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理论教程练习题

《文学理论教程》练习题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填空1、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的四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在《新科学》中“发觉了真正的荷马〞。
5、孟子提出的“______________〞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社会学。
二、名词解释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批判4、文学史5、文艺心理学三、简答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行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根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填空1、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德国哲学家______________。
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不同的类型。
3、文学的党性原则是由______________提出的。
4、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是毛泽东在_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
5、提出艺术“只是真正人的本质的现象或显示〞的是德国哲学家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1、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三、简答1、试说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2、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是怎样的?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填空1、提出艺术是“模仿的模仿〞的是古希腊哲学家______________。
文学理论(关键词)

1、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此观点,具体指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四个要素。
更好地展示了四要素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即是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指文学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尤其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即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一般性的特点。
一方面它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
其次,文学虽然属于意识形态,但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它以其特殊的审美性质而保持相当的独立自主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审美始终是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的。
审美的无功利,意象一直觉和评价性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性质的功利、概念一推理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
可以说,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既是非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意象一直觉的,也是概念一推理的;既是评价的,也是认识的。
就两者关系而言,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即共性制约着个性;同时,文学的审美意识性质使得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以特殊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即个性显示了共性。
4、“模仿说”: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
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一样都是模仿者,模仿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第二种是根据神话传说,第三种(最好的方式)“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第三讲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鲍德里亚
现在“一切事物都趋于审美化“。 “世界上所有的工业机构都要求具备一种 审美的维度;世界上一切琐屑的事物都在 审美化过程中转变“。 “当一切都成为审美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美 丑“。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王尔德1881年横渡大西洋来到北美所宣 扬的就是这一套生活艺术化的“宗教“, 其中包括人体、服装、室内装修、城市环 境等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现在“一切事物都趋于审美化“。 “世界上所有的工业机构都要求具备一种 审美的维度;世界上一切琐屑的事物都在 审美化过程中转变“。 “当一切都成为审美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美 丑“。
消费时代文学的存在方式
广告、歌词、短信和影视作品对传统文 学形成的冲击。
第二节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ideology)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 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 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两 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制约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文学 要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 发生直接联系。经济基础通过政治等中介 环节对文学发生支配性的作用,文学通过 政治等中介环节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中
感谢
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3、纯文学与杂文学之分
文学的文化含义和文学的审美含义之别也正是 杂文学和纯文学之别。
文学性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括: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精华整理

第一章基本概括: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个组成部分。
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
所处社会时代的意识形态。
这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观念、价值观和思潮。
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情
节、语言和主题等呈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态
度和观点。
2.展现人类经验与意义: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生活、情感和
思想的表现,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人类经验和智慧。
这些
经验和意义成为人们对自身和社会认知的重要参考,影响
和塑造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
3.塑造和影响文化观念: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
用,塑造和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观念。
它们不仅传递了特定
时代和社会的文化信息,还为社会提供了共同的文化符号
和共享的意义体验。
4.呈现主体性与存在感:文学作品通过个体的创造性和表达,
传达了作者的主体性和存在感。
这种主体性体现了个体的
情感、思想和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感染力。
需要强调的是,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它既有作品所处社会影响和创作者意图的反映,也受读者的解读和接受的影响。
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性质,既可能反映现实社会,又可能超越现实社会。
同时,读者对文
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也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因此,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需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结合作品的语言、主题、叙述等要素,考察文学作品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反映和塑造。
浅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

浅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1002班王安然2010334010214摘要:文学作品与意识形态是互动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且折射出所属意识形态的色彩和特质。
其次,文学作品又反作用于意识形态,将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通过作品的传播,影响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
关键词:文学,文学作品,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古往今来,丰富的文学作品帮助人们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不仅可以影响读者个人,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1.文学作品概述文学作品,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是: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其三,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2.意识形态概述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主要是就文学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制制度来说的,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就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来说的,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呢?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他艺术等。
由于意识形态一词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因而与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种种社会关系形成了复杂的联系。
论析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必须从○1文学与话语○2文学与社会○3文学与反映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文学与话语在讲这一标题之前,有必要把话语、语言、言语、文本辨析一下。
语言: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相应的语音、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它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
它超越和支配着言语,而又在言语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存在。
言语:是指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
语言和言语虽然相互依存,但决不能混为一谈,这种关系,就像象棋游戏中的那一套下棋规则同一盘盘具体棋局的关系一样。
每一盘棋局必须遵守规则;规则超越棋局却又只能在每盘棋局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形式。
话语: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行动为或活动,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这个概念里面有五个关键词要注意A、说话人(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作家)B、受话人(接受者,读者)C、本文(text 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它是作家创作的产品,其自身具有召唤结构,具有潜在多释的可能性,但其意义和价值并未实现。
D、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E、语境,就是使用评议的环境,是话说人和受话人的语话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名诗《泊船瓜洲》见书,语境:本诗写于作者每一次辞去宰相职务后南归时他看到了实施新法后带来的新气象,表达了要再接再厉,再度回朝执政,继续推行新法的意志。
为什么说话含有意识形态性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话语作为一种言说活动,其实并非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块禁地,只不过我们在这块禁地里生活久了,没有意识到罢了,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其实任何社会对话语的生产和流通都是控制着的,有三种方式:A、排斥,也就是所谓言语和词语的禁止,比如,在古典时代性就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再比如,中国封建社会也有许多言语的禁忌和避讳等,(名词不能与皇帝,父亲,长辈相同)B、区分,正确/谬误,真实/虚假,善/恶,美/丑“偷东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给予不同的价值判断,还如“吃羊”C、制定一系列内在的规则,它们涉及到一系列的分类,组织和流通原则,如注解,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许多文本都被后人所注解阐释。
(经学)其实在此注解过程就是个添加意识形态的过程,注解就是给予人们一个去说原初文本以外的东西的机会。
D、话语的社会征用。
如教育体制对话语的传播和限制,就是一种社会对话语的征用,因为它教育人们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什么,实际上把各种话语规则传输给受教育者,这就形成了对话语的社会控制。
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一种话语的社会体制化。
所以说话语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活动,而是隐含着深层的意识形态性。
2、文学与社会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也表现在,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怎样来理解这一句话呢?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分析:①、文学话语的社会性(为什么说文学话语是社会的产物)见课本首先,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其次,文学的各种要素,无论是语词,格律,节奏,原型,比喻等,还是主体的相应的审美“感觉”都是社会的产物。
再次,文学话语的发展与变化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文学话语的演变本身就是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的一部分。
②、文学是人学社会是由无数个单个的人组成的,文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在此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人数的根本研究对象是人,此话不假,但文学研究人与其它学科不一样:科学研究,其实是被“肢解”了的人,即人的各别侧面,如物理学研究人的骨骼硬度,肌肉韧性等;生理学研究人体的组织器官的构成与功能等;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人类对心理活动的共同因素和一般规律……这些确能加深对自身的了解,然而,即使将它们的相关成果集合起来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的理念。
诚然哲学是研究整体的人,但多是抽象意义上的人,是人的最基本的特性,哲学家家们将“人”定义为“劳动动物”或“理性的动物”“等号的动物”等,竭尽抽象概括之能事。
但文学所探索,所描绘的是具体的,有鲜活生命的,完整的人,这个人有思想与情感,有灵魂的冲突和理想追求,是一个有血有肉丰满的人。
怎样理解文学是人学呢?第一,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文学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的意蕴。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好,抒情文学中的自然景观也好,在文学的世界里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尽管文学世界的构成绝对不能缺少它们。
在叙事作品里,故事的叙述和生活矛盾描写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的命运,是为了揭示人的思想和感情何以发生,何以冲突的原因。
同样,在描绘自然景象的作品里,文学也不以纯粹的自然为对象,其描绘自然景观也是为了表现人的感情,寄托人的思绪,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妨把文学视为一个双层结构体感性现象层,它由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体系所构成,它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等,对于文学来说这个现象层面不可缺少,否则无以构成文学世界所必要的具象形态人生意蕴层,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上述两个层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即在艺术地再现感性形态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又超越了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
文学是人学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唯有文学才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人的性格、命运、思想、感情,乃至潜意识作丰富,复杂,多样的表现,也就是说,“人学”的研究必须靠文学来解决。
其实许多文学理论家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文学对人与人生的表现有异于非文学对人和人生经验的理解。
清人叶燮就曾说过:“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艾略特也认为,诗能够传达一种特殊的人生经验,从而使读者获得唯有文学才能给予的人生感受。
他说:“诗总能传达某种新的经验或某种对熟识事物的新颖的理解,或者表达某种我们经历过但无法言传的东西。
它们可以开拓我们的意识面,改善我们的感受性”。
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在的,流动变化的,非逻辑的,依赖于知性的科学工作者和逻辑的,抽象的哲学无法把握,只能依赖于感性的文学去把握,诚然文学在把握人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生意蕴时也有局限性(不展开以后讲),但它可能让人们领悟到不同于知性抽象所把握的另一种人生意蕴,一种只存在于平凡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意蕴。
③、文学的阶级性文学话语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或陷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文学有阶级性。
为什么呢?一方面是由于客观的社会生活确实存在着阶级的差异或对应,比如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7—1937)是阶级分化和对立异常激烈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多反映阶级斗争,如这一期有矛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有鲁迅的杂文,有曹禺的《雷雨》等。
作家或读者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和时代,因而他所创造或领导的话语结构必然会带有他所属的社会集体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不可避免地要站在某一社会群体的立场上说话。
例如:同是描写北宋末年梁山伯的农民起义,施耐庵就站在社会下层人民的立场上,突出“宫逼民反”的主题,歌颂起义英雄仗义疏财,扶弱抗奸,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就站台在上层统治者的立场上,污蔑这场起义是不忠不义的盗寇行为。
以上是从作者的角度看,如果从读者的角度看也一样。
如同一部《红楼梦》,溪笔谈没的人就看出不同的立意,才子看见了缠绵,道学家看见淫,毛泽东看出了“革命”。
(也就是我们所说看到了封建大家庭不能可避免的衰败命运)“经学家看《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不能凭作家的阶级出生简单或直接地决定其文学话语的阶级归属,说通俗点,也就是说并不是什么样的阶级作家就写什么样阶级的文章,而仅是说他的话语活动总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显现出在背后居于支配地位的特定阶级(也许是与其出身的阶级不同的另一阶级)的利益,以及阶级利益之间的冲突。
例如,巴尔扎克是贵族阶级,他写《人间喜剧》时,却对共和党英雄大唱赞歌,站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场上,而对自己的阶级(贵州阶级)的没落寄予深切同情和惋惜。
所以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这样说“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之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还有杜甫,有时站在社会下层,同情民众的生活疾苦,有时又致力于获得社会上层的青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封建文人都如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阶级性在文学中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一般说来,叙事文学,戏剧作品多描写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多描写人们的社会关系,这类作品的阶级性就十分明显,比如像《儒林外史》、《红楼梦》《人间喜剧》、《汤姆叔叔的小屋》。
而描写人伦之常的作品,如孟郊的《游子吟》,描写山水风物的作品,如王维的《鹿柴》则可能不存在明确的阶级性。
同时应当注意到,同一本文,当处于不同的语境中,共阶级性可能会有着不同的面貌,如《诗经》中的《关惟》,爱情诗→后妃之德的颂诩(《毛诗序》)后妃,指周文王妃太姒“言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寤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3、文学与反映以上我们通过对文学与话语,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分析,提示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特点,即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应当说,这还只是从现象上说明文学的意识形态,还没有阐明这种现象所包含的实质,也就是还没有阐明原因,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我们认为,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文学是一种反映,在这里,“反映”有两种特性:一是受动性,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是指文学依赖或受制于现实社会的根本性质。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文学。
举例说,如果没有“五四”时期传统价值休系崩溃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很难有鲁迅的《呐喊》与《徬徨》。
如果没有十年文革,中国当代文坛就不可能出现“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