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1

6.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C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 B A.怀疑论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
8.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 辨析: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 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1)凡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 物主义;凡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 唯心主义。因此,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 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 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 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去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 如果在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强调精 神力量的作用,这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表现。 (3)题目中的观点缺乏必要的前提,混淆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 义的界限,因此是不确定的。
复习与回顾
哲学的内涵? 1、哲学是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 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 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3、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又是方法论的学问,是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 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枯萎。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研究 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之勘阻及广创作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即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来源根基。
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物质能否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的问题。
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实质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直接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实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示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示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最后,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9,新生事物是不成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更了的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较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011《哲学》第二课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 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 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 这是鱼的快乐啊。 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 惠子说: 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 你不是我, 庄子说:“你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 惠子说: 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 快乐。 快乐。” 两人对话的话说明了什么? 两人对话的话说明了什么?
BD
单项选择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决定存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工作实际的关系,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A.不怕做不到 不怕做不到,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 吾心便是宇宙,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存在即被感知 D.存在即被感知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表现准。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即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外部世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是以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制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的途径:一是实践,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一方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普遍性而存在,否则就会丧失其原有的共同本性,而且有另一类事物的共性。
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与两边是相互包含的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总的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第一性: 思维第一性: 思维决定存在 存在第一性: 存在第一性: 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 庄子 齐物论 • 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 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 快乐,悠然自得, 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 庄周。一会儿梦醒了, 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 在床的庄周。 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 成了蝴蝶呢, 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 了庄周呢? 了庄周呢? • 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 人如何 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人如何 认识真实。 认识真实。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 区分真实和虚幻。 区分真实和虚幻。如果梦足够真 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 在做梦——不可知论 在做梦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比较
三种形态
基本观点
特点
1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题简单化。 题简单化。 2、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简单 、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化)
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 的、意识是 派生的、 派生的、先 有物质后有 意识, 意识,物质 决定意识。 决定意识。
德谟克里特:原子是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 德谟克里特:原子是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确性: 正确性:
①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 利益。 利益。
客观
义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认识论问题、存在论问题、伦理学问题和美学问题。
认识论问题涉及我们如何获得知识以及知识的本质。
例如,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存在和真实性?我们的感官经验是否可靠?我们能否通过逻辑推理获得真理?
存在论问题涉及我们对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的思考。
例如,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人类的意识是如何与身体联系的?是否存在超越自然现象的超自然实体?
伦理学问题涉及道德和行为的研究。
例如,什么是善和恶?道德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创造的?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和取舍?
美学问题涉及审美经验和艺术的研究。
例如,什么是美?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评价?艺术的目的是什么?
哲学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认识论、存在论等。
形而上学研究世界的本质和基本实体的属性和关系。
逻辑学研究推理和思维的规律。
伦理学研究道德和行为的原则。
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组织和权力关系。
美学研究艺术和审美经验的本质。
认识论研究知识的获取和真理的本质。
存在论研究存在的方式和本质。
《生活与哲学》2-1哲学的基本问题

原子核
核子 ~10-15m 夸克(层子) ~10-17m 亚夸克 ~10?m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与 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古代朴素唯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主义 主义
局限性:(1)把自然科 局限性:把物质 局 归结为具体的物 学意义上的原子当做世 界和本原;(2)缺少辩 质形态存在着直 限 证法思想,具有机械性 不 性 观性、猜测性等 和形而上学性;(3)在 缺陷,缺乏科学 同 、 的论证。科学性:历史观上是唯心的。科 点 科 否认世界是神创 学性:在总结自然科学 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 造的,认为世界 学 发展了唯物主义,弥补 性 是物质的,本质 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 是正确的。 直观性、猜测性缺陷 科学性:科学地 回答了哲学的基 本问题,实现了 唯物主义和辩证 法的统一、唯物 辩证的自然观和 唯物辩证的历史 观的统一,是彻 底的唯物主义, 是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要观点: 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质,万事万物都是 人的意识的产物。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王阳明“心外无物”;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
• 主要观点: 某种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观精神”是世界 的本原,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它的产物。 •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柏拉图的“理念”说,认为现实世界是永恒 不变的“理念”产生的,世界不过是“理念” 的影子。宋代朱熹的理学。 • 柏拉图的“理念”与朱熹的“理”,与宗教神 学中的“上帝”观念实质上是一样的。
1、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流派的基本观点

1、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流派的基本观点哲学是研究人生、世界和存在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它涉及广泛的主题和议题,如真理、意义、道德、自由、知识、美、宗教、人的本性等。
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产生了多种哲学流派,每个哲学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我们来介绍一下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问题、认识问题、价值问题和宗教问题。
存在问题是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存在问题探讨的是人和世界的存在方式,以及人的存在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的本质、人的自由意志、人的目的等等。
认识问题是哲学中关于知识的问题。
它涉及到思维的本质、知识的来源和性质、真理的定义等。
认识问题还涉及到人的感知能力和理性思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局限性和相对性等。
价值问题是哲学中关于伦理和美学的问题。
它涉及到道德和美的定义、人的价值和目的、道德行为和美的标准等。
价值问题还涉及到人的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等。
宗教问题是哲学中关于宗教的问题。
它涉及到宗教信仰的合理性、上帝的存在与否、宗教经验的性质等。
宗教问题还涉及到宗教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信仰和理性思考之间的关系等。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些哲学流派的基本观点。
1.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认为,知识和真理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获得的。
理性主义者相信,人的理性和思维能力是获取真知的基础,他们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并认为理性思考可以揭示世界的真相。
柏拉图和笛卡尔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2.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知识和真理是通过经验和观察来获得的。
经验主义者相信,人的知识和思维都来源于感觉和经验,他们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通过感官观察和实证研究才能获取真知。
亚里士多德和洛克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非精神。
唯物主义者相信,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他们强调物质的决定性和客观性,并认为精神、思想和意识都是物质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哲学的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客观实在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联系特征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知识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5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6. 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发展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在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7.何谓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有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相互关系: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统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相对性。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9.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故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失去的发展规律。
2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事物条件和物质手段。
1.什么是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什么是认识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带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第一: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才去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经历了有前者到后者的飞跃。
第二,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现有理论到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到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第一:具有绝对性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的。
第二:具有性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有时辩证转化的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根本缺陷:第一,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根源;第二,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生产力:的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辩证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1.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俩个:1是社会分工的出现2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相互关系: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具有五项基本职能:价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经济强制性的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1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