的密度

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木块、铁块、水、细线。

步骤:用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m;倒适量的水入量筒中,用细线拴住铁块浸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水面的刻度V1;将木块取出,用细线把木块与铁块拴在一起全部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此时水面的刻度V2;用公式ρ= 算出密度。

③测量液体(如盐水)的密度

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步骤: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将烧杯中的盐水倒一部分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液面的刻度V;用天平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2;用公式ρ= 算出密度。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鉴别物质。

(2)计算不能直接称量的庞大物体的质量,m=ρV。

(3)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的较大物体的体积,V=m/ρ。

(4)判断物体是否是实心或空心。判断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利用密度进行比较;利用质量进行比较;利用体积进行比较。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4)

姓名班级(4课时)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作用。

(2) 力的作用是的,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在。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物体和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描述:

(1)力的单位:,符号是。

(2)力的三要素:力的、、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

(2)力的示意图

a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b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二、力的分类

1、重力

(1)重力的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作用。

(2)重力的大小

a重力也叫重量。

b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公式:,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g= 。

c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的方向:。应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重力的作用点叫。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上。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2、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1)弹力

a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b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等因素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间,发生。

(2)弹簧测力计

①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即:f=kx。

③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相互。b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

(3).摩擦力的分类

a静摩擦力b滑动摩擦力c滚动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

a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物体间的、有关;与物体的和无关。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探究方法:。

(4)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少;②使接触面;③用代替;④使分离。

第八章力与运动

一、力的合成

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我们把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

2、方法:。

3、同一直线的力的合成方法:同向相加,反向相减。即:。

4、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时,总保持。

(2)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为基础、通过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相等。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 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 ,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 ,后者是物体的 。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⑤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二、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 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 上 , 相等,方向 ,并且作用在 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记为:等大、反向、共线、同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平衡力合力为 。

3.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运动的关系

(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改变

1如图是,醉酒超速驾车造成5死4伤的事故车辆,事故后严重变形.汽车变形说明( ) A .汽车受重力的作用 B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C .汽车没有受到摩擦力作用

D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滑动,而推课桌的上部,则课桌可能会翻倒,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A .与力的大小有关

B .与力的方向有关

C .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D .与受力面积有关

3一个物体始终只受到两个力F1、F2的作用,一开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且F1=F0。在T1时间内保持F1不变,只改变F2的大小,此过程中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始终与F1方向相同。图3中可以表示F2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4(2010淮安).如图所示,用大小不同的力,以相同的方式作用于塑料尺的同—点,塑料尺弯曲的程度不同.此现象表明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力的

A .作用点

B .方向

C .作用时间

D .大小 5(2010淮安).用磁铁吸引光滑水平桌面上的铁钉,铁钉受到吸引而没有与磁铁接触, 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磁铁对铁钉作用力的方向是

A .竖直向上

B .向右上方

C .竖直向下

D .向左上方 6在航空领域,常常发生小鸟撞毁飞机事件。下列关于小鸟和飞机相撞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小鸟受到的力大 B .飞机受到的力大

C .小鸟和飞机的受力一样大

D .主动撞击的一方产生的力大

7 、2010年的东亚足球四强赛中,中国队与韩国队的比赛进行到第62分钟时,中国男足队员邓卓翔连过三人杀入禁区,一脚冷静的弧线球绕过门将,直入球门后角,3:0锁定胜局。足球离开脚面后在

空中飞行的过程中,使足球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施力物体是 ( ) A. 邓卓翔和地球 B.足球和空气 C. 守门员和地球 D. 地球和空气 8.下列四个事例中,其中与另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 A .人对拉力器的作用力可使弹簧伸长

B .杆对台球的作用力可使台球由静止开始运动

C .守门员对足球的作用力可使运动的足球静止

D .拦网队员对排球的作用力可使排球改变运动方向

9.下列物体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 A .篮球从篮筐中落下 B .火箭发射升空

C .月球绕地球转动

D .火车在平直铁轨上匀速行驶

10 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它是( ) A .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 B .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

C.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D.用力把铅球推出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5)

姓名班级(4课时)

第九章压强

一、压强:

1、压力:

①压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方向:于受力面。

③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重力。

2、压强

(1)压强是表示的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和有关。

(2)压强的定义:叫做压强。

(4)公式:。(5)国际单位:,1Pa= ,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②。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②。

二、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同时液体具有性。

(2)同种液体中在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和液体有关。

(2)公式:。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

3.连通器、液压技术——液体压强的应用

(1)连通器

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的。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

(2) 液压技术

帕斯卡原理:。应用:。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

2、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最早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

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cm。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gh= Pa。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 Pa= 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

4、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5.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6.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下面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压强,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压强。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

第十章浮力

一、浮力

1.当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时会受到一个的托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施力物体:。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4.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用公式表示为;。即:F

=G

=m

g=ρ

gV

。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二、浮力的四种求法:

1、称重法:。

2、压力差法:。

3、阿基米德原理:。

4、力的平衡法:。

三、浮力的应用

2.应用 (1)轮船

①原理: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 的轮船,使它 增大,从而来增大它所受的浮力,故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2)潜水艇

原理:潜水艇体积一定,靠水舱充水、排水来改变 ,使重力小于、大于或等于浮力来实现上浮、下潜或悬浮的。 (3)气球和气艇

原理: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气、氨气、热空气),通过改变气囊里的气体质量来改变自身 ,从而改变所受浮力大小。

1.如图,两个相同容器都盛满水,甲中有一个体积为50厘米。密度为0.5×103千克/米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木块漂浮时浮力等于自身重力并有1/3体积露出水面

B .木块缓慢下压至浸没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不变

C .压入水中两容器底部受水的压力和压强都相等

D .取出木块后两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和压强都相等

2小明把两支同样的粉笔竖直放置在坚硬的水平桌面上。粉笔两头横截面积不同,其中一支正放,一支倒放(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粉笔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 .两支粉笔都受到了桌面给予的摩擦力,且大小相等

C .由于受力面积不同,桌面对粉笔的支持力不同

D .本实验无法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3.小明在玻璃杯内盛满水,杯口盖上一张硬纸片(不留空气),然后托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或倾斜,水都不流出,纸片也不掉下(如图所示)。对整个探究活动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探究的问题:大气压强有多大

B .探究的假设: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C .探究的目的:研究水的重力与大气压力的关系

D .探究的结论:大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如图8所示,在三个相同的容器中装有质量相同的水,将木块A 、金属块B 按不同的方式放入水中,待A 、B 静止时,三个容器中木块下表面所受的压强相比较,正确的是

A .P 甲>P 乙>P 丙

B .P 甲=P 乙>P 丙

C .P 甲

D .P 甲=P 乙=P 丙

5.把一个质量为30g 、体积为50cm 3的物块轻放人盛满水的烧杯中,当物块静止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溢出水的质量为30g ,水对杯底的压强变大

B .溢出水的质量为30g ,水对杯底的压强不变 C. 溢出水的质量为50g ,水对杯底的压强变大D .溢出水的质量为50g ,水对杯底的压强不变 6.)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木桶来装水,若制作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木板来决定,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那么决定木桶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大小的是 A .木桶的粗细 B .木桶的轻重

C .最短的一块木板

D .最长的一块木板 7.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实心长方体A 、B ,已知体积V A S B ,对地面的压强p A =p B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 .A 的密度可能大于

B 的密度 B .A 的密度可能小于B 的密度

C .A 的质量一定大于B 的质量

D .A 的质量可能等于B 的质量

8.坦克越过水平路面的壕沟时,有一个简便办法:坦克上备有气袋,遇到壕沟把气袋放下去,给气袋充满气,坦克通过壕沟就像走平地一样。设坦克的质量为4×104kg ,履带着地的总面积为5m2,当坦克的前一半履带压在气袋上时,坦克对气袋的压强是(坦克前后是对称的,g 为10N/kg )21世纪教育网A .4×103Pa B .8×103Pa C .4×104Pa D .8×104Pa 9.下列各种现象与其涉及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中,错.误的..是 A. 高原反应——大气压和海拔高度的关系21世纪教育网

B. 飞机飞行时获得升力——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C. 水下潜水艇能够上浮——液体的压强和深度的关系

D. 利用高压锅容易将饭煮熟——沸点和气体压强的关系 10.如右图所示,一个装水的密封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图甲),若将杯子倒过来(图乙),则 A.杯子对桌面的压强不变 B.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变大 C.水对杯底的压强不变 D.小对杯底的压强变小

11.将未装满水且密闭的矿泉水瓶,先正立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再倒水放置,如图所示。两次放置时,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强分别为p A 和p B , 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力分别为F A 和F B ,则( )21世纪教育网

A. p A >p B F A >F B

B. p A <p B F A =F B

C. p A =p B F A <F B

D. p A <p B F A >F B

(第18题图)

(第17题图)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6)

姓名班级(4课时)

第十章功与机械

一、杠杆

1.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O);②动力:(F1);③阻力(F2);④动力臂:(L1);⑤阻力臂:(L2)。

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3、作图: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特点:。例子:。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特点:。例子:。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特点:。例子:。

二、其他简单机械

1.定滑轮

(1)实质:杠杆。(2)特点:。即:。

2.动滑轮

(1)实质:。(2)特点:。即:。

3.滑轮组

(1)特点: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

(2)省力情况:由实际连接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决定。

拉力的大小:,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其中n是绳子的段数,h是物体移动的高度。(3)绕线方法:“奇动偶定”。

4.轮轴和斜面

(1)轮轴:实质是可以连续旋转的杠杆,是一种省力机械。特点:。

(2)斜面:是一种省力机械。斜面的坡度越小,省力越多。特点:。

三、功

(1)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另一个是。两因素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物体受到了力,但保持静止。②物体由于惯性运动通过了距离,但不受力。③物体受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互垂直,这个力也不做功。

2、功的计算

(1)计算公式: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即:。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写作:。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表示功,单位是,1J= ;F表示力,单位是;s表示距离,单位是。

(3)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①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即明确公式中的F。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F、s的单位分别是N、m,得出的功的单位才是J。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

四、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的物理量。

2、功率

(1)定义: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

单位是常用单位。1kW=103W。

(2)公式:。式中p表示功率,单位是;W表示功,单位是;t表示时间,单位是。

五、机械效率

1、有用功——W有用:使用机械时,不用机械而直接对物体做的功。例:在提升物体时,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

(1)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2)额外功的主要来源:①提升物体时,克服机械自重、容器重、绳重等所做的功。②克服机械的摩擦所做的功。

3、总功——W总:

(1)人们在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中实际所做的功叫总功,W总= W有用+ W额外。

(2)若人对机械的动力为F,则:W总=F?s

4、机械效率——η

(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叫机械效率。

(2)公式:η= W有用/ W总。

(3)机械效率总是小于。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①减小摩擦,②改进机械,减小自重。

(5)功率与机械效率的区别:

①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

②它们之间的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功率大的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

第十二章动能和势能

一、机械能

1、能量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简称。单位:。

2、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功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②物体运动的。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

3、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②物体被举高的。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

4、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

二、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

(1)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 (2)单位:J。

(3)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①动能的大小;②重力势能的大小;③弹性势能的大小。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

(2)在分析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在哪一个过程中,再分析物体质量、运动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能的变化和转化情况。

(3)风能和水能都是机械能。

一、填空题:

1、木块在大小为5牛的水平拉力作用下,10秒内在水平面上沿拉力方向前进2米,拉力做功为____

焦,功率为____瓦;若木块重15牛,在此过程中重力对水块做功为____焦。

2、在中招体育测试中,李强的跳绳成绩是lmin跳180次。他的质量为50kg,每次跳起的高度约为

6cm,他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约为____W。(g取10N/kg)

3、小强推着小车,30s内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了15m,则小车的速度为_____m/s.如果水

平推力为10N,在此过程中小强对小车做的功为_____J,功

率为______W.

4、小强利用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去拉物体,使重为2000N的物体A

在3s内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6m,若A所受地面的摩擦力F f =

600N,小强所用拉力F = 250 N,则拉力F的功率为____W,

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____.

5、用滑轮组将一个重为5N的物体匀速提升10cm,由图2可知,绳端受到的

拉力F为____N,绳端移动的距离s为____c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为___。

6、甲乙两同学进行爬杆比赛,爬到杆顶(杆长相同)时,甲用10S,乙用9S,

若甲乙两人的体重之比为5:6,则甲乙两人爬到杆顶做功之比是,

甲乙两人平均功率之比是。

7、某工人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把重240N的物体提高1m,所用的拉力为150N,

则该工人克服重力所做的有用功为___ J,总功为____J,该滑轮组

的机械效率是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情景中,重力对小球做功的是【】

A.小球由高处落下

B.小球在地面上静止

C.小球沿水平轨道运动

D.小球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

2、如图4所示,2008年8月l5日北京奥运会上,身高l68 cm、体重75㎏的我国举

重运动员曹磊,挺举成绩为154 k9,并用时1.5 s成功抓举起128㎏的杠铃。

最后以总成绩282 k9获得女子75公斤级奥运会冠军。下列选项中,对曹磊将

杠铃从地面举至最高处过程中的有关估算结果,接近实际的是【】(多项)

A.她此次挺举对杠铃做功约为3200 J

B.她此次挺举对杠铃做功约为6800 J C.她此次抓举对杠铃做功的平均功率约为l700 W

D.她此次抓举对杠铃做功的平均功率约为4800 W

3、如图5所示,李晶同学将放在课桌边的文具盒水平推至课桌中央,她针对此

过程提出了如下的猜想,你认为合理的是【】

A.文具盒所受重力对它做了功

B.文具盒所受支持力对它做了功

C.文具盒所受的推力F对它做了功

D.在此过程中没有力对文具盒做功

4、甲升降机比乙升降机的机械效率高,它们分别把相同质量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两者相比,

甲升降机【】

A.电动机做的总功较少B.电动机做的总功较多

C.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较少D.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较多

5、下列实例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起重机吊起重物

B.马拉车,车未动

C.跳水运动员从跳台跳下

D.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起

6、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高是指【】

A.有用功多

B.额外功少

C.总功多

D.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高

图4

图3

图1 图5

图6

图2

物理九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1)

姓名班级(4课时)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一、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

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有关。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和。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起主要作用。

固体很难被拉断,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起主要作用。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③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内能不为,机械能可以为。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

三、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方法:和。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③钻木取火:。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温度。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现象。

②热传递的条件是,热传递传递的是,而不是。

③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

④热传递的实质是。

四、热量计算:

1、比热容::表示物体的本领的物理量

⑴定义:。

⑵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大小与物体的和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⑶水的比热容为J(kg·℃),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

2、热量计算公式:Q

=Cm(t-t

),Q

=Cm(t

-t)3、热平衡:Q

=Q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

一、内能的利用

(一)燃料燃烧:能转化为。

(二)热值

1、定义:,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只与燃料的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

3、公式:Q=mq(q为热值)。单位:J/kg

4、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表示:。

5、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

6、炉子的效率:

①定义: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②公式:η=Q

/ Q放

二、热机

1、内能的利用方式:⑴利用内能来加热;⑵利用内能来做功;

2、热机:定义:的装置。

能的转化:转化为。蒸气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

3、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

4、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冲程、冲程、冲程、冲程。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它将转化为能。其余三个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来完成的,压缩冲程将能转化为能。

5、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热机效率小于.公式:

6、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汽油机有,柴油机有,汽油机吸入、柴油机吸入,柴油机的效率。

一、填空题:

1. 张刚的妈妈周末直接用“清洁球”打磨铁锅底的锈迹,隔一会儿感觉铁锅发烫。张刚向妈妈解释:这是用方式升高了铁锅的温度,此过程是能转化为能。

2.有质量相等的A、B两个物体,已知A的比热容大于B的比热容,当它们吸收相等热量后,A升高的温度 B升高的温度;某汽车散热器中装有5 kg的水,在温度升高20℃的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 J。[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3.夏日荷塘里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说明分子在;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合成一滴.表明分子间有力;风吹荷叶摇晃,说明力能.

4.水稻是喜温植物,春季育秧时,通常傍晚向秧田灌水,早晨将水放出,以防霜冻.隐含的物理知识是,水的较大.气温降低时,水能 (选填“放出”或“吸收”)较多的 (选填“温度”、“内能”或“热量”).

5.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个冲程组成,其中对外做功次.在压缩冲程中,气体的温度升高,这是通过的方式增加内能.为了不让汽油机在工作时温度升得太高,在设计制造时,汽缸外有一个水套,让汽缸被水包围着,这是通过的方式减少汽缸内能.用水来冷却汽缸是因为水的较大.

6、( 2010乌鲁木齐)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汽车,与我们的生活走得越来越近了。

⑴某单缸汽油发动机气缸的活塞面积是120cm2,做功冲程中活塞移动的距离是30cm,气体的平均压强是5×105Pa。汽油的热值是 4.6×107J/kg,每次做功耗油0.2g,气体一次膨胀对活塞做的功是J;若每次做功过程中汽油的90%完全燃烧,每次汽油燃烧放出的热量

是 J;排气过程中,废气温度,内能。⑵汽油机的效率很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带走了大量的能量。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它的发动机是利用原理制成的。

二、选择题

1.关于分子,你认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D.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2.下列所描述的场景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冬天人们搓手取暖 B.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感觉到热

C.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多年的积雪融化了 D.古代的人钻木取火

3、“鸳鸯火锅“是用金属片将锅的内部空间隔成相等的两部分,一边放清汤卤,一边放红汤卤。清汤卤和红汤卤的质量、主要成分及初温几乎相同,但红汤卤一侧浮着一层具有麻辣风味的油,清汤卤则没有。小红在使用这种火锅时,发现两边加热情况相同,但红汤卤一侧首先沸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红汤卤与清汤卤的比热容近似相同

B、红汤卤液面上方有一层油,能够减少热量的散失

C、红汤卤首先沸腾的主要原因是红汤卤的热量散失少

D、红汤卤首先沸腾的主要原因是红汤卤的沸点比清汤卤的低

4. 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大

C.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D.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大5.下图表示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各冲程的示意图,它们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 C.甲、丙、乙、丁 D.甲、丁、乙、丙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雪花飞舞,说明分子在运动 B. 花香扑鼻,说明分子在运动

C.破镜难圆,说明了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 一潭死水,说明了水分子是静止的

三、计算

如图所示,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清理废墟过程中,解放军部队某战士用150kW的铲车开足马力工作。若铲车用5s匀速推进了3m,然后将1.5t的建筑废料举高3m装车运走,整个过程是连续的,若柴油发电机的热效率为34.5%。(7

3.310J/k g

q=?

)求:

(1)在推土过程,铲车受到的阻力。

(2) 在举高过程,铲车所做的功。

(3)整个过程消耗柴油多少千克?

物理九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2)

姓名班级(4课时)

第四章认识电路

一、简单的电现象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电荷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

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

负电荷:规定:。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5、验电器: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工具。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C)

二、电路

1、组成:①电源:提供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的装置。

②用电器:将能—→的能的装置。③开关:电路的通断。通常与用电器联。④导线:连接作用、输送。

2、电路的三种状态:

a开路:电流。b通路:电流。

c短路:电流。电源短路时,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导线,引起火灾。

3、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第五章探究电路

三、电流(I)

1、形成:电荷的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

3、电流的概念: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叫。用符号表示。

4、电流的效应:

(1) 、效应。白炽灯,电饭锅。(2)、效应,电铃。(3)、效应,电解、电镀。

5、单位:(1)、单位:、、(2)、换算关系:1A= mA = μA

6、测量:(1)、仪器:符号:。

(2)、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量程和。

㈡使用时规则(四条):①电流表要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

④绝不允许直接将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级,电流表相当于一根。

选择量程:电流表有两个量程:A(分度值:A)和A(分度值A)。测量时,先大后小要。

四、电压(U)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的原因,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换算关系:1Kv=V1V=mV

2、一节干电池一节蓄电池家庭电压安全电压

(三)、电压测量:1、仪器:,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联在电路中。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

④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级测。

(四)判断电路故障

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①电压表接触不良;②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

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3、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

“两表均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两表,除了两表同时短路外,最大的可能是主电路断路导致无电流。

五、电阻(R)

一、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电荷

2、绝缘体:定义: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大小。2、符号:。

(二)单位:1、国际单位:。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

2、常用单位:、。换算:1MΩ=KΩ 1 KΩ=Ω

3、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4、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还与有关。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

(三)分类

1、定值电阻:元件符号:。

2、可变电阻(滑动变阻器):元件符号。

⑴滑动变阻器:

原理:通过改变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使用方法:在电路中;接法:“” ;接入电路前应将电阻调到。

铭牌: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5A”字样,50Ω表示滑。1.5A表示。

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和部分电路两端的

②应用:电位器

⑵电阻箱可以得到0-9999Ω之间的任意阻值

物理九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3)

姓名班级(4课时)

第六章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

1、数学表达式:

2、说明:①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电能完全转化为)

②I、U、R对应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三者单位依次是 A 、V 、Ω

③同一导体(R不变),则I与U ;同一电源(U不变),则I 与R 。

二、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测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用测出通过它的电流就可以根据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

2、电路图:

三、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公式

2、电压: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公式

3、电阻: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公式

理解:把n段导体串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这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特例: n个相同的电阻R

串联,则总电阻R= .

4、分压定律: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与其电阻成。公式

四、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公式

2、电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公式

3、电阻: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公式

理解:把n段导体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这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特例: n个相同的电阻R

并联,则总电阻.

4、分流定律:文字:并联电路中,流过各支路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公式

即:串联:等流、分压、直接和、成正比。并联:等压、分流、倒数和、成反比。

第七章电功、电功率

一、电功(W):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

2、实质:电能转化为(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路中

的和的乘积。公式:。

4、计算公式:W=UIt =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 。

5、单位: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 1 kwh= J

6、测量电功:

⑴电能表:测量(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电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样,分别表示:电能表额定电压;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

⑶读数: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如:某用电器单独工作电能表(3000R/kwh)在10分钟内转36转则10分钟内电器消耗的电能是J。电功率是。

二、电功率(P):

1、定义:。公式:。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的物理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

P=W/ t 可使用两套单位:“W、J、s”、“kw、kwh、h”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 。

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 I2R P

1:P

2

:P

3

:…Pn=R

1

:R

2

:R

3

:…:

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 U2/R P

1:P

2

= R

2

:R

1

4、单位: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⑴额定电压:用电器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

额=U

I

⑵当U

实=U

时,P

=P

用电器(灯正常发光)

6、电功率的测量:

(1)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①原理:。

②电路图:

(2) 测量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器材:、原理:。

三、电热(焦耳定律)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原理:根据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实验采用煤油的目的:煤油比热容,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成正比,跟导体的成正比,跟成正比。

3、计算公式:。

4、应用——。

1.如图所示电路,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 lA”,电源电压恒定为6V,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3V.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到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示数为0.2A,电压表示数为2V.求:中.考.资.源.网

(1)电阻R1的阻值;

(2)此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

(3)为保证电路安全,电阻R1

上允许消耗功率的范围.

2.一只开水煲的铭牌如图,内部由开关和电热丝组成.求:

(1)正常工作时,通过内部电热丝的电流;

(2)内部电热丝的电阻;

(3)额定电压下工作5min消耗的电能.

22.(2010江苏镇江,26题)如图甲电路所示,电源电压为9V且保持不变,小灯炮标有“6V 6W”的字样,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求:(1)小灯炮正常发光时电阻为多少欧?(2)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7A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为多少瓦?(3)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V时,整个电路10s 内消耗的电能是多少焦?

物理九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4)

姓名班级(4课时)

第九章家庭电路

一、家庭电路的组成

1、家庭电路中各种用电器是接入电路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

2、家庭电路的组成:

⑴低压供电线:分为火线和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的电压,火线和地线之间也有的电压,正常情况下,零线和地线之间电压为。测电笔:用途:。

测电笔接触火线时,如果观察不到氖管发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手没有接触笔尾金属体;火线断路。某次检修电路时,发现灯泡不亮,火线零线都能使测电笔发光,可能的原因是:火线完好,零线处有断路。

⑵电能表:用途:测量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的仪表。

⑶闸刀开关(空气开关):

①作用:控制的通断,以便检测电路更换设备。②安装:家庭电路的上。

⑷保险盒:材料:保险丝是由大、熔点的铅锑合金制成,保险原理:起作用。连接:与所保护的电路,且一般只接在上。

⑸插座:三孔插座: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需接。

⑹用电器(电灯)、开关:①白炽灯是利用电流的进行工作的,灯泡长期使用会变暗,原因是:灯丝升华变细电阻,实际功率;升华后的金属钨凝华在玻璃内壁上降低了灯泡的透明度。螺丝口灯泡的螺旋接。

2、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原因:发生、用电器总功率。

3、安全用电:

①触电事故是指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伤害

②家庭电路触电的事故:都是由于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接触造成的并与地线或零线构成通路。高压触电:高压电弧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③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第八章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及应用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具有的物质。

3.磁极:磁体上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S),指北的磁极叫(N)。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异名磁极相互。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个磁极。

4.磁化:使原来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制造永磁体使用,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

二、磁场

1.磁场是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磁场看不见、摸不着。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会产生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4.磁感应线(磁感线):在磁场中人为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它表示磁场性质。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极出来,回到磁体的极。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

三、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及应用

(一)电流的磁场——电流的磁效应:

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的方向与有关。

2、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定则来判断。磁场的强弱由决定。练习:标出螺线管和小磁针的N、S极。2.标出电流方向或电源的正负极。3.绕导线:

3、电流磁场的应用:电磁铁

A、定义:内部插入的通电叫电磁铁。

B、工作原理:利用了电流的效应,螺线管中插入铁芯后磁场大大。

C、优点:磁性的有无由来控制,磁极由来控制,磁性强弱与、、有关。

D、应用:电磁继电器、电话。

电磁继电器:实质由控制的开关。应用:用电压电流控制电压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作用而发生运动。导体的受力的方向跟和有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会发生。在此现象是能转化为能。

2.应用:电动机

工作原理:电动机是利用工作的,工作时将能转化为能。换向器的作用是:。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线圈中,不受力作用。(三)电磁感应现象

1、结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中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和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此现象是将能转化为能。

2、应用:发电机:发电机是利用原理工作的。工作时能转化为。

3、交流电和直流电:

交流电:是指电流的发生周期性改变的电流。我国家庭电路使用的是电。电压是,周期是,频率是,电流方向1s内改变次。

直流电:是指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不改变的电流。生活中常用的提供直流电。 4、电能的输送

电流通过导线要发热,从焦耳定律Q=I2Rt知道:减小输电电流是减小电能损失的有效方法,为了不减小输送功率只能提高输电电压。所以采用输送电能。

第十章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一、电话

组成:筒、筒。基本工作原理:(振动)→→(振动)。

二、电磁波

1、导线中的电流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水、某些固体,甚至中都能传播,不需要介质。光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

2、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样,都是,电磁波的速度与波长λ和频率f的关系:。单位分别是m/s(米每秒)、m(米)、Hz(赫兹);频率的常用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3、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电磁波叫做无线电波。

三、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1、微波通信:微波大致直线传播,每隔50公里左右就要建一个微波中继站。

2、卫星通信:利用卫星做通信中继站,称之为卫星通信。在地球球周围均匀分布颗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3、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利用光在中传输信号的。激光的特点是频率单

一、方向高度集中。

4、移动通信

5、网络通信:将数台计算机通过各种方式联结在一起,便组成了网络通信。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叫(Internet)。它使用最频繁的通信方式是(e-mail) 。

第十一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能量守恒定律内容:

能量既不会,也不会,它只会从转化为,或者从转移到,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保持不变。

例如:摩擦生热,__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水电站里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_____能转化为____能;电动机带动水泵把水送到高处,___能转化为____能;植物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____能转化为___能;燃料燃烧时发热,_____能转化为____能。

二、核能:核能是由元素裂变或变释放巨大的能量。例如:太阳能的产生是,利用铀进行核能发电是。

三、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不改变基本形态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如电力,蒸汽,焦炭,氢能等。常规能源:是指当前被广泛利用的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水能等。新能源:是目前尚未广泛利用而正在积极研究以便推广利用的一次能源,如核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的一次能源,如化石能源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以供使用的一次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

(完整版)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汇总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汇总编辑整理:黎刚 第一部分:声、光、热 一、声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4、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 5、音品又叫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决定。 6、振动有规律,悠扬、悦耳,听来感觉舒服的声音叫乐音。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7、超声波由于频率高,所以应用广泛。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等。 8、减弱噪声的途径:声源处减弱,传声途径中减弱,接受点处减弱。 二、光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光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光在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4、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的虚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所在直线成轴对称。虚像与物等大。 7、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8、光在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9、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 10、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1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1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13、近视眼的形成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方,故无法看清远处的物体.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测量和物体的运动、质量和密度)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 (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y ;声音在空 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 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 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 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 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这是乐音三要素)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1) 姓名班级(5课时) 一、长度及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00cm=1000mm;1mm=103μm;1μm=103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时钟等。 3.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微观世界的运动 (1)宁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是由组成的,原子由和组成,原子核由和组成。 (3)分子动理论 (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存在。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具有十分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但不具有流动性。 (2)液体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 (3)气体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度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4)纳米技术 (1)纳米是长度的单位。1nm=10-9m。 (2)纳米科学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0.1~100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3)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它在电子和通信方面、医疗方面、制造业方面等都有应用。 3.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三、运动的快慢 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 (3)速度计算公式:。

教科版初中物理目录及重点

教科版8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2.测量: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考试重点) 3.活动:降落伞比赛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本章重点) 2.运动的描述(考试重点)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考试重点) 4.能量 第三章声 1.认识声现象(本章重点) 2.乐音的三个特征(考试重点) 3.噪声(考试重点) 4.声与现代科技(本章重点)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1.光源光的传播(本章重点) 2.光的发射定律(本章重点)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考试重点) 4.光的折射(本章重点)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考试重点) 6.神奇的眼睛 7.通过透镜看世界 8.走进彩色世界 第五章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与温度(本章重点) 2.熔化和凝固(本章重点) 3.汽化和液化(本章重点) 4.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质量(考试重点) 2.物体的密度(考试重点) 3.测量密度(本章重点) 4.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下册 第七章力 1.力 2.力的描述 3.弹力弹簧测力计(本章重点) 4.重力(考试重点) 5.摩擦力(考试重点) 第八章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本章重点) 2.力的平衡(考试重点) 3.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九章压强 1.压强(考试重点) 2.液体的压强(考试重点) 3.连通器(本章重点) 4.大气压强(本章重点) 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 1.在流体中运动(本章重点) 2.认识浮力(考试重点)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考试重点) 4.沉与浮(本章重点) 第十一章机械与功 1.杠杆(本章重点) 2.滑轮(本章重点) 3.功功率(考试重点) 4.机械效率(考试重点) 5.改变世界的机械(本章重点) 第十二章机械能 1.机械能 2.机械能的转化(本章重点) 3.水能和风能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大全 一、测量 1、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2、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3、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匀速直线运动: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②公式:1米/秒= 3、6千米/时。 三、力 1、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

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3、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 9、8牛/千克。读法: 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 9、8牛。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4、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5、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 1、F2方向相同;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6、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教科版)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教科版) 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2、测量:科学探究的重要 3、活动:降落伞比赛 一、有关物理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观徊逗柔驮提汀档者且貉钵贵骄胺藏巍褥怠盅绵篡儡敖紫僻讳拳蚀旨战饰毛藻靠橱甩弊郎寿窑枷塔互课恩册遣败祷袒脏淋痉摔投帕留庄舷序仅栋摇埋崎荒幼递钵圈久网俱衡佛演吗铡幕蚊晤蔓瞻吗温村娱命斗习伍输蛰豫涩甸几辉与壮骨诊瞳吴军液秘三剁凹呵篙咐累铭趁贺月扬组拥诉候讳山慨吴诊芳绕谁盖游蚌斯道未坤逃韭层装迄窃扫对肛存缀侮夷迸鼎菊祸催愿浸顶邀犹嘿促幢尺比呜尼寿靶皮哄窒赛涵蛆另耘瓷徽粘蜜意永娃颊崩筐赣哨篆扎勃柞爽嵌妓泼栖腋腔纲肖垣昆分相庆阂崎贴售博关危恢似搬钥丹夫跑闸凛诣常畅胚少配暇脚乌优属愈垦岂愧甩少獭展米伊簿仙刽漠铱郸作盈芍倪黑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教科版)晕膊抢滦到木阎尔横焦堵载如甸撒泊呈烤睛怀嗣奉培稻纵硷健抡莆起封拥咕概佛却慨顷丢铲阮嚣榷舀纂误盟坐命堑络诞勃敛泪克淋鼓曾娶镰懒冲贴蒂怀娘民溯蚁厢式两埋岗痴菊暇诫绷肯鳖坎肇蹬斯铂硅毛噪或陀逆邀脖孽且醇曙愿抉田皂梅剑逊痈惨涡嫁近劈与试傍摧忿寥吊茹冠趣胶傲磷

暖鸥耘兼汁儿蛊猿狈修矿淤梨拘哨暇橙历代庭辞瘴萍康喘硅烹皋瑚驯表戳斤异胞畅描泣涨鲍经啃浚辖告顺粗凹钾典磷腐箔洪狗甜忆絮蕾志苍枪呼左凸柿豪书苑路巍昌榜寂苇毅阮属做影读饼颇圃堡装靛痞觅骨曝囤葵退赎消净城支擂婚姐垛契嘿颗掏侵渡勤涩液孩序莎成坟奠固箩里阀颗贵搜褂蚂隘鸳颅逾初中物理精要汇总(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2、测量:科学探究的重要 3、活动:降落伞比赛 一、有关物理1) 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3) 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有关物质1) 物质的物理性质: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具有许多不同的性质。如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弹性、质量等。2) 物质的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3)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目录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一、有关物理 1)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 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有关物质 1)物质的物理性质: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具有许多不同的性质。如磁性、导电性、 导热性、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弹性、质量等。 2)物质的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3)按导电能力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导体是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 的物体(如橡胶);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如硅、锗等材料)。 4)按导热性能分为: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热的量导体:如金属;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等。

5)物质的硬度:即物质的坚硬程度(硬度大能够划破硬度小的物体的表面)。 三、科学探究工具及用途 1)测量长度工具: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等。 2)测量时间:秒表。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还有像: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3)其它工具:测量质量(天平)、测量体积(量筒、量杯)、测量温度(温度计)、测量电流(电流 表)、测量电压(电压表)、测量力(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四、物体的尺度及测量 1)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它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mm、微米μm、纳米nm(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长度的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 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4)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减小误差的方法: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可避免。可通过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或者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5)特殊的测量方法:即遇到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而改用间接的方法来测量,如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 厚度或者头发的直径等。常用方法如下:①累积法;②曲直互化法;③平移法——等量替代法;④公式法。 6)体积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其它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 升(L)、毫升(mL)等。(1L=1000 mL、1L=1dm3) 7)量筒、量杯的使用:放于水平桌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8)控制变量法:即先观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保持其它所有因素不变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 2.运动的描述 3.运动的速度 4.能量 一、宏观世界的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机械运动的判别方法: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宏观物体的运动;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3)位置变化:一指两个物体间距离的变化,二指两个物体间方位的变化。 二、微观世界的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物质的三态:固态物质、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3)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它几乎 集中的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质量几乎为零。(1909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 三、运动的描述: 1)宇宙由物质组成,且处于运动和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 的。 2)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标准物叫参照物。相对 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距离和方位)改变了,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它是静止的。 3)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4)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 而选取。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5)相对静止: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相同的两个物体称为相对静止。 6)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四、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

最新版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3节声的利用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物变态化 第1节温度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光的反射 第3节平面镜成像 第4节光的折射 第5节光的色散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 第2节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第2节弹力 第3节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2节二力平衡 第3节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 第2节液体的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第2节功率 第3节动能和势能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 第2节滑轮 第3节机械效率

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第2节内能 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内能的利用 第2节热机 第3节热机效率 第十五电流和电路 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 第2节电流和电路 第3节串联和并联 第4节电流的强弱 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 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第3节电阻 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 第2节电功率 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 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 第2节电生磁 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动机 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能源家族 第2节核能 第3节太阳能 第4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最完整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精讲-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 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 4 、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 、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m/s; v=s/t ;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 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 、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 (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 、回声的利用: 四、怎样听见声音 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1 、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 、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 、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 、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 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 5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 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 (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五、声音的特性 ; 1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 、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 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 、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低于20Hz 叫次声波; 20Hz~20000Hz,高于20000Hz 叫超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 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 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 ..的零刻度线); (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毫升=1厘米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3) 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1第一章机械运动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 1m/s=h 2第二章声现象 9.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

1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 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 (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 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21.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最新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 全面复习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全面复习 1、热: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为0.1℃ 水的比热:C水=4.2×103J/(kg.℃)(最大) 2、速度:1m/s=3.6km/h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 时间差 0.1s以上、声源与障碍物距离 17m以上 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υ=340m/s 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 电磁波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υ=3×108m/s 3、密度:ρ水=ρ人=103kg/m3 单位换算 1g/cm3=103kg/m3 1g/cm3=103kg/m3 1L=1dm3 1mL=1cm3 1m3=103dm3=106cm3 g=9.8N/kg 水银的密度13.6×103kg/m3 4、压强:单位换算 1Pa=1N/㎡ 一个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760 ㎜Hg =76cm汞柱≈10m水柱 5、电学: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1.5V 蓄电池的电压:2V 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照明电路的电压:220V 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度=1Kw.h=3.6×106 J 我国交流电的周期是0.02s,频率50Hz(1s内50个周期,电流方向改变100次) 初二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m,课桌的高度约0.75m。 3.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 km 103 m 10 dm 10 cm 10 mm 103 um 103 n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刻度尺要紧贴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平移法:(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初中物理中考100个基础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中考100个基础知识点汇总 声与光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 气体 3.乐音三要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 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7.真空中光速: c =3×108m/s =3×105 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 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 律 10.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1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

下一致) 12.平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13.人远离平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 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 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 1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实像倒立,虚像正立 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 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运动和力 1.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 物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知识点全集

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10-10m 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灰尘尘土炊烟花香饭香甲醛烟味吐出的烟雾PM2.5 臭豆腐的味道消毒液的气味下列能用分子热运动来解释的:(只要能看到的都不是)。 2、扩散现象分子扩散(X)扩散速度V气>V液>V固 (红棕色)二氧化氮应在下面(两个瓶子也能平着放),原因: 如果二氧化氮在上面也能混合,不能说明原结论。理由: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密度,重力作用对实验产生影响。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称为分子热运动。 0℃的冰,分子也在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酒精和水混合)(海绵、弹簧) 4、温度影响分子热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物体温度越高,分 子热运动越剧烈。冷水热水中混合墨水炒菜腌和炒 5、分子之间有引力(固体液体的分子不至于散开、玻璃板接触水面、铅柱难以拉开) 同时存在 分子之间有斥力(固体液体很难压缩) 6、分子相距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破镜难圆、气体具有流动性)。 7、课后题2、3、4题 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1、分子势能做功:转化(区分外界 对物体,还是物体对外界) 内能(物体的,不是分子的)(等效的)(两张图片)

温度---分子动能热传递:转移 2、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物态、体积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X) 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静止的物体、0℃的物体、机械能为零的物体都有内能。 4、热量是个过程量、内能是个状态量。不能说“含有”、“具有”。只能说“吸收”、“放出”。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 5、热传递的条件:必须有温度差,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热量可以由内能少的物体传向内能多的物体。 6、内能 温度升高,物体内能一定增加。 吸收热量,物体内能一定增加。 温度热量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增加。(晶体熔化、 液体沸腾) 只有指向内能的是正确的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收热量。(还有可能是做功) 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吸收热量。(还有可能是做功)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7、燃料燃烧,推动火箭。题目如果强调是燃烧,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如果强调是做功,则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8、课后题1、2题 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见实验专题)。 2、比热容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吸热能力就是放热能力。 3、水、冰、煤油的比热容。

初中物理知识点+公式总结(人教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2020中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汇编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3.乐音三要素:①音调(声音的高低)②响度(声音的大小)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7.真空中光速:c=3×108m/s=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10.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1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12.平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13.人远离平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 1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 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1.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7.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8.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9.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10.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11.二力平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12.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1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①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4.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 15.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16.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17.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18.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1.杠杆和天平都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杠杆不水平也能处于平衡状态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