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新版】
《古诗》说课稿精选十篇

《古诗》说课稿《古诗》说课稿「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三篇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
这三首诗都是宋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古代乡村的生活风貌,充满景趣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本课是三首古诗,也是本学期的第一课。
学习古诗,要多读,朗读时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与断句。
2.发现点拔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古代生活画面之美,教学时对于诗歌的关键句要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
本课课后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因此要让学生准确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将古诗改写成小短文。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课堂上主要是能把古诗读得流利、顺畅,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吧。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说课)

设计(人教版五年级
汇报人:
说课)
2023-12-31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分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评价与反馈 • 作业布置 • 教师自我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首古诗词的生字、生词,理解诗词的基本 01 含义。
了解三首古诗词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02
06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
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秋思》和《长相思》 三首诗词。
收集与本课诗词主题相关 的诗句,加深对诗词的理 解。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堂 所学知识。
拓展作业
创作一篇以“思乡”为主题的 小作文,运用所学诗词中的意 象和情感表达方式。
搜集并阅读其他诗人所写的思 乡诗词,比较与本课诗词的异 同点。
新课教学环节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逐首讲解《古诗词三首》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巩固与拓展环节
总结词:巩固知识
详细描述:通过背诵、默写、填空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进行 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
02 作者介绍
了解三首古诗词的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及作品影 响。
03 作品地位
阐述三首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词句解析
01 难解字词
挑选课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和易混淆字,进行 辨析和解释。
02 诗句赏析
选取课文中的经典诗句,深入解析其语言特点、 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朗诵比赛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1《古诗三首》第1课时说课稿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1《古诗三首》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的第1课时。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生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和美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生字的写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朗诵、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诗句讲解:分析每首诗的韵律、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4.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5.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小学五年级语文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和多元化教学法相结合在教学中,我将结合情境教学法和多元化教学法,通过呈现画面、音乐、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古诗。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
例如,在解释“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会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个词的含义,再引导他们通过资料、注释等方式找到正确答案。
3、合作研究法促进学生互动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合作研究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理解诗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我会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激发研究热情在教学中,我将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结合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
例如,在讲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我会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在外地读书或旅游时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XXX的音乐和呈现XXX的美景画面,引导学生感受XXX的美丽和诗人的思乡之情。
2、感知诗词大意通过注释、讲解和学生自主思考等方式,让学生感知《泊船瓜洲》的大意和情感。
3、理解“绿”的用意通过讲解和学生自主思考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
4、揣摩作者的心声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
5、背诵古诗通过情境创设、感情朗读和背景资料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并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
6、总结通过学生自主总结和分享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和感悟。
四、说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研究法等,通过多种形式呈现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古诗。
同时,我也注意到自己在教学中有些瑕疵,如在引导学生理解“绿”的用意时,可能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也有表达作者情感的。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感悟诗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景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5.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文中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说课稿

1.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教学重点: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把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背诵、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和诗词吟诵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翻译三首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帮助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5.朗读、背诵:学生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体会古诗的魅力。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1.《泊船瓜洲》主题:思乡之情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材内容1. 《古诗词三首》的选取在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有一篇名为《古诗词三首》的教材内容。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春晓》。
这些古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境,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准备•课本《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古诗词三首》的课文内容•准备书写工具,如铅笔、笔记本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入《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登鹳雀楼》教师可以以解释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登鹳雀楼》的内涵和表达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深意和情感。
3. 学习《望庐山瀑布》通过分析诗句,引导学生了解《望庐山瀑布》的描写手法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学习《春晓》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春晓》中的清新、明亮和生机勃勃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诗词朗诵、诗歌创作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调整和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的详细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对该教材内容的教学把握和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童》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
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四、说教学过程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乐曲《田园之歌》,让学生听。
随后问学生:欢快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然后顺势引导: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
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
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
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牧童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
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
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1.一读字正腔圆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重点认读“铺”、“蓑”、“卧”。
2.二读抑扬顿挫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
我鼓励学生,会读诗的孩子一定能读懂古诗,请你在心里品一品每一句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此环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意境,让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
此时出示课件:你会填吗?()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的草场()的月光()的的晚风()的月夜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并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学习的阶梯。
(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从诗中人物“牧童”切入,让学生边读边悟。
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
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维。
充分体现了“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理念。
(三)入诗境,悟诗情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当学生回答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接着引导: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这个问题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诗。
接着,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诗中的的哪一个词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场的辽阔?引导学生领悟了“铺”字的精妙后,我话锋一转: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场,你喜欢吗?谁更喜欢?什么原因是他如此喜欢?这一教学设计为牧童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这最后一问必会引起学生积极地思维,他们会给出牧童喜欢草场的种种原因,可能会说:快乐地做游戏、翻跟头、打滚、捉蛐蛐、吹笛子等等。
我适时播放乐曲《牧笛笛子》,用音乐来渲染情景。
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
鼓励学生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实际上也是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
”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先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后用语言描述情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有的学生会指出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
我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领引学生回到文本中,让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觉得诗句中的那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在班级交流中,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分别预设了以下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1)不脱蓑衣:为什么不脱蓑衣?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2)“卧”什么是“卧”?卧在怎样的地方?怎样的时间?怎样卧?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采用“设境想象教学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音乐渐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
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也许他睡着了,又会梦见什么呢?让我们轻轻地背一背这首诗,送给他一首催眠曲吧。
这样,让学生进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抒发情怀,发表见解。
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
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
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
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入: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
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
其实,吕岩喜欢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吕岩的资料,快速读一读,看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同时出示课件。
)这样的引入,我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去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
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信息,得出结论,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透过诗,看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追求。
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
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牧童卢肇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桑茶坑道中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同时出示的还有袁枚的《所见》和其它的诗句,并要求学生课外积累和背诵此类古诗。
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主动探究。
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这也体现了我“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最后,我说一下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附板书)牧童吕岩铺蓑快乐悠闲卧《舟过安仁》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学内容《舟过安仁》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是三首古诗中的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
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结合本单元“永远的童年”的主题,学习本首诗,一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词大意,从而体会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
1.正确认识两个生字,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这一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
2.通过看注释,边读诗边想象诗中情景,能感知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思。
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