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摘要【武威市基本情况介绍】.docx

合集下载

武威市基本情况介绍

武威市基本情况介绍

武威市基本情况介绍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

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

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181.5万。

武威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呼和浩特四大省会城市,西连新疆,南通西藏,处于西部地区的中心位置。

兰新铁路、干武铁路、G30国家高速、312国道贯通全境,宁夏至武威高速(营双高速)、S211、S308省道和金武高速等地方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河西走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集中的地区,也是辐射西北及中亚地区的最佳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增效益,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全市已引进建设了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泥、电石、新型建材、碳基材料、化工、食品加工和物流等方面的一批骨干项目,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7.5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3亿元,增长60%,工业增加值达到81亿元,增长20.4%,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增长54.3%。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推进工业化发展。

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年递增14%;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递增25%。

一、全市资源情况武威市内地势平坦,可利用土地广阔,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

区域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发现矿产9大类、30多种,各类矿产点100多处,初步探明储量的矿种15种,其中石墨667万吨、煤炭20亿吨、石灰石18亿吨;此外,为承接新疆煤炭资源而新建的武南国家煤炭集疏运中心也已开工建设,未来将形成年交易煤炭资源4亿吨的吞吐能力,各类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武威市自然资源

武威市自然资源

武威市自然资源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西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武威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山川、湖泊、草原等各种自然景观。

武威市地处黄土高原和祁连山区交汇处,气
候干旱,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种气候条件塑造了武威市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下是对武威市自然资源的介绍:
武威市地处黄土高原,地形起伏较大,山地、丘陵、平原交错分布。

祁连山的余
脉伸入武威市境内,形成了壮丽的山川景观。

市内还有一些湖泊,如火烧池、陶泉湖等,为当地生态环境增添了一抹绿色。

草原面积较大,有着广阔的草原风景。

这些地
貌景观丰富多样,为武威市的自然资源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武威市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生长和动物栖息也有着重要影响。

干旱的气候使得这里
的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少有高大乔木。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适应干旱的动植物种
类繁多,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武威市的自然资源不仅丰富多样,还承载着丰富的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值得探索和保护的自然宝库。

武威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武威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武威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武威市位于中国甘肃省的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地段。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武威市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武威市的经济状况。

作为甘肃省的中心城市之一,武威市的经济总量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

城市的GDP连续多年保持平稳增长,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

主要经济支柱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武威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甘肃省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工业方面,武威市以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和机械制造为主要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竞争优势。

服务业也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和金融业。

武威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鸣沙山、嘉峪关长城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金融业方面,武威市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数量稳步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武威市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测。

首先,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武威市将继续享受到来自国家战略的政策红利。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关键节点城市,武威市将加快打造成为重要的物流和贸易中心,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其次,武威市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保工作和资源保护。

作为一个环境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武威市要充分发挥其农业、能源和旅游等资源的优势,推动经济增长与资源保护相协调。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再次,武威市将加大对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的投入。

教育和科技是一个地区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武威市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加强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武威市将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武威市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武威市要加强对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武威市农业调研报告

武威市农业调研报告

武威市农业调研报告武威市农业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作为甘肃省的重要农业城市,武威市的农业发展对于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群众的生活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武威市农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本次农业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数据统计等方式进行了调研。

我们重点关注了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三、调研结果1. 农业产业结构武威市的农业产业结构以粮食种植为主,占农业总产值的大部分。

果蔬种植、养殖业等农副业也在不断发展。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导致部分农产品供需失衡。

2. 农业生产方式目前,武威市的农业生产仍然以传统的人工劳动为主。

农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农业生产中存在严重的农药和化肥滥用现象,对土地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3. 农产品市场武威市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但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建设还相对滞后。

对于优质农产品的消费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部分农产品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导致浪费。

4. 农村经济发展武威市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金融服务还比较薄弱,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壮大。

四、调研分析武威市农业调研结果显示,农业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另外,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此外,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的投入。

五、建议1. 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产品供给侧改革。

2.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加强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4. 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武威经济运行报告

武威经济运行报告

武威经济运行报告一、引言武威市是位于中国甘肃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

本文将对武威市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经济总体情况武威市的经济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根据最新可获得的数据显示,武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过去五年内保持了年均增长率为6%左右。

三、产业结构分析1. 农业武威市的农业产值一直是经济的重要支柱。

该市拥有广阔的农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主要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和水果等。

农业在武威市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 工业工业部门在武威市的经济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该市的工业主要以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武威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动力。

3. 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武威市的经济结构中日益重要。

旅游业和物流业是武威市的两个重要服务业。

武威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旅游投资。

物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四、就业情况武威市的就业情况总体稳定。

农业和工业部门是该市的主要就业领域。

农田劳动和工厂工作是许多居民的主要职业选择。

服务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旅游和物流领域。

五、对经济运行的评估武威市的经济运行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1. 潜在机会武威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

2. 需要改进的领域武威市的农业部门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落后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持和市场推广,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收入。

3. 促进可持续发展武威市应注重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和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该市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

六、结论综上所述,武威市的经济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该市的主要经济支柱。

武威市基本情况简介

武威市基本情况简介

武威市基本情况简介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素有“银武威”之称。

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双拥模范城”。

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全市总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195.42万人。

聚居着汉、回、蒙、土等38个民族。

武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

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绚丽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间地域文化,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产丰富,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

现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护单位5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馆藏文物4.7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177件,二级文物346件,三级文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马”(铜奔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

同时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武威位于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

近几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61.62亿元,粮食总产量98.4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043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08-27)武威市基本情况

(08-27)武威市基本情况

武威基本市情一、基本情况历史:武威,又称凉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在古代,这里地多沼泽、甘泉,绿草丛生,是河西地区荒漠中难得的天然牧场。

据考古发现,在远古时代(至今约7000年),就有人类的频繁活动。

秦汉之际,匈奴休屠王部在今武威市修建了“盖臧城”。

“盖臧”是匈奴语,也许是翻译的关系,后人误读为“姑臧”。

汉以前为匈奴等民族驻地。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败匈奴,汉武帝为彰其“武功军威”臵武威郡。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改雍州为凉州,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故名“凉州”。

从最早的姑臧城算起,到今天的武威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1986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撤地设市,2005年以来,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和文明城市。

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文物保护点543处,馆藏文物近5万件。

概况:现辖凉州区和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有93个乡镇(凉州37个,民勤18个,古浪19个,天祝19个),1123个村,8259 个村民小组。

7个街道办事处,63个社区,其中凉州区37个。

总人口195.6万,2007年末常住人口190.16万人,人口出生率12.18‰,自然增长率6.43‰。

城镇化率为33%,其中凉州区41.24%,民勤县24.40%,古浪县23.05%,天祝县25.20%。

民族:聚居着汉、回、蒙古、藏、土等38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185.91万人,占95.05%;藏族7.27万人,占3.72%;土族1.38万人,占0.71%;回族0.57万人,占0.29%;蒙古族0.17万人,占0.09%;满族0.15万人,占0.08%,其它少数民族0.15万人,占0.08%。

面积:全市总面积3.32万平方公里(凉州5081平方公里,民勤15907,古浪5103,天祝7174),其中耕地384万亩、园地16.6万亩、林地361.6万亩、草地1487.5万亩。

武威市介绍

武威市介绍

皇娘娘台遗址
皇娘娘台遗址旧名尹夫人台。在甘肃武威县 城西北2.5公里,属“齐家文化”遗址,距 今4000年左右。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 250米,文化层厚度0.62米至2.3米,内涵丰 富,曾发掘出房址9座,窑穴围绕房屋,有 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3种。出土文物以陶 器为最多,石器,骨角器,铜器,卜骨都有。 刀,锥为红铜,分铸造,锻打两种。石器以 打制为多,磨制石器也有增加。 随葬器物各墓多寡悬殊,象征权力和财 富的玉爷,玉壁也有发现。说明当时已进入 铜石并用阶段,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雷台公园
位于武威市北关中路。该园分:饮食文化区、历 史文化区、民俗文化区、娱乐休息区、花鸟鱼肆 区、接待服务区六个区域。主要标志为铜奔马。 观赏游览点有:丝绸之路群雕、诗思入凉州书画 院、天马来仪群雕、九天灵泉瀑布假山、观瀑榭、 西凉乐园歌舞厅、把盏听涛阁、醉听堂、五神宫、 八仙阁、仙泉亭等30多个。水上有石拱桥8座,其 中雷台湖是本园主要旅游景点,湖中有雷台,黄 土垒筑,上有雷祖庙,为清代建筑。周围多泉, 汇流成湖。湖周杨柳,台上古柏巨槐,翳天避日。 雷台公园是您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天佛寺石窟
位于城南50公里处中路乡灯山村,是我 国早期的石窟之一。创建于十六国北凉, 后经历代开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有 学者称为“中国石窟鼻祖”。窟内保存壁 画数百平方米,现存洞窟三层,大小佛龛 17个,佛像100多尊,以及魏、隋、唐时 期的汉、藏写经、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 其中主体建筑大佛窟如来坐像高达30多米。 大佛左右两边站立迦叶、阿难、普贤、文 殊、广目、天王六尊造像,神态逼真,形 象各异,塑造精致。因修黄羊河水库,大 部分佛像、壁画、经卷等搬迁于省博物馆 保存。现窟内大佛依山造像、中心柱,佛 龛及部分壁画尚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威市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摘要【武威市基本情况介绍】武威市基本情况介绍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

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

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181.5万。

武威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东接兰州, 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呼和浩特四大省会城市,西连新疆,南通西藏,处于西部地区的中心位置。

兰新铁路、干武铁路、G30国家高速、312国道贯通全境,宁夏至武威高速(营双高速)、S211、S308省道和金武高速等地方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河西走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集中的地区,也是辐射西北及中亚地区的最佳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增效益,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全市已引进建设了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泥、电石、新型建材、碳基材料、化工、食品加工和物流等方面的一批骨干项目,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7.5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3亿元,增长60%,工业增加值达到81亿元,增长20.4%,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增长54.3%。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推进工业化发展。

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年递增14%;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递增25%。

一、全市资源情况武威市内地势平坦,可利用土地广阔,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

区域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发现矿产9大类、30多种,各类矿产点100多处,初步探明储量的矿种15种,其中石墨667万吨、煤炭20亿吨、石灰石18亿吨;此外,为承接新疆煤炭资源而新建的武南国家煤炭集疏运中心也已开工建设,未来将形成年交易煤炭资源4亿吨的吞吐能力,各类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武威区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为农产品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全省瓜果蔬菜基地、放心肉繁育基地、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也是甘肃及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主要农林牧资源有小麦、玉米、油料、瓜果、蔬菜、棉花、畜产品等。

其中小麦总产量95万吨,啤酒大麦总产量13万吨,玉米总产量43万吨,马铃薯产量50.6万吨,葡萄种植面积约10万亩,产量5万吨,棉花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1.54万吨,油料种植面积28万亩,产量9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3万亩,产量176万吨,瓜类种植面积4.6万亩,产量17万吨,红枣种植面积6万亩,产量近1.4万吨,肉类总产量24万吨。

以此资源为依托,初步形成以淀粉业、酒业、面业、醋业、肉类加工业为主的食品工业体系,产品品种达到150多类1400多种;重点产品小麦粉产量86.75万吨,混配合饲料31万吨,食用植物油23410吨,白酒5336吨,啤酒83476吨,葡萄酒10000吨。

同时,区域内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在2570—3030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58—68%,年总辐射量5530兆焦/平方米—6200兆焦/平方米;风能资源亦非常丰富,多年平均风速均≥3.5m/s,主导风向全年较稳定;≥26m/s的极大风速少,有效风能利用时数均≥5000小时,每日可利用风能时数达13.9小时以上,风速变化均衡,跃变较小,是甘肃建设河西“陆上三峡”能源基地的重要节点区域。

“十二五”期间,武威将努力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力争汽车产能达到5万辆,光伏组件500兆瓦,葡萄酒20万吨,电解铝110万吨,焦炭300万吨,煤制天然气40亿立方米,洗精煤10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1000万吨,电石220万吨,碳基新材料100万吨,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兆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兆瓦,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食品加工和装备制造基地。

二、产业发展情况“十一五”以来,先后有福建达利、江苏雨润、青岛啤酒、东方希望、四川铁骑力士、国药集团、内蒙太西煤、今麦郎集团、杭州汇能、中材集团、山东威龙、中国华电、中国大唐、中广核、中节能、山煤集团、山东威龙、浙江普信集团、江苏海润光伏公司、山东润峰集团、湘电集团、华东电源公司和山东泰安泰安航天特种车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企业来武投资。

涉足食品加工、酿造、煤炭勘探加工、太阳能及风力发电、光伏组件、车辆制造等产业,为武威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促进了全市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业加工产业的发展。

(一)碳化硅产业发展情况。

碳化硅作为一种新碳材, 在钢铁行业、有色金属冶炼、研磨领域、太阳能光伏产业、电子行业及其他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我市天祝县及邻近的青海和永登县境内的石英石储量大、品位高,是发展碳化硅产业的理想原料。

“十一五”以来,全市碳化硅产业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市建成投产的碳化硅企业9户,生产能力达26万吨,其中黑碳化硅13万吨,绿碳化硅13万吨,目前在建的碳化硅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达27亿元,设计生产能力达135万吨。

初步培育了一批碳化硅冶炼、细粉加工企业。

“十二五”期间,全市碳化硅产能将达到150万吨,碳化硅微粉、水洗粉、单晶硅、多晶硅的线性切割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产业的工程型加工材料等碳化硅精深加工产品达到60万吨,形成产业体系较为完善的新兴(碳)材基地。

同时“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与光伏产业相关的太阳能玻璃项目也正在洽谈。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武威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属国内太阳能资源丰富区,资源条件较好,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及光伏组件制造产业已成为我市重点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

目前,华电、中节能、大唐、甘电投等优势企业已在我市凉州区空星墩滩、民勤县红沙岗、古浪县直滩、天祝县松山滩等区域积极实施一批光电、风电项目。

2008年,甘肃大唐发电有限公司兆瓦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一期0.5兆瓦,作为国家层面五个试验示范项目之一建成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市成为国家光伏发电的优选区域之一;2009年,甘肃电投辰旭凉州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在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建设的1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成并网发电;2010年5,甘肃电投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华电新能源甘肃分公司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现已并网发电;2010年6月,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民勤一期49.5MW 项目在民勤红沙岗工业集聚区同时开工建设,现已并网发电;2011年3月,国电电力武威发电有限公司9MW 光伏发电项目、大唐武威新能源有限公司49.5MW 风力发电项目、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民勤二期49.5MW 项目在民勤红沙岗工业集聚区同时开工建设。

目前,中广核西北分公司拟与甘电投合作,共同开发民勤红沙岗风电场,计划到2015年,投资近100亿元建成“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

同时,中节能二期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中国风电集团9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中电国际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也于2011年9月开工建设;此外,中电投9兆瓦、华能9兆瓦、大唐甘肃公司9兆瓦、国电甘肃9兆瓦、大唐新能源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取得省发改委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中广核一期100兆瓦光热、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中国风电集团50兆瓦光热、大唐新能源50兆瓦光热,中节能三期20兆瓦、赛维LDK30兆瓦光伏项目已将开展前期工作的申请上报省发改委。

规划到2015年,全市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兆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兆瓦以上。

(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

我市装备制造业起步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服务,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目前,全市共有装备制造企业40户,其中农机制造企业30户,主要有西牛机械公司、武威圣塔农机制造公司、武威洁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甘肃正邦内燃机配件有限责任公司、武威核工业同心起重设备有限公司和甘肃武威兴旺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主要以汽车配件、内燃机配件、煤矿机械、农用车辆、农机配件、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输送机械、筑路机械、工程机械、农用机具、粮油机械、冷藏及冷冻等设备的生产经营为主。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先后引进山东泰安航天特种车有限公司年产5000辆特种车生产项目、江苏丹阳市荣宝车灯有限公司年产20000盏太阳能路灯生产线项目、湖南湘电风能组件项目、北京中材科技年产200套风电叶片生产项目、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年产30万辆电动自行车等项目陆续入驻我市,为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我市与西班牙北方电力集团公司、宁波天安集团、南京宏远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北京中材科技等企业的项目合作洽谈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十二五”期间,我市按照省委建设河西能源基地的部署,大力推动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着力实施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努力创建集能源研究、发电及应用、装备制造一体化的产业示范基地。

(四)石灰石产业发展情况。

我市境内石灰石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4.05亿吨,远景储量约18亿吨(其中电石灰岩3亿吨,水泥灰岩15亿吨),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主要分布在天祝石门峡、古浪县铁柜山矿区和民勤县红崖山矿区。

依托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我市已建成水泥、石灰、电石等各类石灰石资源加工企业10多家。

目前,在建的水泥项目有中材集团祁连山古浪公司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项目、甘肃省天祝神鹰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和民勤荣达公司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等。

此外,电石生产也是我市石灰石资源开发利用规模较大的产业之一。

古浪鑫淼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是全市唯一一家电石生产企业,年生产电石能力为25万吨,延伸产品主要有石灰氮、双氰胺、碳酸钙和肌酸等。

目前,公司正在进行年产60万吨电石生产线扩建。

此外,酒钢集团天威公司和民勤荣达公司各年产60万吨电石生产项目已核准开工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积极发展石灰石开发产业,力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电石及深加工产业取得重大突破,着力发展焦炭—电石项目、电石—聚氯乙烯一体化项目、电石—精细化学品等循环产业项目。

(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情况。

武威市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农产品的生长发育的理想区域。

其产品质优量大,是全省瓜果蔬菜基地、放心肉繁育基地、绿色食品最佳产区。

主要农林牧资源有小麦、玉米、油料、瓜果、蔬菜、棉花、畜产品等。

以丰富的农产品为依托,我市凉州区形成了以淀粉业、酒业、面业、醋业、肉类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体系;民勤县重点发展棉花、葡萄、南瓜、油葵等农产品加工及红枣、甘草、锁阳、苁蓉等林沙产品加工;古浪县以啤酒大麦、小杂粮、羊肉加工为方向,发展规模逐步加大;天祝县突出高原特色,藏医药、白牦牛、高原蔬菜深加工正在积极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