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卫生学调查记录表

合集下载

食物中毒现场卫生学采样

食物中毒现场卫生学采样

液体
具,将大约200ml液体食品转移至塑料袋
或广口瓶中。
剩余米饭的采集
取出采样用具(长柄勺),并将勺灼烧灭菌。 待勺冷却。
从剩余米饭的上、中、下三层,各层不同部 位共采300g,置于无菌袋中。(要注意所取 样品不要掉落或接触袋口外侧)
食品工用具样品
用生理盐水浸湿 拭子,然后擦拭 器具的接触面, 再将拭子置于生 理盐水中。
尿液标本
尿液标本是化学中毒毒物检测的重要标本。
留取病人尿液 300ml~500ml, 冷藏,若长时间 保存或运输应冷 冻。
尿液标本
尿杯
现场采样流程步骤
无菌操作准备 1
2
样品采集操作 样品采集收尾
3
样品采集收尾流程
1 2
3
贴上标签,标签上记录样品名称、编号、 采样人、采样日期,填写样品采集记录 表。 熄灭酒精灯,将样品袋竖放于4℃样品 箱待送检。 将产生的废弃物连同台布装入生物安全 袋,放在指定地点。
采样原则
采样物品准备
样品与标本的种类 采样流程与方法
样品与标本的种类
食品样本
生物样本
环境样本
食品原料 可疑食品
从业人员 病人
工具器皿
食物中毒现场卫生采样
采样原则
采样物品准备
样品与标本的种类 采样流程与方法
现场采样流程步骤
无菌操作准备 1
2
样品采集流程 样品采集收尾
3
样品采样前的准备工作
1
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病毒检验
寄生虫 检验
新鲜大便5g,按1份粪便对3份防腐剂的比例加入 防腐剂溶液(10%福尔马林)在室温条件下储存 和运送。
用于细菌检验的粪便的采集

案例分析-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案例分析-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对部分病例和值班医生访谈如何进行病例定 义?可分几级?
• 病例定义基本框架 流行病学标准(时间+地点+人物等)+ 疾病识别指标(症状、体征、 实验室结果等) 。 目的 统一标准(纳入和排除标准),用于搜索病例并核实人数 病例定义制定的参考原则 1、采用某些可以包含大多数或所有病例的特征; 2、使用在某些病例中所见的更加特异的临床特征; 3、避免大多数疾病可出现的常见、非特异的症状; 4、最好用简单、容易应用和客观的方法,易于判断,以便得到公众配 合; 5、病例定义要适度(结合灵敏度和特异度),或者分层次确定病例定 义; 6、确定病例定义要灵活,随着调查深入适时修改病例定义(初期病例 定义,最终病例定义); 7、尽可能以客观指标为主,提高科学性(注意排除心因性)。
16 14 报 12 告 病 10 例 8 数 6 例 4 2 0 12:00 16:00 20:00 12:00 16:00 20:00 12:00 16:00 20:00 8:00 0:00 4:00 8:00 0:00 4:00 8:00 发病时间 可疑暴露餐次
晚 餐
夜 宵
( )
2014‐7‐14
• 在进行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判断时,最常采用方法的 是根据OR及其可信区间进行判断。 • OR即比值比,即病例组接触某因素的比值,与对照组 接触某因素比值的比值 • OR的含义为接触某因素导致发病的风险是不接触该因 素的倍数。按照α=0.05标准, • OR值大于1,且其95%可信区间不包含1,其为发病的 危险因素; • OR值小于1,且其95%可信区间不包含1,其为发病的 保护因素。
• • • • • 主要的症状和体征 潜伏期 症状的持续时间 可疑食物 粪便、血液、呕吐物等的实验室检查

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

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

浙江省卫生厅文件浙卫发…2007‟162号关于印发《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食物中毒调查处理指导意见》的通知各市、县(市、区)卫生局:为规范我省卫生监督机构食物中毒调查处理工作,我厅组织制订了《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食物中毒调查处理指导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望各地组织学习,参照执行。

二○○七年六月七日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食物中毒调查处理指导意见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及时处理和控制食物中毒事件,指导和规范卫生监督机构食物中毒事件的处臵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及《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94)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导意见。

1.3 适用范围本指导意见适用于本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并可作为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制定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的依据。

1.4 概念界定本指导意见所指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非传染性食源性疾患。

1.5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职责与管辖原则1.5.1 县级卫生监督机构(1)负责本辖区内食物中毒事件的网络直报和调查处理工作;(2)总结、统计分析全县(市、区)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上报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1.5.2 市级卫生监督机构(1)负责本市食物中毒事件的网络直报、监控和审核工作;(2)负责本级直接管辖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3)凡发病100人及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必须赴现场指导并协助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开展调查处理工作;(4)凡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及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且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的,应视事件的性质和波及范围给予积极的指导,若基层需要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予以现场指导、协助调查,应立即赶赴现场;(5)组织、协调跨县(区)的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6)上级指定或本级卫生监督机构认为需要赴现场调查处理的食物中毒事件;(7)总结、统计分析本地区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上报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食品卫生作业-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食品卫生作业-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某饭店一起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奎建平(昆明医科大学10级预防一大班201004011)摘要:目的:调查某镇A饭店一起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流行特点,为今后防治同类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查找本起食物中毒有关的可疑食品,对该饭店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了解该饭店卫生状况,并采集食用者的剩余食品、患者腹泻样本进行沙门氏菌检测。

结果:本次食物中毒事件中在该饭店就餐人数36人,食物中毒患者19例,均为聚餐,死亡0人;临床症状以腹泻、乏力、腹痛、头痛、恶心、呕吐、发热为主要表现;从1份凉鸡及11份患者腹泻样本中分离出伤寒沙门氏菌,其他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结合临床表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定为一起伤寒沙门氏菌污染凉鸡引起的食物中毒,经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控制了事件的蔓延。

关键词:食物中毒;伤寒沙门氏菌;流行病学调查2012年8月12日,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镇卫生院电话报告,获悉有十余人于8月11日中午在该镇A饭店聚餐后,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分别到该镇卫生院、该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诊治。

接报核实后,某区卫生局立即组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有关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开展个案调查,采用统一的标准调查患者发病前72h就餐情况,并进行中毒因素的调查分析,查阅医院在此期间门诊就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1.2调查方法1.2.1人群流行病学调查2012年8月11日在某饭店聚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的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的疑似病例,从其便样或呕吐物中分离出病原菌者为本次调查确诊病例。

1.2.2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通过询问患者,对患者进行个案调查、访谈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同时现场采集饭店剩余凉鸡和患者粪便标本,送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相关因素和细菌学检测。

1.2.3危险因素调查对造成这次事故的某饭店进行了现场卫生学调查和患者72h饮食调查。

食物中毒调查指南

食物中毒调查指南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录入:qiuhong 2011-11-2 人气:2254总则(一)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与控制食物中毒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科学规范,反应迅速,统一方法,流调完善。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94、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 》等等。

(四)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我省境内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二、定义:1.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3.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三、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案例分析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案例分析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案例讨论广州市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广州市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学习目的掌握•暴发的调查步骤•绘制流行曲线,解释和描述流行曲线的作用•计算并比较针对每种食物的罹患率,找出可疑食物•分析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背景X公司7名工人陆续出现腹泻、市CDC接腹痛等症状FDA报告21时14时7月15日7月16日10时22时X公司再有市、区CDC21名工人出调查组赴现类似症状现场调查电话接报后,应该开展哪些工作?•核实情况•报告•组成流调组•准备相应的应急物质和药品暴发调查的步骤?•准备工作•证实暴发存在•核实诊断•制定病例定义、病例搜索、个案调查•描述三间分布特征•建立假设•验证假设•重新调查并再次验证假设•尽可能早地实施控制措施•信息反馈•继续监测以便监控趋势和评价预防控制措施你是否认为应立即采样?为什么?该采集哪些样本/标本?•应立即采样(实验室证据很重要)–尽可能用药前采样–采不到留样食物,对可疑加工环节采样,结合分子溯源技术,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针对污染环节开展溯源•样本/标本采集范围–样本:留样食物,可疑食品的剩余部分、半成品和原料,加工用具、餐饮具、抹布、操作人员双手等接触食品物品的涂抹样,环境样本–病例标本:腹泻物、呕吐物、血液等–从业人员粪便、肛拭、咽拭、疮疖脓液等原则:尽早采样不同致病因子有不同的保存要求,熟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病毒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保持沟通交流学习根据提供信息,设计描述临床症状一览表•病例43例,其中43例出现腹泻症状,38例出现头痛和腹痛,22例出现恶心,20例出现发热,11例出现呕吐。

43名病例临床特征症状/体征发病数百分比(%)腹泻43100头痛3888腹痛3888恶心2251发热2047呕吐1126对部分病例和值班医生访谈如何进行病例定义?可分几级?•病例定义基本框架流行病学标准(时间+地点+人物等)+疾病识别指标(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等)。

食品安全事故卫生学调查(刘丽梅2017.9.8)

食品安全事故卫生学调查(刘丽梅2017.9.8)

基于致病因子类别的重点调查

初步推断致病因子类型后,应针对生产 加工环节有重点地开展食品卫生学调查, 参见表3。
表3不同致病因子类型食品卫生学调查重点环节
致病因子 环节 原料 配方 生产加工人员 加工用具、设备 加工过程 成品保存条件 ++ + ++ ++ + + + + + 致病微生物 有毒化学物 动植物毒素 + ++ ++ ++ 真菌毒素 ++ 其他 + + + + + +
食源性疾病-严重性





分布广泛,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存在严 重威胁 目前在所有国家中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都有上 升趋势 发达国家每年有超过30%的人口曾罹患食源 性疾病 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每年可造成200万儿童 死亡 对经济发展存在重大威胁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代价


行业信誉损失-同类产品受到消费者抵制; 与之有关的企业负责人的损失; 对内、对外贸易的损失; 市场交易信任度的影响-加大检验量,增加费 用和成本支出; 执法部门的检查频率增加; 医疗和保险费用的增加; 许多工人失业下岗; 患病人员的健康和精神损害
食物中毒发生原因分析(一)


一是缺乏应有的设施、设备,食品加工、贮存缺乏 有效的保护措施,难以保证食品卫生; 二是食品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食品卫生知识缺乏, 食品卫生管理不到位;

如食用未煮熟的豆浆、四害物;亚硝酸盐、桐油等

三是部分集中供餐企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卫生质量 控制不够;

现场卫生学调查

现场卫生学调查

现场卫生学调查篇一:卫生学调查报告食物中毒调查处理(一)实验目的通过具体调查相关食物中毒的报道,了解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熟悉各类食物中毒潜伏期和所有的临床表现;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食物调查处理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二)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根据和原则要求问题1:我国对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法律依据、基本内容和原则有哪些要求? 卫生部印发《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431号、食物中毒调查处理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办法》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 14938-94),以及有关法规、条例和地方性有关规定等实施。

主要是明确情况、作出正确的诊断、处置病人、调查原因、处理食物,对肇事人员(法人)进行或协助进行卫生的、行政的和法制的善后处理。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原则要求一是提高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即一切结论、结果都是翔实的,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二是工作合法性,即一切调查处理工作都是有法律根据的,即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规定之内,开展调查处理工作;三是工作的有效性,即切实解决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案例讨论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乐山市卫生监督所于2002年5月5日晚6时接到乐山医院值班医生苏×关于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的电话报告。

报告称:该医院收进了20余名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这些病人都是某高校某期同学。

市监督所值班食品卫生监督人员立即携带平日准备好的调查用品,包括急救箱,现场检测采样用品,调查登记本,取证工具等,立即奔赴现场。

问题2:卫生监督所如何建立食物中毒的报告系统?怎样做到一旦发生食物中毒能立即出动?食物中毒的报告:食物中毒信息的报告按照《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卫生部8号令)执行报告制度如下:一、报告原则1、及时报告原则。

发生疑似或者食物中毒必须立即电话或短信报告,并严格按规定时限实行书面报告,同时发送电子邮件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