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

合集下载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政治活动以及书画艺术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受到优质教育的熏陶。

他以文学才华和机智聪颖著称,曾在进士科考试中获得第一名,成为状元。

他的文学风格多样,不拘一格,以豪放洒脱著称。

他的诗作以豪放自由、充满情感的风格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江城子》、《赤壁怀古》等等。

他的词作以琼瑶曲调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深受人们喜爱。

同时,苏轼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任官期间曾积极推进许多政治改革和扶贫措施,尤其是在执政时期,主持改革达到了巅峰。

然而,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批评现政府的态度,多次遭到贬谪和剥夺官职。

他在流放期间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忍辱负重,对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充满同情和关心。

除了文学和政治,苏轼还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

他的书法以豪放俊逸、筆力深厚而著名,开辟了宋代书法的新境界。

他的绘画作品也富有个性和艺术性,主要题材是山水画,以其气势磅礴、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

总而言之,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

他的辅佐期间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政治和艺术的热爱,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文学巨匠”。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提出问题在高中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

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

二、课题研究目的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提高同学们人文素养、语文素质;提高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名人、了解自身。

三、课题研究方法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从网络上搜集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内容1、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2、生平事略•1057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69年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引言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总结。

通过对苏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生平简介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苏轼的文学才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小聪颖过人,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参与科举考试,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从而得以进入官府任职。

苏轼的生平经历并不平坦,他多次因政治观点与上司发生冲突,最终被贬谪至远离京城的地方。

然而,这些逆境并没有打击苏轼的热情和才华,反而使得他愈发沉浸于文学创作中。

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

苏轼以其擅长的散文、诗歌和词作闻名于世,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他的散文作品虽然没有李白和杜甫的豪迈和激情,但却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观察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苏轼的散文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的描写,构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

诗歌苏轼的诗歌作品以其秀逸的风格和自由的思维而闻名。

他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既有婉约细腻的风格,也有豪放奔放的风格。

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描绘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美丽和丑陋。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更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心声。

词作苏轼的词作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词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词结构,使得他的词作在宋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这些词作反映了他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真挚感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思想与影响苏轼的思想与他的文学作品紧密相连,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文化名人,被誉为“文学宗师”。

他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家世背景、学术成就、政治生涯和人生态度等方面。

以下是关于苏轼生平事迹的简要研究报告。

苏轼生于北宋治平年间的河北眉州(今山东眉县),出生于世家,家族世代从政,对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父亲的影响使得苏轼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激励。

苏轼在少年时代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对学习的热情。

在文学创作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诗有着流畅而富有韵律感的特点,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他的散文富于思想性和情感性,文笔流畅而灵活。

他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苏轼的政治生涯也非常辉煌。

他在政府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包括监察御史、知谏院、检正中书、集贤校理等。

他在这些职位上用人正直而严谨的态度,一直以来都坚持自己的原则,对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进行监督和强烈的批评。

但由于他对权力的抗拒,苏轼多次遭到废黜和贬谪,甚至一度被流放到岭南地区。

然而,苏轼对生活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他以“豪放痛快”的人生哲学面对逆境。

他在流亡期间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并与当地文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的一系列流亡生活的作品,如《赤壁赋》和《青玉案·元夕》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终其一生都备受争议和误解,但他的才华和影响力在后世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代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大的文化名人,他的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出身、学术成就、政治生涯和人生态度都是人们对他研究的重要方面。

他的才华和影响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_完整版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_完整版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言,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区,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引住了。

中年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甚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定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出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1037年-1101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书法家、画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辗转多地,屡遭贬谪,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化追求,留下了许多卓越的作品。

苏轼的生平事迹主要包括他的文学成就、政治生涯以及书法、绘画方面的贡献。

首先是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力求自我表现与自然结合。

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和自创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水调歌头》、《临江仙》等。

其次是苏轼的政治生涯。

苏轼曾经在宋徽宗朝担任宰相,但他的进步思想和强烈个性,导致与当时的政治权贵发生冲突,最终被贬谪至最南端的岭南地区。

但即使贬谪之后,苏轼仍然继续关注国家财政和农民福利等问题,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政策。

此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苏轼也有重要的贡献。

他的书法作品精美绝伦,被后世誉为“苏体”。

他的绘画作品则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通过丰富的笔墨和细腻的描绘技巧,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

总之,苏轼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人的追求和成就。

他的文学作品、政治贡献以及书法、绘画成就都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一生充满了
坎坷和困境,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和艺术遗产。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是北宋时期文化繁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婉约派的开山祖师。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进行研究,探讨他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

父亲苏洵是一名重要的文学家,对苏轼的儿时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从小就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能够读书写字的时候就开始模仿吟诵古文。

苏轼的才华和聪明使他很快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并开始研究经义和古文,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官职生涯苏轼自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历任各级官职。

他机智过人,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屡次在政治上与其他高官产生分歧和争论。

苏轼在职期间,积极参与到政治改革中,他主张节俭政治,反对奢侈和浪费,主张以贤能任用官员。

然而,由于政治上的争论和一系列事件,苏轼多次被贬谪,先后被贬至黔州、潮州等地。

这段流亡生活对苏轼的影响很大,他在流亡期间追求人生真理,同时加深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四、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享有盛名,流传至今。

苏轼以婉约派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以细腻的笔触和华丽的修辞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苏轼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

五、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苏轼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其个人的文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传承上。

苏轼主张文人雅士的修养与责任,他提倡身体力行的学习和实践,鼓励文化的多元发展。

苏轼还提倡文人重视社会问题,他强调文化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改革和民生问题的观点。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人,其诗词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2. 生平与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幼聪慧,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多次获得高分,但由于一系列政治和官场斗争,苏轼两次被贬谪到一些偏远地区。

然而,这些困境并没有阻止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3. 文学巨匠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词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与黄庭坚、米芾一起组成了“三苏”,被誉为“苏黄米”,对宋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1 诗词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的诗意丰富,表达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他的诗词作品多样化,既有婉约绮丽的风格,也有豪放洒脱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3.2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也堪称经典。

他的散文深入人心,展示出了他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故的独特见解。

他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细腻的笔触写出,让人读来如沐春风,意犹未尽。

3.3 词曲苏轼的词曲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他的词曲作品具有音乐性强和情感表达深刻的特点。

他将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给人以共鸣和震撼。

4.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苏轼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对后世的文人有着启迪意义,也影响了社会大众。

苏轼关注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现象发表了不少批判性的言论,引起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苏轼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他的思想理念和文学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人们从苏轼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结论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无数种举世瞩目的艺术形式。

国画尊为国粹;书法举世无双;诗词歌赋更是占有一席之地。

从古至今,多少才子,学者投身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但学有所成终是寥寥无几,而全部收入囊中的更是凤毛麟角。

而苏轼,却正是这凤毛麟角中的领袖人物。

他的博学多识,令后人不胜羡之。

在文风绚烂的宋代,有一个父子三人都成为杰出作家的家庭,而这个家庭的代表,正是一代文豪——苏轼。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而苏轼所作之词更是标新立异,把自己的胸襟气度,人生经历融入词中形成了不同前人的鲜明个性特色。

他以他的学富才雄,一洗文学界“绮罗香泽之态,宛转稠缪之度”唱出了“关西大汉,铜琶铁板”之音,令天下耳目一新,开发出另一番新的天地。

一曲《江城子•密州出猎》将心中的无限豪放渲泄得淋漓尽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召显豪迈本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曲《蝶恋花》亦是突出他心中清旷“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句慷慨之词,一阵阵爽朗之笑,一首首千古绝诗,编织成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号苏轼的文章,由于阅历丰富、学问渊博,突破了无数繁文缛节,不少篇章都力求自由而又准确的表达出深邃的思想意境。

把韩愈、柳宗元以来所提倡的文章发挥到极致。

他将自己的处世旷达和旷世之才注入文风,使之潇洒磊落、飘逸爽朗。

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的视野使他的作品千姿百态,不拘一格,无法城法牢笼。

有的情怀婉转,有的诙谐广博,有的慷慨豪迈……都意境高雅,气韵充沛、自然天成。

这不仅因为他学识浑厚和兼收并蓄的深厚学养,更可以看出他的创作追求和人生境界。

一切的一切,都使他成了北宋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

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

元佑四年,出知杭州。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

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

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

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

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

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

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

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

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

《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

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

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

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

此外,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

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

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

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

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

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

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

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

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

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

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

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

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

(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

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

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

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

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

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

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

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

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

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

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

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

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

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

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

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

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

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

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

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

苏轼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

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等。

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

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

《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

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

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

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

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

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

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