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2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 苏教版 教案

三、挖掘“微言”之“大义”
综合学习与探究
活动目标
1、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在文本阅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3、通过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的全面了解,解读文本,了解微言大义,了解曲折的表现手法;同时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辨识能力。
第二课时
一、与长辈做心灵的沟通
孩子时代,你依恋着父母,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保护伞;现在长大些了,你却想摆脱父母的约束,甚至连话也不多说了,你真的就没有话和父母说了吗?在老师面前,你也许规规矩矩,那是对老师的尊重但你是否想过要和老师交流呢?如果觉得不好当面跟长辈说话,那么就写一则日记,对父母或老师说说心里话。
可以想像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那深陷的眼窝红了,几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这位先生不仅听懂了他,把他的琴声录下来,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而且一语点睛,戳动了他的心泉之门。是呵是呵,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变成了液体。揉碎了月光,丁丁冬冬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绿竹林青草地。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上“蹦极”,珠王四溅;忽然在花丛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有光滑的鹅卵在溪床上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乐在胡琴的三个把位回还,如曲水流觞。装饰音和滑音机智乖巧有力,似鱼嬉水草。拌弓细碎流畅,清流里有诉不尽的柔情。《二泉映月》是回旋曲式,让人把醉人醴泉回味品咂个够。更要紧的是,杨先生听着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深深感觉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的哀伤。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疑为学之路优秀的犹太民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孩子上学回家,父母便问:“今天提问题了吗?”可见,犹太民族的智慧与他们的“问题意识”是分不开的。
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能促使我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进行新的发现。
孔子认为“疑是学之始,学之端”。
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
近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
在学习中,我们应当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
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思考,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如果不加辨别,笼统接受,那只能作为一个“仓库型”的`学生。
内容简析《新课程标准》提出:“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学习的是小说和散文。
《送行》幽默风趣,通过对繁文缛节的厌倦,表达了对真情的渴望。
不只单纯地为幽默而风趣。
含蓄地通过对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情节,表达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情实感的观点。
《给我的孩子们》是内涵丰富的名作,所包含的主题意义重大。
通过从心灵上对孩子们健康的翔真情地赞扬了孩子们的率真自然的天性,同时抒发了自己想回到童年的感情。
《台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主题将会给我们带来重新认识生活、认识人生以重要的诫启迪。
让我们通过一个农民的追求,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的状况,关注农民问题。
《呼兰河传》通过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园的一段生活,给我们重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童年以启发。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呼兰河传》课文解析苏教版

萧红《呼兰河传》课文解析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文章为什么用“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个句子开头?)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段析】介绍在呼兰河小城里生活的祖父及其年纪。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段析】介绍“我”家的花园及花园中的小动物,详细介绍了蝴蝶。
【品味】从颜色和大小方面来描绘美丽的蝴蝶。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段析】描绘园中的蜻蜓、蚂蚱和蜂子。
【品味】“胖圆圆”形容蜂子的体态,并把它比喻成一个小毛球,形象可感。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段析】描绘花园里的颜色。
【品味】“明晃晃”恰当地写出了花园中各种颜色互相辉映时的耀眼。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
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
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
果树于是都死了。
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是并不存在的。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第一部分:介绍花园的历史及“我”小时候对花园的记忆。
【品味】“据说”表明花园过去的情况是自己听说的,不是亲见的,用词准确。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太阳一..风,这榆树先啸,来了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段析】介绍园子里的榆树。
第二部分第一层:介绍“我”家花园里的榆树,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它的喜爱之情。
【品味】“来了……来了……一出来……”描绘了风吹雨打和阳光照射下榆树的各种“反应”。
用比喻句描绘出榆树叶子发光的情形,字里行间透出榆叶的美丽和自己的喜爱之情。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呼兰河传》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节选)是一篇自读课文。
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
首先,课前让学生结合预习题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相关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同时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相机引导学生板书。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总是一步一步牵着学,对学生不放心。
其次,学生活动的面儿小,站起来发言的总是个别同学。
第三,文章语言优美,文中出现了许多ABB式的词,如:胖乎乎、圆滚滚等,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积累下来,而我根本就没提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
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3)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的怀念》。
这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的掌握。
(3)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生字词、文学常识等。
2. 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课文内容,提高理解能力。
3. 实践法: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
4. 课文解析: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精髓。
5. 文学常识讲解: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九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集苏教版

答案:地球的宝贵性体现在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人类的责任是保护地球,珍惜地球资源,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长远利益。
例题三:请用成语“一帆风顺”和“乘风破浪”各造一个句子,要求句子内容贴切、语言通顺。
九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集苏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集,苏教版。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环保意识。主要内容包括:
1.《诗经·小雅·采薇(节选)》的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标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论证方法,如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使用。
3.成语“一帆风顺”和“乘风破浪”的运用:
-分别板书两个成语,并标注其含义和用法,如“一帆风顺”表示顺利无阻,“乘风破浪”表示勇往直前。
-设计有趣的插图或图示,让学生直观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一)课堂小结
《诗经·小雅·采薇(节选)》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通过对诗句的品味和解读,我们理解了诗意的深刻内涵。同时,通过学习现代文《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认识到了地球的宝贵性和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成语“一帆风顺”和“乘风破浪”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日常语言表达中。
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然而,部分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可能容易放弃,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在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较差等问题,对课堂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台阶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台阶台阶李森祥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和坚韧的性格。
2、体会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
关心国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
今天,我们所学的《台阶》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为我们展现了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简介: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出示学习目标:1、体会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2、体会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注音:凹凼(dng)揩(kāi)黏(nin)尴尬(gān g)硌(g)烦躁(zo)(2)释义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3.教师出示自学指导:(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呼兰河传》艺术特色苏教版

《呼兰河传》艺术特色美和追求美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首先,《呼兰河传》在结构上与其它小说完全不同.以一般小说的概念去衡量它,它不具备贯穿全书的线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
有人说它是自传,因为它描写了作家的家庭及幼年的生活,但“作品是既不讲家史,也不说家庭,就连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也不谈.这是不符合‘传记’的写法和要求的。
”(《萧红文学之路》208页)。
茅盾先生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象”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序言)《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小说的后三章又可做为三个短篇,各自独立,但作者又因为一个统一的主题将它们联结一体。
仿佛在面前叙述一些遥远而又真实的故事,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为它和起美丽抑或优郁的调子。
呼兰河的冬天:“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
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象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
”这是怎样的一幅东北农村小镇的晨景,何其生机盎然,乡土气息扑鼻而来。
“得得”的马蹄声,清脆的甩鞭声,打破了静寂的清晨;而那跳跃的灯笼,升腾的热气更使画面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至于那卖馒头的老者,脚踏有圆滚滚的鸡蛋大冻掌子的鞋子,背着箱子颤颤惊惊地往前走,眼睛晴挂着霜,胡子的冰溜沉甸甸的……至于那东二道街的大泥坑,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好象粥一样,一下起雨来,则白亮亮的涨得溜溜地满,涨到两边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概述本单元主题为“疑为学之始。
”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独立学习的开始。
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分析,甚至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
学会这种读书的方法,就会走进较高的阅读境界。
本单元的课文可读性很强,多出于名家之手,风格不一。
有幽默风趣的《送行》,有明快的语言中包含着悲情的《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有厚重深沉的《台阶》,有以轻松笔调写白日梦的《呼兰河传》(节选)。
详细读完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师在本单元中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从而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热爱生活。
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能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蕴涵其中的思想。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掌握各种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送行》2课时《给我的孩子们》(节录)2课时《台阶》2课时《呼兰河传》(节选)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教学设想本单元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应该反复诵读、切身感悟、大胆质疑。
《送行》是一篇幽默的散文,蕴涵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却传达了人们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
教学过程着眼于勒罗人物形象的分析,幽默语言的品位和铺垫手法的运用。
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从多角度产生疑问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将贯穿始终。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是篇书序,本文寄托了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率真的天性给予高度肯定,表现出了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文章真情直白,亲切自然。
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采用心理换位法,回到儿童时代。
并联系实际,为社会呼唤童真。
《台阶》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不同,它通过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父亲”这个普通农民。
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敢于拼搏的精神。
抓住全文的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来理解整个文章,来理解父亲的形象。
《呼兰河传》(节选)是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主要抓住文中的童真童趣、祖父的为人来理解课文。
同时要能够了解萧红的生平及创作的背景,这样有助于更好的读懂这部小说;并且透过文本要能够进一步挖掘,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品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综合学习与探究》是在学完本单元后,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进一步培养他们在读书中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诵读欣赏是冰心的《往事》,读后进一步体会冰心散文典雅隽永、自然流畅的风格。
教后记:教学设计《送行》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用意,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物。
2、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能力。
3、了解幽默的不同形式、内涵,学会从中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教学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里,有没有特别让你难忘的送别场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如果没有,老师可以自己讲一个)如: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每年回来探亲几次。
返程时,母亲抱着我到车站送行,母亲每次都表现得很坚强。
只有最后一次,当父亲刚刚踏上火车时,母亲背过脸,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
我以为大人都不会哭,往车上看时,发现父亲眼里也盈满了泪水,顿时我也哽咽了,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
那次送别所饱含的深厚情谊,一直让我铭刻,无法忘怀。
从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送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深厚的情谊,缠绵的叮咛;豪迈的情怀,忧伤的眼神。
一切是那样的令人感动、令人难忘。
但所有的送别都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来读一读英国漫画家,作家比尔博姆的一篇幽默散文《送行》,去感受另一种送别的情调。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2、文章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划出描写他们在送行过程中的感受和表现。
(提示:可从送行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入手)(请同学上黑板简要板书两次送别的不同。
)(教师可事先搭好框架)明确:局促不安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说多余的话(真情) 强作欢颜感人的表情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给予最好的忠告(受雇) 热切地说三、研讨交流1、假设你是这次送行中的被送行者,一般说来你会希望你是哪种被送行者?(思考、交流)2、从大家的选择中不难看出,大多数人是希望幸福地被送行的,这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启示一:能不能说明人是怕孤独的,不喜欢尴尬痛苦的,更多的是希望能与朋友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是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人,都希望能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如果能如此,那才会有幸福快乐感。
---------人是希望获得感情的交流和沟通的。
启示二:我和老朋友是有感情的,勒罗和美国小姐是没有深厚的感情的,但我们很痛苦尴尬,他们却令人羡慕,这说明什么?--------交流和沟通是要有一定的技巧的,形式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还有可以很多启示,只要同学们能说,都应该认可。
)3、自然揭示文章的主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冷漠,人们的内心世界都十分孤独,都渴望沟通,渴望真正的情感。
并且沟通与交流是需要技巧和形式的。
三、结合生活,抒发感想看来交流沟通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感情的表达和抒发有了怎样的体会?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和你的父母、老师、朋友交流和沟通感情的。
四、课后学习再读课文,体会勒罗形象提出对这篇文章的疑惑之处教后记: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中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勒罗却能动真情,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分析“勒罗”形象1、根据你对课文的解读,请为勒罗写一段简单的介绍,使那些不认识他的人了解他,也希望他的生意更加兴隆。
最后一句是你对他的总体评价。
明确:刻画勒罗的形象,一是通过车站送行的动作神态的描写。
此时“我”并不知道勒罗是受雇送客,因而完全被他的形象所感动。
勒罗真诚而慈爱,充满感情,像那位美国小姐的父亲;勒罗极有风度,穿着得体大方,像个银行家;勒罗是有教养的,他见到“我”之后的举止温文而雅;勒罗是聪明的,他选择这样一个职业,他是敬业的,他出色而认真地完成每次送行;勒罗是有主见的,他并不认为送行是纯粹的演戏;勒罗也是精明的,他可以借助这方面的的技巧来赚钱。
当然还有些细节值得注意,如他还记得在七八年前借过别人微不足道的“半克朗钱”,说明他是个诚实的人;“他翻了翻一本精美的记事本又说道”,让人感到他是一个认真的人。
三、质疑解答古人说“疑为学之始”。
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
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并有选择的进行回答。
如:1、从主旨设疑:见课后练习四2、从文章结构设疑: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
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
这两部分的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去掉?3、勒罗的泪到底是什么泪?惜别之泪?同情之泪?职业之泪?角色之泪?……勒罗付出的感情到底是真实的吗?(这是理解文章的难点所在,同学可以各抒己见)等等。
四、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五、拓展延伸职业送别这一行业在中国虽然还没产生,能不能举些类似的例子,来分析一下中国人的心态?你觉得这种职业的未来前景如何?课后学习:(1)课外收集些幽默散文,在同学之间交流(2)积累送别的诗句教后记:《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教学目标:反复诵读,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得的悲伤之情。
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重要方法。
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做“真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谁?什么?(由“谁”引入作者丰子恺的简介;由“什么”引入课文的学习)丰子恺简介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
名仁,又名婴行。
自幼爱好美术。
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二.读文章,感悟“真”。
1、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可轻声跟读,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并划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句。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师生互动,讨论,明确:文中写了孩子们这些天真可爱的趣事: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抱泥人,喂泥人。
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2.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抒发了失去童真的悲哀哪些段落抒发了这种失去童真的悲哀呢?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1,§8—11 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学生有感情(悲哀之情)地读这几段文字。
3.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
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教后记: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是一生的黄金时代,童心,纯真,创造力是我们所拥有的财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东西渐渐离我们远去,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抓住它,因为“童心不泯”是一种境界,值得我们去品位、去追求。
二、品佳句,欣赏“真”。
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感情复杂,针对下列句子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赏析。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如: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