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评价(1)全解

合集下载

生物相容性及评价

生物相容性及评价

2.2 生物相容性
2. 血液相容性
1.概念:生物材料与血液循环之间的一种特殊联系。
2.表现: 生物材料的界面现象(在材料的表面首先吸附血浆蛋 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溶血、白细胞减少等细胞水平的反映; 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激活等血浆蛋白水平反映; 免疫成分的改变、补体的激活以及血小板受体、二磷 酸腺苷和前列腺素的释放等分子水平的反映。
2. 血液相容性
生物材料的表面与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
(5)所有的生物材料几乎都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白细胞在 生物材料表面形成血栓起着直接的作用,主要是由于白细胞具有 内源性前凝血质活性和前聚集体活性,它们均可影响血小板聚集。 (6)高聚物表面与血液接触时,可以激活补体系统。 补体是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类参与免疫效应的蛋白分子,由20多种 血清蛋白组成。
2.3 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反应
(1)宿主反应
生物材料进入机体后,可产生以下宿主反应:
局部组织反应,是组织对手术创伤的急性或炎性反应; 全身毒性反应,是由于材料降解在合成加工及消毒过程中吸收 或形成的低相对分子质量产物造成的,有急性和慢性反应; 过敏反应,是由于材料降解所产生的毒物造成的; 致癌、致畸、致突变反应,是由于材料中或降解产物中产生的 有害物质造成的; 适应性反应,是慢性的、长期的,包括机械力对组织和材料相 互作用的影响。
2. 血液相容性
生物材料的表面特性对血液相容性的影响
(4)人们利用血液相容性与材料表面亲水性之间的关系,研制和开发 了许多水凝胶高聚物材料。 水凝胶: 一种亲水性的材料,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但机械性能较差。 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其接枝到机械性能较好的材料表 面,即保持了原有的机械性能,又在材料表面形成了具有凝血 作用的表面层,提高了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5)与血液接触的材料表面化学性质与材料表面电学性质紧密相关。 材料表面带有负电荷,会引起某种蛋白质的吸收形成钝化层,材 料对血液的毒性减少,从而使材料具有更好的血液相容性。

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

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

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作为一种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才能确保其安全可靠地应用于人类身体内部。

因此,对于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为医学界提供关于这类材料的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的相关知识。

1.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定义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与生物体接触后,不产生明显的毒性、过敏反应、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保持与周围组织良好接触状态,不影响器官、组织或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可耐受、安全和可持续的目的。

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是生物医学材料能否安全且有效地用于人体内的重要标志之一。

2.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方法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是使用一套复杂但必要的技术和方法,以检查它们是否与生物体良好地相互作用。

以下是目前常用的生物相容性评估方法。

2.1体内评估方法体内评估方法是通过将生物医学材料放入动物的体内,观察其对动物机体的影响来评估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这种方法比较直接和客观,能够模拟真实的生物环境,但是也存在方法标准不一、试验结果分析复杂等缺点。

2.2体外评估方法体外评估方法是在实验室中,使用细胞和组织等相关生物体系,通过培养、浸泡、注入等方式,观察生物医学材料和生物体系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而评估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相对于体内评估方法而言,体外评估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但是对于某些细节评估,如血管内膜生长、血小板活化等,体外模型难以完全模拟体内环境。

2.3生物材料表面处理和功能化通过修改材料表面化学或生物学特性来改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是目前被广泛运用的相容性调控方法之一。

改变材料表面极性、形貌、电荷量等特性以促进材料的附着、成骨等特定细胞反应是表面改性的原理。

3.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指标3.1组织兼容性生物医学材料应能对周围组织产生一定的刺激,并保持稳定与周边组织的结合。

生物相容性评价

生物相容性评价
生物相容性在人造皮肤等生物医学工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人造皮肤,一种利用工程学和细胞生物学原理在体外研制的皮肤代用品,其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强调提高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性。通过提高人造皮肤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有效减少排斥反造皮肤的多种形式和材料,包括合成高分子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并介绍了它们在临床试验和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但生物相容性的具体定义并未直接给出。然而,从文档的描述中可以推断出,生物相容性是指生物材料与人体组织之间的相容程度,即材料在人体内能否被接受而不引起不良反应的能力。

第三章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评价(1)全解复习过程

第三章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评价(1)全解复习过程

第三阶段: 在此阶段,材料表面 与血液均要 发生变化。材料表面的变化,同样分为良 性 与恶性两种。假内膜表面的上皮化即属 良性变化。恶性 变化指形成肉芽或发生钙 化。
2.2 材料诱发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 ✓材料表面与血液接触后,首先是蛋白质层和 脂质吸附在材料表面上,这些分子发生构象上 的变化,导致血液中各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几种提高血液相容性的表面改性技术:
1)增加表面亲水性,降低表面与血液成分 的相互作用。
表面的亲水性及自由能对血液成分的吸附,变性等有 密切联系。提高材料表面的亲水性,使表面自由能降 低到接近血管内膜的表面自由能值可取得抗血栓性能。
例如在表面接枝聚乙二醇(PEG)侧链: PEG与水的低界面自由能,独特的溶液性质和分子构
• 生物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还与材料的形状和表面粗糙程 度有关。
血液相容性
定义:
生物材料与血液接触所产生相互反应的能力 。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的材料或器械是在与血液 接触行使其功能时不会引起有害反应
1.3 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反应
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反应包括两个方面:宿主反应和材料反应。 宿主反应:宿主对植入体材料作出的生理反应,主要包括血液反应
✓一方面触发以凝血因子活化为起点的内源性 凝固反应;
✓另一方面使血小板、红血球等细胞成分附着 于蛋白质表面,被黏附的血小板发生变形,这 些变化使血小板放出能促进凝血系统活化的因 子,产生凝血反应。
• 对于一种抗凝血生物材料来说,其表面既 能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又能防止血小板 的粘附、释放和聚集,缺一不可。
吸附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 维蛋白原等); ➢溶血、白细胞减少等细胞水平的反映; ➢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激活等血浆蛋白水平 反映; ➢免疫成分的改变、补体的激活以及血小板 受体的释放等分子水平的反映。

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评价

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评价

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评价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药品和医疗器械来维护身体健康。

然而,这些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仅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和生物相容性有关。

那么,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学评价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生物相容性,是指医疗器械与生物体接触时其表现出的对组织和器官无毒、无副作用、无排异反应的性质。

具体而言,它包含了各种生物材料(如生物替代材料、缝合线、药品等)与生物体发生的相互作用方面。

可以说,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之一。

生物学评价则是指对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的生物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和毒理学进行研究和评估,以便为如何正确使用和选择材料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生物学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体外试验体外试验是通过形态学、化学、物理性质、成分等方面的测试,来初步评估生物兼容性。

比如,对新生产的石英制品、不锈钢制品进行进行表面光洁度、硬度、耐腐蚀性等测试,以便确定其是否可以适用于人体组织。

二、体内试验体内试验是通过动物实验、细胞培养试验等方式评估植入材料对人体兼容性的影响。

事实上,对于一些需要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体内试验是至关重要的。

三、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是对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的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进行评估,以证明病人的安全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毒性并不仅仅包括了毒素对人体的直接影响,也包括了其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等。

总体而言,正确理解生物相容性和进行生物学评价,对于保护病人健康和安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生物相关领域的教育、科研与规范,为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和病人用药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撑。

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评价

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评价
第三章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评价
第一节:生物相容性的根本概念 第二节: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第三节:材料的组织相容性 第四节:生物学评价
学习材料
1
第三节 生物学评价 1.序言
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 生物学评价流程 生物学评价原则
生物学评价工程分类 生物评价试验特点
学习材料
2
1. 序言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就是生物平安性评价。
学习材料
12
5、 生物学评价工程分类
不同用途的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的生物 学评价工程的内容和水平都不相同。具体如 下:
按接触部位:
血液〕;
有体表和体内组织〔骨骼、牙、
按接触方法: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接触时间分为:
短期接触时间:<24h,
短中期接触: 24h至30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期接学习材触料 : >30日;
学习材料
8
我国生物学评价标准与国际标准的 不同
• 将热原试验列为根本评价的生物学评价试 验;
• 将溶血试验列为一项生物学评价试验;
• 将亚急性〔亚慢性〕毒性试验列入补充评 价局部。
学习材料
9
3、生物学评价流程
1〕与已上市产品比照、 2〕确定材料分类、 3〕生物学实验工程选择:依据分类,按要求
选择要进行的实验工程。
生物医用材料的平安性评价内容: 从广义上讲应该包含四个方面:
物理性能、 化学性能、 生物学性能 临床研究。 从狭义上讲是指生物学性能〔生物相容性〕评价。
评价生物相容性应从微观至宏观、从局部至整体、 从静态至动态等反响过程的规律和结果进行综合 性评价。
学习材料
3
➢生物材料产品正式投产的全过程

《生物相容性评价》PPT课件

《生物相容性评价》PPT课件

ppt课件
20
器械总体生物学评价应考虑以下方面: 1、生产所用材料; 2、添加剂、加工过程污染物和残留物;(GB/T16886.7) 3、可沥滤物质;(GB/T16886.17) 4、降解产物;(GB/T16886.13、 GB/T16886. 14、GB/T16886.15) 5、其他成分以及它们在最终产品上的相互作用; 6、最终产品的性能与特点。 7、最终产品的物理特性。包括但不限于:多孔性、颗粒大小、形
பைடு நூலகம்
② 主要与组织和组织液接触的器械:如起搏器、药物给入 器械、神经肌肉传感器和刺激器、人工肌腱、乳房植入物、 人工喉、骨膜下植入物和结扎夹;
b) 血液:主要与血液接触的器械;如起搏器电极、人工动 静脉瘘管、心脏瓣膜、血管移植物、体内药物释放导管和 心室辅助装置。
ppt课件
17
四、按接触时间分类
ppt课件
18
无菌医疗器械与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主要性 能有
物理性能 化学性能 生物性能 电学性能 力学性能 其他性能等
ppt课件
19
标准指出在下列任一情况下,应考虑对材料或最 终产品重新进行生物学评价:
a) 制造产品所用材料来源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b) 产品配方、工艺、初级包装或灭菌改变时: c) 储存期内最终产品中的任何变化: d) 产品用途改变时: e) 有迹象表明产品用于人体时会产生不良作用。
方案1: a) 、细菌性基因突变试验(OECD 471) b) 、哺乳动物基因突变试验(OECD 476) c) 、哺乳动物基因畸变试验(OECD 473) 方案2: a) 、细菌性基因突变试验(OECD 471) 和 b) 、哺乳动物基因突变试验(OECD 476),特别是小鼠淋巴
瘤测定集落数和形态鉴定包含着两个终点结果(畸变和基 因突变)。 如方案1体外试验均为阴性,可不必进行动物体内试验。

第三章 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评价(3)

第三章 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评价(3)

5、 生物学评价项目分类
不同用途的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项目的 内容和水平都不相同。具体如下: 按接触部位: 有体表和体内组织(骨骼、牙、血液); 按接触方式: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接触时间分为: 短期接触时间:<24h, 短中期接触: 24h至30日, 长期接触 : >30日; 按用途: 一般功料产品正式投产的全过程
1)评价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灭菌性 能、加工性能、外形等 2)体外生物学评价 3)体内生物学评价 4)动物模拟试验 5)临床试验
2 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
• 1982年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和牙科协会公布 了评价生物相容性试验标准草案。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7年以10993编 号发布了17各相关标准。
第三章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评价
第一节:生物相容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第三节:材料的组织相容性
第四节:生物学评价
第三节 生物学评价 1.序言 2. 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 3. 生物学评价流程 4. 生物学评价原则 5. 生物学评价项目分类 6. 生物评价试验特点
1. 序言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就是生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医用材料的安全性评价内容: 从广义上讲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物理性能、 化学性能、 生物学性能 临床研究。 从狭义上讲是指生物学性能(生物相容性)评价。 评价生物相容性应从微观至宏观、从局部至整体、从静 态至动态等反应过程的规律和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 4)植入材料:经穿刺或手术完全植入人体内的材料。 植入组织/骨的材料: 与骨接触的材料:矫形板、人工关节、骨水泥等。 与组织液接触的材料:起搏器、体内给药泵、神经 系统传感器或刺激器、人工肌腱、乳房植入物、人工 喉等 植入血液的材料: 主要与血液接触:起搏电极、心脏瓣膜、血管移植 体、血管支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材料与血液的相互作用过程:
材料与血液接触后的相互作用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血液与材料相互作用的初期,材 料表面 和血液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在 材料表面粘附蛋白 质、细胞及其他血液成 分,同时由于材料与水接触以及 蛋白质在 材料表面的粘附引起材料表面的链段发生 重 排,形成新的表面;另一方面,材料与血 液接触引起血 液内凝血、溶纤、补体等系 统的激活以及血细胞功能的 改变。此时的 血液已不同于没有接触材料时的血液。第 一阶段一般为2小时。
• 人体的生理环境: 体温为37℃,由水、电解质、血糖、蛋白质等构成相对稳定的 内环境。 细胞外液的4/5存在于血管外构成组织液,1/5在血管内,即血 浆。 正常人全血的相对密度为1.050-1.060,粘度为4-5(通常以水 的粘度为1作为标准进行计算)。血浆的渗透压约为 313mOsm/L,pH值为7.35-7.45。 模拟人体生理环境的溶液:有机酸、蛋白质、酯、生物原分子 、电解质、溶解氧、氮化合物以及可溶性碳酸盐的NaCl水溶 液,浓度约为0.1mol/L,溶液的pH值约为5.5(±0.2)的溶液 。
B.材料反应
1. 物理机制的反应 a. 摩擦磨损 b.疲劳损伤 c.应力腐蚀引起断裂 d.腐蚀 e.降解及分解 2. 生理反应 a.吸收组织物质 b.酶的降解 c. 钙化
金属植入物表面分子水平的反应
第二节 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bloodcompatibility
2.1 材料与血液的相互作用: 1)生物材料可能引起的血液的变化: 生物材料的界面现象(在材料的表面首先 吸附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 维蛋白原等); 溶血、白细胞减少等细胞水平的反映; 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激活等血浆蛋白水平 反映; 免疫成分的改变、补体的激活以及血小板 受体的释放等分子水平的反映。 • 适宜的血液相容性材料应不损伤血液成分 和功能。
第三章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评价
第一节:生物相容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第三节:材料的组织相容性
第四节:.1人体生理环境
• 生物学环境:处于生物系统中的生物医用材料周围的情况或 条件,其中包括体液(组织液、血浆等)、有机大
分子、酶、自由基、细胞等多种因素。
磷脂酰胆碱
4) 材料表面引入生物活性物质
• 在外源性材料表面固化某些干扰血液与表面相 互作用的物质可改善其血液相容性。 • 常用的抗凝血剂有肝素、白蛋白和柠檬酸盐。
血液相容性评价及实验方法
血液相容性评价目 前以凝血与溶血作为主要内容。 包括 1)材料表面理化特 性, 2)血浆蛋白的竞争吸附, 3)血小板的粘附与激活, 4)红细 胞、白细胞的粘附、变形与激活, 5)内源性凝固系统的接 触活化, 6)溶纤系统激活。 7)酶激活 8)补体系统激活
血管内皮细胞对于抗凝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 是一种完美的血液相容性的表面。因此研究者在人工血管 表面覆盖内皮细胞来改善其血液的相容性。 由于材料对白蛋白吸附后不易粘附血小板,则可在表现 覆盖一层白蛋白来对材料进行伪饰,称为白蛋白钝化。 在表面引入磷脂酰胆碱为极性头端来模拟红细胞膜的血 液相容性。
第三阶段: 在此阶段,材料表面 与血液均要 发生变化。材料表面的变化,同样分为良 性 与恶性两种。假内膜表面的上皮化即属 良性变化。恶性 变化指形成肉芽或发生钙 化。
2.2 材料诱发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 材料表面与血液接触后,首先是蛋白质层和 脂质吸附在材料表面上,这些分子发生构象上 的变化,导致血液中各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一方面触发以凝血因子活化为起点的内源性 凝固反应; 另一方面使血小板、红血球等细胞成分附着 于蛋白质表面,被黏附的血小板发生变形,这 些变化使血小板放出能促进凝血系统活化的因 子,产生凝血反应。
组织相容性 定义:材料与组织器官接触时所产生相互反应的
能力。生物材料要求不能被组织所侵蚀,材料与 组织之间应有一种亲和能力。
• 对于骨植入材料具体表现为生物材料和生物体结缔组 织中的胶原结合成为一体,并能保持长时间稳定牢固 的结合。 • 某些材料长期植入机体仍然会对组织细胞产生影响, 甚至诱发肿瘤的发生,只是不同的生物材料制成的人 工器官植入体内诱发肿瘤的潜伏期有所不同而已。 • 生物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还与材料的形状和表面粗糙程 度有关。
血液相容性
定义:
生物材料与血液接触所产生相互反应的能力 。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的材料或器械是在与血液 接触行使其功能时不会引起有害反应
1.3 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反应
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反应包括两个方面:宿主反应和材料反应。 宿主反应:宿主对植入体材料作出的生理反应,主要包括血液反应 、组织反应。 材料反应:植入体材料在生物环境中发生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反应。
3)动物实验法 根据植入物不同的应用部位,选择与人体性 质最接近的动物进行植入实验。

• 建立了 4类评价及实验方法: 1)材料表面特征表征法 2)体外试验法 3)动物实验法 4)体内试验法:进入临床。
1)材料表面特征表征法
用各种物理化学测试仪 器测定材料的表观物 理 化学性质。 2)体外试验法 让血液与试片接触,观 察试片上血浆蛋白、 血 小板、白细胞、红细胞 等的量和变化情 况
2)材料表面带负电荷: 正常人体血管壁内皮细胞的ε 电位值为负值,血 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均带负电荷, 因此不易发生粘附。高分子材料表面电荷的正负 由其功能团类型决定,利用这一点,可以进行特 定的设计使材料表面带上负电荷,从而减少血栓 的形成。
3)对表面进行伪修饰,使其不被血液视为异 物,例如材料的血管内皮化、血蛋白钝化 及磷脂样表面等;
1.2 生物相容性定义及分类 1)生物相容性定义
生物材料在宿主的特定环境和部位,与宿主直接 或间接接触时所产生相互反应的能力,是材料能耐 受宿主整个系统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不被排斥和 破坏的生物学特性。 材料与宿主产生相互作用所涉及生物化学、生 物力学和生物电学三个反应系统。 2)生物相容性分类 生物相容性可以分为两类: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 性
表面成分:例如表面涂覆碳素材料可抗血栓
血管支架表面改性薄膜
无机惰性薄膜提高支架的抗血栓性能 贵 金 属 涂 层
Uncoated
碳 化 物 涂 层
Coated
类金刚石薄膜
类金刚石薄膜血小板粘附与活化
2) 材料的外形与尺寸的影响
材料设计与制备
多学科:涉及材料、力学、有限元 分析、机械、激光加工等
2.4 提高材料血液相容性的技术—表面改性
1)材料性能的影响
本体性能的影响: Ni引起癌变,碳素材料抗血栓性能好,聚氨酯抗凝 血性较好。 表面性能的影响: 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表面织构、多孔性。 材料表面越粗糙,暴露在血液上的面积越大,凝血 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如果在0,1~2 UM的范围内 存在不均匀结构,可提高材料的抗凝血性能
利用各种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对材料的表面进行处理 可以提高材料的抗血栓性能(血液相容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来考虑:
• 促进伪内膜形成;
• 抑制血小板体系的活化;
• 抑制凝固体系的活化;
• 促进血栓溶解。
几种提高血液相容性的表面改性技术: 1)增加表面亲水性,降低表面与血液成分 的相互作用。
表面的亲水性及自由能对血液成分的吸附,变性等有 密切联系。提高材料表面的亲水性,使表面自由能降 低到接近血管内膜的表面自由能值可取得抗血栓性能。 例如在表面接枝聚乙二醇(PEG)侧链: PEG 与水的低界面自由能,独特的溶液性质和分子构 象,亲水性、表面流动性以及 PEG 的空间稳定效应 使其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 对于一种抗凝血生物材料来说,其表面既 能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又能防止血小板 的粘附、释放和聚集,缺一不可。
2.3 材料或器械影响血液相容性的可能 因素 影响血液凝固(血栓形成)有三大要素: 血液化学、血液接触的表面、血液流 动形式。 因此材料或器械影响血液相容性的可能 因素有:
1) 材料的性质: 材料的本体和 表面特性 2)材料或器械的外形与尺寸
第二阶段:
材料与血液的相互作用取决于新形 成的材料 表面与接触材料后的血液。在此期间,材 料表 面继续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可 以是良性的变化, 也可能是恶性的变化。 良性变化指材料表面形成惰性表 面,恶性 变化指材料表面形成血栓等。第二阶段血 液也 发生许多变化,还可引起体液及细胞 成分的变化。这一 时期一般为两周。
图2-1 几种植入材料表面在生物材料环境下常见的变化
A.宿主反应
1.局部 a.血液-材料的反应 b.蛋白质的吸收 c.凝结 d.纤维蛋白溶解 e.血小板的粘着,活化,释放 f. 补体系统活化 h. 溶血现象 i.毒性 j.改变了正常的愈合 k.包成囊状 l.外来体的反应 m.感染 o.形成肿瘤 2..全身反应与补体系统 a.形成血栓 b.植入体元素在血液中数量增加 c.高度过敏症 d.淋巴颗粒的传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