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1、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2、阏与之战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

赵将赵奢率军救赵,出奇计,终于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

《括地志》以为在铜鞮县。

涅县、铜鞮县均为沁县古称。

3、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4、鄢陵之战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的战争。

在战争中,晋国军队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长期争霸中原的楚国及其联盟郑国的两国联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

晋国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

鄢陵之战是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5、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

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许多精彩的战役。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几场重要的战役,其中包括楚国与吴国的合作、齐国与韩国的联盟、秦国与赵国的较量以及赵国与燕国的对抗。

一、楚吴联军围攻齐国(公元前506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吴国合作,共同围攻齐国的一场重要战役。

楚国和吴国在该战役中派出大量兵力共同进攻齐国,最终攻克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并使齐国的势力大幅削弱。

二、齐韩联盟战胜鲁国(公元前341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与韩国联盟,联手对抗鲁国的一次成功战役。

齐国和韩国的联盟军队通过巧妙的战术和策略,成功击败了鲁国的军队,使得鲁国在地区霸主的争夺中处于劣势。

三、秦破趙赵与秦的较量(公元前260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重要交战。

秦国派遣大军攻打赵国,双方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终秦国成功攻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使得赵国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

四、赵燕之战(公元前295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对抗。

赵国与燕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均有胜负,最终赵国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和战术,击败了燕国,从而稳定了边境,巩固了赵国的势力。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充满着战火和动荡的时期,其中的许多战役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吴联军围攻齐国、齐韩联盟战胜鲁国、秦破赵与秦的较量以及赵燕之战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战役,它们在历史上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对于后来的政权更迭和国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战役也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复杂关系和残酷的战争环境,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参考。

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

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

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

以下是战国七雄之间的一些主要战争:
1. 齐魏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国军队在马陵之战中击败魏国军队,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齐国强盛的标志。

2. 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击败赵国军队,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秦国强盛的标志。

3. 齐燕即墨之战:公元前284年,齐国军队在即墨之战中击败燕国军队,这场战役是齐国复兴的标志,也是燕国衰落的开始。

4. 楚魏垂沙之战:公元前301年,楚国军队在垂沙之战中击败魏国军队,这场战役是楚国强盛的标志,也是魏国衰落的开始。

5. 秦楚蓝田之战:公元前312年,秦国军队在蓝田之战中击败楚国军队,这场战役是秦国强盛的标志,也是楚国衰落的开始。

这些战争不仅决定了战国七雄的命运,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急于建立威信,冒然发兵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面对齐国的军事进攻,鲁庄公迅速动员,决心抵抗,而深具谋略的鲁国平民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在出征前,他询问庄公将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分赐给群臣,不敢独自享用。

曹刿指出,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

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

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真感动神明。

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说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处理。

曹刿这时才说,这样我们可以和齐国打仗了。

两军相对长勺,鲁庄公欲进攻,被曹劝止,曹刿在齐军三次擂鼓冲锋之后才擂鼓命令鲁军出击,一举将齐军击溃,庄公欲急于追击,曹刿说不可,在下车察看了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之后,才建议庄公追击。

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胜负的原因。

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而作气,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

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

至于追击,曹刿则说: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意图,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

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辨证思想,给人以启迪。

2.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中原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的一场战争。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X。

这场战争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

早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国,受到过楚王的盛情款待,楚王问他:将来你要是当上了晋国国君之后会怎么回报我?晋文公回答:如果将来哪天我们两国的军队要是相遇,定当退避三舍。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春秋战国时期,七国纷争爆发了许多著名的战役,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邯郸之战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

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

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

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

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

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长平之战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

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

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本文是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1,e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2,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前262年-前260年,秦昭襄王44年) 3,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BC 353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4,阴晋之战,它是指周安王于十三年(这里指的是公元前389年),秦军为夺取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区,而动用大约超过50万的大军攻打魏国,而魏军则在名将吴起的率领下,在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5,马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6,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国郢都。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从春秋争霸战争的全过程来看,从最初的结盟称霸,发展到灭国夺地;车战逐渐为步战所代替,并出现了水战、海战;战区扩大,从两国接壤地区推进到敌国腹地;战争时间更长,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春秋时期著名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1:北制之战(公元前718年)中原大国中首先崛起的郑国,积极向外扩张,出兵进攻临近的卫国。

卫国急忙调遣属国南燕的军队抗击郑国的进攻。

郑军北上,还未定出国门即遇到了南燕军队。

郑庄公派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支军队从正面逼近燕军,吸引其注意力,另源公子曼伯、子元偷偷地迂回到燕军的侧后北制(今河南荣阳把水镇) 。

燕军不了解郑军的意图和部署,认为北制地形险要,放松了戒备,仍按传统正面进攻战法,专注正面之敌。

六月,曼伯、子元乘燕军不备,突然从背后发起进攻,大败燕军。

这是史书上首次记载迂回袭敌取胜的战例,一直是后世用兵的鉴戒。

2:北戎之战(公元前 714年)春秋初年,住在郑国北方的戎人,统称北戎。

周桓王六年(公元前714年),北戎趁中原各诸侯国混战的机会,南下攻郑。

北戎多步兵,机动灵活,郑国多车兵,受地形限制。

郑庄公伯敌人迂回袭击自己,征求大臣抗敌意见。

公子突认为:北戎兵装备虽轻,但不整齐,贪心很大,胜不相让,败不相救,主张用诱敌战术,设伏歼敌。

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挑选一部分兵力担任诱敌任务,派大夫祝聃(单)率主力分三处埋伏于敌必经之路。

交战后,郑军与敌稍作接触,即假装败退,并丢弃许多财物。

戎军前队见有利可获、遂紧迫不舍,于是被诱入包围圈。

郑伏兵突然发起进攻,将敌截成数段,全部消灭。

敌后队见前队被歼,争相逃命,郑军乘胜追击,大败戎军。

、3:襦葛之战(公元前 707年)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弱,郑国称霸中原。

郑庄公专横跋庭,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郑两国矛盾日深。

周桓王十三年 (公元前 707年) 秋,桓王调集陈、蔡、魏等国军队联合攻郑,战于襦葛(今河南长葛东北)。

春秋时代的五大战役

春秋时代的五大战役

春秋时代的五⼤战役春秋时代的五⼤战役。

晋楚城濮之战(前633)、晋楚邲之战(前597)、晋楚鄢陵之战(前575)、秦晋崤之战(前627)和齐晋鞌之战(前589)。

1、晋楚城濮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郑、许国攻宋,宋向晋求救。

次年晋军进攻楚的盟国曹、卫,楚军北上与晋军对垒于城濮(今⼭东鄄城西南)。

时晋军较弱,乃先击溃由陈、蔡军组成的楚军右翼,再设计击退楚军左翼,迫使楚军主⼒后退。

战后,晋⽂公成为霸主。

2、邲之战,⼜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次重⼤较量。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

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对付秦、楚两⼤国的挑战。

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受益者。

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率三军救郑,双⽅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楚军利⽤晋军内部分歧、指挥⽆⼒等弱点,⼜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适时出击,战胜对⼿,从⽽⼀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因为泌⽔⼊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可称为“两棠之役”。

如《吕⽒春秋·⾄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有《两棠之役》多种。

3、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的战争。

鄢陵之战是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之⼀,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争霸中原的强⼤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4、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晋秦争霸战争中的⼀场决定性战役。

周襄王⼆⼗五年(公元前627年),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一、邯郸之战简介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

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

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

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

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

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点评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

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

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

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管理解读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三、马陵之战简介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

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

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

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

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影响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

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

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四、三家分晋简介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

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意义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

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五、桂陵之战简介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

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

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

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

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

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评价中国战国时期,齐军深入魏地,迫使攻赵魏军回救,将其歼灭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的一次截击战。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卫伐赵,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

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救赵。

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

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

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

庞涓果然中计,回师救赵。

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皇应战,终致惨败,庞涓被擒。

后来的军事家把孙膑在此战中创造的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这种战法誉为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六、长勺之战简介中国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

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迎击齐军。

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

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

齐军疲惫,士气沮丧。

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

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

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

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

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

作用同样是齐鲁两国交战,同样是鲁庄公、齐桓公,一胜一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齐鲁第一次交战时,鲁庄公借口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为由,把大军开到齐国腹地,干时一战,遭到沉重打击,庄公化装才得脱险。

齐国保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和独立,但它却乘干时战胜之声势,侵略鲁国,直趋长勺,轻视鲁军,骄横自满,受到了历史的惩罚。

长勺战前,鲁军由于干时的失败,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

战斗中又按照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胜利。

七、合纵攻秦之战简介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作战。

大致有5次。

评价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

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

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获得最后胜利。

特别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对最后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见,没有实力的外交,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战争胜利。

八、赵破匈奴之战简介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评价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