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实验报告单

声音的传播实验报告单
声音的传播实验报告单

鱼洞xx学校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

4(上)

1.3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知道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音叉、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水槽、水、石块、闹钟、玻璃罩

1、一同学在材料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且将材料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材料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材料绷紧。

2、学生敲击音叉,另一名学生认真听。

3、分别用不同材料来试验。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4、在装有水的水槽里用两块石块互相敲击。

5、在玻璃罩中放入闹钟,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听闹钟的声音。

注意事项:

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

1.从木制xx另一端听到的声音效果。

2.从xx另一端听到的声音效果。

实验结果

3.从棉线另一端听到的声音效果。

4.在装有水的水槽里用两块石块互相敲击能听到声。

5.在玻璃罩中放入闹钟,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听闹钟的声音。

实验结论

实验人员

年级班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介质有体、体、体。

____年__月__日九、实验名称:

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实验材料:

音叉、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实验步骤:

1、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

2、学生敲击音叉,另一名学生认真听。

3分别用不同材料来试验。

注意事项:

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

《磁铁的两极》科学教学反思

《磁铁的两极》科学教学反思 《磁铁的两极》科学教学反思《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 是在学生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 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 课文安排了个观察实验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可转动的磁铁,从而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极北极的概念。 第二个活动则自主开展实验探究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规律。 第三个活动是玩磁铁小车的游戏,是运用同极相斥的性质开展的活动。 个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活动虽难度不大,但要在分钟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并让学生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还是要花点心思的。 于是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成了我这节课的主攻目标。 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障

了学生的实验时间,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严谨而有序地完成了三个观察实验活动以及多次实验的记录,并通过整理发现了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学生情绪饱满,参与积极,人人动手,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都得以完成和实现。 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 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与分钟,何况学生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能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如果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达不到效果。 为了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 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习开始,既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 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 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学生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 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学生:小组内每人转

四年级科学上册 3_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五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来到这里上课高兴吗? 生:高兴。 2、师:那咱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心情好吗?(师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师生边欣赏边跟着做动作。) 3、师:同学们,我们从走进这个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唱歌时拍手的声音。 生:走路的声音。 生:同学们唱歌的声音。

生:唱歌时同学们跺脚的声音。 生:老师讲课的声音。 4、师:同学们,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白天我们能听到汽车的叫声,同学们的读书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能听到钟表的滴答声、自己的心跳声,甚到能听到骨骼运动发出的声音。那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一)音叉声音的传播 1、师:(出示音叉)能使音叉产生声音吗?(会)怎样让它产生声音呢?(敲一下)你能示范给大家看一下吗(学生上台示范) 2、师:看来同学们让音叉发出声音都没问题,现在我可要加大难度了。我们要用击打过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吧。 3、小组讨论 4、交流讨论:你们是怎么做的?(用小锤击打音叉,把击打过的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 5、有不同意见吗? 6、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你还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 6、分组实验 7、交流:师: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 (生: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师: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你能细致地描述出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吗?

磁铁的两极教案

【课题】《磁铁的两极》作课教师:吉林省白山市临江市花山镇中心学校房玉花【教材背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三课《磁铁的两极》 【教材分析】 “磁铁的两极”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三课。磁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对于磁铁学生已有初浅的、零散的认识。本单元从交流磁铁知识开始,安排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磁铁的用途与它的性质是密切联系的。本课意在启发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检测磁铁上磁力的强弱,亲自感受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建立磁极的概念,了解磁极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性质。在设计、操作、分析磁铁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培养积极缜密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根据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研究磁铁不同位置磁性强弱的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3、感受磁极间的吸引或排斥作用。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到磁铁不同位置的磁力是不一样的,而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2、了解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而且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小条形磁铁(2个),大条形磁铁(1个),1角硬币(6枚),棉线,卫生筷(1双)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1角硬币、大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课件。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及反思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2个条形磁铁(用白纸包住),回形针若干、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大螺帽,小螺帽,条形磁铁,环形磁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磁力。 T:同学们,你们见过飞起来的列车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ppt 出示磁悬浮列车视频)。你们认识这种新型列车吗?谁来说一说? S:磁悬浮列车。 T: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能悬浮在空中行驶呢?谁来说一说你对磁悬浮列车的了解? S:磁悬浮列车上有磁铁,利用磁铁的磁性列车就能飞起来。 ……

T:哦,原来磁悬浮列车的奥秘是磁铁呀。那具体利用的磁铁的什么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磁铁的奥秘。 二、设计实验,比较条形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 1、游戏导出,提出问题: T: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吧。桌上放着两块大小不同的磁铁。请你用小磁铁把大螺帽吸离桌面。 S:不行,吸不起来。T:那试一试用大磁铁能吸起来吗?学生试。S:能。 T:通过刚才的小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S:不同的磁铁磁力大小不同。(你真善于总结。) T:那么同一块磁铁的不同地方磁力大小一样吗?我们以条形磁铁为例。 S:不一样S:一样 2、设计实验方法 T:你能想到用什么办法来比较条形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呢?请你用桌上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实验方法。 T:老师再把同学们说的实验要点总结一下:(PPT) (1)把磁铁从左到右分分成五部分。 (2)用磁铁的五个不同部位分别去吸回形针。 (3)把每个部位吸住的回形针的数量记录在记录纸上。 在实验中还有几点需要同学们注意:(PPT) (1)各部分分开测试,一个点做完后,记录员马上记录,再做第二个点,依次往下。 (2)吸引方法要相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可在一个点上重复实验几次,以便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4)在实验中,同学之间比一比哪组的合作能力好,能快、静、齐地完成实验,提前完成的小组思考怎样清楚的交流汇报给同学听。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5—8分钟) 4、汇报:T:哪一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

《声音的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3.电教材料:光盘——伏罂而听。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想不想听?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谈话: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等皮管冒白气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问题 (一)活动一: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 1.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2)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3)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4)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 ①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5.汇报交流结果: (1)隔着空气、水和沙土都可以听到声音; (2)有袋子比没有袋子听声音效果好; (3)隔着沙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 (4)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6.总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

磁铁的两极

《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设计实验并选择最佳实验,研究磁铁不同位置磁性强弱的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3.感受磁极间的吸引或排斥作用。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到磁铁不同位置的磁力是不一样的,而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2.了解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而且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小条形磁铁(2个),大条形磁铁(1个),回形针,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铁珠(1枚)、大条形磁铁、课件 一、情景导入: 1、(实物出示)看,这是什么(条形磁铁)?还记得磁铁有什么本领吗?再看老师这有一颗小钢珠,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我们来试试吧!教师演示(多做几次)看到了什么?(小钢珠在磁铁上总向两边滚) 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你们猜猜条形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 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验证我们的猜测还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为了更好地实验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回形针,想一想借用回形针可以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2.同学们可以小组内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能得出准确的数据的科学实验是最有说服力的。(引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比较磁铁各部分

实验报告

23.实验名称:使物体发出声音 实验目的:实验探究怎样使物体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器材:锣、鼓、钢尺、皮筋。 实验步骤: 1、用力按压锣、鼓,锣、鼓然后轻轻击打看能不能发出声音? 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然后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就能发出声音吗? 3、用力拉伸橡皮筋然后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能发出声音吗? 观察现象:用力按压锣、鼓,锣、鼓,物体不振动,发不出声音;轻轻击打锣、鼓,锣、鼓,物体振动了,发出了声音。 用力弯曲钢尺,钢尺并不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就能发出声音。 用力拉伸橡皮筋,橡皮筋并不发声;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 实验结果:鼓面、钢尺和橡皮筋发声时都在振动。 24.实验名称:观察发声物体 实验目的:观察发声物体 实验器材:水槽一个、音叉一个、音叉锤一个、水。 实验步骤: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 2.观察水面变化。 观察现象: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波纹出现。 实验结果:水面的波纹是振动的音叉触及水面产生的。 25.实验名称: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实验目的: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实验器材:钢尺 实验步骤:1、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1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尺子的另一端。 2、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发出的声音强弱 3、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 观察现象:轻轻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 实验结果:轻轻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反之尺子上下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 26.实验名称: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实验目的:了解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实验器材:盛有不同水量的相同烧杯4个且标有编号、筷子。 实验步骤:1、用同样的力度敲击标有编号的盛有不同水量烧杯口,记录它们发出的声音。 2、重复实验3次。观察 观察现象:1号杯子发出的声音低,2号杯子发出的声音较低,3号杯子发出的声音较高,4号杯子发出的声音高。 实验结果: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不同 27.实验名称:尺子的音高变化 实验目的:观察尺子的音高变化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卷尺、秒表。 实验地点:平遥县状元桥东。 实验人员:爱物学理小组 实验分工:张灏、成立敬测量时间 张海涛发声 贾兴藩测温 实验过程: 1 测量一段开阔地长; 2 测量人在两端准备; 3 计时员挥手致意,发声人准备发声; 4 发生人向上举手,同时发声,计时员计时(看到举手始,听到声音止) 5 多测几次,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 时间 17∶30 温度 21℃ 发声时间 0.26 发声距离 93m 实验结论:在21℃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57.69m/s. 实验反思:有一定误差,卡表不够准确。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2 实验目的: 1)探究影响声速的因素,超声波产生和接收的原理。 2)学习、掌握空气中声速的测量方法 3)了解、实践液体、固体中的声速测量方法。 4)三种声速测量方法作初步的比较研究。 实验仪器: 1)超声波发射器 2)超声波探测器 3)平移与位置显示部件。 4)信号发生器: 5)示波器 实验原理: 1)空气中: a.在理想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为 v88 (式中8088cp cV (1) 称为质量热容比,也称比热[容]比,它是气体的质 量定压热容cp与质量定容热容cV的比值;M 是气体的摩尔质量,T是绝对温度,R=8.314472(11.710-6)Jmol-1K-1为摩尔气体常量。) 标准干燥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Mst =28.9668710-3kg/mol b.在标准状态下(T088273.15 K,p88101.388kPa),干燥空气中的声速 为v0=331.5m/s。在室温t℃下,干燥空气中的声速为 v88v0 (2)

磁铁的两极教案

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猜想、假设性解释。 2、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最后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 1、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铁不同位置磁性强弱的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3、感受磁极间的吸引或排斥作用。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到磁铁不同位置的磁力是不一样的,而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2、了解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而且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 为小组准备:大条形磁铁、细线、回形针、大头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这是什么吗(生:磁铁)这是一块条形磁铁,谁能说说条形磁铁有什么性质你说。

生:磁铁能吸铁 师:所有的磁铁都能吸铁,这叫磁铁的磁性。它还能怎样吸铁(生:它还能隔物吸铁)真棒!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关于磁铁的知识。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一)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条形磁铁磁力的强弱 同学们来看(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块条形磁铁)在这块磁铁上不同的地方,它的磁力大小一样吗比如说,在这五个地方(手指五点)选五个点分别叫做ABCDE,你们说这五个地方磁力大小一样吗有的同学点头,有的同学摇头,如果不一样,哪个磁力哪个磁力小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是吧同学们看(出示记录单课件),这是一张报告单,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我的猜测”这块条形磁铁下边这个方格里,可以用强、弱等方法,只要自己明白就可以。(小组活动) 】 教师分别展示学生的猜测记录单。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刚才我们的想法都是自己的什么呀(生:猜测)是我们的猜测(板书:猜测),如果要想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生:试一试)做实验试一试。你现在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在同一块磁铁上不同的地方磁力大小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哪儿强哪儿弱呢谁来设计一个实验试一下 2、汇报交流。 生:先拿一块磁铁来试一试。 师:怎么试呢(学生到讲台上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在磁铁上放一块铁

声音发生和传播的实验改进

声音产生、传播、声波的自制教具 声音是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但声音是以物体振动发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这对初中学生来说非常抽象。 许多教材是用音叉的振动引起附近悬挂的小球的振动,说明发声体的振动现象。由于音叉和小球靠近时,摆球的固有振动频率(0.5Hz左右)与音叉的策动频率(几百赫兹)差距很大,"球"的振动与音叉的振动往往不合拍加上音叉振动引起的空气传递的能量较小较难使泡沫塑料球起振,实验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材料可以使声现象简便明了,化抽象为形象,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声音的产生 ①器材与装置 低压电源1只,功率15W、电阻为60的低音喇叭1只,喇叭的鼓纸上方放一些泡沫颗粒。 ②设计意图

当喇叭的鼓纸振动时,用泡沫塑料颗粒将振动放大,使学生在听到声音的同时直观地看到颗粒在"跳舞"。从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使实验生动、直观、新奇。 ③步骤与现象 如图1所示在喇叭上放一些泡沫颗粒(或膨胀米花,可染成各种颜色),接通喇叭的交流电源(如电压2V ~ 8V),就能听到喇叭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到彩色米粒不停地跳动,切断电源,发声夏然而止,颗粒跳动也随即停止。 2.声音的传送 ①器材与装置 用一只两端都无底的柱形透明塑料筒,在一端张紧保鲜膜作底,再在保鲜膜上面撒一些米粒。

②设计意图 喇叭发声时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保鲜膜,引起保鲜膜的振动,保鲜膜的振动带动米粒跳动,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声源处振动的能量,能够被空气等介质向外传播,建立声波的模型。 ③步骤与现象 如图2所示,柱形的透明塑料筒水平放置在喇叭口上方,接通喇叭的交流电源,便可在听到喇叭发声的同时观察到米粒在跳动。慢慢地把透明塑料筒水平地离开喇叭口上方(如10cm处),可观察到彩色米粒依然在跳动,继续远离喇叭口,观

多媒体实验报告:声音的采集与处理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实验项目名称:声音采集与处理 学院:传播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王志强 报告人:刘立娜学号: 2012080286 班 级:4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2013.03.30 教务处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实验加深对声音数字化的理解。 2.学会正确连接耳麦以及设置录音和放音的方法。 3.掌握声音录制方法并从网上下载音频文件。 4.掌握一种数字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方法及步骤 1.实验方法:运用以前了解到的知识内容,在通过阅读书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实验步骤 ①Audition的启动与退出 ②录制音频、播放音频、导入音频 ③音频的剪辑 ④音频的特效 三、实验过程及内容 1.Audition的启动与退出 Audition是集声音录制、音频混合和编辑于一身的音频处理软件,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录音、混音、音频编辑、效果处理、降噪、音频压缩与刻录音乐CD等,还可以与其它音频软件或视频软件协同合作。 Audition提供广泛的、灵活的工具箱,完全能够满足专业录音和专业视频用户的需求。利用Audition,可以录制多轨文件、编辑音频文件、创建原始音乐文件、混缩无限的音频轨道。 启动计算机进入Windows后,可以用鼠标单击任务栏中的“开始”在弹出的开始菜单中,将鼠标指针移到“所有程序—Adobe Audition3.0”菜单命令上,单击即可启动。或把 Audition快捷方式一到桌面上来,单击即可。

图2.1Audition应用程序窗口 如果要退出Audition,可以选择“文件—退出”菜单命令,或按Ctrl+Q组合键,也可以直接单击Audition应用程序窗口右上角的“关闭”在退出之前,如果有已修改的但未存盘的文件,系统会提示保存它。或者点击左上角的“文件—保存”。 图2.2保存提示图2.3 “另存为“对话框 2.录音、播放音频、导入音频 1)录音的操作过程:(单轨录音) 1.选择“文件—新建”菜单命令,这时会出现“新建波形”会话框,如图 2.4所示。选择适当的采样频率、采样分辨率和声道数,如选取44100Hz,16-bit和立体声就可以到达CD 音频效果。 图2.4“新建波形”对话框 2.单击“传送器”控制面板中的红色“录音”按钮,开始录音。对准话筒进行录音,完成后单击“传送器”控制面板的“停止”按钮即可。我们还可以通过控制时间长短来录音,在编辑视图中,选择“选项”菜单中的“时间录音模式”命令。在“传送器”控制面板中单击“录音”这时会出现“定时录音模式”对话框,如图2.5所示。在该对话框中,可以设置录制的时间长短和开始录音。设置完毕,单击“确定”开始按设置进行录音。 图2.5“定时录音模式”对话框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2.声音的传播 泾县城关二小:许彍 一、教学设计思路 《声音的传播》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第2课。本课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要通过空气来传播开始,以钟罩里的收录机实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对声音在液体、固体中能传播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在猜测声音能否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来证明,从中知道声音要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进行传播。 在本课中,教材从最难的证明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的实验开始,给学生示范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传播声音,从难至易,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也能传播声音。第一个活动是演示实验,后一个活动是学生实验,2个活动引导中,主要是训练学生预测实验结果,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比较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方法证明预测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接着,通过做个“土电话”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并学会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巩固之前的声音传播的规律。 由于受到教学器材的限制,我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重组,也打乱了课本的顺序安排,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验操作,在活动中探究出声音传播的一些规律。 二、教案 授课人许彍学科科学学校泾县城关二小 课题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doc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 不会写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的朋友,下面请看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仅供参考。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卷尺、秒表。 实验地点:平遥县状元桥东。 实验人员:爱物学理小组 实验分工:张灏、成立敬——测量时间 张海涛——发声 贾兴藩——测温 实验过程: 1 测量一段开阔地长; 2 测量人在两端准备; 3 计时员挥手致意,发声人准备发声; 4 发生人向上举手,同时发声,计时员计时(看到举手始,听到声音止) 5 多测几次,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 时间17∶30 温度21℃

发声时间 0.26″ 发声距离 93m 实验结论:在21℃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57.69m/s. 实验反思:有一定误差,卡表不够准确。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2 实验目的: 1)探究影响声速的因素,超声波产生和接收的原理。 2)学习、掌握空气中声速的测量方法 3)了解、实践液体、固体中的声速测量方法。 4)三种声速测量方法作初步的比较研究。 实验仪器: 1)超声波发射器 2)超声波探测器 3)平移与位置显示部件。 4)信号发生器: 5)示波器 实验原理: 1)空气中: a.在理想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为 v88 (式中8088cp cV (1) 称为质量热容比,也称"比热[容]比",它是气体的质 量定压热容cp与质量定容热容cV的比值;M 是气体的摩尔质量,T 是绝对温度,R=8.314472(1±1.7×10-6)Jmol-1K-1为摩尔气体常量。)

标准干燥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Mst =28.966�8�710-3kg/mol b.在标准状态下 (T0�8�8273.15 K,p�8�8101.3�8�8kPa),干燥空气中的声速 为v0=331.5m/s。在室温t℃下,干燥空气中的声速为 v88v0 (2) (T0=273.15K) c.然而实际空气总会有一些水蒸气。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r时,若气温为t℃时饱和蒸气压为pS,则水汽分压为rps。经过对空气平均摩尔质量 M 和质量热容比8�0 的修正,在温度为t、相对湿度为r 的空气中,声速为 (在北京大气压可近似取p�8�4 101kPa;相对湿度r 可从干湿温度计上读出。温度t℃时的饱和水汽压ps可用 lgps�8�810.286�8�2 d.式(3)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的超声声速真值可能有一定偏差。 引起偏差的原因有: ~状态参量的测量误差 ~理想气体理论公式的近似性 实验方法: A. 脉冲法:利用声波传播时间与传播距离计算声速 实验中用脉冲法测量,具体测量从脉冲声源(声发射器)到声探测器

小学科学2.3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二、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本章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这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次探究。就这个探究活动需要说明二点:⑴应该向学生先介绍一下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⑵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探究活动,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活动,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后,通过科学家们曾经做过的真空铃实验证明真空不能传声。 三、学情分析 声现象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声音是我们重要交流的方式之一。但是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是很迷茫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同学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并设计传声实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四、教学设计思路《声音的传播》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第2课。本课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要通过空气来传播开始,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对声音在液体、固体中能传播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在猜测声音能否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来证明,从中知道声音要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进行传播。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六、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传播的途 径有哪些。 七、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不同 八、教学方法:操作演示、课件展示、分组探究、讲述解惑。 九、课时安排:1课时 十、教具、实验情况 1.分组材料:若干分份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子、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 2.演示材料:教学课件、水、沙子、塑料袋、水槽、石块等。 十一、教学过程 (一)、激情置境,导学体验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子、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可以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子、石头、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起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 2、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复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引导,也可不引) 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 3、(教师应灵活,意图是引出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1、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学生可能说出:①声波②振动传递---谁传递震动?空气。 2、实验: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 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1)演示实验:高低不同的4组蜡烛围在音响周围。 观察:当音响不发声时,蜡烛的火焰是什么样子?(静止、直立) 猜想:当音响发出有震撼力的音乐后,火焰会是什么样子?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提问:当音响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音响周围蜡烛的火焰随着声音在不断的振动) 思考:什么原因使火焰颤动?(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 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火焰为什么会随着声音振动) (4)讲解:(课件辅助)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课件演示声波) 3、提问:你认为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三、实验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里传播。 提问:设计怎样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什么中传播,需要什么材料,实验要注意什么?各组讨论 (1)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及需要材料。 (2)交流改进实验(教师结合学生提出方法,可以提出建议并适当转化为教师事先准备的分组材料)。 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不要相互干扰!

教科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

《声音的传播》实验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 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 和固体中传播。 三、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四、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子、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可以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子、石头、记录单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起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 2、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 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复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 (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引导,也可不引) 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 (金坛市)

常州市创新实验大赛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 金坛市第五中学九(16) 班郑尧、袁靖舒 一、实验目的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的实验仪器装置,其目的是为教学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操作提供便利,有利于开展实验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具有能量。 三、实验器材 直径约10cm的塑料筒两只、气球两只、旧支架两个、火柴一盒、蜡烛一支、投影胶片(40cm×30cm)、乒乓球、细线、牛皮筋、粗铁丝、剪刀。 四、实验装置图(图1) (图1)

五、实验步骤、数据分析及结论 本实验装置可模拟以下实验现象 1.像下图那样把塑料筒口对口支架起来(筒口相距5cm左右),如(图4)所示。 (图4) 2.在一个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个乒乓球。 3.外拉橡皮膜,突然放手。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 4.如(图,5)所示,将左右两筒距离逐渐拉开(筒口靠近、筒口相距5cm、筒口相距20cm),重复上述实验,操作时保证每次拉开橡皮膜的力度相同,突然放手后,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逐渐变小。发现:在发声体(用右边一个筒模拟)响度相同时,人耳(用左边一个筒模拟)听到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图5) 5.再用一个管状的薄膜(用投影胶片做成)套在两筒外侧(筒口远离30cm),利用对比试验,如(图6)所示,操作时保证每次拉开橡皮膜的力度相同,突然放手后,左侧实验几乎观察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项目名称:声速测量 二、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方法。 2.理解驻波和振动合成理论。 3.学会逐差法进行数据整理。 4.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功能和培养综合使用仪器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 1.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在标况下,干燥空气中的声速为v=331.5m/s,T=273.15K。室温t℃时,干燥空气的声速为v=v。(1+t/T。)^(1/2) 2. 测量声速的实验方法:v=fλ式中,v声速,f声源震动频率,波长。 I.相位法 波是震动状态的传播,即相位的传播。若超声波发生器发出的声波是平面波,当接受器端面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时,其端面上各点都具有相同的相位。沿传播方向移动接收器时,总可以找到一个位置使得接受到的信号与发射器的激励电信号同相。继续移动接受器,直到找到的信号再一次与发射器的激励电信号同相时,移过的这段距离就等于声波的波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操作中,用示波器测定电信号时,由于换能器振动的传递或放大电路的相移,接受器端面处的声波与声源并不同相,总是有一定的相位差。为了判断相位差并测量波

长,可以利用双踪示波器直接比较发射器的信号和接收器的信号,进而沿声波传播方向移动接收器寻找同相点来测量波长;也可以利用李萨如图形寻找同相或反相时椭圆退化成直线的点。 II.驻波法 按照波动理论,超声波发生器发出的平面声波经介质到接收器,若接收面与发射面平行,声波在接收面处就会被垂直反射,于是平面声波在两端面间来回反射并叠加。当接收端面与当接受端面与发射头间的距离恰好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叠加后的波就形成驻波。此时相邻两波节(或波腹)间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即)。当发生器的激励频率等于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本实验中压电陶瓷的固有频率)时,会产生驻波共振,波腹处的振幅达到最大值。 声波是一种纵波。由纵波的性质可以证明,驻波波节处的声压最大。当发生共振时,接收端面处为一波节,接收到的声压最大,转换成的电信号也最强。移动接收器到某个共振位置时,示波器上又会出现了最强的信号,继续移动接收器到某个共振位置,再次出现最强的信号,则两次共振位置之间距离为λ/2。四、实验仪器: 声速测试仪、信号发生器、示波器。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用驻波法测声速 (1)按图连接电路,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声速仪的输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