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6.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和谐相处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中华人文精神
向上向善
➢ 淄博烧烤“仁义”文化体现中华文化什么特点?中华文化为什么绵延至今从未中断?
3.特点——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 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对 点 练习
尽管经历了葡萄牙长期的殖民统治,中华文化仍然是澳门文化的根基。四百多年来,澳门与 中国内地的文化关联从未间断。从古老妈祖信仰、节庆民俗的传承,到如今与内地频繁的文 化交流,越来越多的澳门人透过文化增进了对祖国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的认同。20多年来, 澳门不仅实现了法理上的回归,更实现了人心的回归。这体现了( ) ① 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决定因素 ③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 中华文华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结晶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如何解决?
我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 思想能提供有益借鉴。
对解决当代问题的意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 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 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
对 点 练习
选一选
1.“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 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武荷香,把社区 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在这几位道德楷模的身上,人们能够( ) ①领略明理正直的德性纯真 ②看到他们命中注定的幸运 ③感受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 ④发现师夷长技的开放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ppt精品课件4

⑴独特性 --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 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 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 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 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7、2005年6月28日,中国国家队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日 本学校法人立命馆正式签署建立“立命馆孔子学院”合作协议。 一个以开展汉语教学、普及中国语言文化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机 构——孔子学院将落户日本。这样做 A、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
B、是积极进行文化方面国际合作的表现
C、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⑴中华文化经历的历程
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敬德保民”的思想影响了早期的中华 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雏形。
秦朝统一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统一。
汉代儒学确立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代。 宋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产生宋明理学。 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今天,中华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 加辉煌的篇章。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⑵源远流长的见证 -- 汉字与史书典籍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和丰富成果。
6、《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 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 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 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 这说明,中华文化
高二政治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C.活到老、学到老应成为人生的境界
D.每个人都必须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
实现文化创新,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 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 关系。这就要求我们( ABCD)(不 定项)
A.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C.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D.做到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动力、 基础和检验标准) (2)重要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即:继承传 统,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 起来。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不同民 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简述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的反作用)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 感。”也有人说:“文化创新主要靠创作 者的聪明才智。”你对此有什么认识?
文化创新的途径
复习
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 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必要性)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性)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 保证。 (重要性)
链接 链接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克服几种错误的观点: 克服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024秋季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2024秋季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理解民族精神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中的核心作用。
2.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内涵,理解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3.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
4.公共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要素。
•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如何将中华民族精神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其现代价值。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资料)•中华民族精神相关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当代弘扬民族精神的典型案例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具体案例展开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精神的力量。
•案例分析法:选取历史和现代典型案例,分析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作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故事(如岳飞精忠报国、钱学森回国建设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设疑激思:提问:“这些故事背后共同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意义?”2. 新课教学2.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定义阐述: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概念,强调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要素解析:详细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如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结合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实例进行说明。
2.2 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表现•历史回顾:按照时间线索,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政治知识点是指任何单独的一项知识。
下面是由本人分享的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具说服力的就是汉字和史书典籍。
1.汉字的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的作用。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
1. 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的独特性。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性)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包容性的含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作用(1)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2)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最新整理高三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汇总.docx

最新整理高三政治教案《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汇总《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汇总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6、7、8组合)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高二选修一政治笔记

高二选修一政治笔记高二政治选修章节知识点笔记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是中化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表现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能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3)表现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4)表现在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其鲜明的民族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高二政治选修章节知识点笔记21.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内因决定作用和忽视外因影响的错误。
[方法论运用](1)在个人的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正确地对待机遇,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化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能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表现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表现在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其鲜明的民族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2、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1.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了解我国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区域特征,不同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征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突出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B、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华文化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
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作用)特征: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原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地位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D、是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途径(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⑶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
⑷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第四单元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文化生活色彩斑斓文化生活色彩斑斓(多样性)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影响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所以,文化市场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文化生活“喜”与“忧”的原因)★★★净化文化环境的措施(国家、企业、个人)发展大众文化A.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我国的主导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B.为什么要倡导大众文化: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要求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C.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1、基本内涵: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3、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单元万能答案)(1)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公益性文化权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5)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7)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承优秀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8)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9)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2、意义:(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3、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就必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主体角度要求:A、(国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公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①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事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