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经典成语故事30个

经典成语故事30个

经典成语故事30个小编通过阅读,认识了许多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多认识成语,用成语点缀文章,还可以提高文章的整体水平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经典成语故事30个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大全【十篇】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大全【十篇】

【导语】精彩的成语故事,对于孩⼦们来讲,不仅可以掌握⼀些简单的成语,同时,孩⼦们通过故事,还可以把握很多成语的意义。

下⾯是分享的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全【⼗篇】。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李下 从前有个书⽣,出门去看望朋友。

⼀路上,湖光⼭⾊,令⼈赏⼼悦⽬。

第⼆天早上,他经过了⼀⽚⽠⽥,⽠⽥⾥结了许多⼜⼤⼜甜的西⽠。

忽然书⽣被⽠藤绊了⼀下,鞋⼦掉在了⽠⽥⾥,他想俯⾝去捡鞋,⼜怕别⼈疑⼼⾃⼰在偷⽠,他只好光着脚⾛出去,宁可把鞋丢在⽠⽥⾥。

⼜⾛了⼀程,他⼜来到了⼀棵树下,由于⼀只脚⾛路不⽅便,书⽣只顾看脚下,没有注意到头上的树枝,帽⼦⼀下⼦被挂歪了。

他想伸⼿去改正⾃⼰的帽⼦,⼜怕别⼈疑⼼⾃⼰偷李⼦,他只好歪戴着帽⼦继续上路,宁可李下不正冠。

所以说⽠⽥李下,各避嫌疑,就是这个典故。

⼈们把容易发⽣嫌疑的地⽅叫做⽠⽥李下,把难于解释明⽩的嫌疑叫做⽠李之嫌。

2.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望梅⽌渴 东汉末年的⼀个夏天,曹操率领军队⾏进时,路上缺⽔,⼠兵们都很⼝渴,快要⾛不动了。

曹操见⼠兵们⼜热⼜渴,纷纷舔着⼲裂的嘴唇,⼼⾥⾮常着急。

曹操让⼠兵们到处去找⽔,结果都空⼿⽽回, 这时,曹操忽然计上⼼来,他驱马驰往⼭头,然后回头⼤声向⼠兵们说,“前⾯有⼀⼤⽚梅树林,那⾥的梅⼦很多,⼜酸⼜甜!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坡,马上就要到梅林了。

” ⼠兵们听了,好像已经吃到了梅⼦,⼝⽔直流,不再感到⼝渴了,⼀齐争先恐后地向前⾏进。

后来望梅⽌渴这个成语故事⽤来⽐喻愿望⽆法实现,只好⽤空想来加以安慰。

3.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个知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化⼈们做善事,以礼让解决纠纷,平息诉讼。

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当太守。

有⼀次,他出去巡⾏,经过了⾼陵县,看见兄弟两个⼈为了争夺⽥产⽽⼤打出⼿。

韩延寿见此情景,⼗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贯推⾏的礼义教化的巨⼤嘲讽。

简短成语故事大全【20篇】

简短成语故事大全【20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中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中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简短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简短成语故事:以貌取⼈ 孔⼦有许许多多弟⼦,其中有⼀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善辩。

他开始给孔⼦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仁德⼜⼗分懒惰;⼤⽩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觉。

为此,孔⼦骂他是“朽⽊不可雕”。

孔⼦的另⼀个弟⼦澹台灭明,字⼦⽻,是鲁国⼈,⽐孔⼦⼩三⼗九岁,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

孔⼦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于修⾝实践,处事光明正⼤,不⾛邪路。

后来,⼦⽻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有三百⼈,声誉很⾼,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辞判断⼈品质能⼒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品质能⼒的好坏,结果对⼦⽻的判断⼜错了。

” [提⽰]只根据外貌来判断⼈品质能⼒的好坏。

2.简短成语故事:⾃相⽭盾 从前,楚国有个⼈在街上卖兵器。

他拿着⽭说:“这⽀⽭,是天下第⼀锋利的,它能击穿最坚固的盾牌。

”他⼜拿起盾说:“这个盾牌,是天下第⼀坚固的,世界上没有⼀⽀长⽭能够刺得穿它。

”有⼈问:“⽤你的⽭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回答不出来了。

[注释]⽭:长⽭。

盾:盾牌。

[提⽰]⽐喻⾃⼰的⾔⾏前后相互抵触。

3.简短成语故事:掩⽿盗铃 古时候,有个⼈想偷别⼈家⼤门上挂着的门铃,⼜怕门铃响起来。

他想出⼀个办法来。

他把⾃⼰的⽿朵掩起来,然后去把门铃偷下来。

结果被主⼈当场捉住了。

他惊奇地问主⼈:“你怎么听到了铃声?”主⼈说:“你掩住了⾃⼰的⽿朵,可是没有掩住我的⽿朵啊!” [注释]掩:遮盖,捂。

盗:偷。

[提⽰]⽐喻所做的事情不能欺骗别⼈,只能欺骗⾃⼰。

4.简短成语故事:天罗地⽹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费⽆忌的谗⾔,要杀害太⼦的师傅伍奢和他的⼉⼦伍⼦胥。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1.守株待兔:源自《韩非子·五蠹》。

讲述的是宋国有个人偶然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便放下农活,日复一日地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农田荒芜,却再也没等到兔子。

寓意不努力而想侥幸获得成功是行不通的。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剑落下的位置刻下记号,打算等船靠岸后沿着记号下水找剑,但因为船已经移动,所以找不到剑。

这个故事比喻不懂得事物已发生变化,仍拘泥于旧观念、老办法处理问题。

3.亡羊补牢: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的缺口,防止其他羊再丢失。

寓意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说的是众人分酒,决定每人画一条蛇,先画完者喝酒。

有个人率先完成,看到别人还未画完,便给自己的蛇画上了脚,结果蛇反而不像,酒也被后来画完蛇的人拿走。

寓意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5.狐假虎威:来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比喻仗势欺人或借别人的权势吓唬、欺骗他人。

6.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

井底的青蛙以为井口的世界就是全部,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述农民急切盼望稻谷快点长大,用手把稻苗一根根拔高,结果稻苗全都枯死了。

以此告诫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8.对牛弹琴:源自《牟子理惑论》。

指对着不懂音乐的牛弹奏美妙的曲子,比喻说话、做事情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高深的道理。

9.卧薪尝胆: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描述越王勾践为雪耻国辱,在床铺草堆以示艰苦生活,并常含苦胆警示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10.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

11.买椟还珠: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10篇)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10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经典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经典成语故事:鱼⽬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他买到了⼀颗⼜⼤⼜明亮的珍珠,经常独⾃把玩,从不让别⼈看。

他的邻居寿量从路上捡来⼀颗⼤“珍珠”,也珍藏起来。

后来,他们俩得了同⼀种病,医⽣说要⽤珍珠粉配药。

他们只得拿出各⾃藏着的珍珠。

医⽣笑着对寿量说:“你这颗不是珍珠,是鱼的眼睛啊!” [注释]珠:珍珠。

[提⽰]⽐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2.经典成语故事:杯⼸蛇影 西晋时,⼀个叫乐⼴的⼈请⼀位朋友来家⾥喝酒,朋友看见酒杯⾥有条蛇在游动,回家就病了。

乐⼴知道后,⼜把这⼈请来,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告诉他那条蛇是挂在墙上的⼀张⼸的倒影。

朋友如释重负,病也很快好了。

[提⽰]⽐喻因疑虑⽽引起惊恐和担忧。

3.经典成语故事:不寒⽽栗 西汉时,有个叫义纵的官员,性格残暴,⼼肠毒辣。

他在上任的第⼀天,就下令加重对关在当地监狱⾥的两百多个犯⼈的处罚。

那些犯⼈的亲友来探监,都被他抓了起来。

后来,他还觉得不够,就将犯⼈和他们的亲友全部杀死。

⽼百姓知道了都浑⾝打颤,⼗分害怕。

[注释]栗:发抖。

[提⽰]不因寒冷⽽发抖。

形容⾮常恐惧。

4.经典成语故事:愚公移⼭ 传说,古代有个⽼⼈叫愚公,他家门前有太⾏和王屋两座⼤⼭,⾛路很不⽅便。

他决⼼带领全家挖掉这两座⼤⼭。

有个叫智叟的⽼头,认为不可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死了有孙⼦,⼦⼦孙孙没有穷尽,这⼭却不会再长⾼了,终有⼀天会被挖平的。

” [提⽰]⽐喻做事有顽强的毅⼒,不怕困难。

5.经典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只⼤河蚌躺在河滩上晒太阳。

它张开贝壳,⼀只鹬鸟闪电⼀般扑过来,长长的嘴像剑⼀样刺⼊贝壳。

河蚌⽴即关紧贝壳,把鹬鸟的长嘴夹住了。

在他们互不相让地争⽃时,⼀位渔翁恰巧路过,很轻松地把它们俩都捉住了。

50个成语故事

50个成语故事

50个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许由,他画了一条蛇,因为觉得画得不够真实,就在蛇身上加了腿,结果画得太真实,蛇被人误认为是真的,最后被踩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度,过犹不及。

2. 杯弓蛇影。

东汉时期,有个人叫张旭,他在一次宴会上,喝醉了酒,看见桌子上的弓和箭,以为是蛇,吓得大叫起来。

后来他清醒过来才知道自己是多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的恐惧是由于自己的臆想而产生的。

3. 杞人忧天。

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他时常担心天会塌下来,结果整天忧心忡忡,无法安心工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杞人忧天是无稽之谈,人们不要胡思乱想,要踏踏实实地工作。

4. 守株待兔。

春秋时期,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坐在树下等兔子撞死,结果一直等到树死了也没有等到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想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成功。

5. 望洋兴叹。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叫田忌,他在比赛中输给了赵国的人,回到齐国后,看见齐国的马都不如赵国的马,就感叹自己的马太差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望洋兴叹是没有用的,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实力。

6. 水落石出。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水满则溢,溢则水落,落则石出。

”意思是事情经过一番波折之后,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事情的真相终究会大白。

7. 一丘之貉。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人与秦人一丘之貉,而楚人多智。

”意思是楚人和秦人都是同样的狐狸,但楚人更加狡猾。

8. 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画龙点睛者,必须慧眼识珠。

”意思是在画龙的眼睛上下功夫,使整幅画作更加生动。

这个成语比喻在文章或者事物的关键地方下功夫,使之更加完美。

9. 胸有成竹。

这个成语出自《汉书·班超传》,“然彼将君子者,胸中有成竹。

”意思是指有把握的事情,心中已经有了周详的计划。

10. 纸上谈兵。

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关于成语故事(15篇)

关于成语故事(15篇)

关于成语故事(15篇)关于成语故事(15篇)关于成语故事11、志在四方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

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

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

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

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

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2、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10个简短的成语故事

10个简短的成语故事

10个简短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10个简短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二)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四)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五)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六)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七)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 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 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 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 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 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 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 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 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 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 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 十分沉着。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 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 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 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 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 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 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 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 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 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 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 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 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太公钓鱼

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八十老人姜子牙曾任商朝下大夫,因见纣王荒淫无 道,便弃官逃往西岐本想自投西伯姬昌,又怕被人耻笑,所以暂时隐居在渭 水河边的小村庄里,以待时机。 一天, 他正在渭河边钓鱼解闷,有一樵夫 武吉担柴路过,,见他竟用直钩钓鱼,还离着水面三尺远,鱼钩上也没姜名尚,字子牙,号正熊。"武吉叹了口 气说:"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象你这样愚拙的人,还自号正 熊,实不相称!"姜尚微微一笑:"老夫钓鱼是假待机进取是真。然而要钓王 与侯,宁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武吉道:"你哪像王侯倒像活猴。"说罢, 就担起柴担进城去了。不料武吉进城失手打死了守门的军士招来杀身大祸, 巧逢西伯姬昌路过,得知武吉是个孝子,家中有老母无人奉养,便赠与黄金 十两,命他回去安顿好老母再来领罪。老母绝望,便带武吉来向姜尚求教解 救之法。姜教他如此这般,从此武吉只在乡中干活,不再进城去了。 光阴似 箭,不觉又是一个春天。一日,西伯来到渭河边踏青打猎。忽听有人唱道: "凤非乏兮麟非无,但嗟治世有污。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慢惜寻贤路……" 姬昌命人将歌者找来,见是武吉,大喝道:"你怎敢欺我,不来领罪,反在 此唱歌?"武吉便照实说了,并说这歌也是姜尚所作,姬昌认为姜尚必是贤 者,便当即赦免了武吉的死罪,命他带路来河边寻访姜尚。姜尚为试姬昌的 诚心,未理采而避入芦苇丛中。姬昌求贤心切,三日后,又封武吉为武德将 军,再次带路,亲率百官一同再访姜尚,封为太公。 后来太公辅佐文王,随 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中华成语故事
中 华 成 语 故 事
刻舟求剑 邯郸学步 太公钓鱼 胸有成竹 望梅止渴
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人,打算坐船过江,他身上 背着行李,腰间配着宝剑 他来到江边,码头上有不少人,等在这里 准备上船。 楚国人坐在船边上,他佩戴的宝剑, 不知怎么搞的,在船 到快江心的时候,突然滑了出来,掉进河 里,船上的人看见了 后都惋惜不已。 楚国人却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把小刀, 在船边上刻上印子,然 后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 靠岸后,楚人从他刻了记号 的地方下水,去捞他的宝剑,捞了半天怎 么也捞不到,他奇怪地说:” 怪了,宝剑明明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怎么 会捞不到呢?“
望梅止渴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 空想安慰自己。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 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 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 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 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 “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 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 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 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 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 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 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