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玩具分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一起来分类》示范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一起来分类》示范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一起来分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能按不同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3.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体验分类的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会自定标准进行不同分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通过上节课我们知道,在生活中,为了方便我们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使生活变得整洁有序,我们就用到了分类思想。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类。

师:你们看,笑笑和淘气正在为整理书包而烦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探究新知1. 把书本分成两类。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他们每个人都有数学书、语文书、数学本和语文本。

师:没错,观察得很仔细,如果把书本分成两类,说一说可以怎么分,同桌两人为一组,讨论一下,现在开始。

师:谁来说一说?生1:可以按照课本分一类,练习本分一类。

师:也就是可以按照用途分成两类。

生2:可以按照语文的分一类,数学的分一类。

师:也就是可以按照科目分成两类。

师:我们发现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

设计意图:寻找分类的不同标准,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把班里的同学分成两组。

师:我们不光可以把书本分成两组,还能试着把咱们班的同学分成两组,想一想,可以怎么分?生1:可以按照男生分一组,女生分一组。

生2:戴眼镜的分成一组,不戴眼镜的分一组。

生3:穿裙子的分成一组,不穿裙子的分一组。

生4:上半年过生日的分为一组,下半年过生日的分为一组。

……师: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分类标准,把咱们班的同学都分成了两组,真是太了不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新的任务驱动下,寻找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属性对“本班同学”进行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3.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对书本和全班同学进行分类,下面,你们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图形进行分类吗?师:拿出我们提前剪下的附页中的图形,同桌两人为一组分一分,现在开始。

一年级《一起来分类》教学设计

一年级《一起来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分类,为什么要分类。

2.能够根据物品的相同特征进行分类。

3.能够运用已学的分类知识进行物品的分类。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分类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和分类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物品,如:水果、动物、车辆等。

2.准备一些图片资料,例如:水果、家具、玩具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1.教师解释什么是分类,为什么要分类。

2.通过举例子说明分类的作用,例如:我们在超市购物时,物品是有分类的,这样方便我们选择和购买。

Step 3:分类游戏(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物品的图片资料,例如:水果、家具、玩具等。

2.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根据观察结果分类。

3.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和规则,例如:形状、颜色、用途等。

4.学生们将物品归类并说出自己的分类规则。

Step 4:操练阶段(20分钟)1.教师给学生发放一些实物物品,例如:水果、动物、车辆等。

2.让学生根据已学的分类知识,将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归类的依据和规则,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分类结果。

Step 5:巩固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物品,让学生进行分类。

2.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讨论自己的分类结果,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分类方式。

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Step 6:总结回顾(10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已学的内容,强调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学生自主总结分类的方法和技巧,并介绍一些自己经常遇到的需要分类的情境。

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分类的海报或展板,展示自己掌握的分类知识。

2.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分类游戏或练习,巩固学生的分类能力。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分类游戏和操练阶段的表现,并记录学生的分类规则和方法。

幼儿园小班数学《如何学会玩具分类》教案设计

幼儿园小班数学《如何学会玩具分类》教案设计

幼儿园小班数学《如何学会玩具分类》教案设计幼儿园小班数学《如何学会玩具分类》精选教案设计一好习惯是成功人生的基础,是形成好人格的关键。

小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容易接受行为训练,是培养幼儿好习惯的时期。

现将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应该从玩具分类开始。

一、活动目标1.学习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分类,并能说明分类标准。

2.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1.各种结构玩具一,如雪花片、大小串连……。

2.分类盒、标记卡。

四、设计思路对幼儿来说分类运算包含两个层次。

一个是求同,即把有共同属性的物体挑出来,如在一堆积木中桃出所有红色积木。

第二个层次是分类一,分类是将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共同属性的几组,如将一堆积木按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组。

求同是分类的基础,因为求同时标准是现成的,而分类时要幼儿自己产生标准。

两种活动对幼儿概括能力的要求不同,所以设计时应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为产生标准作准备。

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是中班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难点、幼儿还没有达到能用语言描述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水平,或者是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分类时头脑中显现的标准,因此设计时可以先让幼儿分类后选择标记卡来表示分类标准,然后逐步过渡到用语言描述。

五、活动流程操作探索—求同,分类—分组讨论—说出标准,转换标准—巩固操作1.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积累有关物体共同特征的感性经验。

说明操作探索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求同、分类材料,每一层次要提供多种材料,便于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达到对各种材料共同特征的抽象。

例如:分类的材料,其“不同层次”,可体现在有实物分类,有图形分类,也有数量分类。

也可以有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分类(大小),有按物件的两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还有按物体的三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

2.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幼儿抽象分类标准的能力。

说明分组讨论可按两种水平设计,能力中下的幼儿着重说出标准的讨论。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玩具》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玩具》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玩具》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玩具》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掌握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玩具进行分类,并能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计数。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分类的意义,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玩具进行分类。

3、能够使用分类的方法进行计数。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观察玩具,了解其特征和属性。

2、学习分类的基本方法。

3、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玩具进行分类。

4、使用分类的方法进行计数。

四、教学重难点1、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玩具进行分类。

2、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计数。

五、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通过创设玩具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学习,解决问题。

3、讲解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玩具店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玩具,了解其特征和属性。

2、学习新知:讲解分类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3、实践活动: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玩具进行分类,并使用分类的方法进行计数。

4、巩固提高:通过游戏、小测验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总结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七、教学资源1、教具:玩具、分类表格、计数工具等。

2、学具:学生自备玩具、笔、纸等。

3、教学课件:制作分类和计数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数学知识和玩具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八、教学反思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的方向。

小学劳动一上第12课《玩具宝宝要回家-整理玩具》教学设计

小学劳动一上第12课《玩具宝宝要回家-整理玩具》教学设计

(1)学生讨论
整理 分工
玩具整理计划卡
整理 步骤
(2)交流展示,互相学习对方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合作的 学习方法。
6.小组内的同学选择一种方法整理玩具。(小组内的同学动手操作, 合作完成。) (四)展示评价
将分类完的玩具各就各位摆放好。将劳动成果加以记录总结,把整 理后的玩具拍成照片,进行成果展示;还可以让老师协助将整理的过程 拍成视频记录下来;还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
1、培养幼儿收拾整理玩具的习惯。
重点
2、知道按玩具的种类进行分类。
教学 难点
知道如何对玩具进行分类。使学生学习整理玩具的方法。
学法 指导
学生交流讨论、前后对比、搜集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皮球排排队”,
教师:谁在哭呢?哦,原来是三个小皮球在伤心的哭呢! (从地上捡起
小学劳动一上第 12 课《玩具宝宝要回家-整理玩具》教学设计
一年级
备课人:
课题 劳动技能:
1、喜欢整理玩具,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2、学习整理玩具的方法,并将整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
教学 目标
3、知道如果不及时整理玩具,散落的玩具有可能带来危险。 劳动态度:
培养学生收拾整理玩具的好习惯。
劳动精神:
使学生养成东西不乱放的生活习惯。
1、谈体会: 2、《玩具整理儿歌》 小玩具,我爱你。 整天跟我做游戏, 轻轻拿,轻轻放。 脏了给你洗一洗。 玩具玩具,我爱你。 做完游戏放整齐。 3、总结: 同学们,你们都有智慧的头脑、能干的小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可 以将玩具都送回自己的家,让我们的家变得干净整洁。
玩具宝宝要回家
——整理玩具

小学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给物体分类引言:《给物体分类》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部分,通过给不同的物体分类,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属性和特征。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纵和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的概念,并能准确地给物体进行分类;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够根据物体的属性进行分类;3. 借助此活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准备:1. 班级课桌椅、黑板及粉笔;2. 不同类别的物体,如动物玩具、水果、蔬菜、零食、日常用品等;3. PPT或图片,显示物体的特征和属性;4. 图表工具,如Venn图、树状图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 教师出示几个不同种类的物体,如苹果、香蕉、猫咪玩具等,并询问学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之处;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于分类的兴趣。

步骤二:概念讲解1. 教师简要解释分类的概念,并举例说明,例如水果可以分为苹果、香蕉、橙子等;2. 教师通过PPT、图片或实物,展示给物体分类的需求和目的。

步骤三:物体分类练习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些物体;2. 学生根据物体的属性,如形状、颜色、用途等,进行不同的分类;3. 学生将分类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时向其他小组提问互动。

步骤四:分类规则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将分类过程中的观察结果进行总结,例如苹果是水果,但不是动物、不是蔬菜等;2.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总结出不同类别的物体的共同特征;3. 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并整理分类规则,例如用Venn图或树状图展示。

步骤五:拓展练习1.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或进行户外活动;2. 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物体,如花朵、昆虫、鸟类等,并进行分类;3. 学生回到教室,将观察结果整理并展示给全班。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分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学生通过分类展示的方式,评估他们对于物体分类的理解;3. 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展示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分类》大班数学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教幼儿认识红,绿两种颜色,并能按物体的红、绿颜色分类。

2、培养幼儿初步的归类能力。

二、活动准备:1、红、绿颜色的毛巾各一块。

2、每人红色或绿色玩具一件。

3、每个幼儿一盘木珠(装红、绿颜色各三颗)。

4、在活动室墙角处画好红、绿颜色房子各一座。

三、活动过程:1、认识红、绿颜色。

教师分别出示红、绿色毛巾,要求幼儿说出毛巾是什么颜色的。

2、运用红、绿玩具巩固对红、绿色的认识,并学习分类。

(1)、分给每个幼儿一件红色或绿色玩具,请他们观察是什么颜色的。

(2)、游戏:”看谁站得又对又快”。

教师说:拿红色玩具的小朋友快快快、快站到老师身边来,拿红色玩具的小朋友便立刻拿着玩具跑到老师身边来,然后说:我拿的是红色玩具,我来了。

同样的方法请手拿绿颜色的小朋友站上来。

玩完此游戏后,幼儿回座位把玩具放回桌上。

3、串木珠,区别红、绿颜色,练习分类。

请小朋友把自己桌上盘里的红颜色(绿颜色)木珠分别串成一串。

4、游戏“找家”。

(1)、请每个幼儿随意拿一件桌上的玩具,观察颜色。

(2)教师说:请拿绿色玩具的小朋友站起来(拿绿色玩具的小朋友即举玩具起立)。

用同样方法进行红色归类。

(3)、教师说:这些红色和绿色的玩具和我们小朋友玩了这么久的游戏,它们累了,要回家休息了,我们送他它们回家吧,我们把红色的玩具送回红色的房子里,绿色的玩具送回绿色的房子里――幼儿分别将红、绿色的玩具送回活动室墙角处事先画好的红、绿色房子里。

然后教师讲评,活动结束。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按颜色的标记分类。

2.能用语言表述分类的结果。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重难点:会按颜色的标记来分类。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幼儿在美工活动及日常工作中已经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 玩具分类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 玩具分类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玩具分类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不同种类的玩具,了解玩具分类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分享和合作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按照玩具的特征进行分类。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玩具分类任务。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各种类型的玩具,如塑料玩具、木制玩具、毛绒玩具等。

2. 场地准备:宽敞的教室或活动室,以便幼儿自由活动。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让幼儿充分活跃起来。

2. 导入部分(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各种类型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玩具的特征。

教师展示如何将玩具按照特征进行分类,如按材质、形状、大小等。

3. 主体部分(1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玩具分类实践活动。

幼儿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种类型的玩具。

教师提出分类要求,如“请把所有的塑料玩具放在一起”,“请把所有的小型玩具放在一起”,etc. 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进行分类。

4. 总结部分(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引导幼儿描述自己是如何分类玩具的。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幼儿与家长一起,在家中找出一类玩具,按照特征进行分类。

2. 延伸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玩具商店的场景,让幼儿扮演店员和顾客,进行玩具分类和购买活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玩具分类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

2. 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观察记录、幼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 评价内容:a. 认知目标:幼儿能否正确说出玩具的分类名称和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玩具分类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classifying toys
给玩具分类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常识是指普通知识,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

本教案根据常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幼儿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案例:
早上,我早早的来到了活动室,把幼儿的玩具进行了消毒,我故意将各种插片、都混在了一起,装在了玩具筐里。

上教育课时领孩子们来到了玩具区,我想请你们玩玩具,你们看怎么样?这时一个幼儿说到,老师你怎么给弄乱了?怎么乱了?我问到。

你看,把什么都放在了一起。

那好,我们先给挑挑好吗?由于是孩子们喜欢玩的,是他们熟悉的,所以积极性特别的高。

我帮助他们将玩具倒在了桌子上,然后让他们进行分类。

孩子们一边挑拣,还一边监督其他幼儿是否挑拣错,有错的就会告诉他。

当分好后,请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当他们说完后,老师告诉他们,你们真聪明,今天学会了分类。

你们将相同玩法的分为一类,现在咱们到饮水间看一看,看谁能发现什么?水杯分为一类,毛巾分为一类。

这是根据他们的用途分的类。

到图书架看一看,看谁能发现什么?根据内容不同进行分类。

到超市看一看,看谁能发现什么?食品类、日用品类、等等。

到音乐区看一看,看谁能发现什么?乐器的功能分的类。

这样我们在实际中学习了
分类的知识,初步知道了实际生活中分类的标准多种多样,这是根据当时的需要分的类。

点评:本节教育课是在陶行知教育主张的启发下进行的,即把幼儿的生活作为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利用了各种环境资源,在活动中幼儿达到了大纲要求的能够对常见事物分类的要求。

溪翁庄中心园郭凤芝保洁工真辛苦在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幼儿随便的将手中的纸丢在了楼道里。

为保洁工增添了工作量,并且这个幼儿没有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于是我带领这一组的幼儿来到了楼道,拿着墩布墩地,由于天热一会就出汗了,并且孩子小一会就感到累了。

这时我故意将垃圾撒在了刚才墩过的地方,孩子们看到我的举动可着了急,有的瞪大了眼睛,有的快哭了,有的说白干了。

这时我让孩子们说我的行为好不好,怎么不好?这样在经历了亲身体验后,他们认识到了为什么要尊重别人的劳动。

点评: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是应该从小培养的,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活动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

溪翁庄中心园
郭凤芝案例:
户外活动时,贝贝与明明发生了争执,在站圈游戏中这两个人都愿意抢中间的圈,其他几个幼儿都围了过来,他们两个争的
很激烈,我看了他们说,你们自己想办法吧!我站在边上听他们怎么解决,贝贝说锤子剪子布谁赢了谁站在中间,明明说好吧!我让着你,你先出,在锤子剪子布的过程中贝贝才发现明明后出总是赢,就说不行,感情你后出。

于是贝贝说,要不然我让是你,这次你站在中间,下次我站中间行吗?明明想了想,说好吧。

于是几个幼儿又去玩了。

点评:在活动中让幼儿积极尝试解决游戏、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鼓励幼儿用平和的方式解决矛盾。

郭凤芝案例:散步时,幼儿发现了刚刚剪下的各种树枝,每个树枝上都长满了叶子,都去捡,既然对这些感兴趣,我没有制止。

于是每个人都捡了一些,拿在手里玩耍着。

到了活动室我拿出我捡的树枝与他们比,看谁的好看,这时有的幼儿说老师的不如我的好看,我问为什么?他说你的只有一边有叶子,我的两边都有叶子。

这时小朋友都被他的话吸引了,都去看自己的树枝上的叶子,发现自己的也是两边都有叶子。

这叫什么?我拿着两边都有叶子的树枝问,对称,一个幼儿说到。

你真棒,知道的真多。

我夸奖到。

好好看看怎么叫对称?孩子们仔细的看了起来,有的问老师,这时又有一个幼儿拿着两边都有叶子的树枝给大家讲了起来。

小家伙讲的还真好。

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原来真是这样。

看看小朋友的身上有什么是对称的?你看我,我看你。

耳朵、眼睛、胳膊、脚。

好不热闹。

点评:充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资源,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自己发现事物中美的规律,在以后的活动中让幼儿运用对称进行装饰活动。

溪翁庄中心园
郭凤芝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