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论王蒙小说的幽默风格

合集下载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王蒙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饱含人性的深度思考和生命的磨砺。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来,王蒙一直活跃在文坛,并且多次获得了诸多文学奖项。

本文将通过文学批评视野,探讨王蒙小说的独特之处,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提纲:一、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和风格1.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2.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法3.注重反思社会问题二、“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1.身临其境的经历2.深入到人性的所在3.对生命的思考三、文化记忆再现的主题1.历史上的“大事”和史诗2.文革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困难3.人性共同的面向和认识四、王蒙小说的艺术性价值1.人物形象的塑造2.情感的表达和抒发3.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五、王蒙小说的意义和价值1.文学批评视野下的历史评价2.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对文学发展的启示六、王蒙小说中的性别议题1.女性形象的刻画2.爱情与婚姻的探究3.女性生存状态的呈现七、王蒙小说的家国情怀1.对故乡的回忆与怀念2.对祖国的热爱与关注3.民族精神的体现与表达八、中国文学的全球化1.王蒙小说在全球文学市场上的影响2.中西文化对话的跨越3.中文小说在国际上的地位九、文学批评和王蒙小说的关系1.批评视野对王蒙小说的影响2.文学批评在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作用3.批评视角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通过以上几个提纲点,本文将深入王蒙的小说创作中,同时也会探究更多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问题,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1.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和风格提纲一探讨王蒙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主要包括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法和注重反思社会问题等方面。

这些特点共同构建了王蒙小说的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是深入探讨王蒙小说的基础。

2. “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提纲二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

王蒙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生活和写作,他的作品深受这段历史经历的影响。

因此,“文化大革命”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理解和解析王蒙小说的重要环节。

初识王蒙的幽默

初识王蒙的幽默

初识王蒙的幽默以下是关于初识王蒙的幽默,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王蒙是当今大名鼎鼎的作家,当过文化部部长,又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在我想像中,这样的“大人物”多半是不苟言笑、颇显威严的人。

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2000年12月我同他一起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颁奖典礼时,虽然同住在一家宾馆,但始终同他很少攀谈。

一晃眼三年过去了,2003年12月,为出席第二届这个文学奖的颁奖典礼,我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 同王蒙夫妇又在香港聚,还是一起下榻在帝都酒店。

也许是第二次相聚,也算是熟人了,因此,在一起乘车、用餐、开会间歇时闲聊的话也就多了。

这时我才发现,原来王蒙的性格,同我先前所想像的大不一样。

王蒙说话非常简练,从不拖泥带水。

他概括能力很强,常常语出惊人,一下子就讲到了问题的实质,而且语言诙谐,极富幽默感。

这次同时被邀出席这个颁奖典礼、并担任讲座主讲的,还有来自港台的余光中、白先勇、刘以鬯、董桥、林文月、彭镜禧、金圣华、齐邦媛等多位学者。

因为白先勇有好几篇散文被收入香港的中学语文课本,因此他在香港学生中的名气最·大。

每逢白先勇主讲,讲完后找他签名的中学生,尤其是女中学生,简直是围得水泄不通。

见此情景,有一次我笑着问王蒙:“您遇到过这么多人找您签名吗?”他笑答:“我哪有他长得漂亮。

”这看似玩笑的一句话,既幽默,又深沉。

事后我在回味,这句信口而出的话,其实留有很大的想像空间,答得真妙。

至于王蒙有关文学的讲座,那更是谈笑风生,生动有趣。

试举一例。

当讲到在当今到处追求经济利益的社会中如何看待文学的作用时,王蒙说,同样是追求爱情,阿Q见到那个“尼姑”,只会说“我想跟你困觉”;而换做徐志摩,他就会说“我像一片云向你飘来”,这就是文学的语言。

这种深入浅出的比喻,说得听众哈哈大笑。

还有一次,讲到端正作家的创作心态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列举了想一举成名的、受过委屈的、有心报复的、鸣不平的、当社会裁判的、探窥隐私的等等十多种不同的创作心态,听了令人觉得很新鲜。

【课外阅读】探索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

【课外阅读】探索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

【课外阅读】探索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摘要】在新中国文坛上,王蒙无疑是个影响巨大的重要作家,他既是中国当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又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

在其50年的创作历程中,王蒙始终敏锐地把捉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王蒙的作品相当生动、深刻地描绘和反映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

王蒙的生活道路与新中国的成长道路息息相关,王蒙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紧紧相连,因而,王蒙既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同时又是叙述者、表现者。

王蒙文学现象也以点见面地反映了当代文学的某些阶段性发展规律。

本文从王蒙创作思想的矛盾与冲突、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新时期初的创作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剖析王蒙的新时期小说创作,同时结合社会与时代的特点,以及王蒙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王蒙创作思想矛盾与冲突的内在与外在的原因,艺术上突破创新和其创作心理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王蒙新时期小说新探索一、在风格上的特征在风格竞呈流派众多确当代文坛,王蒙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高产作家。

新时期以来,王蒙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丰硕复杂的思惟内蕴吸引了很多文学研究者.从而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与规模的王蒙研究高潮。

纵观新时期的王蒙小说研究,以1990年为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本文试从海内报刊上公然发表的百余篇论文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分述之,新时期王蒙小说研究的新的一页,是在王蒙的一组意识流小说泛起后掀开的。

王蒙复出文坛后,于1979年至1980年间.先后创作了《布礼》、《夜的眼》、《蝴蝶》等与传统小说艺术手法显著不同的中短篇小说,引起了文坛的极大争议,《光明日报》和《文艺报》等报刊先后就此展开强烈热闹的讨论。

尽管当时意见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赞成王蒙意识流等艺术手法的探索;一是严肃批评王蒙小说没有塑造典型形象。

方顺景在《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一文中详细分析了王蒙在小说中如何汲取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以为王蒙小说“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理,抒写人物的内心糊口,但同时又正视抒写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物行为”、“既写人物的感觉、印象、联想,又写人物清醒的思索、判定和理性,它们运用内心独白、象征、暗示等意识流手法,又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叙事、描写、先容和评论”陆贵山的《谈王蒙小说创作的立异》.刘淮、朱容的《为了塑造更丰硕更锦绣的灵魂》,张学正的《探索通向心灵的道路》。

王蒙作品的乌托邦式语言风格

王蒙作品的乌托邦式语言风格

文学WEN XUE2017.03王蒙是我国当代文学界一位不可忽视的作家,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反讽是其作品的一大特点。

在他精练的反讽语言之侧,时常伴有若隐若现的抒情絮语,在政治讽刺的背景下,这种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语言,为读者带来了精神的震撼。

一、反讽语言下的戏谑与抒情王蒙的作品被公认为新时期文学中反讽最为成熟的作品,其言语中的戏谑成分,有着一种乐观的浪漫主义色彩。

无论是在《名医梁有志传奇》《风息浪止》《莫须有事件》还是在《活动变人形》中,王蒙都通过这种戏谑的反讽语言艺术表达了一种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态度。

与王朔不同,王蒙的语言戏谑虽也多源自其对往昔政治激情的失望,但也不乏对青春岁月无法割舍的眷恋。

话语、语境的巨大反差与对比是王蒙作品的反讽之源。

这种反差对比体现在政治话语与作品叙事语境之间的差异之中,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中,话语、语境间的巨大反差会直接产生反讽效果。

例如在《说客盈门》这部小说中,作者临摹了部分官员传达指示时虚与委蛇却又暗含威慑力的腔调,当他又将这种表达方式用于干预他者职权以及领导干部对沐浴新闻的最终表态时,反讽意味就产生了。

在王蒙的小说中,“专政……代理”“是可忍,孰不可忍”等语言比比皆是,这种语调使人联想到“文革”时期的“大字报”语言风格,人物看似崇高的语言背后的批判、苛责意味,使读者感受到了语境间的诡异与戏谑。

虽然反讽是王蒙最擅长的语言表达方式,但在他创作的“季节”系列小说中,这种讽刺似乎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哀怨密不可分。

这使我们不禁联想到历朝历代文人表达政治哀怨的抒情文体——屈原式的“离骚体”。

王蒙为了创作与表达的需求,也利用现代汉语的形式对“离骚体”进行了摹写。

这种传承中含着创新的摹写被称为“拟骚体”,读者从中既能感受到清冷、犀利的讽刺,又能感受到作者胸中强烈却难以化解的哀怨情绪。

例如在《恋爱的季节》这部小说中,作者用排比形成段落,重复表现哀怨情绪。

这种表达在《失态的季节》中也有体现:在反右的高潮声中,钱文因被人发现吃了顿西餐而成为了“右派”,受到强烈声讨,他越是主动反省,越使读者感受到其生存的悲凉。

王蒙:我的幽默是“泪尽则喜”

王蒙:我的幽默是“泪尽则喜”

“我的人生经验,已经和这个历史不可分割”新浪读书:在这部小说集中,笔调是幽默的,主人公几乎有着革命浩劫创伤的经历,当下的生存现实又向他们呈现了荒谬甚至滑稽的境地,您是否有意用这种构思来揭示当下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王蒙:不能说我是有意地用小说来显示一个多么重大的事情,无非是,我的人生经验,已经和这个历史不可分割,而生老病死,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无法回避的。

不同时代对于生老病死的体会并不完全一样,比如婚恋,人生的伴侣等问题,只要你活着,那怕你年岁比较大了,这样的问题、愿望,困惑也是存在的。

我想这和任何时代,社会背景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

但是我的经验,我所接触的这些人,也离不开这些问题,不管是男性女性,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感情经历和生存状况,我没有有意识通过一个男性一生和异性打交道来表现时代、历史,而是很自然就流露出时代与历史的沧桑来了。

新浪读书:这部小说集以及您之前的很多小说里,都写到了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有人说,在现在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变得愈发功利与犬儒,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王蒙:在我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只是人物类型的其中一部分,而且都不是最典型的知识分子,我写的很多是投身于革命事业,国家的政治生活的人,没有写过在各行各业里出色的知识分子。

我的四分之一作品中出现的,是新疆维吾尔族的农村与农民。

至于说到功利化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存在的,我年轻时正赶上中国大变化的时期,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对革命对世界对文学的理想主义,想的是国家的命运。

理想主义给了人很大的鼓舞,也会使你受挫,这也是理想和实现之间的差距。

现在我们处在以经济生活民生问题为主导的时代,例如住房,在我们年轻时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那个时候都是公有制的分房制度。

新中国建立到如今第66个年头了,我们要怎么延续我们人生的理念、信心、理想,这是大家应该关心的问题。

大家的生活样式有产生新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土壤。

我并不赞成简单地把现在的人划分到功利化的群落里,莫非文革那个时候就不是功利化,而是浪漫化理想化?我们只能面对这个社会不断发生的一些变化,只能用明天的更好取代今天的还不够好,而不是期待回到昨天。

试论王蒙小说语言的新特点

试论王蒙小说语言的新特点

试论王蒙小说语言的新特点创新是艺术的生命。

艺术不能重复前人划定的同心圆。

王蒙的探索与同时代作家、艺术家一样,是在揭露与反思的过程中进行的,在揭露与反思的行进途中,“他们自然而然地由自身的经历联系到整个社会的历史。

随着文学…人学‟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他们自然地把艺术的审视力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心灵。

”显然,传统小说单一的线性结构和传统描写手法难以充分达到创作目的,而超越时空的心理结构所具备的多线交叉和放射性思维方式,正适应作家的这种艺术思考。

王蒙的系列小说,吸收意识流技法结构作品,剔除了西方意识流中朦胧神秘、孤独绝望和纯内向潜意识的颓废消积因素,使作品显示一种积极的意向。

读王蒙的新手法创作小说后,能透过多线幅射结构找到思想聚光点,诸如《春之声》描写生活的转机;《海的梦》对青春的礼赞;《风筝飘带》对普通人价值和尊严的赞美;《深的湖》、《蝴蝶》对人性异化和复归的探讨等等,无一不显示出一种理性的坚定力量。

王蒙小说表达方法的借鉴与创新,语言上呈现很多新特点,使人能清晰感受到新气息与新滋养、新魔力,给人以更强更持久的审美愉悦。

首先,是小说视点的转变,使语言出现一种绵远甜润的审美效果。

此前,小说的视点一般是作为小说情节内容见证人或参予者的“第一人称”,是一种内在视角。

再即以小说情节内容局外人的身份出现的“第三人称”,是外在视角。

王蒙立足传统基础,因为结构和表现方法转变,线性结构与心理结构密切结合,语言则呈现多样化、异彩纷呈的态式,“你”“我”“他”三种视角融为一体,相互转接,极大地拓展了小说表现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尤其是对人物内在思绪情感的流动、幻变、跳跃有极为真切的展示,一种难以压抑的清新感常常扑面而来,紧紧粘连着读者的注意力。

自《布礼》开始以后的系列创作,都表现了这一可贵探求。

《蝴蝶》则达到炉火纯青的完美境界。

整篇小说共14节,用倒叙手法展开,张思远二天半时间,所反映的历史时空跨度之大,人物经历遭际坎坷起伏之多,牵涉不同层次的人物之广,主题挖掘之深刻,都是此前小说所没有的。

王蒙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蒙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蒙小说的语言风格王蒙是我国有名的一位作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王蒙小说的语言风格,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形式问题。

在小说创作中,如何在语言艺术的运用方面来翻新求变,已经成为创作家们深深关注的热门焦点。

在这一方面,王蒙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王蒙的丰富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

在我国新时期文坛上,王蒙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作品充满了活力和新鲜感,给广大读者以丰富的艺术享受。

就语言艺术而言,在王蒙作品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不同的技法。

这些具体技法,有的是对传统技法的继承,有的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还有的则是一种从所未有的崭新创造。

本文甘冒浅陋,愿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对王蒙的语言特色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排比手法的运用在当代作家中,王蒙使用排比手法可谓最勤最多。

在王蒙作品中,排比手法这一言语现象可谓最明显,最引人注目。

将王蒙作品中的排比句再作研究细分,又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将每一句话的第一个字或开首几个字来进行排比。

例如在中篇小说《布礼》中,他这样写:“花的本性是芬芳,花的本色是万紫千红,花的本来面目是开放……”排比的是第一个字——“花”字。

又如同篇中的:“用火烤,用烟熏,用刀锯,用沸汤浇……”排比的是第一个字——“用”字。

又如在短篇小说《海的梦》中:“她从没有变心,她从没有疲劳,她从没有告退,她永远在迎接他……”排比的是第一个字——“她”字。

又如在《蝴蝶》之中:“永远不老的春天,永远新鲜的绿叶,永远不会凝固……”排比的是前头的两个字——“永远”二字。

又如在同篇中:“不是牛的声音,不是风的声音,不是乡村孩子们的声音。

”排比的是前头两个字——“不是”二字。

(二)将每句话的中间一个字或几个字来进行排比。

例如在短篇小说《海的梦》中:“天太大。

海太阔。

人太老。

游泳的姿势和动作太单一。

王蒙小说研究

王蒙小说研究

王蒙小说研究1、王蒙195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豆》,1956年以一篇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轰动文坛,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以1978年为界,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青春+革命的作品:第一类以《青春万岁》为代表,其中包括短篇小说《小豆、春节》等作品;第二类作品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为代表,其中包括复出后创作的《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等作品。

他认为自己创作的真正起步是从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布礼》之后,《布礼》是王蒙探索小说的第一篇作品,80年代初期文坛出现王蒙热。

2、王蒙艺术主张变化:(1)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青年时对文学干预生活说法是极力推崇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后来认为文学的功能只能干预人的心灵,它的作用只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之后才能显示出来。

(2)关于文学的描写对象,比较注重通过情节来表现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自己鲜明的倾向性,到注重写人的厂家、情绪、心理等,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拓展。

(3)关于文学的表现手法,反对将创作手法单一化、阶级化,文学表现手法应丰富多样。

3、王蒙小说的表现手法(1)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摒弃传统手法的呆板和简单,从西方现代派那里拿来了随意性和复杂性,如《杂色》曹千里与老与的对话;自由联想打破客观的时空界限,根据主人公心理活动重新组合,如《春之声》由主人公岳之峰的自由联想组合而成,全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坐在火车里随车身的晃动蜂拥而来的各种联想。

(2)多重的结构形态:1978年之前王蒙的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单线型结构,复出后《布礼》打破客观时空界限,按照主人公心理时间重新组合,使过去、现在、内心、外界、欢乐、悲伤、阳光、黑夜相互迭替交错而又呈姿色,产生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多线型的结构(心理结构或任意结构)。

《杂色》是双层次的复线结构:一条是对主人公曹千里革命历程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一条是对那匹杂色老马壮心不已的象征主义的渲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论王蒙小说的幽默风格
王蒙便是这样一位具有幽默风格的作家。

他的小说按照幽默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风筝飘带》以及《不如酸辣汤及其他》、《失恋的鸟鸦及其它》这样的“幽默作品”。

幽默在其中不仅作为一种语言手段被用来创造喜剧气氛和塑造喜剧形象,而且作为一种情节手段用来结构整个作品。

这里的关键,是用幽默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支撑全篇的喜剧冲突。

《说客盈门》中的众说客分明是受命或主动前来为县委一把手的二流子表侄询私说情,却又摆出一副振振有词、道貌岸然、情真意切的样子,这种表里相悖、欲盖弥彰的表演构成了小说基本的喜剧冲突。

买买提处长经历了一场人世间罕见的浩劫,但他却以自得其乐甚至玩世不恭的态度来看待和对待它。

“荒诞的处境造就了荒诞的心境”, 《轶事》的整个喜剧冲突正是立足于荒诞心境对荒诞处境的嘲笑和惩罚之上的。

这种用幽默手法造成的喜剧冲突,正是使这类小说成其为幽默作品的根本条件。

有人认为这两篇小说同其他作品相比,主要特色在于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诚然,夸张确是它们的一个明显特征,但须知,夸张还可以作为幽默经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即语言手段来制造喜剧气氛,而不用夸张手法也未必就不能成其为“幽默作品”。

例如《布礼》,钟亦成那首仅有四句二十五个字的儿童诗遭到评论界新星牵强附会的批判之后,作者描写他的心理活动时,就使用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夸张手法,其夸张的程度,大到“太阳系的衰老和消亡”, 深到“挖一个三十米深的大坑,把一座大楼推倒在坑里”, 严重到“抱起一台重机枪,到小学课堂里扫射”。

然而,象这样运用了夸张手法的小说,由于缺少支撑全篇的喜剧冲突,照样可以仅仅是“渗透幽默情调的作品”, 而不是“幽默作品”。

相反,《风筝飘带》倒未见用明显的夸张手法,而是以主人公的视点和意识流程为线索,把人们熟视无睹的一系列日常生活现象用白描的手法串联起来,但由于它具有用幽默手法造成的喜剧冲突作为撑持全篇的支柱。

一对热恋的青年男女在我们辽阔宏伟的三度空间中居然找不到一块互诉衷肠的地方,所以照样可视“幽默小说”。

第二类,是所谓“渗透幽默情调的作品”。

幽默在这类作品中并未构成支撑全篇的喜剧冲突,即并不起结构作品的作用,但在塑造喜剧人物和制造喜剧气氛方面却具有举足轻重、流贯全篇的重要功能。

《悠悠寸草心》、《相见时难》、《杂色》、《队长、书记,野猫和半截筷子的故事》、《布礼》、《蝴蝶》、《深的湖》、《惶惑》、《夜的眼》、《湖光》、《温暖》、《表
姐》、《友人和烟》《快乐的故事》等笼罩全文的亦庄亦谐的气氛,吕师傅、钟亦成、张思远、李振中、丽君、赵荣国、陈果、莱提甫科兹克戚等人物身上的肯定性幽默色彩和唐久远夫妇、杜艳、陈金才、孙润成、哈皮孜、谢力甫、于维琳、表姐、陈玉珊、大学生“我”等人物身上的否定性幽默色彩,都说明作家是以一个幽默家特有的眼光和手法来观察、思考和反映生活的。

其中《夜的眼》比较特殊。

按照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写法,它本来潜藏着一个足以支撑全篇的喜剧冲突。

作家陈呆、一方而在文艺座谈会上、会下和同行们一起深入分析“四人帮”赖以立足的土壤,争相开出医治“十年”后遗症的种种处方。

畅淡道德与风气,真诚地表示“要一点一滴,从我们脚下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

然而与此同时,他又不得不违心地去替别人走后门。

事实上,这条线索在作品中已有一定程度的展露。

但由于作者所着力刻画的“灵魂恰恰不在于走后门”, 而在于“写一个长期在农村、在边远地区的人对大城市、对我们生活的感受”,因此并未充分展开有关走后门的喜剧冲突,而小说末尾稍稍展露的部分显然又不足以支撑整篇作品,所以也就很难把《夜的眼》看作一篇“默幽小说”。

但鉴于作品在描写主人公对大城市生活的零星感受时处处渗透着亦庄亦谐的笔调,给陈呆这一人物及全篇气氛镀上了一层幽默的色彩,故而可视为一篇“渗透幽默情调的作品”。

王蒙的小说中还有第三类作品,它们是用非幽默的矛盾冲突结构而成的,塑造人物主要也不靠幽默手法,但作家仍透过字里行间让读者隐约嗅到一点幽默的气味,用以点染气氛或作为刻画人物的一种补充色调。

我们姑且把这类小说名之日“包含幽默或喜剧因素的作品”。

王蒙的早期创作多属此类。

他二十二岁写出的成名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历来被公认为典型的正剧,但透过那“严谨而深沉”的帷幕,有时幽默依然隐露出它那内庄而外谐的笑脸。

其中有掺着讽刺的幽默。

刘世吾把“壮丽的事业”、“万岁”和公安局长开会打磕睡对立起来,以此论证他那“党工作者不适合看小说”的高论。

有杂以挪榆的幽默、韩常新的首次亮相:“他有高大的身材,配着英武的只因为粉刺太多而略有瑕疵的脸,’也有善意嘲弄的幽默。

林震第一次去麻袋厂调查完毕后,边骑车边沉思,结果“车子溜进了急行线而受到交通民警的申斥”。

至于魏鹤鸣听到林震问他们厂第一季度发展了儿个党员,竟粗声粗气地答日“一个半”, 更是运用了典型的幽默手法。

王蒙于二十四年之后发表的《说客盈门》中有个典型的幽默细节—一个小小的县城里,蜂拥而至的说客竟高达“一百九十九点五人次”, 同这“一个半”的手法之间无疑存在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如果说《组织部米了个年轻人》中的某些幽默细节程度不同地具有内庄外谐的性质,属
于典型的幽默手法,那么,王蒙的另外几篇处女作如《小豆儿》、《春节》、《冬雨》、《眼睛》只能说包含有某种一般的喜剧成分,而很难说具有典型的幽默因素。

《小豆儿》中小豆儿的爸爸和顾客蛮不讲理,抬死杠的对答,《冬雨》开头对“我”和那个年青人之间一场小纠纷的描写,《眼睛》中对镇文化馆值班员的心理刻画,或许也能引起读者淡淡的笑意,造成一定的喜剧气氛,但由于缺乏内庄外谐这一内核,因此同典型的幽默之间显然还横隔着一段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