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五章作业答案
统计学(贾俊平,第四版)第五章习题答案

《统计原理》第五章练习题答案5.1 (1)平均分数是范围在0-100之间的连续变量,Ω=[0,100](2)已经遇到的绿灯次数是从0开始的任意自然数,Ω=N(3)之前生产的产品中可能无次品也可能有任意多个次品,Ω=[10,11,12,13…….]5.2 设订日报的集合为A ,订晚报的集合为B ,至少订一种报的集合为A ∪B ,同时订两种报的集合为A ∩B 。
P(A ∩B)=P(A)+ P(B)-P(A ∪B)=0.5+0.65-0.85=0.35.3 P(A ∪B)=1/3,P(A ∩B )=1/9, P(B)= P(A ∪B)- P(A ∩B )=2/95.4 P(AB)= P(B)P(A ∣B)=1/3*1/6=1/18 P(A ∪B )=P(B A )=1- P(AB)=17/18 P(B )=1- P(B)=2/3 P(A B )=P(A )+ P(B )- P(A ∪B )=7/18 P(A ∣B )= P(B A )/P(B )=7/125.5 设甲发芽为事件A ,乙发芽为事件B 。
(1)由于是两批种子,所以两个事件相互独立,所以有:P(AB)= P(B)P(B)=0.56(2)P(A ∪B)=P(A)+P(B)-P(A ∩B)=0.94(3)P(A B )+ P(B A )= P(A)P(B )+P(B)P(A )=0.385.6 设合格为事件A ,合格品中一级品为事件BP(AB)= P(A)P(B ∣A)=0.96*0.75=0.725.7 设前5000小时未坏为事件A ,后5000小时未坏为事件B 。
P(A)=1/3,P(AB)=1/2, P(B ∣A)= P(AB)/ P(A)=2/35.8 设职工文化程度小学为事件A ,职工文化程度初中为事件B ,职工文化程度高中为事件C ,职工年龄25岁以下为事件D 。
P(A)=0.1 P(B)=0.5, P(C)=0.4P(D ∣A)=0.2, P(D ∣B)=0.5, P(D ∣C)=0.7P(A ∣D)=2/55)C P(C)P(D )B P(B)P(D )A P(A)P(D )A P(A)P(D =++同理P(B ∣D)=5/11, P(C ∣D)=28/555.9 设次品为D ,由贝叶斯公式有:P(A ∣D)=)C P(C)P(D )B P(B)P(D )A P(A)P(D )A P(A)P(D ++=0.249同理P(B ∣D)=0.1125.10 由二项式分布可得:P (x=0)=0.25, P (x=1)=0.5, P (x=2)=0.255.11 (1) P (x=100)=0.001, P (x=10)=0.01, P (x=1)=0.2, P (x=0)=0.789(2)E(X)=100*0.001+10*0.01+1*0.2=0.45.13 答对至少四道题包含两种情况,对四道错一道,对五道。
统计学第五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第五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抽样推断的目的在于()A.对样本进行全面调查B.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C.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D.推断总体指标2.在重复抽样条件下纯随机抽样的平均误差取决于()A.样本单位数B.总体方差C.抽样比例D.样本单位数和总体方差3.根据重复抽样的资料,一年级优秀生比重为10%,二年级为20%,若抽样人数相等时,优秀生比重的抽样误差()A.一年级较大B.二年级较大C.误差相同D.无法判断4.用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公式计算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结果将()A.高估误差B.低估误差C.恰好相等D.高估或低估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允许误差缩小为原来的1/2,则样本容量()A.扩大到原来的2倍B.扩大到原来的4倍C.缩小到原来的1/4D.缩小到原来的1/26.当总体单位不很多且差异较小时宜采用()A.整群抽样B.纯随机抽样C.分层抽样D.等距抽样7.在分层抽样中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方差是()A.层间方差B.层内方差C.总方差D.允许误差二、多项选择题1.抽样推断的特点有()A.建立在随机抽样原则基础上 B.深入研究复杂的专门问题C.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 D.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E.抽样误差可以事先控制2.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A.样本容量的大小 B.是有限总体还是无限总体C.总体单位的标志变动度 D.抽样方法E.抽样组织方式3.抽样方法根据取样的方式不同分为()A.重复抽样 B.等距抽样 C.整群抽样D.分层抽样 E.不重复抽样4.抽样推断的优良标准是()A.无偏性 B.同质性 C.一致性D.随机性 E.有效性5.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主要因素有()A.总体方差的大小 B.抽样方法C.抽样组织方式 D.允许误差范围大小E.要求的概率保证程度6.参数估计的三项基本要素有()A.估计值 B.极限误差C.估计的优良标准 D.概率保证程度E.显著性水平7.分层抽样中分层的原则是()A.尽量缩小层内方差 B.尽量扩大层内方差C.层量扩大层间方差 D.尽量缩小层间方差E.便于样本单位的抽取三、填空题1.抽样推断和全面调查结合运用,既实现了调查资料的_______性,又保证于调查资料的 _______性。
统计学 第五章习题 正确答案

第五章 概论与概率分布重点知识1.样本、样本空间、随机事件的定义;2.事件的运算:交、并、对立事件、互斥事件;3.概论的定义:古典定义、统计定义、经验定义;4.概率的计算:加法公式,乘法公式,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 5.随机变量的定义,有几种类型;6.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定义与性质,数学期望与方差:重点了解二项分布及其简单性质; 7.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定义与性质,数学期望与方差:重点了解正态分布及其简单性质,会根据标准正态分布计算任何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概率;复习题一、填空1.用古典法求算概率.在应用上有两个缺点:①它只适用于有限样本点的情况;②它假设 。
2.若事件A 和事件B 不能同时发生,则称A 和B 是 事件。
3.在一副扑克牌中单独抽取一次,抽到一张红桃或爱司的概率是 ;在一副扑克牌中单独抽取一次,抽到一张红桃且爱司的概率是 。
4.甲、乙各射击一次,设事件A 表示甲击中目标,事件B 表示乙击中目标,则甲、乙两人中恰好有一人不击中目标可用事件 表示.5.已知甲、乙两个盒子里各装有2个新球与4个旧球,先从甲盒中任取1个球放入乙盒,再从乙盒中任取1个球,设事件A 表示从甲盒中取出新球放入乙盒,事件B 表示从乙盒中取出新球,则条件概率P(B A )=__.6.设A,B 为两个事件,若概率P (A )=41,P(B)=32,P(AB)=61,则概率P(A+B)=__.7.设A,B 为两个事件,且已知概率P(A)=0.4,P(B)=0.3,若事件A,B 互斥,则概率P(A+B)=__. 8.设A,B 为两个事件,且已知概率P(A)=0.8,P(B)=0.4,若事件A ⊃B ,则条件概率P(B A )=__. 9.设A,B 为两个事件,若概率P(B)=103,P(B A )=61,P(A+B)=54,则概率P(A)=__.10.设A,B 为两个事件,且已知概率P(A )=0.7,P(B)=0.6,若事件A,B 相互独立,则概率P(AB)=__. 11.设A,B 为两个事件,且已知概率P(A)=0.4,P(B)=0.3,若事件A,B 相互独立,则概率P(A+B)=__. 12.设A,B 为两个事件,若概率P(B)=0.84,P(A B)=0.21,则概率P(AB)=__. 13.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如下表ccccPX 4322101-则常数c =__.14.已知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如下表414121P321X则概率P {3<X }=__.15.已知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如下表6632P213-X11则数学期望)(X E =__.16.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 服从参数为p 的两点分布,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 取1的概率p 为它取0的概率q 的3倍,则方差)(X D =__.17.设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X 密度为⎪⎩⎪⎨⎧<<-=其他,0210,1)(2x x k x ϕ 则常数k =__.18.设连续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为⎩⎨⎧≤≤=其他,00,24)(2rx x x ϕ 则常数r =__.19.已知连续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为⎪⎩⎪⎨⎧≥=-其他,00,2)(2x xex xϕ 则概率}11{<<-X P =__.20.已知连续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为⎪⎩⎪⎨⎧≤≤=其他,021,2)(2x x x ϕ 则数学期望)(X E =_____.21.设X 为随机变量,若数学期望1)12(=-X E ,则数学期望)(X E =__.22.设X 为随机变量,若方差3)63(=-X D ,则方差)(X D =__.二、单项选择1.设A,B 为两个事件,若事件A ⊃B ,则下列结论中( )恒成立.(a)事件A,B 互斥 (b)事件A,B 互斥 (c)事件A ,B 互斥 (d)事件A ,B 互斥 2.设A,B 为两个事件,则事件B A +=( ).(a)A +B (b)A-B (c)A B (d)AB3.投掷两颗均匀骰子,则出现点数之和等于6的概率为( ).(a)111 (b)115 (c)361 (d)3654.盒子里装有10个木质球与6个玻璃球,木质球中有3个红球、7个黄球,玻璃球中有2个红球、4个黄球,从盒子里任取1个球.设事件A 表示取到玻璃球,事件B 表示取到红球,则条件概率P(A B )=( ).(a)114 (b)74 (c)83 (d)535.设A,B 为两个事件,若概率P(A)=31,P(A B )=32,P(A B )=53,则概率P(B)=__.(a)51 (b)52 (c)53 (d)546.设A,B 为两个事件,且已知概率P(A)>O ,P(B)>0,若事件A ⊃B,下列等式中( )恒成立.(a)P(A+B)=P(A)+P(B) (b)P(A-B)=P(A)-P(B)(c)P(AB)=P(A)P(B) (d)P(B A )=17.设A,B 为两个事件,则概率P(A+B)=( ).(a)P(A)+P(B) (b)P(A)+P(B)-P(A)P(B)(c)1-P (B A ) (d)1-P( A )P(B ) 8.设A,B 为两个事件,若概率P(A)=31,P(B)=41,P(AB)=121,则( ).(a)事件A 包含B (b)事件A ,B 互斥但不对立 (c)事件A ,B 对立 (d)事件A ,B 相互独立 9.设A,B 为两个事件,且已知概率P(A)=53,P(A+B)=107,若事件A,B 相互独立,则概率P(B)=( ).(a)161 (b)101 (c)41 (d)5210.设A,B 为两个事件,且已知概率P(A)>O ,P(B)>O ,若事件A,B 相互独立,则下列等式中( )恒成立.(a)P(A+B)=P(A)+P(B) (b)P(A+B)=P(A) (c)P(A-B)=P(A)-P(B) (d)P(A-B)=P(A)P(B )11.中( )可以作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a)6321-P321X11 (b)653-21P321X1(c)6321P321X 11 (d)65321P321X 112.已知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如下表52511015110142101PX-则下列概率计算结果中( )正确.(a)0}3{==X P (b)0}0{==X P . (c)1}1{=->X P (d)1}4{=<X P13.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所有可能取值为-1与l ,且已知离散型随机变良X 取-1的概率为)10(<<p p ,取1的概率为q ,则数学期望=)(2X E ( ).(a)O (b)l (c)p q - (d)2)(p q - 14.设连续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为⎪⎩⎪⎨⎧≥+=其他,00,1)(2x x kx ϕ 则常数k =( ).(a)π1(b)π (c)π2(d)2π15.下列函数中( )不能作为连续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a)⎩⎨⎧≤≤-=其他,001,3)(2x x x f (b)⎪⎩⎪⎨⎧≤≤-=其他,021,2)(x x x g(c)⎪⎩⎪⎨⎧≤≤=其他,020,cos )(πx x x h (d)⎪⎩⎪⎨⎧≤≤=其他,02,sin )(ππx x x h 16.设X 为连续型随机变量,若b a ,皆为常数,则下列等式中( )非恒成立.(a)}{}{a X P a X P ==≥ (b)}{}{b X P b X P <=≤ (c)1}{=≠a X P (d)0}{==b X P 17.已知连续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为⎪⎩⎪⎨⎧<<=其他,040,81)(x x x ϕ 则数学期望)(X E =( ).(a)21 (b)2 (c)83 (d)3818.设X 为随机变量,若数学期望)(X E 存在,则数学期望))((X E E =( ).(a)O (b))(X E (c))(2X E (d)2))((X E 19.设X 为随机变量,若方差)(X D =4,则方差)43(+X D =( ).(a)12 (b)16 (c)36 (d)4020.设X ,Y 为随机变量,已知随机变量X 的标准差等于4,随机变量Y 的标准差等于3,若随机变量X ,Y 相互独立,则随机变量X -Y 的标准差等于( ).(a)1 (b)7 (c)5 (d)7四、名词解释1、 数学期望:2、 对立事件:3、 随机事件:4、 事件和:5、 事件积:6、 互斥事件:7、 互相独立事件:五、判断题1.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讨论某一点取值的概率是没有意义的。
统计学第五章作业参考答案

第五章 统计指数一、单项选择1、按指数的性质不同,指数可分为 ( B ) A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 、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D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2、按指数研究的范围不同,指数可分为 ( A ) A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 、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D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3、综合指数是计算总指数 ( C ) A 、唯一的方法 B 、最科学的方法 C 、最基本的方法 D 、最不理想的方法4、用综合指数编制总指数的关键问题在于 ( B ) A 、确定被比对象 B 、确定同度量因素及其固定时期 C 、确定对比基期D 、计算个体指数5、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划分的依据是 ( D ) A 、说明现象的范围不同 B 、指数表现的形式不同 C 、指数采用的基期不同 D 、统计指标的内容不同6、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 ( D ) A 、农产品产量总指数 B 、商品销售量总指数 C 、粮食播种面积总指数 D 、职工劳动生产率总指数7、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 ( A ) A 、粮食平均亩产量总指数 B 、职工人数总指数 C 、股票流通量总指数 D 、房屋销售量总指数8、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 D ) A 、某种工业产品单位成本总指数 B 、全部商品批发价格指数 C 、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D 、职工人数总指数9、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 D ) A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B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C 、股票价格指数 D 、农产品产量总指数10、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其同度量因素最好固定在 ( B ) A 、报告期 B 、基期 C 、计划期 D 、任意时期11、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其同度量因素最好固定在 ( A ) A 、报告期 B 、基期 C 、计划期 D 、任意时期 12、数量指标指数10q p q p∑∑变形为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时的权数是 ( B )A 、11q pB 、00q pC 、10q pD 、01q p 13、质量指标指数1101p q p q∑∑变形为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时的权数是 ( A )A 、11q pB 、00q pC 、10q pD 、01q p14、在由三个指数所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C ) A 、都固定在基期 B 、都固定在报告期C 、一个固定在基期,一个固定在报告期D 、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 15、某厂生产费用今年比去年增长50%,产量比去年增长25%,则单位成本比去年上升 ( C ) A 、25% B 、37.5% C 、20% D 、12.5%16、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今年比去年提高了5%,职工人数增加了2%,则该企业工资总额增长了 ( B ) A 、10% B 、7.1% C 、7% D 、11%17、单位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8%,产量增加8%,在这种条件下,生产总费用 ( B ) A 、增加 B 、减少 C 、没有变动 D 、难以确定 18、某商品价格发生变动,现在的100元只值原来的90元,则价格指数为( D ) A 、10% B 、90% C 、110% D 、111%二、多项选择1、下列属于质量指数的有 ( CDE ) A 、工资总额指数 B 、商品销售量指数 C 、劳动生产率指数 D 、原材料单耗指数 E 、产品价格指数2、产品单位成本指数∑∑=1011qz q z K 是 ( ACDE )A 、质量指标指数B 、数量指标指数C 、总指数D 、综合指数E 、派氏指数3、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 ( BDE ) A 、个体指数 B 、总指数 C 、综合法指数 D 、平均法指数 E 、动态指数4、若以q 表示出口数量,p 表示出口价格,则 ( ABD ) A 、∑∑0011pq p q 表示出口额的相对变动程度B 、∑∑001pq p q 表示出口量的变动而使出口额变动的程度C 、0111p q p q ∑∑-表示出口量的绝对变动量D 、0111p q p q ∑∑-表示由于出口价格的变动而使出口额变动的绝对量E 、0011p q p q ∑∑-表示由于出口量的变动而使出口额变动的绝对量 5、某农产品报告期的收购额为120万元,比基期增加了20%,按基期收购价格计算的报告期假定收购额为115万元,,则计算结论正确的有 ( ABCD ) A 、收购量增长15%B 、收购价格提高了4.35%C 、由于收购价的提高使农民增收5万元D 、由于收购量的增加使收购额增加15万元E 、报告期收购额比基期增加了15万元三、计算②计算两种商品销售价格总指数及由于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绝对额。
《统计学概论》第五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统计学概论》第五章课后练习题答案一、思考题1.什么叫时间序列,构成时间序列的基本要素有哪些?P1212.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有何异同?P1273.时间数列与时点数列有哪些区别?P124-1254.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P1365.什么是平均发展速度?说说水平法和累计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基本思路,各在什么情况下选用?P1386.测定长期趋势有哪些常用的方法?测定的目的是什么?P1367.实际中如何根据时间序列的发展变化的数列特征来判断合适的趋势方程形式?P1458.影响时间序列指标数值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理论模型有哪些?P140二、判断题1.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它是变量数列的一种形式。
(×)【解析】时间序列是数列,而变量数列是静态数列。
2.时间数列和时点数列属于总量指标时间序列。
(√)3.所谓序时平均数是指将同一总体的不同时期的平均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
(×)【解析】序时平均数是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
4.间隔相等的时期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时,应用首末折半法。
(×)【解析】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时,应用首末折半法。
5.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开n次方。
(×)【解析】平均发展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开n次方,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或100%)6.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比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7.用移动平均法测定长期趋势时,移动平均项数越多越好。
(×)【解析】移动平均法所取项数的多少,应视资料的特点而定。
8.某一时间序列有25年的数据,若采用五项移动平均,则修匀后的数列缺少4项数据。
(√)9.如果时间序列是年度数据,则不存在季节变动。
(√)10.用相同方法拟合趋势方程时,t的取值不同,则得到的趋势方程也不同,但趋势预测值不变。
(√)三、单项选择题1.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是()。
统计学习题第五章_抽样与抽样估计答案

第五章抽样与抽样估计复习题一、填空题1、在实际工作中,人们通常把n≥30 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把n<30 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2、在抽样估计中,常见的样本统计量有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标准差或样本方差以及它们的函数。
3、在研究目的一定的条件下,抽样总体是唯一确定的,而样本则有许多个。
4、在抽样调查中,登记性误差和系统性误差都可以尽量避免,而抽样误差则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
5、在抽样估计中,抽样估计量是指用于估计总体参数的样本指标(统计量),评价估计量优劣的标准有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二、选择题单选题:1、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抽样平均误差为原来的1/3,则样本单位数必须((2))(1)增加到原来的3倍(2)增加到原来的9倍(3)增加到原来的6倍(4)也是原来的1/32、在总体内部情况复杂,且各单位之间差异程度大,单位数又多的情况下,宜采用((3))(1)简单随机抽样(2)等距抽样(3)分层抽样(4)整群抽样3、某厂产品质量检查,确定按5%的比率抽取,按连续生产时间顺序每20小时抽1小时的全部产进行检验,这种方式是((4))(1)简单随机抽样(2)等距抽样(3)分层抽样(4)整群抽样4、其它条件一定,抽样推断的把握程度提高,抽样推断的准确性就会((2))(1)提高(2)降低(3)不变(4)不一定降低5、在城市电话网的100次通话中,通话持续平均时间为3分钟,均方差为分钟,则概率为时,通话平均持续时间的抽样极限误差为((2))(1)(2)(3)(4)6、假定11亿人口大国和100万人口小国的居民年龄变异程度相同,现在各自用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本国人口的1%计算平均年龄,则平均年龄抽样平均误差((3))(1)两者相等(2)前者比后者大(3)前者比后者小(4)不能确定大小多选题:1、降低抽样误差,可以通过下列那些途径((2)(4)(5))(1)降低总体方差(2)增加样本容量。
(3)减少样本容量(4)改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5)改简单随机抽样为类型抽样2、抽样推断中的抽样误差((1)(5))(1)是不可避免要产生的(2)是可以通过改进调查方法来消除的(3)只有调查后才能计算(4)即不能减少,也不能消除(5)其大小是可以控制的3、抽样极限误差((1)(2)(4))(1)是所有可能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误差范围(2)也叫允许误差 (3)与所做估计的概率保证程度成反比 (4)通常用来表示抽样结果的精确度 4、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有((1)(2)(3)(4)(5) ) (1)总体方差(2)所要求的概率保证程度 (3)抽样方法(4)抽样的组织形式(5)允许误差法范围的大小 5、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 (2)(4) )(1)总是大于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 (2)总是小于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3)有时大于,有时小于重复抽样的平均误差(4)在Nn很小时,几乎等于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 6、从3000名职工中随机抽取400名调查收入水平,共抽了( (1) (3) (5) ) (1)一个样本 (2)400个样本(3)一个样本总体 (4)400各样本总体 (5)400个样本单位 7、简单随机抽样一般适合于( (1)(3) (5) )(1)具有某种标志的单位均匀分布的总体 (2)具有某种标志的单位存在不同类型的总体 (3)现象的标志变异程度较小的总体 (4)不能形成抽样框的单位 (5)总体单位可以编号的总体三、简答题1、 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有哪些答:抽样平均误差是所有可能的样本指标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之间的平均离差,即样本指标的标准差。
统计学习题集第五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统计学习题集第五章相关与回归分析(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所属章节: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1■在线性相关中,若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一个变量的数值增加,另一个变量数值随之减少,或一个变量的数值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增加,则称为()。
答案:负相关。
干扰项:正相关。
干扰项:完全相关。
干扰项:非线性相关。
提示与解答:本题的正确答案为:负相关。
2■在线性相关中,若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的数值增加,另一个变量数值随之增加,或一个变量的数值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减少,则称为()。
答案:正相关。
干扰项:负相关。
干扰项:完全相关。
干扰项:非线性相关。
提示与解答:本题的正确答案为:正相关。
3■下面的陈述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答案:相关系数不会取负值。
干扰项:相关系数是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度的统计量。
干扰项:相关系数是一个随机变量。
干扰项: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不会大于1。
提示与解答:本题的正确答案为:相关系数不会取负值。
4■下面的陈述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答案:回归分析中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的原假设是:所检验的回归系数的真值不为0。
干扰项:相关系数显着性检验的原假设是:总体中两个变量不存在相关关系。
干扰项:回归分析中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的原假设是:所检验的回归系数的真值为0。
干扰项:回归分析中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整体显着性检验的原假设是:自变量前的偏回归系数的真值同时为0。
提示与解答:本题的正确答案为:回归分析中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的原假设是:所检验的回归系数的真值不为0。
5■根据你的判断,下面的相关系数值哪一个是错误的()。
答案:。
干扰项:。
干扰项:。
干扰项:0。
提示与解答: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6■下面关于相关系数的陈述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答案:数值越大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强,数值越小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弱。
统计学贾俊平-第五章-参数估计-练习题答案

0.058375,s0.005846, F ?2.464484, F1
0.405764
所以,方差比的置信区间为
4.051926,24.61011
5.10已知置信水平
95%,Z
/2
E1.96,120,E
20
所以,n
z
~Er
138.3,取n=139。
5.11已知
n1n2
n, E 5,112,
215,置信水平1
95%,Z
/2
1.96
所以,n
Z
2 2
1 2
256.7,取
E
n=57。
5.12已知置信水平1
95%,n1
n2n,E=0.05,取1
20.5
Z111212
所以
768.32,取n=769
12的置信区间为八01门2
(2)置信水平195%,
P1P2
0.1 1.96, 0.00096一0.00084
0.0168,0.1832
c
D
S
SI
0- 241609
S1A2
0. 058375
1S2
F0.076457
0- 005846
N
2. 464424
0-405764
1
2置信区间
5.9
Excel得,$0.241609, S20.076457, s;
统计学(第四版)贾俊平 第五章 参数估计 练习题答案
5.1(答案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1)已知:n=49,15,
样本均值的标准误差X二=15荷2.14
(2)
已知:置信水平:1
95%,Z2
1.96,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统计指数
一、单项选择
1、按指数的性质不同,指数可分为 ( B ) A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 、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D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2、按指数研究的范围不同,指数可分为 ( A ) A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 、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D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3、综合指数是计算总指数 ( C ) A 、唯一的方法 B 、最科学的方法 C 、最基本的方法 D 、最不理想的方法
4、用综合指数编制总指数的关键问题在于 ( B ) A 、确定被比对象 B 、确定同度量因素及其固定时期 C 、确定对比基期D 、计算个体指数
5、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划分的依据是 ( C ) A 、说明现象的范围不同 B 、指数表现的形式不同 C 、指数采用的基期不同 D 、统计指标的内容不同
6、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 ( D ) A 、农产品产量总指数 B 、商品销售量总指数 C 、粮食播种面积总指数 D 、职工劳动生产率总指数
7、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 ( A ) A 、粮食平均亩产量总指数 B 、职工人数总指数 C 、股票流通量总指数 D 、房屋销售量总指数
8、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 D ) A 、某种工业产品单位成本总指数 B 、全部商品批发价格指数 C 、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D 、职工人数总指数
9、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 D ) A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B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C 、股票价格指数 D 、农产品产量总指数
10、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其同度量因素最好固定在 ( B ) A 、报告期 B 、基期 C 、计划期 D 、任意时期
11、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其同度量因素最好固定在 ( A ) A 、报告期 B 、基期 C 、计划期 D 、任意时期 12、数量指标指数
100
q p q p
∑∑变形为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时的权数是 ( B )
A 、11q p
B 、00q p
C 、10q p
D 、01q p 13、质量指标指数
1101
p q p q
∑∑变形为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时的权数是 ( A )
A 、11q p
B 、00q p
C 、10q p
D 、01q p
14、在由三个指数所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 C )
A 、都固定在基期
B 、都固定在报告期
C 、一个固定在基期,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D 、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 15、某厂生产费用今年比去年增长50%,产量比去年增长25%,则单位成本比去年上升 ( C ) A 、25% B 、37.5% C 、20% D 、12.5%
16、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今年比去年提高了5%,职工人数增加了2%,则该企业工资总额增长了 ( B ) A 、10% B 、7.1% C 、7% D 、11%
17、单位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8%,产量增加8%,在这种条件下,生产总费用 ( B ) A 、增加 B 、减少 C 、没有变动 D 、难以确定
18、某商品价格发生变动,现在的100元只值原来的90元,则价格指数为
( D )
A 、10%
B 、90%
C 、110%
D 、111%
二、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质量指数的有 (CE ) A 、工资总额指数 B 、商品销售量指数 C 、劳动生产率指数 D 、原材料单耗指数 E 、产品价格指数
2、产品单位成本指数∑∑=
1
011q
z q z K 是 ( BD )
A 、质量指标指数
B 、数量指标指数
C 、总指数
D 、综合指数
E 、派氏指数
3、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 ( BC ) A 、个体指数 B 、总指数 C 、综合指数 D 、平均法指数 E 、动态指数
4、若以q 表示出口数量,p 表示出口价格,则∑∑-1010q p q p 的经济意义是
( CDE )
A 、
∑∑0
11p
q p q 表示出口额的相对变动程度
B 、
∑∑0
01p
q p q 表示出口量的变动而使出口额变动的程度
C 、0111p q p q ∑∑-表示出口量的绝对变动量
D 、0111p q p q ∑∑-表示由于出口价格的变动而使出口额变动的绝对量
E 、0011p q p q ∑∑-表示由于出口量的变动而使出口额变动的绝对量
5、某农产品报告期的收购额为120万元,比基期增加了20%,按基期收购价格计算的报告期假定收购额为115万元,,则计算结论正确的有 ( CE ) A 、收购量增长15%
B 、收购价格提高了4.35%
C 、由于收购价的提高使农民增收5万元
D 、由于收购量的增加使收购额增加15万元
E 、报告期收购额比基期增加了15万元
三、计算
②计算两种商品销售价格总指数及由于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绝对额。
①两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
%09.1092200
2400
2200160126080
0==⨯+⨯=
∑∑q
p q p 1
销售量变动影响销售额的绝对额200=2200-2400=-∑∑000q p q p 1元
②商品销售价格总指数=
%33.1182400
2840
1
01==
∑∑q
p q
p 1 价格变动影响销售额的绝对额:440=2400-2840=-∑∑101q p q p 1元
②计算销售价格总指数并确定销售价格变动使消费者增加或减少的支出金额。
①销售量总指数
∑∑K =
0q
p q p q
45005000450093.0500023.1+⨯+⨯=
%79.108=9500
10335
=
由于销售量变动消费者多支付金额
∑∑0000-K =q p q p q =10335-9500=835(万元)
②%56.12610335
13080
1
11==
=
∑∑p
q p q k p
∑1
1
p q -∑0
1
p
q =13080-10335=2745(万元)
上述分析表明:销售量总指数为126.56%,销售量变动使消费者增加的支出金额为2745
%35.102%
984
.78%1056.1384
.786.1381011=+
+==
q p q p 收购价格指数 4、某市2009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2000万元,2010年增至13680万元,零售物价上涨4%。
试问:①零售量指数是多少?②由于零售量变动使该市社会商品零售额增加或减少多少万元? ①∑∑0
1
1
p q p q
=∑∑0
1
p q p q *∑∑0
1
1
1
p q p q ∴q
k =∑∑∑∑0
11
10
01
1p
q p q p q p q =%62.10904.114.104.11200013680== 上述分析表明:售量指数是109.62%
②∑0
1p q =
1315404
.113680
k 1
1
==
∑p
p q (万元) ∑0
1
p q -∑00
p q
=13680-13154=526(万元)
上述分析表明:由于零售量变动使该市社会商品零售额增加526万元。
5、某企业2010年比2009年产量增长15%,单位产品成本下降4%,2009年企业总成本支付了30万元,问2010年总成本比2009年要多支付多少万元?
1011
111
1
1
030()=115%
=96%q p
q p
k q p
q p k q p
p q
p q p q
∑==
=
-∑∑∑∑∑∑已知:万;;求
1
001
1
3031.25
31.2527.17(8)
0.96 1.152.83()q p
q p p q p q
=
===-=∑∑∑
∑所以分故万元(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