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作业3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精)分析化学实验讲义

(精)分析化学实验讲义

分析化学标准化实验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分析化学标准化实验目录第一章安全教育及课程要求 (1)第一节安全教育 (1)第二节分析化学课程要求 (2)第二章误差及有效数字的概念 (2)第一节测量中的误差 (2)第二节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 (5)第三章分析化学标准化实验报告的写法 (8)第一节分析化学标准化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8)第二节分析化学标准化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9)第四章定量分析标准操作训练内容 (10)第一节分析天平的操作 (10)第二节滴定管的操作 (12)第三节容量瓶的操作 (15)第四节移液管的操作 (16)第五章分析化学标准化实验内容 (19)实验一葡萄糖干燥失重的测定 (19)实验二电子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20)实验三醋酸的电位滴定和酸常数的测定 (22)实验四0.1mol/L NaOH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5)实验五苯甲酸的含量测定 (27)实验六0.05mol/L 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8)实验七水的总硬度测定 (30)实验八0.02mol/L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2)实验九H2O2的含量测定 (34)第六章分析化学实验带教规范与要求 (36)第一章安全教育及课程要求第一节安全教育一、对分析仪器的使用要求1.实验所使用的玻璃仪器按清单清点后为一人一套,如有损坏,应按价赔偿。

2.实验中所使用的精密仪器应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使用完后应拔去插头,仪器各旋钮恢复至原位,在仪器使用记录本上签名并记录其状态。

3.实验时应节约用水、用电,实验器材一律不得私自带离实验室。

二、对试剂药品的使用要求1.实验室内禁止饮食、吸烟,不能以实验容器代替水杯,餐具使用,防止试剂入口,实验结束后应洗手。

2.使用As2O3、HgCl2等剧毒品时要特别小心,用过的废物、废液不可乱倒,应回收或加以特殊处理。

3.使用浓酸、浓碱或其他具有强烈腐蚀性的试剂时,操作要小心,防止溅伤和腐蚀皮肤、衣物等。

《分析化学教案》课件

《分析化学教案》课件

《分析化学教案》PPT课件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任务和分类,掌握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配制及稀释,了解常见分离和富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任务和分类;(2)掌握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配制及稀释;(3)了解常见分离和富集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任务和分类;(2)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配制及稀释;(3)常见分离和富集方法。

2. 教学难点:(1)溶液的浓度计算;(2)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实验操作法:演示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教学手段:(1)PPT课件:展示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分析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新课内容:(1)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任务和分类;(2)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配制及稀释;(3)常见分离和富集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实验操作:演示实验操作,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授课对象:化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日期] 第[周次]节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3. 学会使用分析仪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4.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内容:一、课堂讲授1. 分析化学概述- 分析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 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 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定量分析的方法分类-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二、实验操作1. 酸碱滴定实验- 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 定量滴定的操作步骤- 数据记录和处理2. 重量分析实验- 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重量分析的实验步骤- 数据记录和处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化学的重要性。

2. 结合实际案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授1. 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结合图表和实例进行说明。

2. 讲解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滴定分析法。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实验任务。

2. 教师演示酸碱滴定实验的步骤,并强调操作要点。

3.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实验数据处理1.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数据记录和计算。

2. 教师讲解数据处理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审核。

五、总结与反馈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3. 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分析化学在某一领域的应用。

---备注:1. 教案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分析化学授课对象:化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期:第三学期授课学时:75学时(3学时/周)学分:3学分二、教学目标1. 理论知识目标:- 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 了解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 具备处理物质的分离、分析和实验数据的能力。

3.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基本理论-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定量分析方法- 滴定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 光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3. 分析化学实验- 分析天平的使用- 酸碱滴定实验- 重量分析实验- 光度分析实验- 电化学分析实验- 色谱分析实验四、教学安排1. 第1-4周:分析化学基本理论- 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 讲解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第5-12周:定量分析方法- 讲解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光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

3. 第13-16周:分析化学实验- 进行分析天平的使用、酸碱滴定实验、重量分析实验、光度分析实验、电化学分析实验、色谱分析实验等。

4. 第17-20周:课程总结与复习- 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总结和复习。

-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考核。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技能。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两部分。

2.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实验报告、课堂表现、课堂讨论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课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课说课稿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和分析学生的作业、练习和测试成绩。
2.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
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分享自己在学习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2.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
3.开展课堂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借鉴和学习。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3)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分子、离子三种基本粒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化学符号的表示方法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物质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为理解化学变化提供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能够运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的基本组成。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初中化学第三课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课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课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志性质。

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与标志性质。

2. 化学物质分类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课本。

2. 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3. 备课提纲、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图表引入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标志性质,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讲解:教师介绍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按照物质的性质分类,并指导学生了解每种分类方法的标志性质。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与总结。

4. 讲解: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常见的化学物质分类及
其特点。

5. 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观察、识别和归纳化学物质的分类,促使学生将理论
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志性质,能够识别常见的
化学物质分类,并了解其特点。

六、作业布置
1. 回答《化学》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

2. 收集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名字及其性质,做成一个小总结。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于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志性质的理解程度有待提高,需要设计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模板及范文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3. 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讲授新课3. 课堂练习4. 总结与拓展5. 课后作业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3. 课后实践二、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 分析化学的分类:无机分析化学、有机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等。

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 定量分析:根据物质的量与浓度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 定性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定性分析。

3. 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 重量分析法:根据物质的质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 体积分析法:根据物质的体积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 光谱分析法: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散射等性质,进行定量分析。

- 电化学分析法: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进行定量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 讲授新课(1)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讲解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等。

(2)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讲解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

(3)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讲解重量分析法、体积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等。

3.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说课课件

分析化学说课课件

二、培养目标
知识培养目标
掌握基本分析 仪器的使用 掌握滴定分析 方法及原理 掌握有关误差 的基本理论 熟悉数据处理 的常用方法,建 立一个量的概念
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较好的综合 逻辑思维能力及分 析能力 具有对真实样 品分析进行方法选 择及独立完成 分析实验的能力 具有运用分析 化学理论知识解释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本课程对后续开设的其他化工类课程,如油品分 析 、工业分析与检验等相互衔接,并为这些课程的 开设打好理论基础;符合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最主 要使学生在学习这些后续课程时易于理解接受相关知 识点。
六、课程考核
平时 成绩 (15%)
期中 考试成绩 (25%)
平时成绩指 考勤、上课 态度、作业
≥90:优秀
≤59:不及格
七、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本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
除了基本的理论讲解、课程讨论等教学方法外,还
要结合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教学的要求, 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等实践教学 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七、教学改革
2、课程内容改革思路
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理论与社会实践需要 相结合的总原则,通过“以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形成教学与实际应用互动的机制,从而有力地促进
《分析化学》课程说课
能源工程系
崔玲
说课内容:
课 程 设 置
培 养 目 标
教 学 资 源
学 情 分 析
课 程 内 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 程 考 核
教 学 改 革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我系《分析化学》课程以定量分析为重点,强调应用, 注重实训,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工具学科,是石油化工、 应用化工、工业分析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课程定位 使学生掌握化学分析法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培养 严谨的学习态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 事实际分析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 能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化学课程作业3
分析化学课程作业_A
一、单选题1.(4分)下列四种化合物中,在紫外光区出现2个吸收带的是( )
• A. 乙烯
• B. 1,4-戊二烯
• C. 1,3-丁二烯
D. 丙烯醛答案 D
2.(4分)电子能级间隔越小,跃迁时吸收的光子的( )
• A. 能量越大
• B. 波长越长
• C. 波数越大
• D. 频率越高答案 B
3.(4分)玻璃电极在使用前需要在蒸馏水中浸泡24小时,目的是( )
• A. 消除液接电位
• B. 消除不对称电位
• C. 彻底清除电极表面的杂质离子
• D. 形成水化层,使不对成电位稳定答案 D
4.(4分)某二元酸H2A的pK a1=1.2,pK a2=4.2。

欲使HA-为主要存在形式,则需要将溶液pH控制在( )
• A. 小于1.2
• B. 1.2~4.2
• C. 大于1.2
• D. 大于5.2 答案 B
5.(4分)如果要求分析结果达到0.1%的准确度,使用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称取试样时至少应称取的重量为( )
• A. 0.05 g
• B. 0.1 g
• C. 0.2 g
• D. 1.0 g 答案 C
6.(4分)当分子中含有1个溴原子时,由同位素提供的M和M+2峰强度比( )
• A. 4:1
• B. 2:1
• C. 1:1
• D. 3:1
答案 C
7.(4分)在重量分析中,洗涤无定形沉淀的洗涤液应是( )
• A. 冷水
• B. 含沉淀剂的稀溶液
• C. 热的电解质溶液
• D. 热水答案 C
8.(4分)要获得红外活性振动,吸收红外线发生能级跃迁,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 Δμ>0或Δμ<0
• B. Δμ≠0并服从σL=ΔV·σ
• C. Δμ=0且σL=ΔV·σ
• D. Δμ≠0 答案 B
9.(4分)某弱碱B-(0.1mol/l),其HB的Ka=1.0×10-9,该酸水溶液的pH为( )• A. 3.0
• B. 5.0
• C. 9.0
• D. 11.0 答案 C
10.(4分)在电位法中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位与被测离子的浓度( )
• A. 成正比
• B. 对数成正比
• C. 符合扩散电流公式的关系
• D. 符合能斯特方程答案 D
二、多选题1.(4分)单纯开裂电子分配通常有( )
• A. 均裂
• B. 异裂
• C. 半异裂
• D. 重排开裂
• E. Mclafferty 答案 A,B,C
2.(4分)用洗涤方法不能除去或不是通过洗涤方法除去的沉淀杂质是( )
• A. 混晶共沉淀杂质
• B. 包藏共沉淀杂质
• C. 吸附共沉淀杂质
• D. 后沉淀杂质答案 A,B,D
3.(4分)下列关于沉淀溶解度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一般来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 B. 同一沉淀物,其小颗粒的溶解度小于大颗粒的溶解度
• C. 同一沉淀物,其表面积愈大则溶解度愈大
• D. 沉淀反应中的陈化作用,对一样大小的沉淀颗粒不起作用答案 A,C,D 4.(4分)直接电位法中,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剂TISAB的目的是( )
• A. 保持电极电位恒定
• B. 与被测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
• C. 控制溶液酸度
• D. 固定溶液中离子强度
• E. 消除共存离子干扰答案 C,D,E
5.(4分)有关金属指示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ΔpM'有关
• B. 某些金属离子的存在对指示剂产生封闭作用。

• C.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愈大,终点误差愈大
• D. 指示剂颜色转变指示剂的使用范围
• E. 与溶液的PH有关指示剂颜色转变点:pM t=lgK MIn-lgαY(H)答案 A,D,E 三、判断1.(4分)
用NaOH滴定H2S(Ka1= 8.9×10-8,Ka2=1.0×10-10)时,可出现两个突跃。

答案错误
2.(4分)荧光光谱的形状不仅与物质的性质有关,而且与激发波长有关。

答案错误
3.(4分)在晶型沉淀的沉淀过程中,若加入沉淀剂过快,除了造成沉淀剂局部过浓影响晶型外,还会发生吸留现象,使分析结果偏高。

答案正确
4.(4分)K x.y称为电极的选择性系数,通常K x.y≤1,K x.y值越小,表明电极的选择性越高,X离子的干扰作用越小。

答案错误
5.(4分)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与其酸度有关,酸度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答案错误
6.(4分)玻璃电极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离子交换和扩散。

答案正确
7.(4分)塔板高度越小,色谱柱的分离效能一定越高。

答案错误
8.(4分)参比电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只对特定离子有Nernst响应。

答案错误
9.某组分保留时间为3.5min,则全部流出色谱柱的时间为7min。

答案错误
10.(4分)碘量法的测定对象既可以为还原剂,又可为氧化剂。

答案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