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冬至习俗
2024年生活知识_冬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2024冬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冬至传统习俗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冬至现代民俗冬至传统习俗1、吃水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传统习俗2、九九消寒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传统习俗3、祭祀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冬至传统习俗4、古代纪念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1、南方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2、北京馄饨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广西玉林有哪些风俗

广西玉林有哪些风俗
广西玉林有哪些风俗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我国不少地区在这一节气到来之际都有祭祖扫墓的习俗,还要准备各种冬至时节吃的食物。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广西玉林有哪些风俗,希望有所帮助!
一到冬至,在玉林,几乎家家都包粽子,不包粽子的也会到市场上买粽子吃。
玉林人还有“糯米补气”一说,冬至日吃米粽,寄寓了劳动人民补益力气,以待来年的朴素愿望。
玉林米粽以精盐、南乳、豉油、五香粉等为调料,再选以猪肉、海味、绿豆、荷包豆、粟子、花生等作馅,熬熟后香味四溢,是人们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
在北流、容县、陆川等地,冬至除了包粽子还有包水饺、米花等习俗。
冬至前后,气温骤降,天气晴好,是做腊味的好时节。
冬至前夕,在玉林部分县区已有不少居民趁冬至前的晴好天气早早腌制好了腊肉和腊肠。
一串串红白交错的腊肉、腊肠,在阳光下油光闪烁,在寒风中浓香散发。
闻到腊味香,离过年也就不远了。
冬至祭祀祖先是玉林人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这天,人们会杀鸡杀鸭祭祀祖先。
而在博白和陆川等客家人聚居地区,则有做社的传统习俗。
所谓“做社”,即杀牲置酒祭社,祭地神。
社,又称社皇伯公,实即是土地之神。
冬至这天,这些地方做社、祭祀祖先,其礼节一丝不苟,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吃团圆饭,是玉林人在冬至这天的一个重头戏,往往是在祭祀完毕之后进行。
冬至节团圆饭,其受重视程度堪比年夜饭,许多离家在外奔波的游子,不论多远这一天都会往家里赶,就是为了能与家人一起吃上这顿团圆饭。
团圆饭肴酒丰盛,喜庆异常,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在玉林,不少居民在冬至这一天还吃羊肉等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节气十大传统习俗

冬至节气十大传统习俗冬至,又称为「冬节」,是中国农历24节气之一,意味着阴暗最长、阳光最短,是冬天的开始。
在中国,冬至节气具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成为家庭和社区中一项重要的庆祝活动。
以下是冬至节气的十大传统习俗。
一、吃冬至饺子吃饺子是中国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庆祝方式之一。
饺子形似角钱,寓意着辞旧迎新、财源滚滚。
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包饺子,互相分享和团结的温暖。
二、吃汤圆吃汤圆也是冬至节传统的食俗之一。
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在中国的南方,人们还会在汤圆中放入甜蜜的馅料,如红豆或花生,进一步寓意着甜蜜美满的家庭生活。
三、喝饮品在冬至这一天,人们还会喝一种叫做「补气汤」的饮品。
这种汤是由多种中草药熬制而成的,据说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人们相信,喝这种汤可以在寒冷的冬天保持身体的温暖。
四、守夜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习惯守夜,也就是守住冬至的这一夜不睡觉。
这个传统起源于古代,相信守夜可以带来好运和长寿。
现代人对此习俗的坚持程度可能有所降低,但仍然有人会保留这个传统。
五、祭祀祖先冬至也是家庭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家庭成员会整理祭台,摆放各种供品,包括水果、糕点和酒。
人们燃香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六、焚香在冬至这一天,许多人会到寺庙或庙宇,燃香祷告,祈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幸福。
烧香是一种虔诚的行为,用于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
七、祈福冬至也是人们祈求来年丰收和好运的时刻。
人们会到庙宇或拜神台,用香烛表达对神明的诚心祈愿。
他们会祈求来年的健康、顺利和幸福,同时也会感谢神明在过去一年的庇佑。
八、晾太阳冬至这一天,人们还会晾太阳。
因为冬至是一年中阳光最短的时候,民间传说冬至这一天能够晾太阳,可以在新的一年积攒阳光的能量,为未来带来好运。
九、打牙祭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进行「打牙祭」的活动。
这是一个庆祝冬至节气的民间游戏,人们会在池塘或湖面上进行冰上活动,并尽情享受寒冷的冬天。
冬至节气习俗

冬至节气习俗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典型的冬至习俗。
一、祭祀祖先冬至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之一。
在这一天,中国人会准备各种祭品,上香祭拜祖先。
祭拜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行为,代表着对上辈子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二、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是华北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
据说,饺子的形状象征着吉祥,吃饺子意味着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
而且,在南方地区,冬至也是吃饺子的重要日子。
三、吃汤圆与吃饺子一样,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
在南方地区,冬至又被称为“团圆节”。
汤圆象征着团聚和祈福,在这一天,家人们会聚在一起,一起包汤圆、吃汤圆,表达对团圆和美好未来的祝福。
四、守岁冬至之夜,很多地方会举行守岁活动。
人们会在家中辟出一间房,供家人守夜。
守岁的过程中,家人们会边吃边聊,一直守到半夜。
守岁活动象征着辞旧迎新,希望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五、冷食在南方地区,冬至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即吃冷食。
由于冬至是冬季的开始,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一些冷的食物,以期御寒保暖。
这个习俗在南方的一些省份中非常盛行,特色冷食也成为冬至时节的一道美食。
六、赛龙舟冬至时节,广东和广西地区的一些较大的河流或湖泊上会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赛龙舟是中国传统的水上运动,冬至时节举行赛龙舟活动,既具有观赏性,又深受当地居民的热爱和参与度。
七、扔柚子皮在一些南方地区,冬至节气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那就是扔柚子皮。
人们在冬至之夜会将柚子皮扔到房屋的外面,据说这样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
这个习俗也成为了冬至时节的一道独特景观。
无论是祭祀祖先、吃饺子、吃汤圆,还是守岁、吃冷食、赛龙舟,这些冬至习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习惯。
它们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与亲朋好友共同庆祝冬至,一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这些习俗不仅温暖了身心,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冬至的传统节日习俗

冬至的传统节日习俗冬至,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
这一天标志着阳气的最低点,夜晚最长,白天最短,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冬至在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冬至的传统节日习俗。
一、家人团聚冬至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这一天是阴阳交接、阴气最盛的时刻,因此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尤其重视家庭团聚。
无论家人身在何处,都会尽可能聚集在一起,共进团圆饭。
家人团聚的习俗代表了对家庭和睦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也传递了对长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二、吃汤圆冬至节日习俗中,吃汤圆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形食品,象征着团圆和圆满。
吃汤圆的习俗源远流长,据说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除了象征团圆,吃汤圆还有辟邪驱鬼的寓意,人们相信吃了汤圆可以避免不利和灾祸,保佑家庭安康。
三、喝菜汤在一些地方,冬至的习俗还包括喝菜汤。
菜汤是由各种蔬菜和肉类熬制而成的汤品,十分滋补。
喝菜汤的传统习俗常常与南方地区的“补冬汤”相联系,人们相信冬至喝菜汤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健康。
四、户外活动冬至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天气寒冷。
然而,一些地区也会利用这个节日举办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人们的体魄和活力。
例如,一些地方会举办冬至游泳活动,在寒冷的水中畅快游泳,象征洗去一年的晦气,吸收新的正能量。
五、祭祖祈福冬至也是传统的祭祖祈福日。
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祖先,向他们献上美食和祭品,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同时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福祉。
祭祖祈福的习俗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尤其重要,它拉近了家族的关系,传承了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每年的冬至,人们通过团圆、吃汤圆、喝菜汤、户外活动和祭祖祈福五个方面,凝聚了对家庭、健康和祖先的美好祝愿和追求。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健康身体的向往,也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和传统美德。
广西冬至的习俗

广西冬至的习俗文章目录*一、广西冬至的习俗有什么*二、冬至各地的传统饮食有什么*三、冬至怎么养生广西冬至的习俗有什么1、广西冬至习俗有什么广西冬至习俗有:已嫁妇女于冬至白天可到娘家“吃冬”,但须于天黑前赶回夫家;如不能赶回夫家者,则要到外族人家留宿过夜。
冬至日有集体祭拜宗祠、社公、土地公的风俗,杀猪宰羊,大办酒席,祭拜仪式十分隆重。
冬至节间建醮酬神,称“太平醮”,以村为单位,延僧道,设神醮,吹铜笛,打冬鼓,放铁炮,戴面具跳神,意在酬谢神灵降福,天下太平安泰。
明、清以前,民间普遍流行冬至拜老敬老的习俗,幼辈要向父母、老人、师长拜节并向他们献鞋袜等礼物。
2、冬至的传说故事2.1、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2.2、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3、冬至的别称介绍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
冬至的起源悠久。
人们将冬至称为小年,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汉又续沿其制,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
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
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
冬至各地的传统饮食有什么1、滕州:羊肉汤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2、闽南:姜母鸭在闽南地区,当地人会在冬至享用姜母鸭。
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广西冬至习俗

广西冬至习俗广西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美丽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其中,冬至是广西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有着独特而有趣的习俗。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广西人民通过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和庆祝活动来庆祝冬至,使人们在严寒的季节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一、传统节食:吃冬至饺子在广西,冬至当天,人们会准备各式各样的食物来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冬至饺子。
广西人认为吃饺子可以象征着团聚和团结。
而饺子馅料的准备也是一项繁琐而有趣的过程。
家家户户都会亲手制作饺子,将各种新鲜的食材和佐料混合在一起,制作成各种口味的饺子馅料。
无论是猪肉、韭菜、虾仁还是豆腐等,都能在广西人的饺子中找到它们的身影。
而在吃饺子的过程中,人们经常会放上一些红色的辣椒或者醋,以增添口感的层次感。
二、传统祭拜:祭拜祖先和神灵冬至是广西人民尊敬祖先和神灵的重要时刻。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祭品,如糕点、水果、鲜花等,前往家中的神龛或村庙,向祖先和神灵表达感恩之情。
在祭拜的过程中,人们会点燃香烛,虔诚地祈祷寿康安宁。
祭拜过后,家人会一起分享祭品,象征着祖先的保佑和家庭的团聚。
三、传统活动:打冬至麻将打麻将是广西人们最喜欢的社交活动之一,而在冬至这一天,打麻将更被视为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
广西人认为,冬至这一天打麻将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快乐。
因此,不仅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打麻将,还会邀请邻居和朋友一同参与。
同时,人们还会准备一些小吃和饮品,让大家享受游戏的同时也能品尝到美食的乐趣。
四、传统节事:冬至吃鸡蛋除了饺子,冬至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是吃鸡蛋。
广西人们相信,在冬至这一天吃鸡蛋可以带来幸运和好运。
而且传统上,人们认为鸡蛋有暖胃、补气、滋阴等作用。
因此,在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准备大量的鸡蛋,并将其煮熟后与家人一起分享。
总的来说,广西的冬至习俗包含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元素,使这个寒冷的季节变得温暖而有趣。
广西冬至的风俗

广西冬至的风俗有:
1.腊味:冬至腌制腊味食品是广西各族普通存在的习俗,冬至前
后才有北风和干风天,可以着手准备过年食物。
2.米粽:粽子、沙糕、糍粑(又称“冬糍”或者“大肚糍”)等也是冬
至节的食品。
玉林人过冬至,几乎家家必包米粽,一些当地人干脆叫冬至为“米粽节”。
冬至吃米粽还有“糯米补气”的说法,寄寓了劳动人民补益力气,以待来年的朴素愿望。
3.鱼生:在宾阳、龙州、那坡、扶绥等地的壮、汉族,鱼生是冬
至的大菜。
民间有“冬至鱼生”的俗谚,认为冬至外阴冷而内阳热,宜吃凉性鱼生润肠。
4.豆腐酿:在玉林、梧州等地汉族吃豆腐酿,德保等地壮族吃南
瓜饭,此与北方冬至吃百味馄饨的寓意相同。
5.汤圆:在民间,冬至普遍有吃汤圆的习俗。
汤圆象征天圆,吃
汤圆意为祭天。
6.鸡肉:在广西有一句话叫: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
在冬季,每一只鸡都是在劫难逃。
躲过了初一,逃不过十五,最终的结局也是殊途同归,还是要在冬至这天被端上了餐桌。
与夏至相反,冬至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了,适时进补,增加体质,可以有效地抵御漫漫的寒冬,营养丰富的鸡肉,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7.九层糕:九层糕是凌云壮族特色小吃,制作工艺繁复。
九层糕
层匀美观,更有“长长久久步步高升”之意。
冬至前日,晚饭过
后,各家在厅堂搓圆,搓圆仔后要补冬,米糕就是补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龙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红米糕。
九层糕是广西凌云人钟爱的米糕。
8.甜丸: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
宋、
元以来,盛行吃甜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冬至习俗
广西各地冬至过节习俗
在广西冬至团聚、祭祖的习俗与春节略同,此俗在广西各族中普遍流行。
客家人有“冬节晤返冇祖宗”的说法,意为冬至日凡因事外出者要返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和祭拜祖先,否则便被视为对祖宗不敬不孝。
武宣、南宁:已嫁妇女于冬至白天可到娘家“吃冬”,但须于天黑前赶回夫家;如不能赶回夫家者,则要到外族人家留宿过夜。
钟山、阳朔、大新、三江等:冬至日有集体祭拜宗祠、社公、土地公的风俗,杀猪宰羊,大办酒席,祭拜仪式十分隆重。
桂林等地:乡村民众于冬至节间建醮酬神,称“太平醮”,以村为单位,延僧道,设神醮,吹铜笛,打冬鼓,放铁炮,戴面具跳神,意在酬谢神灵降福,天下太平安泰。
明、清以前,民间普遍流行冬至拜老敬老的习俗,幼辈要向父母、老人、师长拜节并向他们献鞋袜等礼物。
桂平:瑶族中至今仍存此俗。
桂平瑶族以冬至为“敬老节”,女儿、媳妇此日要送新衣、新帽、新鞋给家中老人,以示孝敬。
广西各地冬至美食
冬至食品较为丰富并有寓意。
各族民间于冬至节普遍有吃汤圆的习俗。
天圆地方,汤圆象征天圆,吃汤圆意为祭天。
古代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风俗,冬至吃汤圆即古代祭天的遗风。
玉林、梧州等地汉族吃豆腐酿,德保等地壮族吃南瓜饭,此与北方冬至吃水饺、馄饨的寓意相同。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均从原始的混沌状态发展变化而来,冬至曾作为历元岁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初始。
因此,冬至吃豆腐酿、南瓜饭、馄饨即象征宇宙混沌之形,又寓意开天辟地之始。
此外,粽子、沙糕、糍粑等也是冬至常见的食品。
拓展阅读:冬至节气起源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
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冬至气候变化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
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
《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
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至’者,极也。
”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
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
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
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
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