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

合集下载

无线充电的原理

无线充电的原理

无线充电的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电磁场来进行能量传输,以实现无需通过电缆连接便可将在发射器端产生的能量传输到接收器上,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设备的电池中,实现充电的功能。

一、原理:
1、电磁能量传输原理:无线充电是利用“电磁能量传输原理”实现的,即通过电磁场完成电能的传输,并将传输到的能量转换为电能,以实现充电的功能。

2、发射器与接收器的原理:发射器由发射模块和发射线圈组成,发射模块可以产生出电磁场,而线圈可以将电磁能量放大;接收器也由接收模块和接收线圈组成,接收模块用来收集外界传来的电磁场,并将其转换为电能存放在设备内的电池中。

3、安全保护: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过程中采用多重保护机制,如温度控制、充电流量控制和太阳能电池板报警等,保证充电安全。

二、优点:
1、免去了连接线材的麻烦:采用无线充电,不再需要担心连接线材的烦恼,只需要把发射与接收器放置在指定位置,设备就可以自动完成充电。

2、高效稳定: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过程中采用最高稳定的电磁场,能够更加有效的完成充电,无线充电的传输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节
省一定的电能损耗。

3、环境友好:无线充电技术不含任何有毒物质,充电过程中没有任何
射线,安全环保,符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

三、缺点:
1、空间限制:无线充电过程中,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只能保持有限距离,过大的距离就会使能量传输无法实现,从而导致充电失败。

2、费用昂贵:无线充电技术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制作,并采用大型发
射器与接收器,制造成本较高,使得无线充电价格昂贵。

3、输出功率有限:有些型号的无线充电技术,输出的功率只有有限的,无法满足大功率设备的充电需求,导致充电效果不佳。

无线充电器原理图

无线充电器原理图

无线充电器正向我们走来,本文介绍了无线充电器的结构与原理.爱好电子产品设计的朋友们可以参考.
简单实用的无线传能充电器,通过线圈将电能以无线方式传输给电池.只需把电池和接收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进行充电.实验证明.虽然该系统还不能充电于无形之中.但已能做到将多个校电器放置于同一充电平台上同时充电.免去接线的烦恼.
1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
无线充电器系统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如图1所示,系统工作时输入端将交流市电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或用24V直流电端直接为系统供电.经过无线充电器电源管理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2M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高频交流电供给初级绕组.通过2个电感线圈耦合能量,次级线圈输出的电流经接受转换电路变化成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2无线充电器发射电路模块
如图3,无线充电器主振电路采用2MHz有源晶振作为振荡器.有源晶振输出的方波,经过二阶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得到稳定的正弦波输出,经三极管13003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丙类放大电路后输出至线圈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辐射出去.为接收部分提供能量.
测得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的空芯耦合线圈的线径为O.5mm,直径为7cm,电感为47uH,载波频率为2MHz.根据并联谐振公式得匹配电容C约为140pF.因而.无线充电器发射部分采用2MHz有源晶振产生与谐振频率接近的能源载波频率.。

无线充电技术(四种主要方式)原理与应用实例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技术(四种主要方式)原理与应用实例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绳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及电动汽车和列车领域。

未来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办公桌内部,只要将笔记本或PDA 等电器放在桌上就能够立即供电。

以下是四种主要无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方式 充电效率使用频率范围传输距离电场耦合方式电磁感应方式92%22KHz数mm-数cm磁共振方式95%13.56MHz 数cm-数m无线电波方式38% 2.45GHz 数m-1.电磁感应方式无线供电驱动一枚60W电灯泡,效率高达75%。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产品示意图电磁感应方式,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中心必须完全吻合。

稍有错位的话,传输效率就会急剧下降。

下图靠移动送电线圈对准位置来提高效率。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

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

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在伦敦利用其最新研发的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成功实现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在展示过程中,该公司将电能接收垫安装于雪铁龙电动汽车车身下侧,这样电池就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系统进行无线充电。

电动牙刷无线充电示意图一种无线充电器发送和接收原理图2. 磁共振方式磁共振方式的原理与声音的共振原理相同。

排列好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一个发声的话,其他的也会共振发声。

同样,排列在磁场中的相同振动频率的线圈,也可从一个向另一个供电。

相比电磁感应方式,利用共振可延长传输距离。

磁共振方式不同于电磁感应方式,无需使线圈间的位置完全吻合。

应用:三菱汽车展示供电距离为20cm,供电效率达90%以上。

线圈之间最大允许错位为20cm。

如果后轮靠在车挡上停车,基本能停在容许范围内。

索尼公司发布的一款样机:无电源线的电视机利用磁场共振实现无线供电的电视机。

无线充电原理

无线充电原理

无线充电原理
无线充电是一种通过非接触式方式为设备提供电能的技术,它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

一般来说,无线充电系统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发射器和接收器。

发射器通常是一个装有能量源和电磁线圈的设备。

能量源可以是电网络或者电池,通过有线电路将电能传输到电磁线圈。

电磁线圈是由导线绕成的一种线圈,当通电时会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

接收器位于需要接收能量的设备中,同样由电磁线圈构成。

当发射器中的电流通过电磁线圈产生磁场时,接收器中的线圈感应到该磁场,进而产生电流。

这种电磁感应是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的。

为了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对齐方式。

这是因为电磁场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如果距离过远,接收到的能量将会非常有限。

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传输的能量是通过磁场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当接收器中的电流流经接收器的电阻负载时,能量会被转化为电能供设备使用。

有时候还会添加一些谐振器来优化能量的传输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充电系统的效率和能量损耗与传输距离和对齐程度密切相关。

较长的传输距离和较差的对齐方式都会导致无线充电效果的降低。

总之,无线充电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发射器产生的磁场将能量传输给接收器,从而实现设备的无线充电。

这种技术可以为电子设备的便携性和使用体验提供极大的改善。

无线充电器原理范文

无线充电器原理范文

无线充电器原理范文电磁感应原理是指通过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

无线充电器中的发射器(coil A)通过通电产生交变电流,形成交变的磁场。

而受电器(coil B)的电感线圈被放置在发射器附近,当发射器的电流改变时,电磁感应现象会在受电器的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具体来说,无线充电器是由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组成的。

发射器拥有一个较大的线圈,通电产生交变电流,并且通过电路中的电子元件将交变电流生成高频交流电流。

通过线圈产生的磁场中有一定的功率,它能够产生足够的感应电流来充电。

接收器中的线圈通过感应发射器中的磁场,将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并通过电路中的电子元件将交流电流转换为可供设备使用的直流电。

1.磁共振耦合原理:在磁共振耦合方式中,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通过调谐频率相匹配的共振电磁场进行能量传输。

发射器和接收器的线圈共享相同的频率,以确保共振电磁场的形成和传输。

当发射器线圈中的交变电流改变时,它会产生一个匹配频率的磁场。

接收器线圈处于共振状态下,通过感应发射器磁场的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进行充电。

2.电磁辐射原理:在电磁辐射方式中,发射器产生的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产生一个交变磁场。

这个交变磁场会通过空气传播,当接收器的线圈接收到磁场时,会诱导出一个感应电流。

接收器通过感应电流将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再通过电子元件进行整流和转换,最终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器原理主要依靠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来实现能量传输。

然而,无线充电的距离和传输效率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距离、物体介质和接收器的位置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改进,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子设备和汽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和无线的充电方式。

无线充电最完整教程---手把手教你制作无线充电器【附电路图】

无线充电最完整教程---手把手教你制作无线充电器【附电路图】

充 电 电 路实用无线充电器设计[附电路图]基本功能是通过线圈将H电能H以H无线H方式传输给电池。

只需把电池和接收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进行充电。

实验证明.虽然该系统还不能充电于无形之中. 但已能做到将多个校电器放置于同一充电平台上同时充电。

免去接线的烦恼。

1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无线充电系统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

如图1所示,系统工作时输入端将交流市电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或用24V 直流电端直接为系统供电。

经过H电源管理H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 2M 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高频交流电 供给初级绕组。

通过 2个.电感.线圈耦合能量,次级线圈输出的电流经接受转换电路变化成 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无线充电器系统框in2. 2发射电路模块如图3,主振电路采用2 MHz 有源晶振作为振荡器。

有源晶振输出的方波,经过二阶 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得到稳定的正弦波输出。

经三极管13003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丙类放大电路后输出至线圈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辐射出去.为接收部分提供能量。

TI8.2 Ym OS -^1 T图2 供电电融电路T2s图3发射电路2. 2接收电路模块测得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的空芯耦合线圈的线径为0. 5 mm,直径为7 cm,电感为47 uH,载波频率为2 MHz。

根据并联谐振公式得匹配电容C约为140 pF。

因而.发射部分采用2MHz 有源晶振产生与谐振频率接近的能源载波频率。

NnoLFUg2图4接收电路2.3充电电路R6n XUMR6 立“ED[)7/▼LEDR2 28kn-R15充电电路。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

其工作原理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发射端和接收端。

在发射端,无线充电器内部有一个称为发射线圈的元件,通过电流的流动在线圈中产生变化的电磁场。

这个电磁场会在空气中传播并且能够穿透非金属材料,例如塑料、玻璃等。

因此,当我们将手机或其他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器的发射端附近时,手机内部也有一个接收线圈。

当发射端的发射线圈产生的电磁场与接收端的接收线圈相交时,发生电磁感应。

在接收端,接收线圈将接收到的电磁能量转化为电能。

接收线圈内部的磁铁会感应到接收到的电磁场的变化,并且产生交变磁通。

通过电磁感应定律,交变磁通会在接收线圈内部产生感应电动势。

当我们将手机或其他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器的接收端附近时,手机内部的电池会接收到无线充电器传输过来的电能,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充电器的距离和位置对充电效果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距离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是比较理想的工作距离。

此外,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位置需要对准,以确保电磁场的有效传输和接收。

综上所述,无线充电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发射端产生电磁场,在接收端通过电磁感应将电磁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无线充电的功能。

无线充电器的工作距离和位置对充电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需要注意使用时的放置和对准。

无线充电器产品说明书详细解读充电器的充电方式和兼容性便捷充电体验

无线充电器产品说明书详细解读充电器的充电方式和兼容性便捷充电体验

无线充电器产品说明书详细解读充电器的充电方式和兼容性便捷充电体验无线充电器产品说明书为了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无线充电器产品,本文将详细解读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方式和兼容性,同时介绍如何获得便捷的充电体验。

请您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一、充电方式无线充电器采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主机和充电盖。

主机负责通过电流产生磁场,而充电盖中的线圈则接收磁场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无线充电的功能。

1. 充电器主机充电器主机通常由电源适配器、电路板和充电电池组成。

用户需将主机连接到电源适配器上,并将适配器插入电源插座,以确保主机正常工作。

2. 充电盖充电盖是无线充电器的关键部分,其形状和尺寸与充电设备保持一致,可以是充电底座、充电垫或充电台等形式。

用户只需将充电设备放置在充电盖上即可开始充电。

二、兼容性无线充电器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可以使用于多种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

1. 手机兼容性无线充电器适用于多数市售手机,例如苹果、三星、华为等品牌的手机均可使用无线充电器进行充电。

2. 平板电脑兼容性大部分平板电脑也支持无线充电功能,无论是iPad、三星Galaxy Tab还是其他品牌的平板电脑,都可以通过无线充电器实现便捷充电。

3. 智能手表兼容性无线充电器也能够兼容智能手表的充电需求。

不论是苹果手表、小米手表还是其他品牌的智能手表,都可以通过该充电器进行充电。

综上所述,无线充电器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可适用于多种设备,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充电方式。

三、便捷充电体验无线充电器除了具备充电功能外,还提供了一系列便捷的充电体验,使用户的充电过程更加轻松和愉快。

1. 无需插拔电线相对于传统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器无需插拔电线,只需将设备放置或贴合在充电底座上即可开始充电,节省了用户的操作时间和精力。

2. 多设备同时充电无线充电器还支持多设备同时充电,用户可以将多个设备同时放置在充电底座上,同时满足多个设备的充电需求,方便快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
目前.手机、MP3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主要采用的是一端连接交流电源,另一端连接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电池的传统充电方式。

这种方式有很多不利的地方,首先频繁的插拔很容易损坏接头.另外也可能带来触电的危险。

因此.非接触式感应充电器在上个世纪末期诞生.凭借其携带方便、成本低、无需布线等优势迅速受到各界关注。

因此,实现无线充电,能量传输效率高,便于携带成为充电系统的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设计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无线传能充电器,通过线圈将电能以无线方式传输给电池。

只需把电池和接收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进行充电。

实验证明.虽然该系统还不能充电于无形之中.但已能做到将多个校电器放置于同一充电平台上同时充电。

免去接线的烦恼。

1.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
无线充电系统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

如图1所示,系统工作时输入端将交流市电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或用24V直流电端直接为系统供电。

经过电源管理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2M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高频交流电供给初级绕组。

通过2个电感线圈耦合能量,次级线圈输出的电流经接受转换电路变化成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2.2 发射电路模块
如图3,主振电路采用2 MHz有源晶振作为振荡器。

有源晶振输出的方波,经过二阶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得到稳定的正弦波输出,经三极管13003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丙类放大电路后输出至线圈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辐射出去.为接收部分提供能量。

测得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的空芯耦合线圈的线径为O.5 mm,直径为7 cm,电感为47 uH,载波频率为2 MHz。

根据并联谐振公式得匹配电容C约为140 pF。

因而.发射部分采用2MHz有源晶振产生与谐振频率接近的能源载波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