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量评估方法完整版.完整版.docx

合集下载

员工工作量考核方法

员工工作量考核方法

员工工作量考核方法
以下是 6 条关于员工工作量考核方法:
1. 咱可以通过任务清单来考核呀!你想想,就像咱每天列的购物清单一样,员工把自己要完成的任务一项项列清楚,完成一项打个勾。

比如说小王这一天要写报告、整理数据和参加会议,每完成一项,不就很清楚他做了多少工作嘛!这样是不是很直观?
2. 可以看工作时间啊!哎呀,就好比咱周末出门玩,从早上玩到晚上,时间长就说明玩得多嘛!员工也是一样啊,看他在工作上花了多少时间,就能大致了解他的工作量啦。

比如小李这个月加班特别多,那他的工作量肯定不小呀!难道不是吗?
3. 根据成果数量来评判呀!嘿,这就跟咱数收获的果子一样呀,谁摘的果子多谁就厉害呀!像小张这个月完成了五个项目,那他的工作量可不就摆在那儿嘛!这么简单的道理还不懂吗?
4. 观察工作效率呀!这不就跟咱跑步一样嘛,同样的距离,谁跑得快谁就牛!员工工作也是一样,同样的任务,谁完成得又快又好,那他的工作量和能力不就体现出来了嘛。

好比小赵做事特别麻利,一会儿就把工作搞定了,厉害吧!
5. 参考客户反馈嘛!想想看,如果有人夸你做的菜好吃,那不就说明你这菜做得有水平嘛!员工服务客户也是这样啊,如果客户都说好,那他的工
作量和工作效果肯定差不了。

就像小钱总是能让客户特别满意,这就是很好的证明啊!难道不是吗?
6. 也可以听听同事的评价呀!这就如同咱朋友对咱们的看法一样呀,如果大家都说你好,那你肯定不错呀!员工之间也是相互了解的嘛,同事说他工作努力、工作量大,那肯定八九不离十啦。

像小孙在同事眼里就是个拼命三郎,那他的工作量还用怀疑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方法都各有特点,可以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就能更全面准确地考核员工工作量啦。

工作量的评估方法

工作量的评估方法

工作量的评估方法1.软件开发价格估算方法软件开发价格与工作量、商务成本、国家税收和企业利润等项有关。

为了便于计算,给出一个计算公式:软件开发价格=开发工作量×开发费用/人·月1.1开发工作量软件开发工作量与估算工作量经验值、风险系数和复用系数等项有关:软件开发工作量=估算工作量经验值×风险系数×复用系数1.1.1估算工作量经验值(以A来表示)软什开发工作量的计算,曾有人提出以源代码行或功能点来计算,这些方法实施起来均有不少难度。

目前国际上仍旧按以往经验的方式加以计算,国内各软件企业也是采用经验的方式加以估算工作量。

为了更好地规范估算方法,建议可按照国家标准“GB/T8566-2001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所规定的软件开发过程的各项活动来计算工作量。

工作量的计算是按一个开发工作人员在一个月内(日历中的月,即包括国家规定的节假日)能完成的工作量为单位,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人·月”。

特别要提醒的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既包括了通常所讲的软件开发,也应包括各类软件测试的活动。

1.1.2风险系数(以σ来表示)估算工作量经验值亦会存在较大风险,造成软件危机的因素很多,这也是一个方面的因素。

特别当软件企业对该信息工程项目的业务领域不熟悉或不太熟悉,而且用户又无法或不能完整明白地表达他们的真实的需求,从而造成软件企业需要不断地完善需求获取,修改设计等各项工作。

因此:l≤风险系数≤1.5根据我们对软件企业的了解,超过估算工作量经验值的一半,已是不可接受,所以我们确定“1.5”为极限值。

当然这既要看企业的能力,也要看用户能接受的程度。

1.1.3复用系数(以τ来表示)估算工作量经验值是软件企业承担一般项目来估算的,但如果软件企业已经采用“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并己建立起能够复用的构件库(核心资产库),或者已有一些软件产品,仅作二次开发,从而使软件开发工作量减少。

因此:0.25≤复用系数≤1根据国内外软件企业在实施基于构件开发方法(软件产品线)的经验数据,提高工作效率达到25%(最高值)。

学校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模板)

学校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模板)
(7)教师监考1小时加1标准课时,阅一个班的试卷加1标准课时、外出教研活动一次加1标准课时。
4.小学、初中教师满工作量均为12个标准课时。
5.男55岁,女50岁以上教师满工作量均为10个标准课时(此标准只适用于职称评聘)
二、其他人员工作量考核办法
人员
工作量
校级正职
教师前10名的平均工作量
校级副职
教师前15名的平均工作量
(3)其他学科跨年级每周加0.5标准课时,跨学科每周加0.5标准课时,幼儿园跨头不累加,均加0.5标准课时。
(4)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员(教师兼职)每周加1个标准课时。
(5)体育教师课间操带操每周加0.5个标准课时。
(6)代课一节不分学科均为1个标准课时;长时间代课(一周以上)超出工作量标准一节记1.5标准课时。
中层
教师前20名的平均工作量
职员1(兼6标准课时以下)
全校教师平均工作量×95%
职员2(兼11--6标准课时)
全校教师平均工作量×70%
职员3(兼12标准课时以上)
全校教师平均工作量×40%
兼课职工可选择职员岗或教师岗
职员岗=职员工作量+学科工作量的一半
教师岗=教师工作量+职员工作量的一半
备注:“全校教师平均工作量”中的教师是指专职任课教师,不包括兼课的职员和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
14
10/14
物、化
12
10/12
音体美
16
10/16
政史地生
13
10/13
综合地方
16
10/16
音体美
14
10/146
10/16
校本课程
16
10/16
注:幼儿园每周14课时,学科系数10/14。

工作量评估方法

工作量评估方法

工作量评估方法工作量评估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工作量的具体量进行估算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工作量评估,可以合理地安排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一、基于任务描述的工作量评估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任务描述的详细程度和任务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工作量。

1. 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评估工作量。

任务的复杂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任务的技术难度、任务的风险程度、任务的涉及范围等。

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评估工作量时,可以给出不同的权重,根据任务的不同复杂程度来分配工作量。

2. 根据任务的细节程度评估工作量。

任务的细节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任务的具体步骤、任务的所需资源、任务的预计工作时间等。

根据任务的细节程度评估工作量时,可以根据任务的具体步骤和所需资源来估算工作量。

二、基于经验的工作量评估方法该方法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评估工作量,通过对类似任务的经验进行总结和积累,提供一个参考的工作量估算。

1. 根据相似任务的工作量评估。

通过对相似任务的工作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工作量评估。

这种方法要求整理和分析多个相似任务的数据,将任务进行分类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平均工作量和标准差等指标,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 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工作量评估。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到一个基于经验的工作量评估。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找出一些影响工作量的关键因素,然后参考这些因素来评估工作量。

无论是基于任务描述的工作量评估方法还是基于经验的工作量评估方法,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在进行工作量评估时,还应考虑到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工作的紧迫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工作量评估。

只有合理地评估和安排工作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工作量绩效考核办法

工作量绩效考核办法

工作量绩效考核办法工作量绩效考核是许多企业和机构用来评估员工工作表现的一种方式。

通过量化工作量和绩效指标,可以更客观地评估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工作量绩效考核办法。

一、考核指标的制定在确定考核指标时,需根据具体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来制定。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工作量指标:根据工作内容和工作负荷确定合理的工作量指标。

可根据过去的工作经验和历史数据综合计算,确保指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 工作质量指标:根据工作结果和效果,制定相应的工作质量指标。

可以从工作成果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3. 工作效率指标:从工作完成的速度、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确定工作效率指标。

可以通过工作时间记录和资源消耗情况来评估。

4. 工作态度指标:考察员工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

可以通过员工的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来综合评估。

二、考核流程1. 目标制定:团队负责人根据岗位职责和具体工作任务制定考核目标。

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衡量,并与员工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

2. 绩效记录:团队负责人定期记录员工的工作量和绩效指标,并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

可以使用系统或电子表格来记录和统计数据。

3. 绩效评估:根据考核指标和记录的绩效数据,进行定期绩效评估。

可以由团队负责人或专门的绩效考核小组进行评估。

4. 绩效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对员工进行绩效反馈。

应及时、准确地向员工提供评估结果,并与员工一起讨论改进措施和职业发展计划。

三、奖惩机制针对员工的绩效表现,可以设立奖惩机制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提高绩效水平。

1. 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如奖金、晋升机会、培训机会等。

奖励应该与绩效表现相匹配,公正合理。

2. 激励措施:可以设立一些激励措施,如员工关怀活动、团队建设活动等,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3. 处罚机制:对表现不佳或违反规定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处罚,包括警告、罚款、降职等。

处罚应该与违规行为相匹配,公正透明。

工作量评估方法完整版.完整版.docx

工作量评估方法完整版.完整版.docx

关于工作量评估方法为能清楚阐明论点。

先举两个例子。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故事里乌龟是正面人物,而兔子作为反面人物受人讥讽,其中的寓意教育人们做事要像乌龟一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如果换个角度分析这个故事。

则会有不同的结论。

兔子在整个赛跑过程中做了两件事,那就是赛跑和睡觉;乌龟则仅做了一件事,就是不停地赛跑。

如果我们试把时间延长(即看看它们在赛后又做了什么),可以想象乌龟由于比赛的疲劳,而跑回家呼呼大睡了;兔子呢?由于比赛中同时也保养了精神,赛后可以做其它更多自己想做的事。

由此,不难得出整个过程兔子的效率更高。

另外,乌龟并不擅长跑步,却安排它去参加这场比赛,其效率必然极低,把这种现象映射到企业管理中去,也颇发人深思。

试看一个说明工作效率与工作饱和相矛盾的例子:某工厂的一位计算机技术人员,现场发生了微机故障,从他的办公室到达故障点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其一是步行,需要10分钟;其二是骑自行车,只需2分钟。

我们设步行到现场的为甲,骑车到现场的为乙,最后统计:两人去处理同样的一个工作,甲用了30分钟,而乙只用了15分钟,(这里是假设两人故障的修复时间相同,但事实上甲这类人在故障修复中要花更多的时间)。

乙在剩下的15分钟又可以做其它更多的事情,单从这点出发,甲与乙在工作成效上就不仅是1:2的差距了,而是1:N(即甲做一件事的时间,乙做了N件事)的差距。

但在现实中,甲往往成了“工作量饱满、劳动模范”的象征;而乙却常常恰好相反,这是管理人员认识上的一大误区,长此下去必然带来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

工作效率由员工的自身因素决定,但如何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仍是管理上的问题。

首先是工作分配的合理化,它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让乌龟去赛跑,显然是不合理,所以对工作的合理分配是提高效率的首要条件,这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密不可分,要求管理人员不仅清楚了解管辖范围内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对被管理人的基本情况有清楚的认识。

工作分配合理后,那如何主动去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呢?竞争是个好方法,奖惩也是个好方法,另一种就是让员工自身有好的素质,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提高效率便成为很自然的事。

工作量的评估方法

工作量的评估方法

工作量的评估方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DQTY-KII工作量的评估方法1.软件开发价格估算方法软件开发价格与工作量、商务成本、国家税收和企业利润等项有关。

为了便于计算,给出一个计算公式:软件开发价格=开发工作量×开发费用/人·月开发工作量软件开发工作量与估算工作量经验值、风险系数和复用系数等项有关:软件开发工作量=估算工作量经验值×风险系数×复用系数估算工作量经验值(以A来表示)软什开发工作量的计算,曾有人提出以源代码行或功能点来计算,这些方法实施起来均有不少难度。

目前国际上仍旧按以往经验的方式加以计算,国内各软件企业也是采用经验的方式加以估算工作量。

为了更好地规范估算方法,建议可按照国家标准“GB/T8566-2001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所规定的软件开发过程的各项活动来计算工作量。

工作量的计算是按一个开发工作人员在一个月内(日历中的月,即包括国家规定的节假日)能完成的工作量为单位,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人·月”。

特别要提醒的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既包括了通常所讲的软件开发,也应包括各类软件测试的活动。

风险系数(以σ来表示)估算工作量经验值亦会存在较大风险,造成软件危机的因素很多,这也是一个方面的因素。

特别当软件企业对该信息工程项目的业务领域不熟悉或不太熟悉,而且用户又无法或不能完整明白地表达他们的真实的需求,从而造成软件企业需要不断地完善需求获取,修改设计等各项工作。

因此:l≤风险系数≤根据我们对软件企业的了解,超过估算工作量经验值的一半,已是不可接受,所以我们确定“”为极限值。

当然这既要看企业的能力,也要看用户能接受的程度。

复用系数(以τ来表示)估算工作量经验值是软件企业承担一般项目来估算的,但如果软件企业已经采用“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并己建立起能够复用的构件库(核心资产库),或者已有一些软件产品,仅作二次开发,从而使软件开发工作量减少。

实验室人员工作量考核办法

实验室人员工作量考核办法

实验室人员工作量考核办法一、实验室人员工作量计算1、专职实验人员的考核按岗位业绩考核和量化考核同时进行,所有实验人员均按岗定编。

专职实验人员量化考核的工作量包括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室建设工作量两项。

每学年满工作量定额为高级:1190工时(折合170学时);中级1120工时(折合160学时);中级以下1085工时(折合155学时)。

2、实验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实验教学工作包括:备课、准备实验、指导或必要的辅导实验、审阅批改实验报告等。

按以下几方面进行专职实验人员工作量计算:(1) 指导实验课:G=N*P*KG--------工时N--------每班每门实验课计划学时(以课表为准)P---------本人实际所指导实验学生人数K---------系数其中每班实验分组 9人-15人及以上时K =0.488人及以下时 K =0.55(2) 辅导实验课(仅限于新开实验的实验人员和15人以上的个别实验组需要辅助人员的实验),其系数K=0.15(3) 辅导研究生或进修教师实验课G=N*PP---------人数N---------实际实验学时数(由导师审核签字,经费由研究生业务费支付,每学时3元。

) (4) 以实验工作作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其实验人员指导工作量G=N,P,KN————毕业设计实验计划周数(以不超过毕业设计计划用数的一半计算) P————指导学生人数(按不超过实验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学生人数的一半计算)。

K=2.23、实验室建设工作量原则上按总工作量的20%核定,根据各实验室申报计划,经院研究批准后,确定当年的实验室建设工作量。

与科研有关的实验室建设工作,其课题组成员不计入工作量。

二、考核办法:1、实验教学工作量,由教学秘书负责核算,主管副院长审核确定。

2、实验室建设工作量考核,由院按经审批的实验室建设计划申报表的内容进行实地考核。

3、专职实验人员管理工作量不量化,其合格考核由教师、实验室主任、专家组和院领导考评,各占四分之一,凡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日志不齐全,实验室管理混乱,帐、物、卡不符,仪器设备完好率达不到要求(以检查或抽查结果为依据),定为本年度实验室管理考核不合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工作量评估方法为能清楚阐明论点。

先举两个例子。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故事里乌龟是正面人物,而兔子作为反面人物受人讥讽,其中的寓意教育人们做事要像乌龟一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如果换个角度分析这个故事。

则会有不同的结论。

兔子在整个赛跑过程中做了两件事,那就是赛跑和睡觉;乌龟则仅做了一件事,就是不停地赛跑。

如果我们试把时间延长(即看看它们在赛后又做了什么),可以想象乌龟由于比赛的疲劳,而跑回家呼呼大睡了;兔子呢?由于比赛中同时也保养了精神,赛后可以做其它更多自己想做的事。

由此,不难得出整个过程兔子的效率更高。

另外,乌龟并不擅长跑步,却安排它去参加这场比赛,其效率必然极低,把这种现象映射到企业管理中去,也颇发人深思。

试看一个说明工作效率与工作饱和相矛盾的例子:某工厂的一位计算机技术人员,现场发生了微机故障,从他的办公室到达故障点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其一是步行,需要10分钟;其二是骑自行车,只需2分钟。

我们设步行到现场的为甲,骑车到现场的为乙,最后统计:两人去处理同样的一个工作,甲用了30分钟,而乙只用了15分钟,(这里是假设两人故障的修复时间相同,但事实上甲这类人在故障修复中要花更多的时间)。

乙在剩下的15分钟又可以做其它更多的事情,单从这点出发,甲与乙在工作成效上就不仅是1:2的差距了,而是1:N(即甲做一件事的时间,乙做了N件事)的差距。

但在现实中,甲往往成了“工作量饱满、劳动模范”的象征;而乙却常常恰好相反,这是管理人员认识上的一大误区,长此下去必然带来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

工作效率由员工的自身因素决定,但如何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仍是管理上的问题。

首先是工作分配的合理化,它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让乌龟去赛跑,显然是不合理,所以对工作的合理分配是提高效率的首要条件,这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密不可分,要求管理人员不仅清楚了解管辖范围内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对被管理人的基本情况有清楚的认识。

工作分配合理后,那如何主动去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呢?竞争是个好方法,奖惩也是个好方法,另一种就是让员工自身有好的素质,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提高效率便成为很自然的事。

前两种方法是被动的,也是目前企业管理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而第三种方法突出了“人自身的因素,希望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工作效率。

因为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包括综合知识和技能知识),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那么我们说,从主观上他会自觉主动地提高效率,从效率中求饱和,再从饱和中追求效率。

这样看来采用这种方法,不仅仅能提高效率,而且同时无形中也解决了效率与饱和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通过主观能动性来提高效率,关键就是如何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问题,这个素质并非仅仅指的员工的技术知识水平,更重要的还包含道德修养、情操和理想等一些深层次东西。

目前企业对员工的素质教育,仅仅是偏重于技能知识的教育,认为员工只要有好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便有了效率,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素质的提高在于两方面:①个人专业技能及社会知识要丰富,这是效率的基本前提;②同时应丰富其它的各类知识,如自然知识及人文知识等等。

企业管理中在对提高员工素质方面应该投人更多,这样可以更快的从被动地提高工作效率转变为主动地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谈了工作效率问题。

现在再来看看工作量问题。

评价一个人工作饱和度高不高(注意这里是针对同一个工作),答案就只有两种:低效率饱和度高;高效率饱和度低。

可见效率与饱和度存在着矛盾。

而“工作饱和”的含义应该是指员工的有效工作时间与规定的劳动时间相等或近似相等,这里的工作时问是指有效的工作时间,强调“有效”二字,“有效”就包含效率和成效的意思。

这又体现了效率与饱和度有统一的一面。

而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常常忽略“有效”的重要性,虽然这种“忽略”往往并不是有意的,自然也就无法正确评价如何才算是工作饱和,于是便出现了“整天忙个不停的员工就一定是个好员工”的谬论。

所以如何科学地去看待工作饱和度其实也是管理上的问题,它要求管理人员自身具有好的素质及高的效率,这样才谈得上被管理的人有好的素质及高的效率。

效率与工作饱和度两者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

统一面是指它们都能反映工作的成效;对立面是指它们又互相制约,存在着矛盾关系。

解决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可概括为一句话:从效率中求饱和,从饱和中求效率,即正确的判断工作饱和度应从效率人手,在饱和状态下再去探索如何提高效率,两者交替前进.使企业管理不断完善、进步,更加高效快速的推动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

调查背景:随着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大,员工人数相应增加本应是正常现象。

但由于各部门工作职责描述带有人为可操作性,导致部门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各岗位职位说明书看似工作饱和,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本应一人可完成的工作,偏偏设置成两个岗位,无形中又让企业承担了本可节约下来的人力成本。

老总要求我对总公司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量是否饱和、工作流程是否能再优化、工作效率如何进行调研。

要求采集相关数据,以了解目前人员增加是否合理。

附件是我公司的相关材料说明及大概的工作思路,但因这项工作工程比较大,涉及比较广;需要各处室配合;可能给被调查部门造成工作压力,各处室有可能配合度不高;做得不好,可能造成压力而且只是走形式;目前没有杠杆进行参照等情况,所以目前比较难操作。

专家能否给点建议:人力资源部如何对企业员工工作饱和度进行调查?咨询一:我还是认为最好不要一开始就把摊子搞太大,先从重点岗位入手,会事半功倍。

做好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础工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小企业更是应从小抓起!我目前觉得需要了解现况,如各层人员比较制度的标准/各分部人员比例是否达到标准,再计算成本总公司全部人员的比例标准,以作对比各处室规划及定岗定编标准及近期每月人员比例,处室人员目前编制与标准的差异,地区人均效能和公司的人均效能……,从而依据以上数量比较分析出初步数据,确定初步的可能岗位超编现象,从而再进一步采集数据,确定需进行观察的岗位。

咨询二:用各种可行,并有确凿历史数据的方法选择重点岗位为突破点。

例如:1、工作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岗位;2、通过各公司同岗位比较,人均生产率差异最大的岗位;3、通过各公司同岗位比较,绩效差异最大的岗位;我目前初步的想法是我要选择重点岗位,以重点岗位为突破点,因为总公司岗位很多人数也有300多人,绝对没有办法一个个的去审,所以想从历史的数据中查看,分析是否可能存在问题,然后才能选择重点岗位。

而这重点岗位的选择还要经初选和再选等选择好后再准备以下步骤的操作细节:1、审核公司岗位说明书是否齐全;2、齐全的话再了解是否依岗位说明书招聘人员,即现有人员的岗位职责与说明书是否匹配;如若不匹配那说明书就是摆设;3、在发现基本匹配后,我想结合岗位说明书,把再选的调查岗位,请在岗人员及其直接上属分别写出这岗位实际人员的工作内容。

这涉及到问卷的设计,目前我还没想好,但是可能会分为专项工作/本职工作和突发工作。

也会结合部门每月的工作计划分解至此人工作内容,再结合工作总结,了解计划与实施的差异,这点估计可以看出工作条理性和岗位与现实的差异;4、什么日志法还是现场观察法等和3并行使用……。

而在确定需调查的岗位后,因岗位相同但职责不一定相同,所以人均生产率没有标杆参照,因此打算通过部门主管的绩效考评分数及评价选择相同岗位但绩效好/中/差三者进行跟踪,这一点主要是给工作效率高低的评估提供依据。

如果说是调查各岗位的工作量是否饱和,恐怕没什么人不抵触,应该考虑换种名目。

我觉得应该以工作分析的名义进行。

这样就是企业的流程改造了,变革太大,会引起人事变动的,所以开始应该由重点岗位分析入手。

建议:1、以流程再造为主线,分业务种类进行流程整合,同时也对各岗位有所了解;2、以部门职能、职位描述进行修改为辅线,对现状进行详细文字描述;3、人力资源部要对以上两条线进行整合,提出职位整合建议,并与部门经理、总监一起研讨,明确各职位整合情况。

这是个系统工程,全部的环节是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审计。

因此要分段进行。

现在要做好第一步是对现在情况的调查,我的想法也只是限制在这环节里,等这些全部OK,才对各部门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审计,所以是前路茫茫啊。

咨询三:我去年曾做过类似的工作,但是采取的方式是:1、到各单位时说明是核对岗位人员人数,编写岗位说明书。

集团公司对各二级单位在岗人数应准确掌握,大家也因明确各级岗位职责的目的,而不抵触,各二级单位易配合。

2、直接与各单位主管领导接触,由其提供相应的岗位、人数和职责草稿,然后借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到现场去与相关人员(主要是核心人员、组长、线长等)沟通。

借此机会也掌握岗位人员编制是否合理,工作人员素质能力等基本信息。

做此项工作本身就是件大工程,我前后用时半年,才完成。

为保证工作质量,其中反复几次到各岗位摸底。

若你仅需大致测定各岗位工作饱和度,可以先对所有岗位进行梳理和分类,筛选得出各类核心关键的岗位(标准对企业发展价值贡献大,必设的岗位)进行,(我公司最后筛选出100个岗位进行),然后有针对的开展后面的工作,当然到现场之前,你应准备完善,做好问题提纲或相应的表格,当天的工作情况,一定要当天整理好并录入,日清日毕,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工作质量。

你形成的报告,我想应从分类岗位的整体平均人员匹配程度和工作饱和状况入手,同时也应列出代表性的岗位情况作为应证。

最终要将你的想法和改进意见提出。

个人认为,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工作范围了,依靠一个部门、几个人恐怕任务艰巨……这项工作范围大到足以当成一个项目来做了,应与咨询公司合作进行薪酬设计时机,再次对岗位进行了清理。

咨询四:根据提供的情况,列了个步骤:一、收集资料,工作准备充分1、HR方面需要提供的资料:总公司及各分公司的组织结构图、所有职位说明书、岗位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实际在职人员及其岗位、储备人员及其岗位、绩效汇总等;2、财务方面需要提供:单位时间内(比如1年)总公司和各分公司的工资表、各分公司的销售报表等;3、行政方面需要提供关键流程图;4、设计工作量调查问卷。

二、发现问题,找出重点岗位1、各岗位职位说明书是否全面,规范;2、分析总公司及各分公司组织结构设计;3、总公司及各分公司所有岗位是否定岗定编;4、调查各岗位实际人数与规定编制是否相符;5、招聘计划是否合理;6、实际人员储备是否在人力资源计划范围之内;7、各分公司相同岗位横向比较人均生产率(不含储备人员);8、关键流程中的关键岗位分析是否到位;9、以岗位来分析绩效走势;10、抽样,以问卷形式调查部分人员工作量;11、必要时可以用观察法抽查几个岗位,并做抽查记录。

三、原因分析,寻找问题根源(略)四、调查结果,采取行动措施(略)五、总结经验,扩大调查范围(略)咨询五:我也来随便说几句:一、该项目工作量大,要争取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其次是争取各部门管理者和员工的参与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