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反思小说介绍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反思小说..

第四章 反思小说..

作品一方面表现了革命对主人公的磨难;另
一方面又表现其九死不改其悔的革命热忱; 而主人公对革命的理解和宽容的姿态则更能 获得读者共鸣,打动人。这些其实都是王蒙 自己的精神经历和自传。 在艺术上,打破传统小说平面结构,以主人 公心理活动来结构作品,时空倒置、自由, 采用了意识流和蒙太奇表现手法,是一片心 理现实主义作品。
3、理想主义精神和历史理性主义态度。他既
执着于对自己青年时代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定 追求,又不断地对这种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 程进行反思,指出它在实现上的艰难和前途 的光明,表现出对历史理性主义的认同。 4、历史感和沧桑感。“故国八千里,风云三 十年”,他的经历形成了其作品的风格。
《布礼》(1979)
中篇小说《布礼》可以看作是王蒙的精神自叙。主
人公钟亦成有着与王蒙几乎一样的经历:少年时代 就是个布尔什维克,1957年因发表诗歌被划为右派, 下放改造,在接踵而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饱受折磨 屈辱直到文革结束平反。小说一方面着重展示了钟 亦成在这一过程中痛苦裂变的心灵历程,表现了他 对这段历史的深切反思;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又 表达了主人公对革命事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忠诚, 体现出王蒙一以贯之的理想主义激情。
二、知青反思小说
主要作品有《桑树坪记事》(朱晓平)、
《飘逝的花头巾》、《轱辘把胡同9号》 (陈建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本次 列车终点》(王安忆)、《南方的岸》(孔 捷生)、《绿夜》(张承志)、《这是一片 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 等。
这部小说承续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即现代中
国的知识分子叙事,他将一般性的政治化反 思小说,上升到了文化反思与批判的主题, 使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大 的思想深度。但遗憾的是,这部小说在艺术 结构与叙述方式上还显得粗糙,历史与人的 命运的描写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戏剧性效果, 与《围城》等前代作家的作品比较起来,还 是略显逊色。但显示了王蒙文化反思的力度。

解读文学名著《尘埃落定》

解读文学名著《尘埃落定》

解读文学名著《尘埃落定》论文大纲:一、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方法1.3 论文结构安排二、《尘埃落定》作品介绍2.1 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2 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3 作品的主题与意义三、《尘埃落定》的文学特点3.1 形式特点3.2 内容特点3.3 语言特点四、《尘埃落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4.1 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4.2 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4.3 文学流派和影响五、《尘埃落定》对当代文学的影响5.1 作品的意义和价值5.2 作品的评价和影响5.3 对当代文学的启示和借鉴六、结论6.1 总结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6.2 提出问题和展望研究方向6.3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摘要:《尘埃落定》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阿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段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无奈。

作品以三个纯真的少年为主角,讲述了深山里的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

一、历史事件的再现作品背景设定在上世纪50年代的云南省深山区,讲述了三个少年亲历的故事:民主改革运动中,当地官员催逼村民上交土地,遭到村民反抗和暴力镇压的事件。

在这个历史事件的背景下,作家通过对各种人物形象的刻画,把这个事件的内部机制揭示得淋漓尽致。

作品中,在村民的抗争和官员的强硬镇压之间,作家以及时的描述和精准的语言,刻画了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内部逻辑,通过描绘事件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对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细腻的人物描写《尘埃落定》中的人物构建十分复杂,作者通过对人物刻画的细腻和笃定,为读者带来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学魅力。

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千姿百态,有深刻的内心矛盾和精神斗争,让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和共情。

作者在细致的人物描写中,表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矛盾性,让读者看到了历史事件背后人们的真实心理和行为。

三、思考历史与现实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呈现了对人性和社会复杂性的探索。

活着第三四章读后感

活着第三四章读后感

活着第三四章读后感《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探讨了活着的意义和尊严等人生大问题。

这篇读后感将涵盖小说的第三章和第四章。

在《活着》的第三章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族的破裂和流离失所。

随着福贵的父亲去世,家族的财产渐渐被债主兼并,福贵和妻子婶子不得不离开家乡,背井离乡。

他们辗转流离,辛苦谋生,但却面临着饥饿和贫困的困扰。

在这一章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福贵曾经是一个富有的农村地主,但在战乱和动荡的背景下,他一夜之间就变得一贫如洗。

这种剧烈的转变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种种变故,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追求成功和财富,一切可能都会突然崩溃。

人们常常说“人算不如天算”,这一章给了我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福贵所经历的苦难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珍惜眼前的幸福,因为一切可能随时都会发生变化。

另外,在这一章中,小说中反映出的社会底层阶层的困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到了其他地方,福贵和婶子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歧视。

他们曾经是有钱有势的人,但现在却被迫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被迫做各种辛苦的工作以换取温饱,但最后却连温饱都无法保证。

这种社会底层的困境使我感受到弱势群体的无奈和无助。

小说中的福贵和婶子不屈不挠地生活下去,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值得我深思。

在第四章中,福贵的儿子出生了。

故事的背景转移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

小说中描述了福贵一家人在这一动荡时期的遭遇。

他们在农村的生活更加困苦,饥荒和政治斗争使他们的日子更加艰难。

然而,福贵意外地发现了儿子的出生给他带来了内心的力量和希望。

在这一章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坚韧和对生命的热爱。

尽管生活是如此的困苦和残酷,但福贵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激情。

他的儿子成为了他生活中的意义和动力,他为了儿子而活着,不断地努力和奋斗。

这种对生命的热爱让我深受触动,使我意识到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我们也不能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此外,在这一章中,小说也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黑暗面。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一、《红旗谱》与《红岩》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
“伤痕小说”的出现在政治上也很有意义。它对于人们深刻认识“文革”,继 而彻底否定“文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5、代表作品简析 《伤痕》(卢新华):小说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最为传统的伦理情感角度入手, 揭露了“文革”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主要写了封 建“血统论”对一代青年人的巨大伤害。 (王晓华、苏小林) “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 也许比我还深得多。” “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 下的。”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通过一个单纯而善良的女青年对文明的追求而惨遭 虐待的故事,控诉了野蛮对文明的戕害。(王木通、盘青青、李幸福)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通过一个女青年面对爱情而又不敢接受的残酷事 实,控诉了“文革”时代的荒谬,反映了因为文化生活单调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在一代 青年人心上烙印下的沉重阴影。(沈荒妹、许荣树、沈存妮、小豹子)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通过省劳改局劳改处处长葛翎的遭遇,写了十年动乱对公 检法、正义与良心的破坏,反映了荒谬年代的人心向背。(葛翎、马玉麟、章龙喜、秦副局长) “不要把毛泽东看成神秘的,或者是无法学习的领袖……” “大墙文学”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写了“左”倾路线对农民的巨大伤害。
森林啊,森林,它是孙长宁的乐园:他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红了;口袋被各种 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心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了。 陈年的腐叶在他的脚下沙沙地响着;风儿在树叶间飒飒地吹着;蝴蝶飞着,甲虫 和蜂子嘤嘤地哼着;啄木鸟笃笃地敲着。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叫了一声,又停了下 来,从森林的深处传来了另一只鸟儿微弱的啼鸣,好像是在回答这只鸟儿的呼唤。 接着,它们像对歌似的一声迭一声地叫了起来。引起了许许多多不知藏在什么地 方的鸟儿的啼鸣,像有着许多声部的混声合唱。远处,时不时地响着伐木工人放 倒树木的呼声:“顺山倒——”;“横山倒——”。这声音像河水里的波浪似的荡 漾开去:“顺——山——倒——”;“横——山——倒——”。悠远而辽阔。森林 里,一片乐声……

反思小说

反思小说

2、理清结构线索
陈 奂 生 上 城
外在:上城
卖油绳
住招待所
返乡
感冒 内在:追求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奇遇
坐书记车
着因袭重负 走向新生活的小生产者
首先,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厚道、质朴等的美 好品格。 其次,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 奴性、愚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阿 Q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等弱点。 付5元房钱前后的心理变化。 (1)付钱之前,自卑、纯朴、充满感激之情、受宠若惊。 (2)付钱后,破坏欲、糟蹋东西以泄愤的心理支配了他; 自我安慰:5元白花了,何妨再买个帽子。 “精神胜利法”:转念想,吴书记送去花5元住一晚是一 个不可多得的荣耀,于是“仅仅用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 足”。
知青小说: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王 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 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 (七)文化反思
张炜《古船》、陈忠实《白鹿原》等。
3、女性美表现中混杂的性别态度。李秀芝、马 缨花、黄香久等。 4、 “落难公子”叙述模式的呈现 《灵与肉》:许灵均的选择 《启示录》:章永璘 《绿化树》写食欲,《男 人的一半是女人》写性欲 主题:苦难、生命和精神救赎
(五)现实社会反思 理想主义者的困惑
——《人到中年》分析 1、 警世——中年知识分子现状:陆文婷,病倒; 姜亚芬,出走。
第三节
反思小说
一、反思小说:指向历史、现实和人性的理性思 考
反思小说主要是指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 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间的社会历史进程 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一些现实社会生活题材的作 品,由于具有鲜明的历史反思的方向性也被视为反思 小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深化。

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

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

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被广泛阅读和喜爱。

它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为特点,不仅能够娱乐读者,还能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人类心理和价值观念等问题的思考。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小说这一概念时,我们可能会对它的名词解释进行一番反思。

本文将就小说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拓宽对小说的认知和理解。

一、小说的定义与起源小说一词来源于英语的"novel",最早被引入到中国是在20世纪初。

人们对小说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有的认为它是“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结构合理的虚构故事”,也有的将其定义为“以长篇叙述为主的长形虚构作品”。

无论是哪种定义,小说的核心特征都是对生活的再现,通过客观事实的虚构来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内心的真实。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故事和寓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逐渐从口头传承的方式转化为文字记录的形式,并开始有了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等不同形态。

无论是《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之作,还是当下网文、网络小说的兴起,小说以其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精彩的创作内容,持续为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

二、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关系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诗歌、戏剧还是散文,它们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影响甚至融合。

例如,小说与诗歌在形式上都追求文字与意境的完美结合,只是诗歌以短小精悍的语言、押韵技巧和节奏感来呈现,而小说则更偏向于大量的文字叙述和多样的故事情节。

小说与戏剧在故事表达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戏剧更侧重于通过舞台表演和角色对话呈现故事情节,而小说则通过文字的叙述将故事展现给读者。

小说化剧本、戏剧化小说这种跨界形式的出现,也进一步展示了小说与戏剧之间的相互融合。

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界限则比较模糊,尤其是一些以真实生活经历为基础的小说,或者将散文的自由写作方式融入小说叙事中的作品,更是让小说与散文产生了有趣的碰撞。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讲解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讲解
《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写了“四人帮”迫害老干部的故事。
郑义《枫》写了武斗(卢丹枫、李红钢);冯骥才《啊!》(吴仲义)写了小人物的悲剧。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写了音乐教师梁启明辛苦培养伐木工人孩子孙常宁的故 事。表面看来歌颂了梁启明的无私美德,实际上批判了十年动乱。文字优美
在林区长大的孩子,怎能不爱森林?
“伤痕小说”的出现在政治上也很有意义。它对于人们深刻认识“文革”,继 而彻底否定“文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5、代表作品简析
《伤痕》(卢新华):小说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最为传统的伦理情感角度入手, 揭露了“文革”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主要写了封 建“血统论”对一代青年人的巨大伤害。 (王晓华、苏小林)
A、问题小说阶段。时间从1977年发表《班主任》到1979上半年。他以一个曾经 担任过十多年中学班主任、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教师出身的作家独有的视角出 发, 写了《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十多部“问题”短 篇小说,揭示了当时一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现象,提出了一个又一 个令人深思、令人警醒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性强,具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B、“写人生”阶段。时间从1979年发表《我爱每一片绿叶》到1981年。作 品还有《如意》、《这里有黄金》等。人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在当时 新时期文学开展的关于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大讨论中,刘心武显然认识 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于是他转移了创作重心,将精力投放到了对人物命 运和遭遇的关注上,深刻挖掘了人际关系、人的心灵、人性、人情等一系列 关于人的问题,刻画了一些极富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情味的人物形象。
4、文学史意义
“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它冲破了“四人 帮”极“左”文艺政策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种种题材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 大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悲剧;第一次 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现实 主义文学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刻画 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发挥了 光荣的先导作用。总之,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全面回归,而且标 志着新时期文学繁荣时代的全面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部小说承续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即现代中
国的知识分子叙事,他将一般性的政治化反 思小说,上升到了文化反思与批判的主题, 使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大 的思想深度。但遗憾的是,这部小说在艺术 结构与叙述方式上还显得粗糙,历史与人的 命运的描写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戏剧性效果, 与《围城》等前代作家的作品比较起来,还 是略显逊色。但显示了王蒙文化反思的力度。
《活动变人形》(1986)
这是一篇文化反思的力作,作品以一位出身中国传
统家庭、却又接受过西方教育而怀抱着矛盾的生活 观念的现代知识分子倪吾诚的形象,来揭示东西方 文化冲突下知识分子的身心困境,有些类似于钱钟 书《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都是生活中找不到 自己位置的“多余人”。之所以“多余”,是因为 他们有生不逢时的命运,学到了一点西方文化的皮 毛,但其生活观念与思想意识,在封建文化根深蒂 固的中国却找不到合适的生存土壤,反而显得不伦 不类。
二、反思文学的特征:
1、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反思文学超越了“伤痕”文学的文革叙事,历史纵 深感更强,上升到反“右”和解放前各段历史时期, 艺术视点也复杂多样,在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 有很大拓展。 2、理性思辨色彩浓厚。不同于“伤痕”文学泛滥 式的情感倾诉,反思文学则以冷静的辨证的眼光来 看待历史灾难,从历史主客体双方来寻找原因。 3、文体意识增强,是新时期文学自觉的开始。反 思文学进行了新时期最早的现代小说艺术实验,推 动了新时期小说文体的解放。
二、知青反思小说
主要作品有《桑树坪记事》(朱晓平)、
《飘逝的花头巾》、《轱辘把胡同9号》 (陈建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本次 列车终点》(王安忆)、《南方的岸》(孔 捷生)、《绿夜》(张承志)、《这是一片 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 等。
主要作家作品
一、归来者的历史沉思 短篇:《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
《“漏斗户”主》(高晓声)、《月食》(李国 文)、《小贩世家》(陆文夫)、《剪辑错了的故 事》(茹志鹃)、《我是谁》(宗璞)、《小镇上 的将军》(陈世旭)。 中篇:《布礼》、《蝴蝶》(王蒙)、《河的子 孙》、《绿化树》(张贤亮)、《美食家》(陆文 夫)、《人到中年》(谌容)、《犯人李铜钟的故 事》(张一弓)、《洗礼》(韦君宜)。 长篇:《芙蓉镇》(古华)、《活动变人形》(王 蒙)等。
《布礼》(1979)
中篇小说《布礼》可以看作是王蒙的精神自叙。主
人公钟亦成有着与王蒙几乎一样的经历:少年时代 就是个布尔什维克,1957年因发表诗歌被划为右派, 下放改造,在接踵而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饱受折磨 屈辱直到文革结束平反。小说一方面着重展示了钟 亦成在这一过程中痛苦裂变的心灵历程,表现了他 对这段历史的深切反思;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又 表达了主人公对革命事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忠诚, 体现出王蒙一以贯之的理想主义激情。
3、理想主义精神和历史理性主义态度。他既
执着于对自己青年时代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定 追求,又不断地对这种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 程进行反思,指出它在实现上的艰难和前途 的光明,表现出对历史理性主义的认同。 4、历史感和沧桑感。“故国八千里,风云三 十年”,他的经历形成了其作品的风格。
作品一方面表现了革命对主人公的磨难;另
一方面又表现其九死不改其悔的革命热忱; 而主人公对革命的理解和宽容的姿态则更能 获得读者共鸣,打动人。这些其实都是王蒙 自己的精神经历和自传。 在艺术上,打破传统小说平面结构,以主人 公心理活动来结构作品,时空倒置、自由, 采用了意识流和蒙太奇表现手法,是一片心 理现实主义作品。
人物关系:
倪吾诚、 姜静宜、姜静珍、姜赵氏
王蒙小说创作特征
1、对人物心理的关注。他的小说淡化历史创伤记
忆,更多地关注历史灾难过程中人物的心灵现实, 刻意展示人物在特定境遇中的内心情感波动。

2、宽容的历史态度。他没有把历史灾难的责任简
单地归结为某个人或某场政治运动,而是从历史的 主客体双方寻找原因,找到彼此可以谅解的地方。 这种宽容的历史态度,使他对历史不进行简单的道 德评断,而是着意于揭示历史灾难背后所蕴含的深 刻哲理和教训。
第四章 反思小说
一、反思文学的概念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的又一个文
学思潮,它发生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 先是与“伤痕”文学交错并存但很快取代了 “伤痕”文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的文学 思潮。它是借文学表达对历史悲剧问题的思 考,探究历史悲剧的根源,进而总结现实经 验教训。它表明新时期文学逐步走向深化。
倪吾诚的一生即是在这样的错乱的逻辑中度过的,
他留学归来,虽然生活足以无忧,好的时候还曾有 两份大学的教职,但持守着传统生活观念的妻子姜 静宜一家,却将他牢牢地捆绑在一种旧式生活中, 使虽屡屡试图反抗,最终却无力挣脱,甚至连自杀 都没有将这个家庭的枷锁拆开。最后他不得不在 1946年投身“革命”,解放后,他以一个“胜利者” 的身份归来,终于得以抛弃了他原来的家庭,但新 的环境很快使他陷入更大的困境,一次次的政治运 动最终将他整垮。失去了他最后的那点自尊。

1、王蒙
1)王蒙简介 王蒙(1934-- ),河北南皮人。中学时代参加革命,14岁加入 中国共产党。1956年,王蒙因发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被划为“右”派,下放新疆伊犁劳动,直到70年代 末,才得以复出。新时期初,王蒙以一组历史创伤记忆作 品重新走上文坛,主要作品有《最宝贵的》、《布礼》、 《蝴蝶》、《杂色》、《春之声》、《海的梦》、《相见 时难》等。除了历史反思作品,他的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 如《夜的眼》、《深的湖》、《说客盈门》、《风筝飘带》 等和一些寓言哲理式作品如《名医梁有志传》、《坚硬的 稀粥》、《球星奇遇记》、《来劲》等,都取得了很高的 艺术成就。90年代以来,他的“季节系列” 长篇小说 (《恋爱的季节》(1993)、《踌躇的季节》(1997)、 《失态的季节》(2003)、《狂欢的季节》(2003)), 以及2004年的长篇小说《青狐》等,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