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绵词成因推源

合集下载

浅议联绵词浅议联绵词 -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浅议联绵词浅议联绵词 -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浅议联绵词浅议联绵词-------兼谈《诗经》联绵词给我的启示 摘要:联绵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从古至今各家都对其作过阐释,现拟结合《诗经》语料,对联绵词的特征、产生作些探讨,并强调联绵词的研究应该坚持一种辩证发展的历史观。

关键词:联绵词 过程 口语 思维 历史观绪论○绪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三百零五篇歌谣,采十五之国风,撷大小之雅颂。

其语言在当时极具代表性,对后世也影响深远。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诗经》确为先秦最重要的一部典籍,为古代汉语尤其是先秦汉语的研究保存下来了大量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在这其中有许多基本词汇(尤其是联绵词)一直沿用至今天。

如“参差,辗转,缤纷,踌躇,崔嵬”等。

清代高邮怀祖氏王念孙是第一个对联绵词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人。

自此,古今各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联绵词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亦不免时有误解。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联绵词”这种语言现象,今拟依据先秦重要语言材料《诗经》,对古代联绵词的界定,特征和产生作些探讨。

选取《诗经》作为语料是因为在先秦诸多典籍中,《诗经》是早期的作品,且联绵词出现的数量最多,使用的频率也最高。

据统计,《易经》中的联绵词寥寥无几,《尚书》中的联绵词只有十多个,《论语》中的联绵词大约有二十个,《孟子》中的联绵词也不足三十个。

而在《诗经》中联绵词却大量涌现。

据杜其容在《毛诗联绵词谱》中的统计,《诗经》中共出现联绵词124个,且使用频率相当高,在不同的文句中共出现达440多次。

由此可见,联绵词的大量涌现及广泛使用已成为《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

一、关于联绵词的界定联绵词自西周中后期就在金文中有记录,但把它们搜集整理出来,界定为一类词,并赋予其特定的名称,以便和单音词相区别开来,却是很晚的事了。

作为一个专门的语言学术语,联绵词又称“连语(清王念孙)”、“连字”、“连绵字”、“骈字(明朱谋玮)”、“联绵字(宋张有)”、“涟语(明方以智)”、“双声叠韵之字(清王筠)”。

联绵词成因追溯

联绵词成因追溯

【原文出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原刊期号】199603【原刊页号】88-92【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作者】贾齐华/董性茂【复印期号】199611【标题】联绵词成因追溯【正文】自从宋季张有在《复古编》中约略论及联绵词之后,几代学者都力图作更多的揭例发明。

虽然成绩卓荦可观,但对联绵词的形成原因作比较全面探讨的,似乎还属空谷足音。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要能了解本国语文的材料与形式,就只得追溯它的发生及逐步的发展。

”因此追溯联绵词形成的历史原因,对于联绵词的研究来说,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联绵词作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按理说只有语音形式与词义内容的自我规约性。

但事实上,从历史流传下来的联绵词都是以书面形式加以固定的,因而研究联绵词的成因,又不得不考虑文字符号的因素。

联绵词释义的不可分割性,书写符号的多样性,这反映了文字与词的联系,实际上表现为“记音标义”的特殊属性。

而这种特性,只有在汉字进入记号文字阶段[①]才有可能充分体现。

因为这个时代一个汉字才是一个音节,而且多数汉字又保留着表意功能,即能用文字自身的形体结构展示词的意义。

而词作为一个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进入书面,如果用一个汉字记录的即为单音词;如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记录,又可以从文字的表意性与语法联系上了解到其中的意义,这就是复音节合成词;如果,一个复音词只是在音节上与文字符号取得一一对当,而在意义上只能囫囵作解的,这就是复音节单纯词,即联绵词。

可见,联绵词“记音标义”的特质,是在同其他单纯词、合成词的写词法的比较中才显示出来的。

因此,只有从文字与记号的结合方式的变更入手,才能解开联绵词生成之谜。

汉语原始的语音与意义的结合体,往往是表达一个完整的不可分裂的概念,现存金文中单个零散的所谓“图画文字”中所负载的音义结合体的多样化就是明证。

如果用有史记载的已成系统的书面语来与之比照,这音义结合体,就语音构成的单位而言,单音节居多,也有复音节组合的;就语义单位而言,它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甚至是简短的句子。

文章写不好是词汇量不够!如何积累连绵词?词典阅读法非常管用

文章写不好是词汇量不够!如何积累连绵词?词典阅读法非常管用

文章写不好是词汇量不够!如何积累连绵词?词典阅读法非常管用很多人的文章写得不好,是因为词汇贫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词汇量不够的话,就不足以描写事物、叙述情节、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和深邃的思想。

就好像一个厨师,如果手中仅有土豆的话,不管他是多么的厉害,只能改变土豆的形状,而选择不同做法,比如,水煮土豆块、爆炒土豆片、凉拌土豆丝、清蒸土豆泥,等等,但厨师永远也不可能将土豆炒出黄瓜或者荷兰豆的味道。

所以,作为自媒体写手,平时应该多多积累写作素材,特别是词汇。

如果问:我们应该将词汇量积累到什么程度呢?有人说,够用就行!比如,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曾经写道:写作的基本素材是词汇。

就词汇而言,你大可以满足于自己所有,丝毫不需妄自菲薄。

就像妓女对害羞的水手所说:"你有多少不重要,甜心,重要的是你怎么用。

"但也有人认为,越多越好!一位大咖就曾经说过:写文章好比盖房子,词汇好比砖头,想要盖出漂亮的房子,首先需要有大量的特色各异的砖头。

词汇对于写手来说,恰似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如果词汇量不够了,写作的时候,不但做不到得心应手,还常常出现捉襟见肘。

笔者的观点却是:不可否认,积累词汇是写手的一项基本功,但如何快快速地把词汇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才是关键。

如果靠平时一边读书看报、一边做笔记,这种方法实在是太慢了。

个人总结的《词典阅读整理法》非常管用,现将其具体内容分享如下,希望大家喜欢。

一、连绵词是最有逼格的词汇中文的字数尽管不多,可词汇非常丰富。

不但数量惊人,而且种类繁多。

不过,根据笔者的个人写作经验,最值得收集的仅有五类,依次为:连绵词、成语、俗语、歇后语、网络用语。

今天,我们重点介绍连绵词。

连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例如,朦胧拆开之后,"朦"和"胧"都不表示任何意义。

仓促拆开之后,无论是"仓"或者"促",都不能表示"仓促"所含有的"匆忙"的意思。

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推论

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推论

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推论赋中联绵词指的是在汉赋中频繁出现且具有连接作用的一类词,比如“则、而、乃、且、故、及、焉、乎”等。

这些词的象似性十分显著,但其成因却备受争议,本文将从语言学和文化角度探讨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

一、语言学原因1.语法功能的相似性联绵词具有类似的语法功能,它们往往作为连词、副词、分句标志等,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转折、强调等多种作用,并在这些功能上相互支持。

例如,“且”可以引出并列句,也可作为副词,表示“还”,这些不同的功能使得联绵词之间拥有内在的语言联系,从而形成了其象似的特点。

2.历史演变的相似性二、文化原因1.政治文化的影响赋是古代贵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内容大多涉及官场政治、士人风度、礼仪习俗等。

在政治文化的影响下,联绵词的使用数量和频率逐渐上升,其象似性也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形成。

在政治文化的作用下,联绵词不再只是起到语法连词的作用,而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

2.文学审美的塑造赋是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而联绵词的象似性不仅与其语言特点有关,也和文学审美的人类认知特点有关。

在文学的演变过程中,联绵词被大量使用,并在这种美学背景之下得以形成其象似性。

这种美学追求对元素的选择、组合和表达方式,进而对赋中的联绵词起到了塑造作用。

综上所述,联绵词的象似性既有语言学的原因,也反映了文化上的影响。

联绵词根据其特定的语法功能和文化内涵,成为连接文本中的重要词汇,表现出与其他联绵词的相似度,因而形成了其象似性。

同时,赋与联绵词相衬托,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和多元性。

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推论

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推论

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推论收稿日期:2019-08-19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赋体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WGW162008)作者简介:钟达锋(1981-),男(汉族),江西龙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典籍翻译。

关于联绵词的性质与成因,学界众说纷纭。

自从王力先生把联绵词界定为“单纯的复音词”以来,许多学者从各方面加以论证和阐发,也不断有学者对联绵词为单纯词的性质提出质疑。

有学者主张全面否定单纯复音词之说,呼吁转变联绵词研究方向。

联绵词研究已经到了一个分岔口,重新审视联绵词理论,迫在眉睫。

一、联绵词的本质性特征在联绵词多种属性中,以下突出特征较能反映其本质。

1.联绵词具有语音关联性。

双声、叠韵、叠音是联绵词最基本的特性,也是联绵词研究的根本问题。

而否定论者从根本上否定了联绵词的语音关联性,仅视其为偶然的修辞性组合,与“大道”、“观看”之类无本质区别。

联绵词数量之多,汉大赋可连篇累牍堆砌联绵词,其语音关联性不能以偶然字词组合来解释。

联绵词问题的关键是探明其语音关联性的根源。

从本质上看,联绵词的语音关联性是其语音象似性的体现。

联绵词的语音形式与其意义之间具有象似性:其双声、叠韵或叠音的语音形式映照着联绵词的意义,其语音效果直接或间接地提示了其意义。

2.联绵词多为诉诸感觉的描述性词汇。

赋中联绵词大部分用于形容事物、描摹状态,词类上是形容词、副词、动词。

动词不是瞬间性的动作,而是描摹事物持续的动态。

这类联绵词可统称为拟态词,拟态词是赋中联绵词的主体。

拟态联绵词具有诉诸感觉、投射印象、含义模糊的特点。

联绵词虽多见于文献,但口语色彩浓。

有学者认为汉赋中联绵词是赋家从当时的口语中提取的,并非构造的新词。

动词在表动作之外包含了大量的附加意义和形象色彩,能激发听者和读者的想象。

形容词、副词不直接表示某种性质、状态,而是描摹这种性质、状态表现在具体事物上时的情貌和作用于人感官后给人带来的形象感受。

《荀子》联绵词探析

《荀子》联绵词探析

2019年第4期(总第95期)2019年8月Vol.19 NO.4Aug.2019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荀子》联绵词探析封 珊(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摘 要:《荀子》作为战国末期著作,其中的联绵词反映了上古汉语时期词汇的特点。

本文首先对联绵词的定义和范围做出界定,其次对《荀子》一书出现的联绵词从形、音、义角度做简要分析,同时进行共时比较,考察其在同时期其他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最后概括其主要特点,包括书写形式不一、构词音节有时会具有音韵关系、词类分布不均匀等。

关键词:《荀子》;联绵词;上古汉语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9)04-0058-06收稿日期:2019-05-20作者简介:封珊,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联绵词在上古汉语中便已经产生,学界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著作,对书中使用的联绵词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上古汉语词汇特别是单纯复音词的发展,但是各家历来在几个问题上有所争论,因此首先有必要对这些疑问做一梳理,从而帮助界定联绵词的范围,然后对书中的联绵词做简要分析,最后概括其主要特点。

一、关于联绵词的疑问(一)复音词等于复合词吗?词语从语音角度看可以分为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仁”“忠”等,一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

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它可能表示一个语素即单纯词,包括联绵词、音译词和叠音词,也可能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即合成词,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

复音词是针对音节的概念,而复合词是针对构词方式的概念,不能把二者混淆起来,复音词包括复合词,但不是所有的复音词都是复合词。

如“温温”(《修身篇》)表示柔和的样子,它有两个音节,是复音词中的叠音词而不是复合词。

(二)同义复合词是联绵词吗?这个问题主要出在联绵词和同义复合词的异同点上。

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推论

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推论赋中联绵词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将相似的词语在一篇文章或一首诗中频繁地出现,以达到强调、扩大和反复的修辞效果。

这种修辞手法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宋词和元曲中。

联绵词的象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韵相似:联绵词通常具有相近的音韵,如“纷纭繁多”、“红红火火”、“默默低吟”等。

这种音韵上的相似性使得词语之间产生一种律动感和韵律美,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鲜明的韵味。

2. 意义相似:联绵词在字义上通常是相近或相关的,它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相同或类似的含义。

通过反复运用这些类似的词语,作者可以加深读者对某一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强化文章的表达力。

3. 形象相似:联绵词在形象描写上常常有相似的特点和画面,它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描绘相近的形象来丰富文章的细节和情感。

这种形象上的相似性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景物或人物更加生动、鲜明,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1. 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中,运用联绵词的修辞手法是一种传统,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都运用过这种手法。

这些作品在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激发了后世文人的创作灵感,成为一种文学共同语言。

2. 修辞需要的选择:作者在创作中运用联绵词,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富有节奏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联绵词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

3. 音韵美的追求:中国文化注重音韵美,联绵词因其音韵相似、韵律和谐的特点,与汉字文化的审美追求相契合,并成为一种惯常的修辞手法。

联绵词的象似性是其成因推论的重要方面,它在音韵、意义和形象等方面的相似性,使得这种修辞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灵活运用联绵词,作者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现力和艺术性,使作品更加优美、高雅。

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推论

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推论【摘要】赋中联绵词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象征性和美学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成因,并通过分析词汇相似性和语言环境对其形成的影响,揭示其内在规律。

在研究中发现,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主要体现在词汇、结构和韵律上,而其成因可以归结为语言符号的共通性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词汇相似性和语言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赋中联绵词的形成。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还能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对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和成因进行推论有助于加深对古代文学创作的理解,为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赋中联绵词、象似性、成因、定义、特点、词汇相似性、语言环境、总结、展望、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正文、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赋中联绵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对赋中联绵词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深入探讨文学之美。

赋中联绵词在古代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体之中,展现出了古代诗人对语言的高超运用和创造力。

尽管赋中联绵词在古代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对其象似性和成因的研究仍然相对薄弱。

对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赋中联绵词的定义、特点、象似性分析以及成因探讨,对赋中联绵词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为古代诗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1.2 目的和意义赋中联绵词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有的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象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其成因进行探讨,以期揭示其形成机制和语言规律,从而深化对赋中联绵词的理解和研究。

本文将从赋中联绵词的定义和特点、象似性分析、成因探讨、词汇相似性和语言环境等方面进行讨论,旨在全面分析赋中联绵词在汉语修辞中的作用和地位,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赋中联绵词的象似性与成因,不仅可以丰富汉语修辞学的理论体系,更可以为古代文学的解读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联绵词成因推源

联绵词成因推源董性茂 贾齐华联绵词是历史的积淀物,它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本文“之一”已从字词对应的角度阐述了联绵词在书面出现的原因①,下面将要论证的是论证的是联绵词发端于单音词。

从字词的对应上考察,联绵词总是一个以两个文字符号标示的双音节词,而且文字表意性已经从直接体现词义的状态中逸离,人们从字认词,不得不从“形入心通”转向“声入心通”。

这是人们从字本位转向词本位,这一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所引出的结果。

但是,直接在词本位思想指导下,以字符作为音标记录下来的自生联绵词却为数不多。

许多联绵词倒是一代又一代的派生词伴随着写词法的更革,经历了时间的浸渐与磨蚀而形成的。

历代训诂家们对联绵词分割释义的遗风,古籍中幸存着的联绵词拆骈为单而用的事实,都隐隐约约地告诉后人,这现存的联绵词的祖先,仍是发端于单音词的家族之中。

《水经注》《颜氏家训》《礼记正义》《汉书注》《文选注》都把“犹豫”一词分开解释,《史记・索隐》煞费苦心地说:“犹是犬名,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曰犹豫。

”宋人陆佃在《埤雅》中解释“首鼠”一词也捕风捉影地说:“鼠性疑,出穴多不果,故持两端者,谓之‘首鼠’。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广动植》中,想当然地把“狼狈”当成两种动物,说狈前脚绝短,失狼则不能动。

这近乎荒谬的说解,却使后代生出“狼狈为奸”的成语。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引用了刘安的“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在《赞骚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离,别也;骚,愁也。

”扬雄《方言・卷二》:“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诗经・周南・关雎》朱熹注:“展者转之半,转者展之周。

”这些大学问家们,都把后代人认为应该整体理解的词强行拆散,一一作解。

“犹豫”之类的臆测虽属无稽,不可信从,但是其探索精神令人钦佩;“离骚”之类的注释,不一定恰当,但却包含着分析多义语素或辨别近义语素的味道。

无论如何,这对我们有启迪思路的作用:在这些训诂大师看来,这书面上的两个符号所代表的语义,是可以分析的。

_联绵字_双音单纯词_说产生的历史背景_兼及先秦汉语构词方式问题

2010 年第 4 期 ( 总第
96 期 )
39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九原可作, 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汉语词汇研究, 使 本来并不很 复杂的联 绵字研究 变得异常 复杂。 为此, 笔 者近年发表了一系列讨论文章 , 多角 度讨论了现代联绵字观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 存在的问题。现在把书稿 #联绵字理论及实践问 题研究 ∃中的那段话提前发表出来 , 算是对已经 发表的文章的一点补充, 希望能够对致力于汉语 词汇研究、 特别热心联绵字理论问题研究者有所 帮助。 二、 对先秦汉语构词方式研究中一种流行观 点的分析讨论 有人可能会说: 你借一代名家李如龙先生文 章观点否定久 已成定论 的 联绵字 双 音单纯 双音单 词 !说, 殊不 知李先生是支 持 联 绵字 纯词 !说的。如他文章中有下面一段话: 先秦的复音词虽然只占四分之一左右 , 而就 其造词方式和构词方式来说, 已经覆盖了后来的 复音词的生成方式的大部分。 主要构词方式是 : 叠音: 关关、 彬彬 、 巍巍 、 明明、 滔滔 双声: 伊威、 参差 、 果敢 、 辗转、 邂逅 叠韵: 逍遥、 凤凰 、 螟蛉 、 名声、 禄爵 联合: 人民、 朋友 、 计算 、 衣服、 争斗 修饰: 大夫、 小人 、 百姓 、 五谷、 先生 其余构词法 也开始露 头了, 例如: 为人 、 立 夏、 牵牛、 执 事 ( 支配 ); 走 出、 饿殍 、 战 胜、 防止 ( 补充 ) ; 自爱 、 冬至、 自杀、 日蚀 ( 陈述 ) ; 有殷、 于 越、 于归、 涟如、 恢恢 然、 婢子 、 眸子 、 婴儿子 ( 附 加 ) , 等等。 这里所列 叠音 !、 双声 !、 叠韵 !等, 此前 各家都认为是上古汉语特有的创造双音单纯词 的构词方式; 这里将 叠音 !、 双声 !、 叠韵 !与 联合 !、 修饰 !等构词方式并列 , 且所举 关关 ! 等叠音词和 伊威 !等双声词、 逍遥 !等叠韵词 都是双 音单纯词 , 即所谓 联绵字。这该怎 么解 释? 是的, 这段话看似支持现代联 绵字观念, 但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由叠音、 双声、 叠韵构成的 词都是双音单纯词, 而且其例词都不支持先秦汉 语中用叠音、 双声、 叠韵创造双音单纯词的观点。 40关关 !由拟声而来 , 如 叽叽 !、 喳喳 !类。李先生如果支持 联绵字 双音单纯词 !说 , 则不会举它为例, 因为它不是由 上古汉语 特有的叠音构词方式 !构成 的, 而是 由伴随人类语言之始终的拟声造词法构成的。 再说 ,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双音节拟声词 , 举 拟声词为例则与现代联绵字观念之肯定派所谓 联绵字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词汇现象 !之观点 不合。至于 从自然语言的因声达意特点看 , 叠 音词实际上均由拟声而来 !, 虽然只是部分学者 的观点, 也许作者不认同这个观点 , 但关键是看 其例词。穷尽式考察其例词, 让事实说话, 可避 免无谓的争论。 上录 叠音 !词中其他四个词都是重叠式合 成词 , 不是叠音式单纯词 。如 彬彬 !, #说文 , 人部 ∃: 份 : 文质备也。 −−彬 , 古文份。 !一个 份 (彬 ) !即 文质备 !, 亦即文、 质兼而有之 , 重 叠为 彬 彬 !, 则 形容十 分文雅 而又质 朴。 巍 巍 !亦然。 #说文 , 嵬部 ∃: 巍: 高也。 !然则 巍 巍 !即非常高。下余的 明明 !、 滔滔 !之重叠式 合成词的身份更为明显, 故无需辨析。 又如, 其所举双声词 伊威 !本虫名 , 其命名 理据待考, 暂且不论。其他四个例词都是联合型 合成词。其中 参差 !、 辗转 !二词 , 白平已考见 它们均为 联合 型合成 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语音的变化, 促使单音词演化成双音节联绵词, 其间情况复杂, 但是究其大较, 其由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渠道。
半个世纪以前, 从事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们发现, 汉藏语系中的许多语种, 至今仍有复 辅音的存在。于是, 他们大胆的作出了古代汉语中也存在着复辅音声母的类比推理。经过几十 年的研究, 证明了这个假想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现实性与真理性。许多学者认为: 上古汉语 确有[ pl] [ p‘l] [ tl ] [ t ‘l ] [ kl] [ k‘l] 等复辅音声母的存在的实证, 从形声字的谐音声旁上也确实 可以寻见这种变象½ 。从古代辞书、字书等训诂材料看, 一部分联绵词的形成, 同复辅音的确有 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 ply ] , 《鸡林类事》“风曰孛缆”[ plm] , 《说文》 “螳, 突郎”[ t l? ] , 《诗经·豳风·七月》“八月断壶”, 毛传: “壶, 瓠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 声》“瓠即壶卢之合音”[ x lu] 。据以上的历史记载并运用现代语音学的拟音手段, 我们把“笔” “风”“螳”“瓠”的读音诉诸视觉可识的音标, 后附于各自训释材料之下, 这样仅是为了便于指 说, 并非说这种拟音是无可非议的。后来随着语音系统的解体、复辅音声母声母产生了偏失现 象。复辅音的单音词, 衍生出双音联绵词, 这双音词的每个音节的声母只占有原先复辅音声母 的一个音素。同类的如“孔[ klu? ] ”又写作“窟[ ku] 窿[ lu? ] ”“浑[ xlun] ”也可作“囫[ xu] 囵 [ lun] 。”这都可以说明: 由于语音体系中声母系统的变化, 原先复辅音解体, 分化出单辅音的 联绵词。这是联绵词生成的一个重要通道。
以上事实, 单凭“割裂使用”的理论是无法解释圆满的, 只有承认有过从单音到双音, 从可 分到不可分的过程, 这才是尊重语言事实的态度。而在这演变过程中, 除了写词法的促成外, 其 中真正的内驱力, 倒是词本身的音与义的变化。
词的音与义, 如同一张纸的两个面, 要想切开其中的一面, 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为了阐述
众所周知, 双音节词大都来自单音节语素的组合, 而且这个组合有个过程, 从时分时合, 到 逐步凝聚, 其中还有过语素的改换, 语素位置的颠倒等临时形式, 到后来才稳定成形。有的复音 组合在某一时段内还是短语, 到了另一时段却成了一个词。即使同一时期, 在不同语境中, 也会 或以词或以短语的面目出现, 这是词汇发展史上屡见不鲜的事实。
再如《楚辞·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注: “缤纷, 盛貌。”又作“百神翳其备降兮, 九疑缤其 并迎”。“纷吾即有此内美兮”。其中“缤”“纷”拆开单用, 仍是众盛义。而且“纷”又可重叠作“纷 纷”, 仍表众盛义。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同时, “纷纷”有“杂乱”义, “缤纷”也有此义: 《后汉书·张衡传》: “思缤纷而不理。”从语言事实看来, “纷”是一个独立的单音词,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缤”的独用, 到底是“纷纷”音转为“缤纷” ( 缤纷上古双声同属滂纽; 缤属真部韵, 纷属文部韵, 近韵旁转) 后, 而强行割裂, 还是“缤”本来 就是一个可以独立运用的单音词, 虽然不易断定, 但是“缤纷”一词来自单音词的演化之说, 该 是言之凿凿了。
用双音节合成词历史演变的规律性作为参照系, 来考察联绵词的历史, 我们会惊讶地发 现, 它们之间竟然会有许多相似之处。
汉语复音合成词在发展过程中构成成分往往具有离合性, 构成成分或构成成分的位置具 有不稳定性, 这从联绵词的身上同样可以看到。《老子》“与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道之 为物, 惟恍惟惚。”句中把“犹与”“恍惚”拆开用。《论语·先进》“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
比如《周易·困卦·六三爻辞》: “困于石, 据于蒺藜, 入于其宫, 不见其妻, 凶。”注: “蒺藜, 茨草。”而《诗经· 风·墙有茨》“墙有茨, 不可扫也; 中? 之言, 不可道也。”则只作“茨”。这 是为了押韵? 显然不可信; 是为了句式对称? 肯定不是。句中用了“茨”字倒打破了诗中“四字 句”的常规, 显得不大协调。显然这种用法并非“割裂双音词”, 相反, 只能证实“茨”这个单音词 完 全有资格单独存在。《庄子·逍遥游》: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汉书·刑法志》: “ ( 飙) 起云合”。“扶摇”与“飙”都是指回风。虽然“扶摇”是为了和“羊角”求得音步均等, “飙”是 为了同“云”相对, 但是也不存在割裂双音节的问题, 它们都有各自存在, 独立运用的价值。
此外, 单音词或语素, 还可以重叠成双音词, 这叠音词在口语中连读会发生音变, 音变后常
蹇之貌。”《广韵》《集韵》作“於蹇切”。而古籍中常见的“偃蹇”一词正来源于此。由于“於”
“偃”双声, “偃蹇”也就相当于“於蹇”了, 也就是“ ”的慢声形成的双音词了。再看“扶摇切飙”, 似乎不大切合: 不光从今音看, “飙”“扶”声母不同; 就是从古音看, “飙”属帮纽, “扶”属并纽, 也 只是音近关系。但, 《诗经·桧风·匪风》“匪风飘号”, 《释文》音注为“飘, 符摇切”, 古音“飘”属 并纽、宵部; “符”为并纽, “遥”为宵部, 正好相合。而且“扶摇”与“符遥”同音, 所以“扶摇”正可以 切“飘”音。“飙”与“飘”同属宵部, 而且声母属旁纽, 可以通转, 因此可以认为“飙”是“飘”的声韵 变化字, 那么“扶摇”是“飙”的缓音分化出来的双音联绵词, 也是千真万确的了。
历代训诂家们对联绵词分割释义的遗风, 古籍中幸存着的联绵词拆骈为单而用的事实, 都 隐隐约约地告诉后人, 这现存的联绵词的祖先, 仍是发端于单音词的家族之中。
《水经注》《颜氏家训》《礼记正义》《汉书注》《文选注》都把“犹豫”一词分开解释, 《史记·索 隐》煞费苦心地说: “犹是犬名, 犬随人行, 每豫在前, 待人不得, 又来迎候, 故曰犹豫。”宋人陆佃 在《埤雅》中解释“首鼠”一词也捕 风捉影地说: “鼠性疑, 出穴多不 果, 故持两端 者, 谓之‘首 鼠’。”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广动植》中, 想当然地把“狼狈”当成两种动物, 说狈前脚绝短, 失狼 则不能动。这近乎荒谬的说解, 却使后代生出“狼狈为奸”的成语。在《史记·屈原列传》中, 司 马迁引用了刘安的“离骚者, 犹离忧也”。班固在《赞骚序》中说: “离, 犹遭也; 骚, 忧也。”王逸在 《楚辞章句》中说: “离, 别也; 骚, 愁也。”扬雄《方言·卷二》: “美心为窈, 美状为窕。”《诗经·周 南·关雎》朱熹注: “展者转之半, 转者展之周。”这些大学问家们, 都把后代人认为应该整体理 解的词强行拆散, 一一作解。“犹豫”之类的臆测虽属无稽, 不可信从, 但是其探索精神令人钦 佩; “离骚”之类的注释, 不一定恰当, 但却包含着分析多义语素或辨别近义语素的味道。无论如 何, 这对我们有启迪思路的作用: 在这些训诂大师看来, 这书面上的两个符号所代表的语义, 是 可以分析的。他们企图找到这些词语的历史源头所作的努力, 为我们彻底识破联绵词的成因提 供了种种暗示。
。”其中也把“畔 ”( 恣意、放纵) 截割了用。《文选·封禅书》“奇特谲诡, 傥穷变, ”李善注: “ 傥, 卓异也。”而枚乘《七发》中却分开, 作“ 兮傥兮”。这可单用可双用的事实, 同合成词凝 固粘合之前语素离合性是何等的相似。
62
董性茂 贾齐华: 联绵词成因推源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其中把“ 傥”变作“倜傥”。而“犹豫”一词, 《楚辞·九歌·云中君》又作“君不行兮, 夷犹”。《广雅疏证·释虫》说: “蝼蛄, 叠韵字, ……倒言 之则为蛄蝼矣。”( 蝼蛄: 短翅四足穴土而居, 至夜则鸣, 声如蚯蚓) 这种变换同合成词的改换语 素、调换语素位置次序等不稳定性又是多么相似。
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 难道我们不可以从联绵词这拆单为用、变易为用、颠倒 为用的语言现象的背后, 探知所以有如此种种表现形式的实质吗?
上述现象, 有可能是单纯地为追求音步匀称, 或满足押韵的要求, 或要达到对偶的工整, 而 强行割裂双音节词, 也有可能是复音词在使用中自然脱落其中一个音节º , 或是在使用外来词 时, 音译加意译而人为地节缩其中一个音节» 。这种种可能性当然要另当别论, 但是, 除此之 外, 联绵词单用的更多情形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 联绵词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从单音节向双 音节, 从可分用向不可分用, 从自由型向固定型的发展过程。
古汉语研究 1997 年第 1 期( 总第 34 期)
63
的方便, 我们姑且把音义分离, 并分别加以说明。 历史上语音系统的大调整或语音在实际运用中的自然流转, 都给词的衍化生息开辟了广
阔的天地。哲学上的“亦此亦彼”, 艺术上的“似花非花”, 这些传统的文化素质同样也决定了语 音表达词义的不定性, 多用性和含混性。这诸种特性, 赋予联绵词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而单音节词在口头流传中, 由于音缓而歧为双音节词,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广韵》“狻 猊、狮子。”顾炎武《音论下》说, “狻猊正切‘狮’字。”换句话说, “狮”的缓音可以成为双音词“狻 猊”。《说文》“髑髅, 顶也”。朱骏声认为“髑髅之合音为头字”。后引申作“死人的头骨”, 《庄子 ·至乐》“庄子之楚, 见空髑髅”即是。从古音看, “头”( 定纽, 侯部) , “髑”( 定纽) “髅”( 侯部) , 按 反切原理, 上字取声, 下字取韵, 正好相合。也就是说, “髑髅”一词是“头”这个单音词的分解。还 有“铃”分作“令丁”; “窳”分作“污邪”; “娄”分作“离楼”等等, 都可以作如是观。只是有些单音词 和分解后的双音词, 声韵上有时会发生某些变化, 不好让人一眼看出罢了。比如: “娄”《说文》段 注: “娄, 空也。凡中空曰娄。今俗语如是, 凡一实一虚, 层见叠出曰娄。”成语“玲珑剔透”正是此 意, 现在常用以形容器物孔穴明晰, 精巧, 也形容人聪明灵活。这“玲珑”, 乍看起来摸不着头脑, 细思量却是“离楼”的音转。“离楼”可切“娄”, “玲珑”也可以说成是“娄”的慢声。因为“离”、 “玲”声母相同, “楼”“珑”古韵分属“侯部”“东部”, 属阴阳对转, 语音相近。《说文》“ , 旌旗之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