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时)教案-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九年级化学上册 1.3 物质的变化教案 粤教版[1](2021学年)
](https://img.taocdn.com/s3/m/4e472e4b284ac850ac02426f.png)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2017届九年级化学上册1.3 物质的变化教案(新版)粤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2017届九年级化学上册1.3 物质的变化教案(新版)粤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2017届九年级化学上册1.3 物质的变化教案(新版)粤教版的全部内容。
1。
3 物质的变化课标依据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一、教材分析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
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3 物质的变化 教案 2024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1.3 物质的变化素养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辩证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两种变化的异同、区别。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观察活动]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用装有某无色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提出问题]1.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新课引入]你一定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吧,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门有趣而又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课。
[过渡]请仔细观察以下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现象,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课本P16【实验1-6】火柴梗被折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课本P17【实验1-7】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现象:石蜡的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课本P17【实验1-8】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现象: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课本P17【实验1-9】,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现象:食盐溶解在水中,再加热蒸发掉水后又得到食盐,食盐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讲解]上述变化过程中,有的只发生物质形状或状态的变化,有的物质的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板书]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作物理变化。
[学生交流]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
[观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P18【实验1-10】火柴梗燃烧[观察记录] 燃烧前:火柴梗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有发光发热现象。
燃烧后:黑色的固体[观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P18【实验1-11】镁条燃烧[观察记录] 燃烧前:镁条是银白色的固体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白光,并且放热。
燃烧后:生成的是白色的粉末状物质。
[讲解]火柴梗燃烧后生成黑色的灰烬、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两者散发到空气中),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1.3物质的变化说课稿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概念讲解: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2.实验演示:通过现场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变化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1.实验器材:用于进行物质变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2.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化学反应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互动白板: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实时展示教学内容,进行板书、标注等操作,提高教学效果。
4.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分享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课后访谈部分学生,了解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反馈和建议。
3.分析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理解。
反思与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巩固练习。
2.优化实验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科粤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物质的变化》学案1新版精选汇总

TB:小初高题库
现象
无色溶液变红色
判断 无色溶液变红色,说明有新物质产生,发生了化学变化
【实验 1-10】在盛有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蓝色硫酸铜溶液。
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判断 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有新物质产生,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发生一些现
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
3.体验对各种变化的观察过程,理解化学反应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新知预习】 1.物理变化
(1)观察活动:观察物质的变化
变化 变化前
变化中
变化后
有无新物质生成
变化 1
变化 2
变化 3
变化 4
变化 5
火柴梗 火柴梗被折断
火柴梗形状变化
水
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状态变化
石蜡 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 石蜡形状和状态变化
玻璃
(1)实验观察的一般顺序和内容:①变化前: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பைடு நூலகம்②变化时:变化的条件,以及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
生成气体等。③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描述实验现象三忌:①忌把生成物的名称当作现象来描述,如镁条燃烧后生
成氧化镁。②忌脱离实验实际,如把白色的烟叙述成白色的雾等。③忌片面描
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本质 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
有新物质生成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3物质的变化(1)

1.3 物质的变化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
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状胆矾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
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名师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
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
(新)粤教版化学九上《物质的变化》公开课教案(word版) (1)

1、化学反响的根本类型比拟反响类型概念特征举例化合反响A+B→AB 多变一分解反响置换反响复分解反响2、初中常见化学反响的根本类型形式归纳,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反响类型:〔1〕化合反响○1非金属单质与氧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如:○2金属与氧气反响生成金属氧化物。
如:○3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响,生成相应的碱。
如:○4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响,生成相应的酸。
如:○5其它。
如:〔2〕分解反响○1氧化物的分解例如:○2酸的分解〔含氧酸〕例如:○3某些盐的分解例如:〔3〕置换反响○1活泼金属〔金属为金属活动顺序中氢以前的金属〕与酸〔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反响生成盐和氢气。
例如:○2金属〔一般不选K、Na、Ca〕和盐溶液反响生成另一金属和另一种盐。
例如:○3氢气复原金属氧化物。
例如:○4碳复原金属氧化物。
例如:〔4〕复分解反响○1金属氧化物 + 酸→ 盐 + 水例如:○2碱 +酸→ 盐 + 水〔中和反响〕例如:○3酸 + 盐→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例如:○4碱 + 盐→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例如:○5盐 + 盐→ 两种新盐例如3、判断以下反响能否进行,能进行的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1〕铜和稀硫酸〔2〕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钾溶液(3)铁和氯化锌溶液〔4〕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5〕铁和稀盐酸〔6〕硫酸钡和稀硝酸〔7〕碳酸钙和氢氧化钡〔8〕铝和氯化铜溶液练习稳固1、日常生产生活中接触到的以下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石油分馏B 、 用活性炭净化水C 、 灯泡通电发光D 、 牛奶变酸 2、以下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湿衣服晾干后质量减小B .蜡烛受热熔化,冷却后质量不变C .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D .10 g 蔗糖溶于90 g 水中,得到质量为100 g 的糖水3、发射“嫦娥一号〞的长三甲火箭燃料是偏二甲肼(X),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N 2O 4),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X+2N 2O 4=3N 2+2CO 2+4H 2O ,X 的化学式为 ( ) A .H 2 B .CH 4 C .C 2H 8N D .C 2H 8N 24、以下化学反响吸收热量的是〔 〕A.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B.镁条和盐酸反响C.生石灰和水反响D.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响5、W 、X 、Y 、Z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响后,测得反响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物质 W X Y Z 反响前质量g 2 22 34 0 反响后质量g240待测16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W 在反响中可能是催化剂B.该反响中生成X 的质量为40gC.该反响属于分解反响D.该反响中Y 全部参加反响6、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
科粤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1.3 物质的变化 课件 (1)

注意分清现象和结论:
现象: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各 种感觉形式去感知,是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 器官的客观事实。
结论:根据现象进行分析,经推理得出。
三、观察活动:
燃烧前物质 燃烧时现象 燃烧后物质 结论
火柴 梗燃
烧
火柴梗
明亮的火焰;黑色固体、
发光、
二氧化碳、
发热;
水
化学 变化
镁条 燃烧
银白色的 固体
耀眼白光; 白色氧化镁 放热; 白烟
化学 变化
分组实验:
实验现象
判断属于 什么变化
石灰石与稀 固体不断减少,产生大量气泡 盐酸
化学变化
生锈铁钉与 稀盐酸,加
铁锈消失,溶液变黄色
热
化学变化
向澄清石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中吹气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 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A、B、 D、F、 ;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C、 E、 G、H、I、J、。
同学们,辛苦了
无
石蜡 形状、状态变化 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变化4 玻璃
玻璃
形状变化
无
变化5 蔗糖
蔗糖
状态变化
无
二、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方法:
实验前的现象 实验中的现象 实验后的现象
1、实验前观察物质:颜色、状态、气味等。
2、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如有无发光、 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实验后观察物质:颜色、状态、气味等。
讨论: 如果变化中出现了这些现象,能不能说 明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试举例说明
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1.3物质的变化教案(新版)粤教版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物质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标准,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 组织课堂活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实例中的变化类型。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确保学生理解正确。
3. 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使其能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发言,主动参与。
5. 提升环保意识:通过学习物质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2.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3. 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4.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5. 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氧气。
答案:
1. 点燃:2H2 + O2 = 2H2O
2. 点燃:C + O2 = CO2
3. 加热:Fe + H2SO4 = FeSO4 + H2↑
4. 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对物质变化的概念和判别标准进行思考。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实例中的变化。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1.3 物质的变化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
(3)能判断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观察变化前变化后学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难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方法。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资源准备
课件PPT
仪器:酒精灯、火柴、烧杯、坩埚钳、石棉网、喷瓶、一张白纸(用无色酚酞写字)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镁条、冰块、蔗糖、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观察活动一、喷雾
写字
1.你看到的了什
么现象?
2.你有什么问
题?
观察思考,讲讲自
己的看法。
通过小魔术,增加新奇
感,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让学生思维迅速进
入课堂学习中,使整个
导入有效化。
探究新知[观察活动]变化
1:火柴梗被折断
现象:火柴梗形状
变化,没有生成新
物质
变化2:水的三态
变化
现象:水的状态变
化,没有生成新物
质。
变化3:石蜡熔化
成液态蜡油
现象:石蜡形状和
状态变化,没有生
成新物质。
变化4:玻璃破碎
现象:玻璃形状变
化,没有生成新物
质。
[讲述]上述变化
过程中,有的只发
生物质形状或状
态的变化,有的物
质的形状和状态
都发生了变化,但
它们的本质没有
变化,即没有生成
新物质。
[观察活动二]阅读
课本P15
填课本空格并讨论
以下问题:
1、物质的形状发生
变化时,有无新物
质生成?
2、物质的状态发生
变化时,有无新物
质生成?
3、物质的形状,状
态同时发生变化
时,有无新物质生
成?
【学生讨论并总
结】物理变化:没
有新物质生成。
举
出生活中物理变化
的实例。
通过5个小实验,让学
生观察和记录现象,养
成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和记录现象的习惯,并
尝试去分析实验现象,
找出这些变化的特征。
最后引出物理变化的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