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教案: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现象和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教案: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现象和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教案: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现象和预防措施教学目标1.理解地质灾害的定义、种类和危害。

2.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3.掌握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知识。

4.培养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地球物理环境中由于地质因素作用而引起的突发性、破坏性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火山喷发等。

2.描述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危害及成因(1)地震危害:地震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为强烈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造成重要城市的摧毁、伤亡和经济损失。

成因:地震发生时,原产于地球深处宏大的能量以及地上和地下岩石的运动和变形引起了地震的震源释放。

(2)山体滑坡危害:山体滑坡带来的破坏严重农田以及水源地区和敏感生态系统。

成因:山体滑坡有很多原因,包括降雨量、地震、河流侵蚀等。

(3)泥石流危害:泥石流会摧毁建筑物及构筑物、农业生产和道路交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成因:产生泥石流的原因是多样的,常见的原因有地下水、雨量过大、冰雪融化等。

3.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1)地震预防●建筑物避震加固。

●实行严格的建筑规范和地震建筑设计。

●加强地震监测和信息服务。

(2)山体滑坡预防●抑制土地开发、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采用工程控制措施。

●建设滑坡监测预警系统。

(3)泥石流预防●保护水源地、减少生产、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通过水土保持等科学管理,改善生态环境的条件。

●建设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

三、教学方法1.讲解+互动通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拟演练通过模拟演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灾难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1.地质灾害的种类、危害、成因和预防措施。

2.如何在灾难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

五、教学效果评价1.检测测验通过测试、问答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于地质灾害的掌握情况。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篇1:主要地质灾害教案主要地质灾害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教学过程】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

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一)地震1.定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里氏震级表示。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按震级分类为: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4.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1.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1.定义: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共三课)第一课:应对地震有办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和应对地震后被压埋的方法。

2、发现周围人群应对地震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了解地震发生时应如何自我保护。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们周围人对地震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防震意识和在地震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和应对地震后被压埋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我们在地震中的作法是否正确有效。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上网收集有关地震对人们造成的影响的新闻和地震的真实案例。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地震的图片、录像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观看教师出示的的反映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的图片和录像。

2、阅读课本P3页“案例聚焦”中的案例。

3、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地震的新闻以及关于地震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资料。

二、学习地震有关知识1、小组合作讨论:遇到地震时自己可能会怎么做?2、将自己的做法与P4页“智慧加油站”中的做法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差异,看看哪种方法更合理。

三、调查分析防震避险措施1、列出对各项措施的判断依据。

2、设计调查问卷,从自我保护知识、逃生措施、应急物品准备、疏散路线等方面了解人们的防震意识。

3、整理调查结果,讨论人们防震意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四、开展班级防震演练1、列举学校的地形特点及教室所处的地理位置,找出地震发生时的安全躲避位置与适合的逃生路线,确定防震方案。

2、开展防震演练。

3、讨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改进建议,完善地震的应急措施。

五、课后拓展与家庭成员一起从防震用品、安全躲避位置、逃生路线等方面制订家庭防震计划。

(应确定防震计划中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二课:泥石流脱险我知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什么是泥石流。

2、学会识别泥石流的发生。

3、了解预防泥石流和遭遇泥石流时的脱险方法。

《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 掌握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形成原因。

3. 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形成原因。

2. 难点:地质灾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地质灾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准备地质灾害相关的案例和数据。

3. 准备一些地质灾害模拟实验的材料。

4. 制作PPT课件,以便于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地质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发生的原因,常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防御。

(一)导入新课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自然灾害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出地质灾害这一话题。

如:“这些自然灾害中哪些属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哪些危害?”(二)讲授新课1. 地质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发生原因利用PPT展示地质灾害的定义,并详细讲解。

接着,通过举例的方式介绍地质灾害的分类,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并讲解它们发生的原因。

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地震为什么会频繁发生?”2. 常见地质灾害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图片,并详细介绍它们的危害和发生的原因。

例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裂缝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3. 地质灾害的防御在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提出一些防御地质灾害的措施。

例如,如何预防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如何应对地震等突发情况?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补充。

(三)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抢答等方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身边的地理现象,如暴雨后路面塌陷等,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应对措施。

(四)小结作业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一些与地质灾害相关的作业,如:“调查家乡的地质环境状况,提出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措施。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6章第1节“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地质灾害影响和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其防治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地图、地质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1)教师讲解:结合地图和地质模型,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分布:山区、地震带防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避难措施2. 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防治措施: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科普宣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成因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地质灾害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6.2地质灾害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2地质灾害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随后,简要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外部圈层、板块构造学说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地质灾害的概念与分类:讲解地质灾害的定义,以及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点。
2.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内外部因素,如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学习,请每位同学观察自己居住地的周边环境,分析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并撰写一份简要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告。报告内容需包括: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分析、可能的影响范围及防治建议。
2.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典型地质灾害案例,深入了解其发生、发展及防治过程。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相关人员等方式,整理成一篇地质灾害案例分析报告。报告需涵盖以下内容:地质灾害基本情况、成因、影响、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估。
2.分析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原因。
3.请设计一个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针对某地区的实际情况。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结束时,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地质灾害的概念、成因、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等关键知识点。同时,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地质灾害风险,增强防范意识。
此外,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分析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通过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3.创设互动式课堂,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突破教学难点。
-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开展课堂问答、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难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对学生:高中 2,学科:地理2,课时:13,学生课前预备:预习课文,了解中国的地质灾难完成课后习题教学课题1、通过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中国地震的分布和成因,培育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西南地区地质灾难多发区的学习,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3、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难的发生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本章在介绍了我国自然灾难的特点之后紧接着讲中国的地质灾难,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别,既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剧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难发生。

尤其是地震灾难,它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惊心理最严峻的灾难,是我国四大类灾难中应当首先赐予关注的灾难。

教学重点:1、理解我国地震西多东少,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难的成因。

2、结合案例熟悉地震猜测和防震意识在灾难中所起的作用。

3、分析不同地区同级地震造成不同灾情的缘由,重点熟悉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

4、归纳滑坡、泥石流灾难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布总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的缘由。

2、唐山地震灾情严峻的缘由。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寻《中国的地质灾难》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许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依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寻关于地质灾难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寻下载《中国的地质灾难》的地图,培育学生读图识别力量。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中国的地质灾难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分布、缘由、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争论法教具预备:有关挂图、图表等教学过程【资料导入】汶川地震图片【百度图片】【提问】汶川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灾难?【学生答复】地质灾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质灾害》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质灾害》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质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掌握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学会分析和评价地质灾害预防和减灾措施-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增强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分类和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分析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质灾害概述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演示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地质灾害的概念。

2. 知识讲解(20分钟)- 给学生介绍地质灾害的概念和一般分类,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 分析不同地质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可能对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影响。

3. 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个实际地质灾害事例,并结合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

4. 汇报和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让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地质灾害防范和减灾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地质灾害预防和减灾措施1. 知识讲解(20分钟)- 讲解不同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如地震的建筑加固、滑坡的植被保护等。

- 强调预防比灾后救援更重要,培养学生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2. 案例分析(15分钟)- 给学生提供多个地质灾害案例,让他们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3. 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重新分组,让他们根据提供的地质灾害情景进行讨论,提出应对方案。

4. 汇报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共同完善方案。

四、教学评价-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和方案提出,评价学生对地质灾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课后小测或作业,检测学生对地质灾害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五、教学资源- PPT演示文稿- 地质灾害案例图片或视频- 各种常见地质灾害的资料和图表六、延伸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地质灾害遗址或相关展览- 设计地质灾害预防宣传海报,提高全校师生的防灾意识以上是《地质灾害》教案的基本内容,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方法
对个问题主要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第二个问题采用综 合分析法,第三个问题以学生自学、教学归纳、引导为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或录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地质作用有些进行 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 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 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内容。
承转:地质灾害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有关, 都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那么,它们之 间是否有一定联系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联系的。同学们还记得我们 在学单元第2课时,曾学过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提到: 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地质灾害之间有怎样的相关性?
“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滑坡和泥石流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叫滑坡、泥石流?
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
滑坡和泥石流有什么危害?
泥石流和滑坡往往是相联系的,多发生在多暴雨的山 区。由于地表层岩石松散、土质疏松,再加上地面缺乏植被 保护,在多暴雨的季节,就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泥石流现 象。
同学们可从图4.28、4.29中看出:滑坡和泥石流的危 害也是相当严重的。如云南是我国山崩滑坡灾害最严重的省 份之一。1986年东川铁路支线大梨树滑坡,使铁路停运90
地震的大小就是震极。一般情况下:
地震,特别是震级较高的大地震, 其破坏程度是很大的。
下面我们继续观看录像,看火山是如何喷发的?2.火山
请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
火山是如何喷发的?
火山分为哪几类?
火山的分布与地震有何关系?
火山的分布与地震的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也分布在 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最主要 的火山、地震带,像日本、印度尼西亚、智利等国就多火山、 地震。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但火山大多是死火山, 只有少数活火山,如台湾的七星屯火山。
一些地方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 遍关注,各国都在研究对策积极防御,力图把地质灾害造成 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世界一些国家和我国政府都采取了 哪些措施呢?请同学们阅读、分析课文“地质灾害的防御” 一部分,自己来分析、归纳。
三、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几种主要的地质灾害已经 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决定 了我国是一个多地质灾害的国家,因此进行有效防御是非常 必要的。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中学生更是责无旁贷,在日常生 活中,应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做一些有益于提 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的事情。
[讲授新课]
6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地震
请大家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哪些地方易发生地震?
震源与震中是怎样区别的?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即板块运动有关,还记 得老师在讲课时曾这样说过:板块内部较稳定,交界地带不 太平,火山、地震常发生。
从图4.24中可看出:震中和震源在一条垂线上,震中 位于地面,而震源处于地球内部,即发生地震的源地。
B.5〜8级地震相差60倍
c.地震发生,震动最强烈处是震
D.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 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天,造成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1987年金沙江畔宁浪县长 坪滑坡,使金沙江水颜色变黑,水质污染至渡口市,流程达300多千米。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了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几种 主要的地质灾害,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地质灾害有哪些 共同的特点呢?
地质灾害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分布广泛、危害大、 伤亡多、突发性强。
火山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如图4.27所示。又如,
1987年1月,危地马拉的帕卡亚火山爆发,烟柱高达4000
多米,火山灰飘落在危地马拉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大量牲畜 死亡,无数咖啡园和房屋被毁。据统计,在过去XX多年中,
全世界已有100多万人死于火山爆发之中。
同学们对火山和地震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我 们再来了解一下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知识。
我们知道,火山、地震多分布在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 区,地震频繁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为 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一旦有暴雨因素诱发,就容易形 成泥石流或滑坡。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横断山区、太行山 区、秦岭等地区的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是一致的,这些地带 夏秋季节是多暴雨,再加上地面缺乏植被保护,因而土质疏 松,很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和水土流失现象。可见,这些 地区的地质灾害在生成上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 其他灾害。例如,一次大的地震发生,不仅会对人民的生命 财产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还会造成地裂现象,并引发火灾、 海啸、滑坡等灾害,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还 可能引起疫病蔓延等。
不只是自然本身的因素,有时,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可 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 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一些地方滥米乱挖矿山、小煤矿 等,导致塌方、塌陷等;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如修水库、 拦河大坝、交通道路设施等,如果设计、勘察不合理,都很 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 害及防御措施。
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 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课后作业]
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
A.震中B.震
c.震中距D.震源深度
答案:B
关于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地表形态的破坏作用
B.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
c.是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D.一般进行的都很迅速、很激烈
答案:c
下列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有三大地震带,即:地中海地震带、喜马拉雅 山地震带和太平洋地震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