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文言文到白话文

文言文到白话文

文言文到白话文
从古至今,中国文学经历了读者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在于表达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国文学历史上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发展,以及文言文到白话文转变对当前社会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中国文学史上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发展。

从中国古代史上,文言文作为上层文化,一直是中国官方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但是也有许多白话文文学出现,比如《水浒传》和《西游记》。

从明清时期开始,白话文逐渐受到重视,并越发为经典选材。

明清时期的名家如汪洙、施耐庵、王实甫等都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白话文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极大地推动了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文言文到白话文转变对当前社会的影响。

首先,普通人对文学的认知几乎完全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从而使文学成为更多大众所了解的文化形式。

而且,白话文带来的直接易懂的文字表达,使普通人容易理解作品的主题,从而提高了文学的实用性。

其次,白话文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让文学可以更容易的传播,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

同时,这也是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的直接结果,这也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见证。

最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也推动了文化融合,使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读者所欣赏。

总而言之,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对中国文学历史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也为当今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文言文到白话
文的转变将继续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让更多人从中获得更多收获。

天下至道谈白话文

天下至道谈白话文

天下至道谈白话文天下之至道,即自然界最为广泛而完整的法则和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各种智慧和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涌现。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和思考的工具,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白话文作为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白话文是指用白话进行写作和讲述的一种文体,以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特点,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流行的表达方式之一。

与古典文言文相比,白话文更注重语言的实用和亲近性,有效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相互理解。

白话文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传统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此时,知识分子开始大力倡导使用白话进行交流和表达。

白话文在普及教育、新闻媒体和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播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智觉醒。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一大批文学家开始运用白话文进行作品创作,如鲁迅、茅盾、冰心等。

他们以真实、生活化的语言描绘社会现实和人物形象,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这些作家对白话文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白话文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白话文的应用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文字和声音通过社交平台传播。

网络时代的出现使白话文的影响力和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人们习惯使用白话文字聊天、发表言论和表达观点,使得白话文成为了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白话文之所以具有如此广泛的应用和影响,与其优势密不可分。

首先,白话文通俗易懂,能够将复杂的概念和观点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其次,白话文贴近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用语和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此外,白话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可表达性,能够很好地传递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然而,尽管白话文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优势,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它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白话文的通俗化和泛化,一些表达方式和词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得不到保证,容易引发误解和语义混淆。

清末白话文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清末白话文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清末白话文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清末白话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和文字领域的一场重要革命,它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

在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启蒙,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文言文作为古代贵族和文人专用的语言工具,已经严重阻碍了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

因此,他们开始倡导使用白话文来代替文言文,以使文学和文化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白话文运动在清末拉开了历史的帷幕,黄遵宪、裘廷梁、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在理论上发出先声,开始倡导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他们通过创办白话报刊、发表白话文章、推广白话教育等方式,积极推广白话文,逐渐形成了白话文运动的潮流。

到了民国时期,白话文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15年,新文化运动随着《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的创刊而兴起,一大批进步学者开始发表进步言论,倡导文学革命和语体革新。

其中,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奠基人之一,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强调文学的实用性和通俗性。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运动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
支持。

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作家开始使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和表达,白话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白话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同时,白话文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成为了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清末白话文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中国文学和文字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推动了文学和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白话文运动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简述白话文运动

简述白话文运动

简述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场文化运动,主要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展开。

它的目的是推动文学和语言的现代化,以促进文学的发展和传播。

这场运动最初是由梁启超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传统文言文难以为民众所接受,应当改用白话文进行写作,以便更好地普及文学知识。

白话文运动的发起人们认为,白话文是人们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更加贴近民众,因此应该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

同时,他们也认为,传统的文言文受到了局限,无法表达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真实生活。

因此,推广和发展白话文成为了他们的重要使命。

白话文运动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许多文学家和新思潮作家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中来,他们用白话文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呐喊》、《鲁迅文集》等。

这些作品以其真实、鲜活的语言和内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它还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在这场运动中,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白话文的语法规则和词汇,以便更好地规范和标准化白话文的写作和使用。

这也为后来的白话文文学和新闻传播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白话文运动是一场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运动。

它推动了文学的现代化,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语言规范奠定了基础。

即使在今天,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依然存在,它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话文几时出现的

白话文几时出现的

白话文几时出现的古白话在宋元时期就出现了.宋话本小说最早使用白话.如:<<碾玉观音>>;明朝的<<三言>>,<<二拍>>也是古白话短篇小集.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也是古白话. 现代白活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诗歌是胡适的<<尝试集>>.白话文起源于何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就一场新文化运动就形成一种新的语言,胡适、陈独秀他们也太厉害了。

那白话文起源于中国哪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古代中国不推广白话文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

五四运动之後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

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新体白话从何而来?它的产生,当然和十九世纪末期以来近代大都市迅速兴起,市民和新型知识分子大量涌现这些社会条件有关,也和文学革命的倡导以及新文学创作蓬勃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关。

但最早促成它的动因,实在出于忠实译介西方文学的需要。

换句话说,新体白话是由面对民众的文学翻译逼出来的。

不但新体白话文是翻译文学逼出来的,而且连这种文体应当横排,应当采用新式标点符号,以及第三人称阴性代词“她”字的出现等等,也都是翻译文学逼出来的。

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

就这三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是文学的四大体裁。

其他的文体都可归入这四类中。

比如童话,就可归入小说中;我们上学时经常接触的议论文,说明文都可归入散文中希望采纳。

晚清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晚清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晚清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引言在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过程中,晚清是一个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时期。

晚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与西方现代文化交融的阶段,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一时期,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白话文学开始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本文将探讨晚清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的背景、原因以及成就。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晚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崩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的腐败、对外侵略和内部冲突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大量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饥荒和社会不公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封建制度,并寻求变革的道路。

与此同时,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逐渐影响到中国。

白话文的地位变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言文是主要的文学形式。

文言文是一种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被广泛用于官方文书、经典著作和文学创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动和知识的普及,人们开始质疑文言文的实用性和通俗性,渴望有一种更加贴近百姓的文学形式。

于是,白话文作为一种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逐渐兴起并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晚清时期正是这种转变的开始。

兴起白话小说的出现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文化的变迁,白话小说开始兴起。

白话小说以白话为表达方式,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叙事风格广受欢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红楼梦》、《封神演义》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人们的追求。

白话小说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文言文的束缚,让更多的百姓能够接触到文学,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新闻媒体的兴起与白话小说同时兴起的还有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以白话为表达方式,通过报道当前社会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引导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形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促进了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发展白话文学的多样性发展在晚清时期,白话文学经历了一个多样性的发展过程。

除了白话小说和新闻媒体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白话文学作品出现了。

宋书白话文

宋书白话文

宋书白话文宋书白话文是指宋代文献中的一种文体,它以白话为基础,融合了一定的文言元素,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在当时,白话文还未普及,文人多用文言文来表述思想与理论,而宋书白话文的出现,则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和普及,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书白话文的发展与演变宋代是白话文逐渐流行的时期,而宋书白话文的出现可追溯到“宋四家公案”中的李庆安(《太和正音谱》)、范成大(《太极图说》)、欧阳修(《醉翁亭记》)以及苏轼(《董公安》)。

这四人的著作中,使用了较多的白话表达方法,被视为宋书白话文的代表。

不过,宋书白话文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少波折。

在龚自珍出版的《红楼梦》中,原本就为白话文的《琵琶记》、《儒林外史》等作品,都被改写成文言文,这在当时也是被广泛接受的。

但随着对白话文的普及和推广,宋书白话文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接受。

宋书白话文的特点宋书白话文以白话为主要表达方式,但仍有一定的文言痕迹。

具体来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节俭用词。

宋书白话文以简洁、明快为特色,删繁就简,避免冗长,避免使用过多的修饰词和形容词。

二、奉行实用。

宋书白话文重实用,它不仅要求阐述思想,更关注实际应用,强调文学作品的功能。

三、融合文言。

虽以白话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宋书白话文还融入了一些文言元素,例如使用少量的文言结构和词汇,使文章充满文化气息。

四、流畅易懂。

宋书白话文的文字流畅简明,语言通俗易懂,读者容易理解,所以它也被称为“白话经典”。

宋书白话文的影响宋书白话文的出现,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和发展,并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创造了新的诗文表现方式和形式,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新的途径。

其次,宋书白话文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文学,让文学从专门属于文人的领域变成了普通人也能欣赏的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民主意义。

最后,它对日后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都受到了宋书白话文的影响。

白话文起源

白话文起源

白话文起源之唐朝的河南在1492年的时候,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由此哥伦布成为了一位名人。

像我这种对历史很白痴的人也记得了小哥的名字,不得不看出其在世界历史的发展征途之中带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能大家有些觉得我用词的不恰当,但是征途一词在此地还是比较合理的。

至少我觉得是这样······那么哥伦布为什么会没事儿去寻找什么新大陆呢?在当时的西亚有着一个帝国:奥斯曼,其国中的基督教教徒与伊斯兰教教徒阻碍了欧洲人劫掠中国与印度资源的途径,所以哥伦布被迫去发现新大陆了。

欧洲的统治者希望在海上寻找到一条通往亚洲的大陆,所以世界上也就有了美洲。

前段时间一位老同学和我说:“不怕笑话我喜欢古文那种节奏感和韵律感是现代文比不了的总觉得现在的白话文是西方的舶来品····”不得不说,孩子很有想法啊!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加上,我差点儿没看懂。

我也很喜欢读,毕竟是个上过十多年学的人了,没事儿张嘴胡诌几句看起来也是那么回事儿。

只是觉得舶来品一词有些扎眼,后来慢慢看着竟然有种小小的很气愤的感觉。

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古代有文言文而近现代却通行白话文,文言文只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言,其实古代人平时讲话并非“之乎者也”,同样也是用类似我们今天的白话在交流啊!很多人都觉得白话文是近代才发明的,倒不是说这种想法有什么错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没接触文言文时觉得这个观点是错的而已。

那时候我还不会说话,基本的生活用语都是家人和老师教的。

虽然其他老师都是很恶劣的存在,但是我对于不断地教我说话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心存敬意的。

可能大家看不出来吧······那么老师的白话文是谁教的呢?毫无疑问老师的老师,虽然我脑袋不太灵光但是还看得出来。

老师之上还有老师的老师!一直都在教白话文···我相信在古代的课本上面肯定有着类似于:“一行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贻字”的儿歌,只不过上不了大雅之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白话文发展史在谈论白话文发展史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叫白话文?什么叫“文言文”?白话就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白话文以现代中国人的口语为源泉。

通俗地说就是我写我口,白话文是一种民间文学的文体,白话文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年间。

白话文它是和古代正统的古文文体——文言文相对立。

什么叫做“文言文”?文言文目前学术界的正统观点就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而笔者不认为这样,实际上文言文从一开始就与当时人们的口语语言脱节,所以从古至今“文言文”一直叫做“文言文”而不叫“语言文”。

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诞生已经有至少一两百万年的历史,无论汉语起源于我们这个龙的故乡,还是来之世界其它什么地方,或是来之地球的上一届文明,作为世界各种语言中一支最有生命力,世界使用人口最多,世界最优秀的语言汉语,我们想她的诞生不管当初的情况怎样,她应该也有至少一百万年的历史,因为否则使用汉语的祖先一百万年来将会是没有思维的哑巴。

科学研究还表明:汉字这个世界最古老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无论源头来之我们这个龙的故乡,还是世界其他什么地方,其年龄不会超过一万年,因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苏美尔文字诞生于公元前3500年,而埃及的文字诞生得要比苏美尔文字晚,中国的象形文字考古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是在6000-8000年前,中国的文字之神相传是4000年以前的黄帝之史仓颉,到公元前1500年中国才开始使用系统的表意文字汉字。

也就是说汉语在诞生至少100万年后,汉字才刚刚露出很不成熟的萌芽,文言文目前学术界的正统观点还认为:在秦汉时期文言文与当时的语言基本一致的,所以把文言文看着为古汉语。

研究还表明白话文在唐朝时期已经出现。

从中我们看到按照文言文目前学术界的正统观点的逻辑推理:100万年来汉语发展来发展去还是没有转变成现代汉语,而在她零头不到的时间距今2000年左右时间的秦汉时期开始一直到距今1000年左右的唐朝为止的1000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了古汉语向现代汉语雏形的转化,这似乎有点让人觉得有点牵强,因为我们知道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继承性和渐变性,用一百万年的时间实现继承基础上的渐变让人感到可信,符合逻辑,而用一千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突变过程让人觉得不太可信,有点不符合逻辑。

那么文言文目前学术界是如何形成这样的正统观点的呢?最大的可能是根据在秦汉时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写的文言文的格式基本相同这点,就判定文言文是这一时期古代人的语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也就是白话文的不同,就认为文言文表述的是“古代汉语”。

其实这个逻辑就像将来的人(假设现在还没有发明录音设备)看到世界不同地方上的人,用相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来编写程序,就误认为这是当时人们使用的是“古共同语”。

事实上当时的文言不一定代表当时的语言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的汉语已经发展了至少有一百万年的历史,相对汉字要成熟得多,而汉字是在汉语发展至少有一百万年后出现的,由于汉字刚发明时字数很少,再加上使用的是笔画繁多的繁体字,加上没有现代书写工具—笔和纸,书写工具笨拙,书写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因此不能用白话文的方式来记录语言,只能发明一种简略的形式来记录语言要表达的意思,就好像以前在电话和手机未普及前打电报成本高,人们打电报时会用一种缩略形式来代表用某种语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赶快回来”人们会缩减成“速归”一样,久而久之人们就发明了一种用汉字来记录语言的缩略体,这种体由于与语言体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慢慢就形成了不同于语言体的文言体,古代人应该已经注意到了这种与语言体的不同,所以把这种体写的文章叫文言文,而不叫语言文,应该是很准确的,由于文言文不是当时的语言文,不表明任何语气,因此文言文不用表明语气的标点符号,现代人给文言文进行句读加标点符号,纯属不了解古人文言文不属于古代人的汉语这一点。

由于文言文当时是自发的一种白话的缩略体,各地方言不同,每一个个体表达方式也不一样,久而久之就形成各个地方的文言体,这样势必影响了更大范围的信息交流,这一情况的改变只有在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通过国家的统一文言文的书写标准才能够改变,所以现在看来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中的“书同文”,不仅仅是汉字的统一,而且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的统一。

这不仅仅是因为可能而且是必须的,因为否则对信息的解读会成为问题。

就像计算机编程虽然使用的都是英文,但仍然要规定语法——编程的规范,否则计算机自身编译会出错,更不要说在不同计算机之间的移植运行。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已经统一,因此国家有能力有需要对文言文的写法进行统一标准,由于各个地方的文献都用统一的文言文格式来书写,因此,给后人造成了表达的就是当时人们讲的“汉语”的错觉,其实要知道中国形成统一的国语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在没有现代化广播电视的条件下,当时的古代人不可能有统一的全民族语言,所以这更加印证了,当时的文言文不代表当时的“汉语”—“古汉语”。

中国的白话文正式走上正统地位,是五四运动“我写我口“的结果。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一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

它提倡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或语体。

白话文运动先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发动,进而在“思想革命”中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运动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适(1891~1962)、陈独秀(1880~1942)、钱玄同(1887~1939)、鲁迅(1881~1936)等。

他们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以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为主力,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维护者开展论战,赢得了白话文的胜利。

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背景:文言文原是古人口语的摘要,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

到西汉,封建统治者独尊儒家学派,记载这些经典的文言文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万古楷模。

越到后世,文言文同实际口语的距离越远。

这种情况是不能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的。

从唐宋以来,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了起来。

先是采用比较接近口语的“变文”、“语录”一类文体,传播佛教教义,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和市民阶级的抬头而出现了用当时口语来书写的明清章回小说。

不过直到清代末年,白话文还只是局限在通俗文学的范围之内,未能改变文言文独尊的局面而作为通用的书面语。

历代不少学者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书面文字,都主张书面语同口语相一致。

1861年,洪仁玕(1822~1864)根据洪秀全的指示,颁布《戒浮文巧言谕》,提出了改革文体的方针:“不须古典之言”,“总须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

又过了二三十年,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变法维新、开发民智而提倡白话文。

如黄遵宪 (1848~1905)引俗话入诗,宣称“我手写我口”(《杂感》);裘廷梁(1857~1943)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发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陈荣衮第一个明确主张报纸应该改用白话文;王照更声明自己制定的官话字母,只拼写“北人俗话”,不拼写文言。

同时,他们还积极写作通俗浅显的文章。

梁启超(1873~1929)最先向霸占文坛的桐城派古文挑战,创制了“新文体”,用的虽还是文言,但平易畅达,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已向着白话文迈出了第一步。

接着白话书报在各地涌现,日见兴盛,其中白话报纸有10多种,白话教科书有50多种,白话小说有1500多种。

可是直到辛亥革命(1911)之前,还没有人自觉地去实现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个重大的变革。

从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接连出现了几件可以决定文体改革方向的大事:一是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二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三是粉碎了袁世凯称帝迷梦(1916),《新青年》发出提倡科学和民主、打倒孔家店的号召。

思想的解放带来文体的解放,觉醒了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民主主义的浪潮,为白话文运动打下了群众基础。

白话文运动的经过: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号。

文中提出:白话文学为文学之正宗。

这个纲领性的意见,很快就得到陈独秀的响应。

钱玄同也及时发出打倒“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寄胡适之》,1917)的口号,最先把反对文言文同反对“独夫民贼”、反对弄坏白话文章的“文妖”(《尝试集序》,1918)联系起来,并在陈、胡强调“文学革命”的时侯,第一个考虑到应用文的改革。

1918年 1月,《新青年》实现自己的主张,全部改用白话文。

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标志着白话文运动在文艺方面首先突破,显示实绩。

年底,李大钊(1889~1927)、陈独秀创办白话周刊《每周评论》,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1896~1950)、罗家伦(1897~1967) 等创办白话月刊《新潮》。

不久,鲁迅指出,白话文应该是“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杂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这就把白话文放在现代中国人口语的基础上。

白话文运动的各种口号提出以后,遭到一些支持文言文的学者的猛烈攻击。

如古文家林纾(1852~1924)攻击白话文为“引车卖浆者言”,南京东南大学教师胡先骕(1894~1968)认为白话文“随时变迁”,后人看不懂,等等。

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1868~1940)等据理驳斥,引起一场关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论战。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白话文运动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年之内,白话报至少出了400种。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学教科书改用白话文。

新文学的团体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也相继成立。

1921年以后,胡适去“整理国故”了。

胡先骕的《学衡》杂志、章士钊(1882~ 1973)的《甲寅》周刊,为迎合封建势力复辟,先后对白话文进行反攻。

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文化上以《向导周报》、上海《民国日报》等为阵地,共同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在这种形势下,鲁迅先后发表了《估学衡》(1922)、《答KS君》(1925)、《再来一次》(1926)等文章,大抵采取“以毒攻毒”的方法,用古书作法宝,证明鼓吹文言的“学衡”派和“甲寅”派实际自己也做不通古文,错用典故;白涤洲(1900~1934)、唐钺(1891~1986)也在《雅洁和恶滥》(1925)、《告恐怖白话的人们》(1925)等文中给以批驳,这才把那批反对派打退了。

白话文运动的成就:白话文运动的结果,是使白话文在文学作品和一般学术著作的范围内取得了合法的、正统的地位。

它的成就首先表现在白话文理论的建设上:①关于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学说。

这学说的框架有3条:a.白话为文学之正宗。

为打倒文言文的正统提供了历史的根据。

b.用白话作各种文章。

让白话文成为通用的书面语,为白话文的推行提出了奋斗的目标。

c.白话文以现代中国人的口语为源泉。

为白话文的建设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②关于文体改革的具体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