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典型课文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析议论文课文《论毅力》梁启超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论毅力》粱启超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与康有为共同领导了“戊戌变法”。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l902年戊戌变法之后。
戊戌变法失败,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惨遭杀害,大批维新党人被贬官、监禁、流放,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在这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梁启超心情极度苦闷彷徨,但仍思积极进取,他满怀激情写作本文,旨在勉励身处逆境中的“真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所吓倒,不要为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百折不挠,振奋精神,冲破重重阻力,勇往直前。
3.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以勉励处于逆境中的“真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为失败所吓倒,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4.论证方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本身已包含着正反两个方面。
全文紧紧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论证,在论证中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将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对比,证明有毅力者以其坚韧不拔而获成功,缺乏毅力者则难免失败;人生总是逆境居多,顺逆境又总是交替出现,大凡成功者都是善于抓住顺境、扭转逆境的人,而失败者则往往是哀叹命运不济、逢难必退、终究屈服于逆境的人。
最后,作者引经据典,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作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反复的正反对比,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5.比喻和层递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如用操舟为喻,说明征程中风浪有顺有逆,若能“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即可顺利到达彼岸。
又如用孔子《论语·子罕》中的比喻“譬如为山”及《孟子·尽心上》中的比喻“譬若掘井”等说明做事贵在坚持。
而能否坚持,关键又在于是否有毅力。
层递有两处,一是将“智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与“至强之人”五种人,按照从弱到强的顺序排列,以突出强者。
议论文写作素材 课文

高三议论文写作素材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生的一个难题,对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
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六册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观点服务,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笔者曾经从以下七个方面发动学生进行过整理:家国天下篇、立志立业篇、求师求学篇、道德品行篇、生活哲理篇、评诗论文篇、情感爱情篇。
现略举几例,仅供参考。
(一)家国天下篇1、课文素材:①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进退,有失败。
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
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刘征)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服务观点:①谁才是历史的脊梁;②怎样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③真正的爱国者。
2、课文素材:①假若我只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艾青)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③拜伦,为自由而战的歌者;拿破仑,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英雄。
服务观点:①真正的爱国情怀;②对崇高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③人生的价值。
3、课文素材: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
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以慨叹生不逢时或表示年迈。
李广,汉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后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②周公吐哺:《史记》记载,周公在吃饭时多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为接待贤士人才而中途停止吃饭。
曹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
服务观点:①呼唤伯乐;②正确选才;③善待人才的作用与埋没人才的恶果;④改革用人机制,人尽其才。
(二)立志立业篇1、课文素材:①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
庖丁解牛的议论文800字范文五篇

庖丁解牛的议论文800字范文五篇庖丁解牛的议论文800字范文五篇【篇1】庖丁解牛的议论文800字《庖丁解牛》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庖丁介绍自己宰牛的历史和技巧。
阅读时如果忽略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就难以明白道家鼻祖庄周写这则寓言的真正意图了。
养生之道固然需要,但求生之道更为重要。
《庖丁解牛》里确实也能悟得出求生之道的。
正如课本提示我们的那样,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能像庖丁一样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那么我们做任何事情也都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又何患事业无成,学业不就呢?所以我要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治学焉。
”就拿读一篇文章来说吧,初读的时候往往只可能得其大意,这就像庖丁所说的“所见无非牛者”。
读第二遍、第三遍时候,如果你能细读善思的话,就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发现表情达意的精妙,并理解作者独运的匠心。
这时候,也就“也尝见全牛”了。
好书不厌白日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要掌握写文章的规律,要掌握各章,各节或各门学科的规律的特点,是离不开操刀“十九年”、“所解数千牛”式的反复实践和不断积累的。
然而我又想,按理说,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读书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某一门功课的时候,所完成的实践活动应该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反复实践和不断积累”。
可为什么有的同学掌握了知识的规律,学习成绩优异,有的同学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的同学却只能“事倍功半”呢?这种差异,我认为主要是各人“实践”的质量不同。
庖丁解牛之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都非常到位,所以技艺之达到了“事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娴熟境界。
如果我们的每一次学习实践也能像庖丁那样到位,真正用心去学每一篇课文,做每一道练习,记每一个单词,又怎能学不会、做不出、记不住呢?相反,如果老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心猿意马、草率敷衍,甚至于抄袭作业,自欺欺人,表面上看去你也在摆架式听课,每次作业不缺,也在“反复实践”,而实际上你的每一次“实践”都没有真正到位,这样,掌握知识和规律与获得优良成绩当然也就跟你无缘了。
七年级上册议论文课文

七年级上册议论文课文距离,非尺子可度也。
实则,心与心之隔阂矣!最遥远的距离,在数学家眼里,莫过于平行线,永远无法相交;最遥远的距离,在生物家眼里,非树与树之间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在天文学家的眼里,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然,在我的眼里,最遥远的距离,是人与人之间,不可以心心相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柯秦之所以不成,就是因为心与心之间的隔阂。
秦武阳生性愚钝,与荆柯心意不通,此乃其一;太子丹刺秦心切,责荆柯发之过迟,主仆心意不通,此乃其二;荆柯有所待,等的就是知音,心灵相通之人,未达,此乃其三。
隔阂如此之深,刺秦焉成?这便是最遥远的距离。
“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伯牙与仲子期就是知音。
正因伯牙琴艺甚精,而仲子期会听,心与心之间没了隔阂,所以“高山流水”才广以流传。
子期一死,伯牙摔琴道:“此琴只为知音而弹。
“卧看牵牛织女星。
”牛郎织女隔银河相望,一年只会面一次,这是最遥远的距离吗?虽然牛郎织女一年只见面一次,但是他们用心搭建鹊桥,你想着我,我思着你,心与心之间已无隔阂,距离,又从何说起?“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两人阴阳相隔,莫非这就是最遥远的距离?一句“他生未卜此生休!”如此决绝,距离恐早已不再是千万重!唐玄宗只一味贪恋杨玉环美色,江山与美人之间的选择,他可曾有半点犹豫,他不知杨玉环所思,杨玉环更不懂唐玄宗所想,隔阂如此之深,难免李商隐笑道“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心与心之间的隔阂,便是最遥远的距离。
“孔雀东南飞”之所以是一悲剧,也因如此。
焦仲卿一再误会刘兰芝,不能心心相印,那两人岂不是相隔甚远,有了距离的爱情不会长久。
千里不算远,因为有心相连;万里不算长,因为有情相依;戴望舒的“乡愁”海峡之隔不远;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不远;远的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远的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远的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相爱的人却不能相守的爱情。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议论文文类课文《论快乐》钱钟书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论快乐》钱钟书1.作冢作品本文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是一篇有关人生哲理方面的随笔。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
钱钟书的文学作品不多,代表作有三部: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主要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
2.本文的哲理本文主要论说了中西方对于快乐的理解,阐述了快乐是人类努力追求的一个人生目标和希望。
通过对于快乐的特点和本质的论说,本文阐明了“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和“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
作者选择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来阐发快乐问题。
首先他从中西方对于“快乐”一词的相似诠释上,来阐明什么是快乐,指出它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然后他又驳斥西方哲学家穆勒对“快乐”所作的荒谬的分析,他不同意将“快乐”断然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并提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精神的”以及“快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论点。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否定了快乐是外在的物质刺激所致,而是人主观因素——精神灵魂轻松所致的。
最后作者认为发现“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从此人们就找到精神战胜一切痛苦的法宝:“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作者还引用了中西方典籍中许多例证来论证“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的道理,并阐明了发现“快乐是由精神决定”后人生无所畏惧的人生哲理。
3.写作特点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采精妙。
本文所论说的“快乐”问题是涉及人生观、人生哲学方面的问题。
作者作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提出和论证“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这一论点时,征引繁富,引用了古今中外典籍中的许多例证来阐明自己深湛的见解。
如他首先引用穆勒的观点,穆勒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作比较来说明快乐是有肉体和精神之别的。
针对这一观点,作者首先驳斥穆勒观点的荒谬性,提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议论文课文《谈时间》梁实秋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考点精解
《谈时间》
梁实秋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冢作品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学创作,其散文集
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本文是议论性随笔。
2.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思考。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时间虽然极为可贵,却也常常被人劫夺。
再由人生的短暂说到时间的可贵。
由时间的可贵说到我们要珍惜时光,由时光易逝说到如何利
用未逝的时间。
文章最后提出要珍惜时间,正确看待时间和价值问题,要求人们认真思考是“以
心为形役”还是选择“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
3.旁征博引
本文善于旁征博引来论理说事。
作者能将中西方文学典故融会贯通。
如运用希腊化时期犬儒哲学家狄奥根尼珍视阳光的故事引出17世纪英国文学家和诗人约翰逊博士对阳光和光阴的
一番议论。
用《淮南子》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来说明惜时的重要性。
用《论语》“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说明时间稍纵即逝。
用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冬天一到,春天
还会远吗?”形容岁月的变迁,等等。
从经典课文中学习议论文写作

从经典课文中学习议论文写作议论文是一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体裁,它以论述某一问题的各种看法和主张为主要内容,以驳斥和证明为论据,以文字优美、逻辑清晰、思维深刻为特点。
许多经典课文都包含了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课文,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议论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我们的文章写作水平。
以下将结合几篇经典课文,谈谈如何从中学习议论文写作。
《论语》中的《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其中包含了孔子和其弟子们的对话,涉及到如何做人、如何治国、如何为学等多个议题。
在这篇经典课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不同观点和立场,从而进行论证和辩证。
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引用经典文献或名人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在《学而篇》中,孔子常常引用古人的言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君子不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等。
这些引文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采,还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权威性的支持。
我们可以学习如何用对话的方式展现不同观点和立场,进行论证和辩证。
在《学而篇》中,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形式非常常见,通过对话的形式,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得以清晰展现,又能进行辩证和论证,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
我们还可以学习如何通过叙事的方式,配合逻辑推理,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学而篇》中,孔子往往通过叙述一些故事或者发生的事情,然后再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种叙事和论证相结合的方式,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思想。
在《学而篇》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议论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引用经典文献和名人名言、对话展现不同观点和立场、叙事配合逻辑推理等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对我们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国演义》中的《宴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宴桃园三结义》是其开篇章节之一。
在这一章节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成义兄弟,并立下誓言共同征战,图谋天下大业。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一)议论文类课文《论学问》培根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论学问》培根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培根论说文集》,是一篇有关学问的论说性随笔。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作家。
培根强调运用实验的方法来揭示自然界的奥妙,推崇“知识就是力量”,因此被马克思誉为:“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还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
培根的主要文学著作就是这部由58篇短文组成的《随笔》,中文译名为《培根论说文集》,这部作品开创了英国随笔写作的范例,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治学目的和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两大问题:一是治学的目的,二是治学的方法。
文章首先阐明了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但治学的目的则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辩驳、议论和言谈,而是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指的是培养判断力和学会运用学问来处理和布置事务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也是培根所主张的“知识就是力量”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次,文章强调治学方法的重要性。
由于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人们在读书为学时应注重方式与方法,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作者主张要针对不同的书采取选读、全读、勤读和代读四种不同的读法,并且要与会谈、写作和笔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增慧明智。
3.学问对人的影响文章的第二部分(从“有些书可供一尝”至结束部分)集中谈治学的方法,阐明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作用。
作者在结束部分谈到了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作用: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等,并举例说明用数学、哲学和研究律师的案卷可以帮助人们补救精神上的缺陷,以此来阐明读书、做学问的重要性。
4.修辞方法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说理性。
本文中比喻句和排比式的语句随处可见,譬如作者形容人的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在主张针对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读法时,说道:“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怀疑与学问“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毛估比不估好。
科学家不是“算命先生”,不能“预言”自己的研究结果,但漫无目标地“寻寻觅觅”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大忌。
进行科学研究时,为了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应重视最终结果的预测。
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把这种预测叫做“毛估”,并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毛估比不估好。
念大学时,卢嘉锡在一次考试中,基本上做出了一道其他同学都不会做的题目,可老师只给了1/4的分数,他感到很委屈。
老师耐心地开导他: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点错一位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了。
今天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点错了地方……经过认真的思索,卢嘉锡理解了老师的一片苦心。
他认识到,出现小数点点错地方之类的不应有的错误,问题不仅仅在一时的疏忽上,主要是没看出计算结果在数量级上明显的不合理;如果解题时能够认真地对照分析一下题目所给的条件,错误是完全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过来的;出“岔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解题目的目标没个“谱”。
从那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合理的物理模型,毛估一下答案的大致数量级。
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避免了差错。
卢嘉锡曾跟随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鲍林教授学习和从事结构化学研究。
他注意到,这位导师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鲍林教授往往就能大体上想象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
他常常揣摩导师的治学与研究的思维方法,探究那非凡想象的根基与奥秘。
他发现,导师的过人之处在于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并进行毛估性判断。
这一发现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毛估比不估好。
运用“毛估”对于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是很有意义的。
“毛估”需要非凡的想象力,想象力只能产生于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头脑;“毛估”需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否则,就不可能正确运用毛估,甚至可能变成“瞎估”。
小议“慎独”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
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
《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
”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
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扬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
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
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
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
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
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
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⑩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
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
”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
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2006年北京市课标A卷]善于舍弃①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②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是最小的。
一般情况下需要在鱼和熊掌中做出选择,即使仅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不作出选择,盲目地追求鱼和熊掌二者得兼,鱼和熊掌都没有得到,那才是悲剧。
③舍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④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但有时由于食物不足,两只幼鸟就会"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