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 耳鸣
耳鼻喉科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胆和三焦经络俱汇入耳中。
所以耳部疾病与胆(肝)、三焦、肾有关。
耳部的急性炎症,多属胆(肝)和三焦实火,治疗应清泻肝胆实火;耳部慢性炎症,多属肾经虚火,治应滋阴降火。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脓耳”。
多因外感风热火毒,外邪引动肝胆火热,上灼耳窍而发。
小儿形体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本病。
【诊断】1.初期耳底疼痛,全身发热、畏寒、乏力,听力减退,乳突部按压疼痛。
2 .酿脓时,耳底胀痛较甚,势如雀啄,伴发高热,待鼓膜穿孔流出脓液后,身热渐退,耳痛逐渐减轻,听力逐渐恢复。
3 .耳镜检查,鼓膜初期充血明显,随着炎症加重,鼓膜呈深红色,并肿胀向外膨出,鼓膜穿孔时,可见搏动性脓液溢出。
4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5 .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和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耳聋。
【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热外袭耳内胀痛,逐渐加重,耳中鸣叫,听力减退,伴畏寒、发热、头痛,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清肿通窍。
方药举例:银花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各15g,牡丹皮、赤芍、天葵各IOg,薄荷、苦丁茶各6g。
2.肝胆火盛耳痛剧烈,势如雀啄,听力明显减退,耳窍流脓,质稠,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黄苓、桅子、夏枯草、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黄、赤芍各IOgo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服IOmI,每日3次。
适用于风热外袭,肝胆火盛。
龙胆泻肝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
黄连上清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兼有大便燥结者。
三、局部处理1 .20%黄连或黄柏滴耳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2.新鲜虎耳草捣烂取汁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3 .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外耳道,保持清洁、干燥,或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多次滴耳。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诊治常见疾病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诊治常见疾病中医耳鼻喉科是中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来诊断和治疗耳部、鼻部、咽喉部的常见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耳鼻喉与脏腑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诊治疾病时,注重从整体出发,调理脏腑气血,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一、耳部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治1、耳鸣耳鸣是指在没有外界声源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或头部产生的嗡嗡声、蝉鸣声等异常声音。
中医认为,耳鸣的发生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痰火郁结、风热侵袭等因素有关。
对于肝肾不足型耳鸣,患者常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症状。
治疗上以滋补肝肾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耳聋左慈丸。
气血亏虚型耳鸣,患者多表现为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
治疗宜益气养血,可选用归脾汤加减。
痰火郁结型耳鸣,往往伴有头晕头重、胸闷痰多、口苦咽干。
治疗以清热化痰、降火通窍为法,常用黄连温胆汤。
风热侵袭型耳鸣,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咽痛。
治疗以疏风清热、宣肺通窍为主,银翘散是常用的方剂。
2、耳聋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中医认为,耳聋的病因与耳鸣相似,但其病情较耳鸣更为严重。
对于突发性耳聋,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通窍开闭的方法,如通窍活血汤。
慢性耳聋则需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如肝肾阴虚者,滋补肝肾;肾阳不足者,温补肾阳等。
二、鼻部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治1、鼻炎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中医将鼻炎分为多种类型。
风寒型鼻炎,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表现为鼻塞、流清涕、头痛。
治疗以祛风散寒、宣通鼻窍为主,常用苍耳子散。
风热型鼻炎,常见于外感风热之后,症状为鼻塞、流黄涕、口渴。
治疗宜疏风清热、宣肺通窍,可选用辛夷清肺饮。
肺脾气虚型鼻炎,患者常易感冒、自汗、乏力。
治疗以补肺健脾、益气固表为法,常用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
2、鼻出血鼻出血又称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等原因引起。
实火型鼻衄,多由肺热、胃火炽盛所致,出血量较多,颜色鲜红。
耳鸣(特发性耳鸣)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耳鸣(特发性耳鸣)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特发性耳鸣的住院患者。
入院标准:1.初次诊断耳鸣,需要入院查明病因及治疗。
2.近期耳鸣频繁发作,需要住院治疗。
3.门诊服药无效,需要住院调整用药。
一、耳鸣(特发性耳鸣)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鸣(TCD2019版:A17.15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耳鸣(ICD-10编码包括神经性耳鸣-编码:H93.102;噪声性耳鸣-编码:H93.10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十版(刘蓬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具体如下:①以耳鸣为第一主诉,有声感,没有相应的声源。
②患者常因耳鸣而引起烦躁、焦虑、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③听力学检查可正常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九版(孙虹、张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2012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12耳鸣专家共识及解读》特发性耳鸣诊断标准,具体如下:①在无外界声源或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主观上感觉耳内或颅内有声响。
②原因不明的主观性耳鸣,即通过目前检查手段未发现明显异常,或异常检查结果与耳鸣之间缺少明确的因果关系。
③患者常因耳鸣而引起烦躁、焦虑、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④可伴听觉敏感。
2.证候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十版(刘蓬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耳鸣病临床常见证候:风邪侵袭证、痰湿困结证、肝气郁结证、脾胃虚弱证、心血不足证、肾元亏损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耳鸣(ICD-10编码包括神经性耳鸣-编码:H93.102;噪声性耳鸣-编码:H93.103)。
耳鼻喉科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12年XXX发布《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5年XXX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以上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2)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3)可伴耳鸣、耳闷胀感、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
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2.怒气上炎证:情志烦闷或愤怒以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面红目赤,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血瘀耳窍证:耳聋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常伴耳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
舌质暗红,脉涩。
5.气血亏虚证:听力降落,每遇疲劳以后加重,或见倦怠乏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2、医治办法一)辨证论治1.风邪外犯证治法:宣肺解表,散邪通窍1)推荐方药:宣肺通窍汤加减。
麻黄、杏仁、防风、川芎、僵蚕、柴胡、路路通、石菖蒲、苍耳子、白芷、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①体针选穴:取穴以局部为主配伍满身辨证取穴。
首要局部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耳门四穴,可轮番选用1~2穴。
局部选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远端选穴:外关、合谷,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诊治耳鸣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诊治耳鸣耳鸣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症状,指在没有外界声源时,患者耳内或颅内产生嗡嗡声、蝉鸣声、嘶嘶声等异常声音的感觉。
中医认为,耳鸣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外感邪气等,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耳部经络气血瘀滞,从而出现耳鸣。
中医耳鼻喉科在诊治耳鸣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中医对耳鸣的病因病机认识1、肝胆火旺情志抑郁或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扰清窍,可引起耳鸣。
此类患者常伴有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症状。
2、痰火郁结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郁化火,上扰清窍,发为耳鸣。
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脘痞、咳嗽痰多等症状。
3、肾精亏损素体虚弱,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不足,不能上充于耳,耳窍失养,可出现耳鸣。
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失眠健忘、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4、脾胃虚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荣于耳,耳窍失养,发为耳鸣。
多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等症状。
5、心血不足劳心过度,耗伤心血,或久病血虚,不能养心,心神失养,耳部脉络失于濡养,可导致耳鸣。
常伴有心悸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等症状。
6、风热侵袭外感风热之邪,循经上扰耳窍,气血壅滞,可引起耳鸣。
多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
二、中医耳鼻喉科的诊断方法1、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耳部形态及局部皮肤的色泽、润燥等情况。
如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多为肝胆火旺;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多为气血不足。
2、闻诊注意倾听患者耳鸣的声音特点,如高音调、低音调、持续性、间歇性等,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及性质。
3、问诊详细询问患者耳鸣的发生时间、诱因、伴随症状、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情况,了解病因病机。
4、切诊通过触摸耳部及周围的经络穴位,感受其温度、湿度、压痛等情况,以及切脉判断脉象的浮沉、迟数、弦滑等,为诊断提供依据。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耳鸣课件

贰
古
典
雅
致
【病因病机】
• 耳鸣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等导致 脏腑功能失调,病机有虚有实,实者多因风邪侵袭、痰湿 困结或肝气郁结,虚者多因脾胃虚弱、心血不足或肾元亏 损所致。《素问·脉解》说:“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 也。”
1.风邪侵袭
• 寒暖失调,风邪乘虚而入,侵袭肌表,使肺失宣降,风邪 循经上犯清窍,与气相击,导致耳鸣。
• 证候分析:劳倦、思虑伤脾,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浊阴 不降,宗脉空虚,故耳鸣;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故倦怠 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纳 呆、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为气虚之象。
•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 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甘草健脾益气; 升麻、葛根、蔓荆子升阳通窍;白芍敛肝以防升散太过; 黄柏反佐以防参、芪之温燥。若兼湿浊而苔腻者,可加茯 苓、白术、砂仁以健脾祛湿;若手足不温者,可加干姜、 桂枝以温中通阳;若夜不能寐者,可加酸枣仁以安神。
(2)耳穴贴压
• 取内耳、脾、肾、肝、神门、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 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以上穴位,不时按压以保持穴位 刺激。
(3)穴位注射
• 可选用听宫、翳风、完骨、耳门等穴,药物可选用当归注 射液、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 12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 等,针刺得气后注入药液,每次每穴注入0.5~1mL。
耳鸣
讲授人:
目
• • • • •
录
【【【【【
预预辨病诊
后防证因断
及与及病与
转调治机鉴
归护疗】别
】】】
】
• 耳鸣是以自觉耳内或头颅鸣响而无相应的声源为主要特征 的病证。它既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一种独立 的疾病。临床上耳鸣极为常见,在头颅鸣响者也称“颅鸣” 或“脑鸣”。临床上耳鸣与耳聋经常伴随出现,但二者之 间没有因果关系,对患者造成的困扰亦不同,应区别对待。 西医学的原发性耳鸣等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耳鸣中医诊疗方案

耳鸣中医诊疗方案1. 简介耳鸣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的是患者在没有外界声源刺激的情况下,出现耳内听到声音的感觉。
耳鸣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听力损失、血液循环问题、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中医学中,认为耳鸣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有关。
因此,中医诊疗方案注重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质等因素,调理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缓解耳鸣的目的。
2. 中医诊断与分型根据中医理论,耳鸣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了解患者的具体耳鸣类型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中医诊疗方案。
常见的中医耳鸣分型有:2.1 气虚型耳鸣这种类型的耳鸣多伴有疲乏、气促等症状,舌苔淡白。
中医认为,气虚型耳鸣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2.2 血虚型耳鸣这种类型的耳鸣多伴有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舌质淡白。
中医认为,血虚型耳鸣与体内血液不足有关。
2.3 肾虚型耳鸣这种类型的耳鸣多伴有腰膝酸软、遗精、五脏发热等症状,舌质红、苔黄。
中医认为,肾虚型耳鸣与肾脏功能失调有关。
2.4 湿热型耳鸣这种类型的耳鸣多伴有口苦、便秘、尿黄等症状,舌质红、苔黄。
中医认为,湿热型耳鸣与体内湿气积聚、热毒内盛有关。
3. 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诊疗耳鸣时,通常采用综合调理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饮食调理等。
3.1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耳鸣的常用方法之一。
具体操作包括穴位选择和针刺技巧。
3.1.1 穴位选择常用的耳鸣穴位有合谷、听宫、耳门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灸师会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刺激。
3.1.2 针刺技巧针刺技巧包括插针深浅、刺激力度等。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针灸师会进行个性化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2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治疗耳鸣的另一常用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丹参、生地黄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中药调理需注意剂量和煎煮方法,患者需要按医嘱服用,并定期复诊以便于调整方剂。
3.3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耳鸣过程中,饮食调理也起到重要作用。
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并增加摄入一些对耳聪有益的食材,如鱼类、核桃等。
耳鸣基本用方

耳鸣病基本用方耳鸣属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也是难治病。
长期严重的耳鸣,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同样也困扰着医者。
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耳鸣仍属西医耳科三大难题(DDT)之一。
西医治疗耳鸣病无特效方法,而中医对耳鸣的治疗,似乎情形要好得多,但久治不愈,冥顽不化者并不少见。
凡久治不愈者,常法多已遍试,临证时需医者跳出常法,以“变法”应对。
网络资料第一家所说治疗这类难治性耳鸣,常用以下3法,简述于下,希同道指正。
一、适时使用调气活血法难治性耳鸣,患者就诊时常见三大症状:耳鸣不歇,心烦躁急,夜不能眠。
治疗上,补则增烦,泻多不应。
考虑此时的心烦、不眠主要是由耳鸣不歇所致,引起耳鸣的病机和引起心烦、不眠的病机是不同的(如出于同一病机者多为易治)。
耳鸣为“先病”,心烦、不眠为“后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从治病求本原则,理应治疗先病治耳鸣,耳鸣愈则心烦、不眠随之而愈。
但这类患者,耳鸣导致心烦、不眠,反之心烦、不眠又成为加重和延续耳鸣的重要因素。
心烦、不眠不愈,耳鸣终不能息。
推究耳鸣引起心烦躁急、夜不能眠的机理,在于耳鸣不歇,扰乱气血,气血失调,心神失养。
此时治疗唯宜调气活血。
心血得畅,心神得养,心烦、不眠可解。
笔者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一般服用3剂,心烦、不眠便可缓解,耳鸣也会随之减轻,同时给患者增加了继续治疗的信心。
随后接方辨证治疗耳鸣,或更方,或继用。
如治疗过程中再次出现心烦、不眠明显,还可以再用血府逐瘀汤缓解,为耳鸣的治疗铺一坦途。
这种情况下使用血府逐瘀汤不必辨其有无明显气滞血瘀症,即使脉象、舌象全不支持,中医“治发机先”理论也可支持这一用法。
例1:李某,女,35岁,2006年9月2日初诊。
患者双耳持续性耳鸣三月余,病发于人工流产术后。
西医治以安慰剂、镇静剂,中医治以泻肝、镇心、补脾、补肾诸法,皆无效。
诊见:双耳持续性耳鸣,或如蝉鸣,或呈轰鸣,喜独处静居,心烦躁急,彻夜不能成眠,纳食尚可,大小便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耳鸣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耳鸣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以及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耳鸣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调护。
本指南适合中医/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耳鼻喉头颈外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耳鸣tinnitus。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中或头颅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声源为突出症状的疾病。
原发性耳鸣idiopathic tinnitus。
伴或不伴感音神经性聋的特发性耳鸣。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临床症状
患者自觉一侧或两侧耳内或头颅内外有鸣响的声音感觉,如蝉鸣声、吹风声等,这种声感可出现一种或数种,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患者常因听到这种鸣声而引起烦躁、焦虑、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影响学习和工作。
3.1.2 局部检查
外耳道及鼓膜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3.1.3 其他检查
3.1.3.1耳鸣严重性评价
耳鸣的负性反馈(如焦虑和抑郁)的严重性的测试有助于对耳鸣患者的病情严重性的判断,测试结果有助于决定治疗的优先顺序。
常用的问卷有中华中医药学会推荐的耳鸣评价量表、耳鸣评残量表(THI)等。
推荐使用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耳鸣评价量表。
3.1.3.2听力学检查
音叉试验、纯音听阈测听等听力学检查显示听力正常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聋。
3.1.
4.3 耳鸣心理声学测试
有条件时进行耳鸣音调及响度匹配、耳鸣掩蔽曲线测试、耳鸣残余抑制试验等检查,有助疾病的诊断。
3.2 鉴别诊断
3.2.1 幻听
幻听与耳鸣均可在无声源时产生声音听觉。
区别在于耳鸣为单调、无意义的鸣响声音,而幻听为有意义的声音,如语言、唱歌或音乐。
3.2.2 体声
体声有客观的声源,如血管的搏动声、肌肉的颤动声、呼吸气流声等;耳鸣无客观声源。
3.2.3 耵耳、外耳道异物
耵耳及外耳道异物可出现耳鸣,取出耵聍或异物后耳鸣即消失。
3.2.4 耳胀、脓耳
耳胀及脓耳可出现耳鸣,但检查可见鼓膜内陷、鼓室积液或鼓膜穿孔,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聋;本病鼓膜一般无异常,听力检查正常或呈感音神经性聋。
3.2.5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常出现耳鸣,听力学检查为神经性聋,影像学检查可见内听道占位性病变。
本病头颅影像学检查正常。
4 辨证
4.1风邪侵袭证
耳鸣骤起,病程较短,可伴耳内堵塞感或听力下降,或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4.2痰湿困结证
耳鸣,耳中胀闷,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淡无味,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腻,脉弦滑。
4.3肝气郁结证
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胸胁胀痛,夜寐不宁,头痛或眩晕,口苦咽干,舌红,苔白或黄,脉弦。
4.4脾胃虚弱证
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或思虑过度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便溏。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4.5肾元亏损证
耳鸣日久,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畏寒肢冷。
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4.6心血不足证
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精神紧张或压力过大有关,心烦失眠,惊悸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以身心调养、减轻或消除耳鸣为原则。
健康教育和生活饮食方式调节是本病的基础治疗。
在这一基础治疗前提下,配合辨证论治,有风邪外证者,治疗应疏风散邪;有痰湿困结证者,治疗应祛湿化痰;有肝气郁结证者,治疗疏肝解郁;有脾胃虚弱证者,治疗应健脾益气;有肾元亏损证者,治疗应补肾填精;有心血不足证者,治疗应益气养血。
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5.2 基础治疗
耳鸣宣教:通过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对耳鸣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病是由于饮食、起居失常后影响脏腑功能出现的病症,须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再配以辨证论治方能达到治疗效果。
生活方式调节:包括保证充足有效的睡眠,如按时睡眠,早睡早起等;坚持适宜的合理膳食结构;合理安排生活,保持心情舒畅等。
5.3 分证论治
5.3.1风邪侵袭证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处方:芎芷散(《仁斋直指方》)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