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一、研究背景短时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在接收到信息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储存,并在需要时进行检索和使用。

而视觉编码则是指将视觉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

因此,了解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机制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究不同刺激类型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

2. 探究刺激呈现时间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

3. 探究刺激数量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

4. 探究不同个体之间在短时记忆任务中表现差异的原因。

三、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本次实验共招募了5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被试对象。

2. 实验器材:电脑、显示器、耳机、键盘等。

3. 实验任务:被试需要在屏幕上观察一系列图形刺激,并在刺激消失后的一段时间内,回忆并输入所见到的图形。

4. 实验流程:(1)实验前,被试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基本的身体健康检查。

(2)实验过程中,被试将坐在电脑前,佩戴耳机。

(3)实验开始前,被试会接受简单的训练任务以熟悉实验流程和操作。

(4)实验正式开始后,被试将看到一系列不同类型、数量和呈现时间的图形刺激。

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500ms,并且每个刺激之间有1秒钟的间隔时间。

(5)当所有刺激呈现结束后,屏幕上将显示一个空白界面,并要求被试输入他们记忆中所见到的所有图形。

(6)当被试完成输入后,实验结束。

四、实验结果1. 不同刺激类型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图形刺激,在短时记忆任务中表现出来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等指标来探究不同类型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次实验中,被试对于简单的几何图形刺激的记忆正确率最高,而对于复杂的图像刺激的记忆正确率较低。

2. 刺激呈现时间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通过控制刺激呈现时间来探究其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当刺激呈现时间过短时,被试在回忆任务中表现出来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等指标均较低;而当刺激呈现时间过长时,则会出现遗忘或混淆等问题。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1.题目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2.引言R.Conrad(1964)的一项研究给被试视觉呈现字母,随后报告字母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使用听觉编码而非视觉。

而Posner等人(1969)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于不同字母对(Aa和AA)判断是否同一字母的反应时不同,这否定了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只用听觉编码的观点。

对于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先后问题,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视觉编码在先。

根据R.Conrad的实验,研究者们还在探讨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本实验研究作为一个验证性研究,为存在视觉编码提供证据之外,还将探讨在不同时间间隔下反应时差的差异的内部机理。

3.方法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3.2仪器材料:字母对AA、BB、Aa、Bb、AB、BA、Ab、Ba3.3实验程序: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清楚不同判断的按键方式,尽量正确的判断,并尽快按键反应3.3.2:第一次实验时,每对字母对随机出现6次,前12对时间间隔是0s,中间12对间隔0.5s,最后12对间隔2s。

36次完毕后,被试休息30s。

继续第二次实验,但这次时间间隔按0.5s-2s-0s进行;同样休息30s进行第三次实验,这次间隔按照2s-0s-5s进行。

被试看到呈现的字母后,尽快正确判断字母是否相同,并尽快按相应的键。

4.结果表a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反应时(ms)间隔(ms)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0 561.59 707.00 777.95 500 519.05 681.79 734.54 2000 489.62 639.46 725.00表b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率(%)间隔(ms)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0 97.86 91.88 90.38500 98.08 92.95 89.532000 98.08 92.74 90.60表a显示: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时间水平下的反应时均值都要小;(多因素方差分析)每种音形水平在时间间隔上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表b显示: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水平下的正确率均值都要大。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0805班,孙海娟刘佳)1.引言1.1问题的提出自1974年Baddeley 和Hitch 提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的概念以来,人们对于短时记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短时记忆研究不再局限于记忆广度的测量,而不断提出新的课题,相应地也发展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

现在而言,人们对其的研究基本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即短时记忆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与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保持或储存即为短时记忆信息编码问题。

所谓编码(encoding)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而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信息形式则称作代码(code)。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究竟是以何种形式的代码加以储存这一问题引起了相关学者的极大兴趣。

上世纪60年代,Conrad根据记忆实验中对错误回忆的分析,证明了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如字母是以听觉形式来表征的,即存在听觉编码。

但70年代Posner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本实验基于Posner的经典实验,他通过字母的视觉匹配和名称匹配的实验证实:至少在部分时间里,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以视觉编码的。

通过测定本组内成员对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情况,同时对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进行讨论,旨在验证“短时记忆中也存在视觉编码”这一结论。

1.2实验目的2.方法2.1 被试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08.5班,孙海娟刘佳李素谦王雪,4人一小组,互为主被试。

2.2 实验仪器EP2004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实验卡片16张(见下表)。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摘要:本实验基本上是在重复验证波斯纳的实验,但增加了音异形异这一自变量,而且两字母间隔的时间也改为0毫秒,500毫秒和2000毫秒。

实验结果: (1)被试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时相差较大,反应时长短的顺序如下:音异形异>音同形异>音同形同. (2)三种情况下,被试的反应时间均呈现下降趋势(3)被试的反应时间随着间隔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的速度音同形异时最快,音异形异时最慢。

关键词: 短时记忆减数法视觉编码听觉编码一. 导言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STM,是个体对注意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操作的过程。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亦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

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与瞬时记忆相比,短时记忆有以下特点:1对信息保持的时间稍长于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的容量少于瞬时记忆3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不同于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编码: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

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

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主。

反应时: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在脑内要经过一系列操作加工,这些操作加工有明确的先后次序,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信息处于不同的状态,而这些都是自爱时间上进行的的,其特征必然能在反应时上表现出来。

因此不同的的心理操作按时间分布上的不同加以区分,反应时技术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减数法: 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 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关瀚文(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应时方法。

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

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

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

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

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

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2.3实验程序
2.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使用默认参数设置“72次”,即重复呈现2遍。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2指导语如下:
这是一个比较字母异同的实验。实验开始后屏幕将呈现多组大小写字母(每组一对)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对呈现的每组字母进行判断,判断原则如下:1、形状相同或形状不同读音相同,按“+”键;2、如果形状和读音都不同,则按“-”号键。要求在判断准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定被试对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探讨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和编码过程。
2方法
2.1被试
两名在校大学生,男,21岁,应用心理学专业
2.2仪器、材料
仪器:计算机与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材料:英文字母大写A、B和小写a、b的不同组合,其中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次),Ab(3次)、Ba(3次)共36次(参数设置中选72次则重复呈现2遍;108次则重复呈现3遍)。
实验编号
032107201317*
实验名称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
实验类型
综合性
实验时间
2012-3-14
实验地点
北6-528
小组成员
倪安品、诸葛一朔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
10应用心理学倪安品诸葛一朔
摘要:实验基于Posner的经典实验,通过字母的视觉匹配和名称匹配的实验证实:至少在部分时间里,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以视觉编码的。通过被试不同刺激(同音同形、同音异形、异音异形)的呈现进行判断一致与否,记录反应时,根据所得数据测出被试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分析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以及说明差异的问题。结果再次证实了已有的经典结论。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1 引言1.1 实验逻辑此次实验是根据短时记忆是以听觉编码为主的原理,该原理可以得出如果字母发音不同,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的推论。

那么该实验就是要通过同时控制字母形状和发音形成的三个实验水平a1、a2、a3(其中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实验旨在通过三个不同水平下的比较,探索视觉编码是否存在短时记忆中。

1.2 实验假设我们假设视觉编码存在短时记忆中。

若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进行正常。

那么可以得到,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

因此在字母形状不同发音相同、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

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

1.3实验预期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a1、a2、a3下(a1字母形状名称均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a3字母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方法2.1 被试:五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5名被试。

2.2 实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实验卡片16张(见下表),注视点卡片1张。

2.3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3 结果3.1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在字母形状和发音都相同、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和字母形状和发音都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3)条件M(SD) min max形状和发音都相同0.625 0.473 0.777(a1)形状不同但发音相0.710 0.556 0.864同(a2)0.741 0.593 0.889形状和发音都不同(a3)3.2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F(2)=31.711,P=0);再通过多重比较结果分析发现:a1≠a2,a1≠a3,a2≠a3,见表2.表2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检验的结果4 讨论通过实验结果分析3.1 、3.2实验假设得到了验证。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人类大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记忆形式,它短暂地保存大脑接收的信息。

然而,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非常有限,经过短时间的编码后很快会被遗忘。

因此,了解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对于了解大脑记忆和信息处理的机制非常重要。

为了研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科学家们利用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是通过短暂呈现刺激来考察人们对于刺激的记忆。

在这种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屏幕呈现数个物体或者数字,持续时间通常是几毫秒或者几秒钟。

参与者在看完刺激之后需要回忆并即时报告自己所看到的物体或数字。

在这种实验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来改变刺激呈现和参与者回忆的情况。

例如,他们可以改变刺激的数量、形状、大小、持续时间以及报告的时限等等。

通过这些参数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人脑对于短时刺激的处理和记忆机制。

一些早期的实验表明,在高度注意状态下,人们能够记忆和回忆大约7个左右的物体或数字,这被称为短时记忆容量的极限。

然而,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这个数字被质疑,并且更多的研究表明人脑在短时记忆的编码和回忆过程中不仅仅受到容量的限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的复杂度和规律性等等。

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来探究人脑在短时记忆编码过程中的神经机制。

他们发现,短时记忆编码的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包括视觉皮层、前额叶和颞顶叶等。

总之,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是研究记忆和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种实验以简单、规律化的形式呈现刺激,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和使用不同的研究技术,揭示了人脑如何处理和存储短暂的信息。

这种研究对于理解大脑认知机制、发展认知科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关瀚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应时方法。

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
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

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

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

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

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

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本实验基本是在重复波斯纳的实验,但是增加了音异形异的字母对这一自变量水平呈现给被试,同时将间隔时间设定为0ms,50ms和100ms。

基于以上的实验,本实验通过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对字母的视觉匹配和语音匹配的反应时的差异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如下的假设:短时记忆的编码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那么若在相同时间间隔条件下,被试对音异形异对的反应时大于对音同形异对的反应时,音同形异对的反应时大于音同形同对的反应时,且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大,三种情况下的反应时差异减小,则假设成立;反之,则假设不成立。

2 方法
2.1 被试:西南大学2012级心理学部应用心理学系在校本科生44名
2.2 实验器材:PsyKey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
2.3 实验设计与实验程序: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是一个3*3的多因素实验设计。

自变量有两个,分别为两个字母的异同和两个字母呈现的间隔时间。

两个字母的异同有三个水平,即音同形同,音同形异和音异形异三个水平。

两个字母的间隔时间有0ms、50ms、100ms三个水平。

因变量则为被试判断两个字母“异同”的准确率和反应时。

实验程序:
计算机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具体要求为若被试认为呈现的两个字母音同而不论形是否相同就按红键,若被试认为呈现的两个字母音异就按绿键,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准确率和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50ms和100m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ms,中间12张间隔50ms,最后12张间隔100m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50ms →100ms→0m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100ms→0ms→5oms的顺序。

被试阅读指示语,了解反应方法,明白后开始实验
3 结果
3.1 分别计算出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判断准确的反应时,情况如下:
表1 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对不同字母类型判断准确的反应时
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
0ms 585.5(±110.6ms) 717(±126.3)ms 807.9(±180.5)ms 50ms 527.5(±98.6)ms 633(±131.4)ms 674.5(±134,9)ms
100ms 555.84(±103.9)ms 650.7(±130.9)ms 704.7(±158.1)ms
图一: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对不同字母类型判断的准确反应时的折线图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时间间隔条件下,对于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
异的字母的判断的反应时也依次增大。

并且在时间间隔为50ms和100ms时,即随着时
间间隔的增大,三种情况下的反应时差异减小了。

3.2 分别计算出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判断的准确率,情况如下:
表2 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对不同字母进行判断的准确率
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
0ms 97.54% 92.42% 89.96%
50ms 97.92% 94.32% 89.96%
100ms 99.43% 94.32% 89.02%
图二: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对不同字母进行判断的准确率的折线图
从表2和图二中可以明显看出,对字母判断的准确率受字母类型影响较大,判断准确率总体变化趋势为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依次减小,间隔的时间也是影响准确率的因素,具体表现为,总体趋势为随着间隔时间的增加,判断的准确率提高,特别是在音同形同情况下表现的很明显,在音同形异和音异形异情况下变化不大
4 讨论
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声音)编码、视觉(形状)编码和语义编码。

本实验主要考察的是在短时记忆中的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过程,采用了减法反应时的测量方法。

结果表明由瞬间记忆转入短时记忆后,编码的视觉优势已经让位于听觉了,并且时间间隔和字母音形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的影响及其显著,短时记忆的编码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至少在部分时间里,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以视觉编的。

关于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前人也有很多研究。

其中 Conrad( 1964)的实验为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他的实验结果表明:各字母尽管是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但记忆中的混淆次数,将近80%发生在音近字母之间。

实验继续下去,则进一步发现,各字母之间混淆
的次数分配在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两种条件下相当一致,等级相关达0. 64,因而证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是以语音听觉占优先的。

Conrad认为短时记忆错误的产生是以听觉特征而不是以视觉特征为基础的。

他的实验证实了听觉编码的重要性,而Posner. M . I( 1967, 1969)用减法反应时、字母匹配任务研究了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

他的结果又结果表明,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而让被试进行辨认的情况下,则等同辨认(如:AA)的反应时短;但若使两个字母的呈现时间间隔1- 2秒,则等同辨认的优势趋于消失。

这表明由瞬间记忆转入短时记忆后,编码的形状(视觉)优势己经让位于语音(听觉)了。

这种情况似乎可以说明由主要为视觉的感觉记忆过渡到主要为听觉的语词记忆。

本实验是Posner. M . I研究的继续,所设置的变量要更多一些,具体有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三种。

在对各种条件下测定的反应时进行比较分析后,可以更为具体的得出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在短时记忆中的作用,并最终用于实践。

对记忆进行的研究结果可以运用于教学教育中,找到更好的、更合理记忆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减轻他们的负担。

例如:在英语学习中,目前仍然采用以背单词为主的方式,在仔细了解了人的记忆编码后有利于我们改善背单词的效率。

但记忆是人抽象的,高级的思维活动,对它的探索我们还要继续。

5 结论
短时记忆里确有视觉编码的编码方式存在。

参考文献
郭秀艳. (2004)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27-229
黄希庭. (2007)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49-351
杨博民。

(1989).心理实验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53-3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