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
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

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跨文化交际理论。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主要的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观念,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他人。
文化相对论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文化适应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体或群体会经历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学习新文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以适应新环境,以及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文化适应理论强调了适应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适应策略,如观察、模仿和学习当地文化,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沟通风格理论沟通风格理论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沟通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沟通中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非语言符号和沟通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倾向于直接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了解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避免误解和冲突。
四、文化智力理论文化智力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成功取决于个体的文化智力水平。
文化智力是指个体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理解,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和适应的能力。
文化智力包括认知智力、情感智力和行为智力三个方面。
通过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
五、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摩擦。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信仰、行为习惯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冲突。
文化冲突理论提出了冲突解决策略,如建立共同目标、寻求共识、尊重差异和建立信任等,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和谐与成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三讲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 理论基础
引 子
由于观念、背景的不同,对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的 基础和本质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相比其他成熟的学科而言,目 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显然是多维的,研究成员也是离散的, 既缺乏统一、严谨的研究范式,也导致了学术信度的缺失。 萨默瓦就一再批评说,当前跨文化传播的多数成果主要表现 为对当前社会问题、种族问题以及民族问题的反映,而不是对 跨文化传播的界说。 虽然人类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历史久远,但当前的跨文化传 播在参与人数和重要性上要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正确认 识和理解跨文化传播,不应当忽视自近代兴起、在当代愈演愈 烈的全球化进程。结合不同文化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对跨文化 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建构进行具有科学意义的“知识整 合”,应当是这一领域为建设“科学共同体”首先要面临的任 务。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与跨文化传播学有着天然的 密切联系。 文化人类学的主旨是研究与人的生物特性相区别的人类社会及 其文化,侧重于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以 及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不同文化在习俗、家庭、宗教、制 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这一领域的先驱者像弗雷泽(James Frazer)、迪尔凯姆和 摩尔根(Lewis Morgan)等,都致力于比较人类社会发展过 程中的演化阶段,寻究现代社会的制度、仪式、风俗习惯以及 思维习惯的起源。这些成就提供的思想和研究规范,不仅具有 重要的文化学术意义,也对跨文化传播学的未来走向产生着重 要的影响。
社会学
社会学是跨文化传播研究重要的学科基石。 社会因素是传播语境的重要组成,只有把跨文化传播置于一定的 社会过程之中,即置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活动的相互作 用中去分析、研究,才能从现实中把握它的发展、变化。 社会过程主要见诸人们互动的活动,涉及到传播过程、冲突过程、 社会群体形成过程、变迁过程等等。在社会过程中,人们一方面 通过文化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相互发生作用并形成社会结构,另 一方面又对各种文化现象给予认知、理解和界定。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关于角色和角色关系、社会化、符号互动、 社会组织、社会冲突、社会分层的理论,都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理 论的根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社会学“向文化开放”(opening to culture)的运动,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变化不仅将为传统的 社会学研究增加质性化的思考,亦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启了新的 思想资源。
跨文化传播的六个经典理论

跨文化传播的六个经典理论
1、文化混合理论:文化混合理论倡导将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传播实
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两个文化的优势,从而在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实
现跨文化交流。
2、多样性管理理论:多样性管理理论指的是整合组织中的文化多样性,以有效实施跨文化交流并为组织提供新视角。
通过多样性管理,企业
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文化的优势,实现组织的创新。
3、文化本土化理论:文化本土化理论指的是要将产品、服务或技术等
从它原有的文化环境中转换并适应新文化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
目标文化背景。
4、契约理论:契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最有名的一种,包括基礎契约
理论和弹性契约理论。
它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相互独立性和可变性,
建议从此判断组织是否有可能实现跨文化交流。
5、文化偏见与歧视理论:文化偏见与歧视理论认为,跨文化交流中的
失败通常是由于实施过程中受到文化偏见或歧视的影响。
文化偏见与
歧视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成败至关重要,必须得到有效
控制和降低。
6、主体-环境互动理论:主体-环境互动理论指的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和传播受众之间不仅受自身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两者之间互相影响和驱动,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与团队建设
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途径
团队建设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的重要性
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基本素质
汇报人:
感谢观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操作建议:结合案例,提出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法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总结反思:对跨文化传播案例的启示意义进行总结和反思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操作技巧与方法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其传播策略、效果及影响因素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操作过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三:好未来国际化拓展与教育文化传播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四:腾讯游戏在海外的文化传播策略 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案例选择标准: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有启示意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分析角度:传播策略、文化差异、受众特点等
提升跨文化传播意识与素养
培养跨文化传播意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敏感度
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相互理解
拓展跨文化传播途径: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如社交媒体、国际交流等,扩大传播范围
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传播效果
案例分析:对所选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关键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

这是因为,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促进 了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在维系社会发展系统的动态平衡的同时,具有重要 的维护整个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变迁的作用。
跨文化传播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社会成员的社会角色、文化认同、社会 规范和观念体系,为人类建立了共同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交往机制。
自上个世纪4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在美国诞生以 来,这些学科的知识系统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充 任了最为直接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源,对跨 文化传播学的学科建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都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
社会学
社会学是跨文化传播研究重要的学科基石。 社会因素是传播语境的重要组成,只有把跨文化传播置于一定的 社会过程之中,即置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活动的相互作 用中去分析、研究,才能从现实中把握它的发展、变化。 社会过程主要见诸人们互动的活动,涉及到传播过程、冲突过程、 社会群体形成过程、变迁过程等等。在社会过程中,人们一方面 通过文化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相互发生作用并形成社会结构,另 一方面又对各种文化现象给予认知、理解和界定。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关于角色和角色关系、社会化、符号互动、 社会组织、社会冲突、社会分层的理论,都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理 论的根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社会学“向文化开放”(opening to culture)的运动,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变化不仅将为传统的 社会学研究增加质性化的思考,亦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启了新的 思想资源。
在这些潮流的驱动下,跨文化传播研究也在持续关注各个 文化的观念体系,孕育着自身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努力 与人类学同步展现着对世界文化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并为不同 文化的平等交往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促进作用。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与跨文化传播学有着天然的 密切联系。
跨文化传播讲义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谈判与广告一、跨文化谈判随着我国经济得迅速发展与对外开放程度得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得跨文化得活动越来越频繁。
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得影响,跨文化谈判得冲突问题时有发生,增加了谈判得复杂性。
拉里萨默瓦曾说:有效得跨文化传播就是减少国际冲突得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跨文化得知识。
首先我们来瞧一下跨文化谈判得定义1)①定义:谈判: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话者一起对某一事件试图达成一致共识得过程。
跨文化谈判就是一种属于不同文化、不同思维形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得谈判行为。
②类型:基于出发点考虑,布莱特认为,跨文化谈判拥有三种类型:交易谈判 (deal making negotiations),即买与卖得谈判;决策谈判 (decision making negotiations),即当存在多种可以能与冲突性选择得时候达成协议得过程;争端解决谈判(dispute resolution negotiations),解决由于提出得求偿遭拒绝所产生冲突得谈判。
布莱特还认为,无论何种谈判,存有三大受到广泛研究得文化特征与谈判策略在不同文化间得变异有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得文化价值观;平等主义与等级主义得文化价值观;沟通得低背景规范与高背景规范(高背景:一条信息得语言所包含得信息量低于低背景文化得语言信息量,大部分得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得过程中,涉及到参与沟通人员得背景、所属社团及其基本值观。
低背景:信息得表达比较直接明确,语言就是沟通中大部分信息得载体。
在高背景文化中,内部同文同种,约定俗成相同,因此信息容易传播。
而在低背景文化中,社会内部差异大,存在许多“亚文化”相互独立。
高文化背景得代表地区就是日本与中东等以“理”为重得地方。
低文化背景就是如美国这样以“法”为重得地方文化)等——三方面正构成了跨文化谈判困惑得渊源之所在。
有效得跨文化谈判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而且还能走向协同。
2)文化对跨文化谈判得影响:(无ppt) 20世纪90年代,美国某商业研究机构曾以“什么就是全球市场成功得最大障碍“为题,对全球性经营得企业与即将准备进行全球性经营得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法律法规、价格竞争、信息、语言、传播、外汇、时差与文化差异八个因素中,文化差异被列在首位。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论

• 3). Critical Theory (批判理论): Freedom (Open dialogue) --- S. Deetz (1982)
• 4). Face Negotiation Theory: Intercultural Conflict Styles (面子谈判理论: 跨文化冲突 方式): --- T. Ting (1985)
Focus, Expert)
• (face to face, telephone, internet interview, etc.)
• Kvale,Flick and Miles
• Field work (self participation)
• 实地(田野)观察
• Case studies to generate categorical variables 案例
27
Summary 小结
• 1. 掌握有限的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和知识) • 2. 能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 (收集信息) • 3. 实际应用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不同跨文化传播领
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应用技巧和能力)了解 文化差异,对自我和异文化有敏感度,对跨文化 沟通有明确的态度取向,能运用冲突解决的不同 方法解决跨文化沟通问题。
20
2. The Resea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h Method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 跨文化传播学研究方法
(3). 研究方案的设计
• 5. 制定问卷、观察表格或访问提纲; • 6. 确定调查的场所和时间计划。 • 6. 被调查者的选择、任务和工作进度作出
安排。 • 7. 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的计划、安排。
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信息传递的活动,涉及语言、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因素。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跨文化传播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应用,以期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1.1 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传播中可能会出现冲突。
这些冲突涉及到语言、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
当人们从一个文化转到另一个文化时,需要面对这些差异,而且必须尝试去适应新文化。
1.2 文化认同理论文化认同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同。
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可能会受到文化冲突的影响,感到自己的文化认同受到威胁。
这时,个体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点,在不同文化间找到共通之处,并建立新的文化认同。
1.3 文化整合理论文化整合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之间不是简单地冲突和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整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新文化的创造。
第二章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2.1 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传播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语义。
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克服由于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
2.2 价值观念差异不同文化间存在的价值观念差异,也是跨文化传播中的常见问题。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2.3 沟通方式差异在跨文化传播中,也存在着沟通方式的差异。
例如,有些文化习惯于表达直接、坦率,而有些则更加注重言外之意和微妙的暗示。
因此,在跨文化传播时,需要注意不同的沟通方式,并尝试去适应。
第三章跨文化传播的应用3.1 国际商务在全球化进程下,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可以大大提高商务成功的可能性。
3.2 跨国媒体传播跨国媒体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应用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2014年03月11日10:45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作者:单波字号内容摘要: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围绕文化与传播、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他者的意义等问题展开,包括文化与传播的同构、人是传播关系的总和、他者是主体建构自我意义的必备要素。
本文认为,文化与传播同构是用来观察文化的偏向与传播的偏向的理论命题,我与他者的关系根本不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关系,而是同一传播活动中共生的两个主体,我们应该理解并接受差异性,在差异中理解自我的意义,在对话中建立互意性理解。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他者;传播关系基金项目:教育部211工程项目“社会转型与中国大众媒介改革”跨文化传播如何可能?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的难题(problems),以及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需要质疑的问题(question)。
当我们寻找解决这些难题和问题的可能性时,跨文化传播理论也就被我们创造出来了。
不过,跨文化传播研究史表明,所有的理论都只是一种相对的解决方案,而且每一种理论都与现实的其他问题相冲突,也与其他理论相矛盾。
于是,我们感觉到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很不可靠,又回到文化、传播、语言、社会、陌生人、文化认同、文化多元化、文化适应等概念里寻找基础。
其实,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不是什么概念化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创造的东西。
世事变幻,我们不可能固守某种概念以及由概念形成的理念、规则去进行跨文化传播,否则就是“缘木求鱼”。
我们只能创造彼此交流的基础,即共同面对跨文化传播的难题和可质疑的问题,形成可讨论、争辩的对象性问题(issues)。
本文试图提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些集problems、question与issues于一身的基本理论命题,它们围绕文化与传播、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他者的意义等问题展开。
我们只有在实践中辨析这些问题,才能发现跨文化传播的可能路径。
一、文化与传播的同构文化与传播的同构通常表述为“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
这一观点被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表述过,也在爱德华•霍尔的《沉默的语言》一书中出现过[1],他们之后的许多学者也多次重复这一表述。
有人据此从传播的角度把文化定义为:由特定传播媒介所负载、并由人们设计的传播结构加以维护、推行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以及由传播网络限定的社会行为模式;与此同时,又相应地把传播界定为: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通讯、交流形式和文化的信息储存、放大、删减、封锁的活动机制[2]。
这种定义并不周全,可它让我们建立起一种真实的想象:传播既是文化画面展开的形式、又是文化生产的“工厂”。
当我们注意画面时,必定会看到传播的偏向;当我们走进“工厂”时,可感受到传播创造文化以及文化间的关系,体会到在传播中按照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去设计文化。
这样一来,“文化与传播同构”所表现的难题就在于,当文化的偏向与传播的偏向互现的时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就会显得相当艰难。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文化与传播同构”的实际意义就变得非常可疑。
1.传播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把文化与传播扯在一起曾经受到雷蒙•威廉姆斯和斯图尔特•霍尔的质疑和反对。
特别是后者认为,“传播”这个词在实质上和方法上使研究变得狭隘而孤立,“文化”一词在人类学意义上把我们引向生活总体方式的研究,但它被“传播”取代了,于是把我们引向某个孤立的生活片段。
凯瑞(James W.Carey)借题发挥,以此批评美国把传播界定为传递(transmission)或运输(transportation)的观念,即把传播视为一种为控制的目的传递远处讯息的过程,让传播偏向于劝服、态度改变、行为变化、影响等层面。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播的偏向造成文化的偏向,形成某个孤立的生活片段。
这就形成了文化与传播同构的悲剧性结果。
凯瑞由此转向传播的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创造(created)、修改(modified)和转变(transformed)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并且强调其典型的情形是:从人类学角度看,传播是仪式和神话,从文学批评和历史的角度看,传播是艺术和文学[3]。
话说到这里,似乎可以在理论上摆脱霍尔对于传播的狭隘与孤立的质疑,但接下来,凯瑞又陷入了另外一个问题。
他指出,传播的仪式观不是指空间上讯息的拓展,而是指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一种传递信息或影响的行为,而是共同信仰的创作、表征与庆典,即使有的信仰是虚幻的;其核心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4]。
显然,这里的问题是,当传播指向“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如何解决文化的体制内专制?如何解构一切形式的权力支配关系?当传播指向共同信仰的创作、表征与庆典,如何面对各种形式的文化排他主义乃至原教旨主义?这就由前一种传播观的媒介化偏向转向神圣化偏向,传播观依然没有消除内在紧张感。
其实,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已经构成把文化推向开放、互动、沟通、理解过程中的基础,如果向神圣和共同信仰收缩,无疑破坏了这个基础。
如何消除传播观的内在紧张感?惟一的办法是回到人的传播实践,明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距离程度不同的人之间发生言谈、信息交流、沟通、理解、对话等传播行为,为的是满足结伴、克服孤独、自我认识、环境认知、社会选择等需要,某类传播在一段时间后变得相对稳定,由此表现了某种文化与社会结构,形成文化意义的分享和文化创造形式;在应对环境、群体间竞争、内在发展需要等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又不断进行共享文化的创造、修改和转变,使文化具有流变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幅“文”字图[5](见图1)来形象地表达传播与文化的关系。
这幅图不仅充分表达了“文”字本身所具备的传播意味,而且使文化的不同领域得到了整体的体现。
在此图中,由我心与天(上帝、佛陀等)的交流有对神的信仰皈依之态度,并与群体内成员分享宗教精神和宗教文化。
这一传通过程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仅局守于我心而不上达于超越之神,则无所谓宗教精神的表现,亦无所谓宗教文化;一味倾注于超越之神,将人生的意义诉之于信仰与神话的象征,则又失去自我,舍弃内在的“仁心”,反而造成人心与天心的分裂,也就无所谓人心与天心的传通。
为了交换利益、分享文化与权利、传承文化维护内群体的稳定性、为了确认某种伦理秩序等目的,我与人、人与人之间形成了日常的经济交换、政治说服、文化交流、教育传播、道德分享等类型。
同时,在人与自然(即图中所谓“地”)之间还有科学传播、艺术传播等。
所有这些传播活动一旦稳定下来,便形成了或大或小的“文化圈”,于是就有了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
在传播过程中,文化圈不断延伸、扩展,与其他文化圈发生交流关系,形成了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播表现为文化的内在张力。
德国文化人类学的传播论派学者格雷布尔(F.Graebner)认为,两个文化区域的距离无论是互相邻近,或远隔几个大洋,都不能妨碍跨文化传播,因为有神秘的“文化波”(cultural wave)存在[6]。
也许这种神秘的“文化波”来中国之前,我有这样一个强烈的印象:美国人在人际交流中比较直接,而中国人则比较“委婉”,一般不会给出直截了当的答案。
但我刚刚抵达北京不久,就大大地惊讶了一回。
我一个中国朋友的朋友第一次见到我时就面带微笑地说:“你好胖!”尽管我确实有些超重,但这也太直接了吧!我的成见是错的!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与中国人的交往越深,他们就对你越直接——中国人对你的直言程度是与他们对你的交情深厚程度成正比的。
而美国人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一般比中国人更加直接,但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中国人反而变得更敢于直言了。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我要好的中国朋友在过去几年中对我中文水平的评价直线下降:一开始是“好极了”,然后是“还不错”,现在也就是“一般化”了。
美国不少人认为,中国人更倾向于集体主义思维,而美国人则信奉个人主义。
我的回答是:错了!看看中国过去30年了不起的经济成就就可以知道,中国人是多么乐于为自己更美好的经济生活而奋斗。
在急着为中国人贴上各种标签的时候,我忘记了,他们其实是,独特的中国人[11]。
文化是一种互动性的存在,当我们用某种先验的本质给文化贴上标签时,不仅仅是走上了单面化理解的歧路,更重要的是采取了非文化的态度和方式,最终也理解不了文化。
只有回到“互惠性理解”(reciprocal understanding),即建立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理解,才能超越文化偏向,超越把他者文化当作知识理解与兴趣满足的局限,形成建构跨文化传播关系的可能性。
华纳无疑找到了这种可能性。
文化给自身造成了两种互动:一种是按照某些观念的互动,一种是为了改造观念的互动。
当人们按照某些观念互动时,文化使孤立的个人与他人分享共同的价值。
比如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观里,人们更看重家庭与群体,围绕家庭和群体的价值取向思考问题;在自由主义的文化观里,人们更看重个人的价值与利益,围绕个人的权利与发展思考问题。
在中国农村,不识字的农妇在接人待物的过程中显现出好客、尊重人、爱面子的文化底蕴,很明显,她们是按照祖辈父辈层层传递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在进行交往。
渔民在餐桌上不准孩子翻鱼,因为人在吃鱼神在看,翻鱼的背后是“翻船”的想象性危险[12]。
这时,餐桌上的人们是按照某种禁忌观念在交流。
这种按照某些观念的互动往往通向文化认同,产生无意识文化。
但是,无论是在文化内部,还是在文化与环境、文化与文化之间,都存在文化竞争关系,或者说一种文化认同的产生也为自身设定了多元对话与交流关系,于是,文化必定会走向文化适应,即不同文化群体交往时文化特征的变化,从而形成为了改造观念的互动,人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从无意识文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寻求有活力的文化。
文化在不同层面的运行都体现着互动的意义。
按照爱德华•霍尔的理论,文化在三个层面运行,即正式、非正式和技术。
当这些行为模式中的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时候,全部三种行为模式其实都存在于场景之中。
正式文化是通过教诲和告诫而传授的,其方式是带有感情的责备过程:学习者尝试、犯错,并被纠正。
非正式文化的主要学习途径是仿效,其主要因素是供模仿的模型。
在非正式文化的学习中,整个行为模式是同时学习的,通常学习者自己根本察觉不到他在学习,也觉察不到有某种规范或者规则在约束他们。
技术文化的学习方式通常是,老师以明确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这是一种专门学习[13]。
学习所体现的就是文化的运行逻辑。
文化与语言的特殊关系也体现着互动的意义。
有人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语言虽然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它的可能性永远大于文化的整体,也就是说,文化无论怎样扩大发展,在逻辑和实践上都不可能充满语言的所有可能性。
由于这一特点,文化成了一种特殊的活物,语言成了文化的核心,我们能够在语言中按照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任何需要去设计文化,即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把我们赖以存在的文化整个“变成”我们可以加以制造的存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